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文獻建構

作者:張雷聲 鄧春芝 龍曉菲    發布時間:2014-01-03   
分享到 :

文獻作為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載體,是一個學科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和依據,文獻建構則是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之際,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於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中就明確地將“馬克思主義文獻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等的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內容之一,並提出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普遍開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課程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作為一個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發展的基礎性學科,全面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文獻,已成為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文獻建構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具有整體性、學術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統一、為黨的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服務等特點。對這一學科的研究和建設,必須要著眼於悠久深厚的歷史性、繼往開來的發展性、指導實踐的前瞻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特點體現在學科文獻的建構上,必然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

首先,文獻建構要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基本特征。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整體性與分科性相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一門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的學科。它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傳播與發展,特別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同時把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運用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並“將理論研究同解析歷史進程、總結歷史經驗結合起來”。[1]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突出特征。統領六個二級學科的文獻,一方面要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從分科性走向整體性﹔另一方面也要用分科性補充整體性,通過體現各二級學科的專業特色,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輻射范圍更深、更廣。隻有在“分”與“合”的交互之中,才能真正建構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文獻。

二是科學性與階級性相統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容和政治使命是高度統一的。它旨在探索並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爭取無產階級的自身解放並最終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文獻建構,必須旗幟鮮明地堅定無產階級的階級立場,體現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既要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自然界、人自身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分析和揭示,也要反映科學理論在工人運動的實踐、社會主義實踐運用中所取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還要反映科學理論在指導實踐並被實踐檢驗的曲折過程中各類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獻,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階級色彩的本色。

三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一門歷史學,它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傳播與發展,特別是它在中國發展創新的歷史。可見,它關注的不僅是已經過去的歷史,還有正在發生的未來的歷史。歷史總是現實的,總是和時代的發展緊密結合的。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促使它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回應和解答時代變化所提出的各種課題,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發展、創新。因此,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特點也就內在地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的基本特點之一。

四是意識形態性與思想教育性相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支撐,是集階級性、政治性、方向性和教育性為一體的具有意識形態性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的傳播、解讀和普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人民大眾、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文獻建構,必然要把對閱讀者實行意識形態教育和思想教育作為基本目的和要求,使他們通過文獻的閱讀和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

其次,文獻建構要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各類文本。文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的核心和重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中所要反映的文本主要有:

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完成的論著和公開發表的文獻。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的基礎內容,如《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它們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其理論觀點的全面、系統、理性的闡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集中體現,也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依據。

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未完成的手稿。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的重要補充內容,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等。帶有草稿性質的手稿是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心路歷程和思想進程的真實記錄,也是反映他們思想變化、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線索。

三是具有獨立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的書信。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不能忽視的重要文本,如馬克思給恩格斯、維·伊·查蘇裡奇、約·魏德邁、路·庫格曼等的書信。這些書信包含著大量的思想理論、政治材料,包含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一些作家的評論,包含著他們當時所關注的重大思潮。這些細節性、闡釋性的內容是深入理解和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依據。

四是讀書摘錄、筆記、批注、記事筆記和談話記錄等其他形式的文獻,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如“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等。它們是讀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作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閱讀的書的作者)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是我們探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理論開端,剖析其理論建構、思想發展的重要材料。

第三,文獻建構要拓寬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的范圍。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品質,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的基本要求。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一代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豐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應以理論創始人、理論實踐者、理論研究者為主體,拓寬文本作者,體現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發展性,虛懷若谷、包納百川的開放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其理論文獻是學科文獻建構的核心。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為己任,在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斗爭中,創立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從馬克思青年時代的博士論文,到標志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的《共產黨宣言》,到馬克思探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的《資本論》,再到馬克思恩格斯晚年撰寫的著作和恩格斯的最后一篇重要著作《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理論著述都証明其在與時俱進地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

蘇聯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的積極實踐者,是把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代表,其理論文獻是學科文獻建構的主干。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機理和科學要求,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使命和社會功能的唯一途徑。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者和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者,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中所形成的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應該成為學科文獻建構的重要組成內容。例如,列寧的《論糧食稅》、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所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都是與時俱進、發展創新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成果。此外,斯大林具有一般科學價值的文本也應該包括在內。不論怎麼樣,“斯大林,他的一系列理論著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不朽文獻,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P59)

中外學者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力軍,其具有代表性、權威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拓展研究生的理論視野,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也應成為文獻建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以客觀視角研究馬克思生平事業、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論的“馬克思學”派的理論研究者,弗·梅林、戴維·麥克萊倫、呂貝爾、尼·拉賓、艾倫·伍德等的理論成果。在立場堅定性和視域開放性的結合中,兼容中外學者的理論觀點,是學科文獻建構應有的氣節和風范。

