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展示《資本論》當代價值

——《資本論》及其手稿研究新作簡評

作者:史彥虎    發布時間:2014-04-11   
分享到 :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入選者聶錦芳及其團隊近年來潛心於“《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再研究,他們依據最新的權威而完整的文獻資料和對全球化境遇下現實發展的新理解,力圖從文獻(文本)、思想和當代性三個維度進行融經濟學、哲學與社會理論於一體的深入探討。最近出版的《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資本總體性——關於馬克思資本哲學的新探索》(人民出版社)、《馬克思〈資本論〉研究讀本》(中央編譯出版社)以及《<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經濟科學出版社)展示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縱觀這些研究著述,具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文獻考証方面辨析毫芒。過去的《資本論》研究一般是都籠而統之地依據“通行本”三卷來進行的,而這些著述則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及大量第一手資料,澄清了所謂《資本論》的文獻實際是一個龐大的“手稿群”,由於馬克思生前並未完成整理工作,並且在不斷的修改、補充和反思中,所以作者認為隻有把各手稿綜合起來考察,才能理解其復雜的探索路徑、論証邏輯和復雜內涵,特別是他們對第一卷6個版本內容差異詳盡的甄別,顯現了相當高的文獻學水准。此外,他們還特別按照“原始順序版”重新編排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中文翻譯,這是漢語學界這一版本的首次刊出。

第二,文本思想的獨到闡發和深刻分析。作者認為,馬克思透視資本現象的最根本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總體性”。而根源於資本有機體的重要屬性的總體性,是一個包含經濟意義的哲學概念。資本有機體隻有超越經濟領域,發揮總體性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建立起以資本為中心的社會關系,實現資本的經濟目的和社會功能。鑒於資本的社會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需要鼓勵資本的發展進而推進社會變革,同時也要求我們決不能放任資本恣意橫行,破壞社會文明與進步。為此作者以馬克思的總體性思維方法為指導,深入探討了資本總體性范疇的哲學含義、資本有機體的構成、資本總體性的生成與展開以及資本總體性的作用,並提出了在當代駕馭資本總體性的基本途徑和策略,這體現了作者在新的時代境遇下對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思路和觀點的繼承和推進。

第三,《資本論》當代價值的客觀估價。作者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席卷世界范圍內的全球化態勢,直接關乎《資本論》當代價值的重估。對於全球化,目前不同的人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評價,但就實際狀況而言,資本的全球化仍然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在當代的資本全球化進程中,一方面《資本論》所研究過的諸如雇佣勞動、“物奴役人”的現象、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等等情況依然存在,它們所由產生的那些經濟根源、社會實質與功能也不能說與馬克思的時代相比已經完全消失。但當代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現為各個國家的經濟主體在生產之外的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經濟活動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急速展開,尤其他們注意到,在最近30年中國的發展中,資本所發揮的巨大的作用。以這樣的情形來看當代資本,就不能說它仍然“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骯臟的鮮血”,實際上,經過變化、修正和轉換,較之過去它某種程度上更代表著一種規則、尺度、秩序、進步甚至文明,資本繼續改變著世界的面貌,但它所造成的不完全是對立、沖突,更不是充斥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般的慘烈,形成的是差異、等級、多元、示范、導引和推動。這樣說來,處於當代全球化態勢下的“資本”已經不完全是《資本論》中批判的那個“資本”了。這就提醒我們,必須注意《資本論》當代解釋力的界域,正視時代變遷所導致的差池,寫出它的新篇章。

這些著述表明,聶錦芳及其團隊的研究無論是在方法論的反思和創新、還是過去較為薄弱的文獻考証方面的突破性進展以及最見功夫的文本思想分析和理論建樹上,都達到了我國《資本論》研究的新水准,這些成果不僅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內涵和寬廣的理論視界,有助於矯正長期以來存在的誤讀和曲解,而且具有填補這一文本個案研究空白、凸顯其思想史貢獻和當代價值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