恩格斯《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思想研究

——基於文本結構的理論性、系統性概括

作者:曲秀麗    發布時間:2013-12-25   
分享到 :

《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作為《反杜林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其創作的歷史、階級、人物背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高度概括,該部分在文本結構上表現出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性和系統性。這樣一種嚴密、規整的文本結構對中國現時代經濟理論的發展有重要的啟示。

  一、《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的寫作背景

《反杜林論》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因此被稱為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恩格斯針對杜林在政治經濟學上所要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偉大變革的奇談,放下手中工作著手《反杜林論》的寫作,於1877年6月到3月完成了第二編政治經濟學部分的書寫(除第十章)。它的寫作有著深刻的歷史、階級背景以及人物背景。

(一)歷史背景

19世紀70到90年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為歐美各國工人階級展開階級斗爭提供了范本。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使社會主義的工人政黨層出不窮。無論是理論宣傳還是群眾組織上,都促使革命運動中心從法國逐漸轉移到德國。

(二)階級背景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激增要求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工人政黨的建立實現統一。由此形成的對資產階級的威脅使得德國政府採取暴力手段對付無產階級的革命活動,在思想上則使用庸俗折中主義來腐蝕無產階級的革命意志。革命中的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思想動搖,搖擺於堅信社會主義和調和階級矛盾之間。這種兩面性使得各種偽善派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路障,杜林便是其中之一。

(三)人物背景

歐根·杜林是德國小資產階級思想家,針對馬、恩的文章,自1867年他就不斷進行批判。通過馬、恩在1868年1—3月的通信中,我們能夠確定從那時起,他們就確定了對杜林所持的批判態度。杜林於1875年轉身堅信社會主義,並認為自己是社會主義大家,妄圖構建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實不過是庸俗經濟學觀的老生常談。但是他的學說在剛成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卻產生了重大影響。杜林理論的泛濫加之機會主義者的吹捧,黨內一度出現了組織上、理論上的混亂。何者是黨內的指導思想?面對這種困惑,馬、恩認識到了強力回擊杜林理論以保持黨內思想統一的重要性。由此,《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問世。

二、文本結構的理論性、系統性

在《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中,恩格斯從政治經濟學的含義出發,系統闡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原理以及對政治經濟學學說史的評價,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理論性。

(一)政治經濟學的含義

恩格斯在開編就寫到,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由此,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界定了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含義,這也是恩格斯對政治經濟學所做的第一個界定。隨后,恩格斯對政治經濟學做了第二個界定,“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

(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在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定義中,關於它的研究對象,恩格斯其實已經表述出來,即社會主義的生產和交換。在第二個界定中他還強調了包括與此相應的分配問題。所以,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分配、交換的有機統一,但杜林“首先把生產和交換合二為一,統稱為生產,然后使分配和生產相並列,把它當做同第一個過程毫不相干的、完全外在的第二個過程。”但是,我們知道,任何分配都是由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決定的。

(三)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在關於這個問題上,恩格斯強調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階級性和歷史性。不同歷史發展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交換方式的發展,產生了分配方式,“隨著分配上的差別的出現,也出現了階級差別”,所以絕非是政治決定了經濟。同時,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過往歷史研究成果和當下研究現狀的結合。政治經濟學“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個個別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而且隻有在完成這種研究以后,它才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用於生產一般和交換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規律。”恩格斯強調回到社會事實中去,要根據各階段生產力狀況裁定社會發展而非是道德和法。

(四)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1.經濟的決定性作用原理。即政治和經濟誰決定誰的問題。恩格斯強調,無論是掌權階級的更換還是社會形態的更替,全部過程都可以純經濟原因所說明。無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發展和特點,還是單純從暴力表現形式以及人對自然界的統治,即使是剝削勞動、剝削工具和剝削程度,都是由社會經濟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而絕非需要“掠奪、暴力、國家或任何政治干預”。

2.勞動價值論問題。在這裡,恩格斯劃分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勞動的計量標准是勞動時間。對於價值,絕非是杜林所說的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但在杜林看來,物的存在價值是由“本身所包含的勞動”和“附加稅”兩部分構成,但這無非就是回到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

3.剩余價值論問題。資本以貨幣形式出現卻並非源於貨幣。剩余價值的產生不是源於流通領域但又離不開流通領域,當然更不可能是由於暴力和欺騙行為,最終不過是因為特殊產品———勞動的購買。它在創造自身存在的價值的同時創造了高於自身幾倍的額外價值,這成為剩余價值產生的源泉。絕非如杜林所說,勞動進行生產,暴力進行分配。

4.地租理論的問題。對於地租是否等於利潤,絕非如杜林對地租所下定義是“土地所有者本身從土地上得到的收入”,租地者在所有收入中除了獲得需要繳納的地租部分的同時自己也獲得資本利潤,可見,地租並不就等於利潤,只是利潤的一部分。

5.評價。對於歷代政治經濟學大家,在《批判史》部分展開,馬克思針對杜林對其批判所進行的批判性論述,闡發了對經濟發展史的辯証分析觀點。杜林對於柏拉圖嗤之以鼻,否定滑稽的亞裡士多德,認為諾斯是個壞家伙,配第運用輕率的思維方法……馬克思對其偏見一一展開了辯証的批判。

由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部分,是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同時從這種嚴密的邏輯結構出發,其論述的體系性也是特別突出的。

三、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啟示

《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是一部經濟學巨著,它對於我們確立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加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地位從而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在豐富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經濟學的論述的相關理論體系上。雖然馬、恩著作卷帙浩繁,但是該編中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思想不僅是整個理論體系的中心,更是對現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最有指導意義的藍本。

恩格斯的論述體現在文本結構上的理論性、系統性告訴我們,對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形式、條件,要全面看待,科學分析,“重新認識當代社會中生產、交換和分配形式的多樣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完善。”對於這樣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指導,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能夠結合時代特點、生產力發展狀況制定出理論化、系統化的政治經濟制度。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國情,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且不平衡,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由此決定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正是基於馬、恩對於政治經濟學在文本結構上的理論性和系統性論述,才增強了我們對於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可讀性,才增強了我們對於現時代社會發展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與認識,才能使我們對於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理論的、系統的解決之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崔偉奇,翟俊剛.《反杜林論》導讀﹝M﹞.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12.

﹝3﹞李可.《反杜林論》中的政治經濟學﹝J﹞.河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79(4).

﹝4﹞李向榮.積極的批判科學的闡述———學習《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部分”札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1).

﹝5﹞劉惠林.《反杜林論》與杜林的經濟論戰﹝J﹞.經濟研究,1979(9).

﹝6﹞衛興華,侯為民.弘揚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文獻———《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編)》的主要內容和歷史貢獻﹝J﹞.高校理論戰線,2007(5).

﹝7﹞楊華夏,左玲《.反杜林論》的現實激勵意義與前瞻性印証﹝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1).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