第四,文獻建構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功能。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的傳播、解讀和普及的過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的同一性,決定了研究生研讀理論文獻過程與對研究生進行理論教育過程的同步性。因此,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應以文獻內容推進文獻功能,在科學地建構文獻的同時要注重發揮文獻的教育功能。

(1)注重文獻內容的基礎性和重點性,是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的理論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應全面表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系統勾勒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完整呈現其專業理論體系,與此同時,要強化對重要理論、觀點和爭議性問題的闡釋和論述。這是使研究生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輔助研究生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學科文獻的基礎理論教育功能的前提條件。

(2)注重文獻內容的現實性、前沿性和開放性,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的理論教育功能的重要環節。理論接受的過程,是一個從認知走向認同,最后發展到踐行的過程。理論灌輸只是實現學科文獻理論教育功能的起點,注重文獻內容的現實性、前沿性和開放性,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注重現實、關注前沿、借鑒自省的秉性,以鮮活的姿態使研究生認同並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夠真正實現學科文獻的理論教育功能。為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一方面要根據時代發展變化,跟隨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隨時更新研究成果、研究動向、研究趨勢,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前沿性和發展性﹔另一方面要樹立世界性的研究視域,以開放的胸懷、發展的眼光,積極吸納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

(3)注重文獻內容的方法性和指導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的方法教育功能的體現。毋庸置疑,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隊伍,實現理論教育功能是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的目的之一。但是,理論研究以方法為前提。研究路徑的選擇、研究思維的轉換、研究范式的確立是能否取得理論成果的關鍵。從方法角度,指導、啟發研究生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獻建構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二、一級學科層面的文獻建構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個一級學科,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科學體系、實際運用的研究和教學,因而這個層面的文獻建構必須反映該學科理論的基礎性,以及各二級學科專業發展的方向性。

首先,要反映各二級學科在文獻建構上的共性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的是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一以貫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理論體系。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突出特征,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生存和發展的合理性基礎。因此,從內容上看,一級學科文獻建構應該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整體性角度反映各二級學科在文獻建構上的共性要求。

(1)對世界觀、方法論的反映是一級學科文獻建構的基點。馬克思主義是最革命、最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正是在唯物史觀創立的基礎上,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証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剖析,發現了剩余價值,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的指導和運用,就沒有馬克思主義,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科文獻的建構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文獻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理論、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方法,將世界觀、方法論及其運用貫穿其中。

(2)以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一以貫之”的理論內容作為一級學科文獻建構的基礎。從恩格斯寫作《反杜林論》開始,到列寧完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以及后來中外學者的相關文獻,前者為我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奠定了基礎,后者則為我們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提供了借鑒。當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文獻建構中,應該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理論的相互聯系性,特別是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邏輯關聯,從而表明它們是反映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文獻。

(3)對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中思想宗旨與邏輯探求相統一的映現是一級學科文獻建構的核心。從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歷程來看,他在完成了思想和行動上的“兩大轉變”以后,就把實現無產階級解放並最終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研究的思想宗旨,而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揭示則成為他實現這一思想宗旨的邏輯探求。因此,一級學科層面的文獻建構應該體現思想宗旨與邏輯探求的統一,實現從整體上建構一級學科的文獻。

反映各二級學科在文獻建構上具有共性要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文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資本論》。《資本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馬克思在吸收前人優秀成果、掌握最新理論知識和實際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唯物史觀解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探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的典范。在這一偉大文獻中,馬克思成功地實現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在理論邏輯上的融會對接,並以其嚴密的辯証邏輯思維,展現了他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資本論》無疑是能夠反映各二級學科在文獻建構上共性要求的一級學科層面的文獻。

其次,文獻建構要涉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邏輯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包含了六個二級學科,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這六個二級學科在研究內涵、研究范圍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差別中也蘊含著一定的聯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內在邏輯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文獻建構,應該從六個二級學科的內在邏輯關系著手。

從學科的研究內容來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的文獻建構無疑處於基礎性地位。應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主要著作作為文獻建構的主干,例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以及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和通信等。這些文獻涵蓋了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等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文獻建構的基礎地位,為其他五個二級學科在文獻建構中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歷史的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明確了建構的方向。當然,由於前四個二級學科與后兩個二級學科之間存在著理論研究和理論運用的關系,因而為反映這一邏輯關系,一級學科層面的文獻建構還應該突出理論與現實、歷史的結合,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論糧食稅》,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鄧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等,都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歷史發展中的運用和實際中的運用,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

從學科的研究分類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邏輯體系大致可分為理論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學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和教育學科(思想政治教育)三類。理論學科以經典作家創立馬克思主義到馬克思主義在國際上的分化、演變為主線,系統全面地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狀況,即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到國外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以民族化的方式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科是理論學科的重要補充,是為了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而從歷史延承的角度進行針對性探討的學科領域。教育學科是運用理論學科內容、發揮理論學科功能的重要體現,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們的思想實際相結合,探討人民群眾、青年學生如何接受、認同這一理論的研究領域。因此,一級學科的文獻建構既要考慮各個二級學科的內在關系構成的一級學科邏輯體系的要求,也要充分觀照到一級學科范圍內各類二級學科發展的要求。當然,在一級學科范圍內無論是理論學科還是歷史學科或教育學科,研究生不僅需要研讀反映基礎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文獻,而且也要精讀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文獻,還要通讀馬克思主義學者和資產階級學者的文獻,在比較和辨析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

此外,一級學科文獻建構還應該涉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成果。這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服務的這一特點是緊密相關的。文獻建構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一環,必須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產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回應。

第三,文獻建構要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整體性研究的一門學科,是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身而言,馬克思主義的“完備而嚴密,它給人們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觀”,[2](P67)決定了它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學科,就我國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而言,它無疑是基礎性和指導性學科,“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生命工程學科”。[3]這一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定位,實際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方向。一級學科層面的文獻建構要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方向,必須要明確學科的性質和定位,把握學科的內涵和特點,遵照學科的內在要求。

《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應處理好學科性質和研究特色的關系,嚴格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內在要求設置研究方向﹔處理好基礎理論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的關系,充分體現二者的緊密結合﹔處理好理論學習和理論運用的關系,著力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好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關系,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顯然,處理好學科性質和研究特色的關系、基礎理論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的關系、理論學習和理論運用的關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培養專業人才的發展方向。能否處理好這幾大關系,實際上也是給一級學科層面的文獻建構如何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方向提出的標尺。

因此,一級學科文獻建構中要注意的是:(1)必須充分考慮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特性,避免過分突出各二級學科的研究方向、特色,忽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文獻建構的統領。(2)必須嚴格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內在要求,以“主流、經典、前沿”為原則,文獻建構的內容既要體現學科發展的主流內容,跟上學科專業的發展要求,觀照學科發展的前沿,又要從整體上反映學科中代表主流研究領域、經典理論、研究方法和前沿動態的文獻。(3)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與人們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既要體現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的堅持,又要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4)必須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為立場,提高黨和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在學科文獻建構上,反對採取所謂的“價值中立”立場,反對“去意識形態化”或“泛意識形態化”的做法。

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層面的文獻建構,做到了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方向,就能夠起著引領研究生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作用,就能夠為培養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專業寬、基礎厚、能力強”的馬克思主義專業研究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的學術隊伍作出貢獻。

三、各二級學科的文獻建構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文獻建構的基礎上,建構各二級學科的文獻,反映的是各二級學科培養具有自身專業要求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不同的二級學科在文獻建構上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們分別從六個二級學科來闡述。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范疇,是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理論表達,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的文獻建構主要表現在:

第一,勾勒、闡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唯物史觀、社會發展道路的論述,到列寧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以及對規律客觀性的尊重和認識,再到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等等。通過這一系列文獻的建構,勾勒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成和發展的主線,以及不斷發展創新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主張。

第二,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經受懷疑、詆毀、封鎖和打擊而不斷發展的過程。從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敵人的“緘默抵制”,到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遇到的“馬克思主義運動的極端嚴重的內部危機”,[2](P161)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馬克思的“復活”,以及新的世紀之交以來馬克思主義所遇到的新的挑戰,等等。通過這一系列文獻的建構,勾勒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的曲折線路,使研究生通過閱讀文獻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過程。

第三,國外學者對資本主義的新發展、社會主義的歷史和未來的看法。建構國外學者關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文獻,一方面可以通過他們的思想言論,讓研究生客觀地認識和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了解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狀況和我國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研讀這些文獻,使他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

2.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一門研究馬克思主義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和規律的科學。它通過側重於思想史、學說史的研究視角,而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等學科相區別。基於此,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的文獻建構應該囊括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的整體概貌,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歷史性、開創性、規律性。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文獻建構,在表現方式上可採用多主體、多角度的呈現方式。既可以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文獻系統勾勒,也可以用列寧的文獻表達,還可以用后繼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的文獻反映,通過多主體、多角度,呈現出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文獻表現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歷程、用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的文獻評述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文獻闡發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的主線。通過全方位、多元化闡釋研究對象的表現方式,使研究生能夠在文獻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分析和思考,掌握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脈絡。

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不是單純地為了了解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目的在於透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過程的研究,總結馬克思主義自身發展和指導實踐的歷史經驗,揭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在不同歷史階段上發展的特殊規律,特別是與各國實際相結合而不斷發展的規律,從而在了解和把握新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面對新世紀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探討馬克思主義仍然能夠繼往開來地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邁上新的台階。因此,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文獻還應該編入一些中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相關文獻。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發展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是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基本規律,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的文獻建構,應充分體現內含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本土性和外來性、探索性和試錯性相統一的特點。

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表現中帶有中國的特性、中國的作風和氣派,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是一個理論探討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創新,從而逐步形成理論,並在實踐中加以檢驗的發展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的文獻建構中,要充分利用中外文獻,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基本要素、基本理念、基本理論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概念。在形式上,甚至可以利用一組論戰性文獻進行集中闡發。這樣,一方面可以從不同學者具有不同視角的文獻上啟發研究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百家爭鳴的氛圍,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開放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歷程,是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和關鍵,也是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文獻的主體。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為重點,總結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完善的過程中取得的經驗、教訓,深入研究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系統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在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條件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的文獻,還應該有意識地收列國外學者的相關著述,以開放的心態、批判的眼光、發展的視野引導研究生加強研讀。

4.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是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思潮、流派的發生、演進及基本思想進行研究的學科。基於此,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的文獻建構,應該遵循敞開胸懷、全面介紹,堅定立場、客觀評析,借鑒吸收、深化發展的原則。

從內容上來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的文獻應該聚焦於四個方面:一是外國共產黨人根據時代變化和本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其中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產黨的研究,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二是對資本主義持批判態度的左翼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三是既批判資本主義又批評現實社會主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有關研究﹔四是由馬克思主義文本出發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流派等。

因此,在上述內容的安排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的文獻可以採用對比映照的方式,通過用外文和中文兩種語言風格,用國外學者和中國學者的兩種不同立場,交相輝映地詳盡介紹和評價國外馬克思主義各主要流派的觀點。採用國內相關的經典文獻,從總體上評述國外一些主要流派的觀點和思想,再輔之以國外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英文文獻,將原版文獻與中文評述相互對照,在觀點與評述的對應中,可以強化研究生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把握。

在系統介紹和評價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同時,反映國內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文獻建構的重要組成內容。一是反映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基礎性、熱點性、前沿性問題。例如,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合理定位的問題,即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外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研究這類關鍵性、前提性問題的文獻,是研究生確立研究專業基點的基本條件。二是開展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方法文獻。通過對研究路徑、研究范式、理論思維方式等內容的文獻的介紹和討論,可以說明思維方式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可以啟迪研究生對自身研究范式、思維方式的思考。

5.思想政治教育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文獻建構應該循著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的思路進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得以深入、細致發展,從而繼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命線”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文獻建構可以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角度入手,收列有關回顧該學科創立與發展的歷程,探討該學科的內涵、學科的性質、學科的研究范圍、學科人才的培養、學科體系的建構、學科內在制度的建立等事關學科發展的前沿性問題的文獻。

思想政治教育是關於人的精神世界成長進步發展的學說,但同時也是一項實踐活動,其文獻建構應該包括:對思想政治教育深層價值和本質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組成范疇和功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述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歷史、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等,還應該包括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本質、目的、內容、對象、主體等構成要素,探討教育方法的概念、范式、形態等的發展變化過程,探討影響教育過程的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探討在社會的動態發展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取得實效的新的契合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環節和條件,探討科學化、民主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從活動實效的角度,客觀評析這一活動的地位、作用等的文獻。

6.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是圍繞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即中國的發展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由誰來領導等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問題,專門系統研究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及其基本規律和主要經驗的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的文獻建構,應該始終圍繞“中國”這個歷史主體,體現中國社會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過程的曲折性和前進性。

闡明歷史和人民的“四個選擇”,是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文獻建構的主題。在把握這一主題的基礎上,文獻建構中所要把握的內容主要有: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中國革命的認識。例如,馬克思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恩格斯的《波斯和中國》,論述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系。二是反映中國共產黨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成果。例如,鄧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江澤民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胡錦濤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三是敢於直面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經歷種種歷史挫折的文獻。例如,中國共產黨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

此外,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文獻建構,還應該考慮以怎樣的視角加強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研究。一是建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整體性研究視角的文獻開闊研究生的研究視野和思路。二是建構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不同角度和方法的文獻,描繪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范式、方法和路徑。三是建構強調史料重要性及探討史料路徑的文獻。史料收集方法、如何有效利用數據庫進行觀念史研究、學科發展概況等,都應該在文獻建構中有所考慮。

注釋:

[1]參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增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通知》(學位﹝2008﹞15號),附錄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簡介》。

參考文獻:

[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2]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課題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調研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2007, (5).

(張雷聲、鄧春芝、龍曉菲,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