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辯証唯物主義

作者:安啟念    發布時間:2014-09-16   
分享到 :

20世紀30年代,蘇聯哲學家建立了名為“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隨后斯大林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証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與運用。此后,在大多數人眼裡,辯証唯物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主要的內容。蘇聯哲學家的論述,主要是依據恩格斯的著作。說恩格斯有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迄今無人反對,但是馬克思有沒有?一些哲學家,在今天主要是中國哲學家,認為不僅有,而且是他最重要的哲學思想﹔另一些人對此斷然否定,認為馬克思不可能關注與贊成辯証唯物主義。幾十年來兩種意見的對立從未停止,在我國至今仍是理論熱點之一。

然而這種分歧其實是建立在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誤解之上的。馬克思有作為世界觀的辯証唯物主義思想,但這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與恩格斯的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辯証唯物主義有重要區別的哲學思想。否認馬克思有辯証唯物主義思想和把它與我們通常所說的辯証唯物主義畫上等號,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實際的。 

  一、馬克思的辯証唯物主義思想 

在學術界,有人用辯証唯物主義指稱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按照在不同領域的表現,可以具體分為辯証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歷史觀和思維觀。也有人把它和歷史唯物主義並列,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証唯物主義事實上只是一種唯物辯証的自然觀。在我國哲學界,絕大多數人持后一種觀點。按照后一種理解,辯証唯物主義是用自然物質的辯証運動解釋一切的世界觀。這一理解是本文討論的基礎。應該承認,這樣的世界觀在馬克思那裡是存在的。

先看唯物主義思想。恩格斯和列寧用人以外的物質存在解釋人本身、人的意識以及整個世界。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我們找不到關於這一思想的明確論述,不過經過仔細梳理會發現,他有這樣的思想。

一個有力的証據,是恩格斯集中闡述其唯物主義思想的著作《反杜林論》。在該書序言中,恩格斯說:本書所闡述的世界觀,絕大部分是由馬克思確立和闡發的,而隻有極小的部分是屬於我的,所以,我的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況下完成,這在我們相互之間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給他聽,而且經濟學那一編的第十章(《批判史》論述)就是馬克思寫的,只是由於外部的原因,我才不得不很遺憾地把它稍加縮短。在各種專業上互相幫助,這早就成了我們的習慣。曾有學者提出,馬克思是礙於面子才違心地做了恩格斯在這裡所說的事。這種設想不能成立。馬克思絕不是那種不堅持原則甚至服從利益算計的人。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批評費爾巴哈不懂實踐的重要性時指出:人們連續不斷的勞動生產活動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這種活動哪怕隻中斷一年,整個人類世界包括費爾巴哈本人的存在,也很快就沒有了。接著他說:“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而整個這一點當然不適用於原始的、通過自然發生的途徑產生的人們。”這表明,他認為外部自然界是不依賴於並且先於人的實踐活動而存在的,而且人本身就是自然界運動發展的產物。這裡所突出的,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和作為世界本源的意義。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這樣批判鮑威爾:批判是他手中的武器,它用這個武器把在無限的自我意識之外還以有限的物質存在自居的一切,都變成單純的假象和純粹的思想。在實體中,他駁斥的不是形而上學的幻覺,而是世俗的內核——自然,他攻擊存在於人之外的自然,也攻擊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本身。顯然,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是人之外的客觀存在,人本身也是自然存在物。這完全是恩格斯和列寧宣傳的自然唯物主義觀點。在批判蒲魯東時馬克思還說:“人並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說:大地創造說,受到了地球構造學即說明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個過程、一種自我產生的科學的致命打擊。自然發生說是對創世說的唯一實際的駁斥。“自然發生說”和“創世說”是關於生命起源的兩種理論,前者認為生命是物質運動的產物,后者認為生命是上帝的創造。這段話所說的正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而且用自然界的物質存在解釋了生命。

馬克思的自然唯物主義思想在他有關費爾巴哈哲學的論述中也有表現。 1843 年 3 月,在讀費爾巴哈剛剛出版的《關於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之后,馬克思致信盧格:費爾巴哈的警句隻有一點不能使我滿意,這就是,他強調自然過多而強調政治太少。費爾巴哈在《關於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中明確提出並著重闡述了自己的自然唯物主義世界觀。顯然,馬克思是贊同這種世界觀的。

再往前可以追溯到 1841 年初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論文標題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討論的兩位哲學家是古希臘唯物主義者、原子論者。文章對他們的唯物主義觀點沒有提出任何批評,相反是在他們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上討論問題的。馬克思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學說提出批評,不是批評他的唯物主義,而是批評他的唯物主義的機械決定論,批評他沒有看到物質原子的,其實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擁有作為世界本源的自然唯物主義物質概念,絕非偶然。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其一,馬克思繼承黑格爾的觀點,認為康德的哲學,其實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我們知道,在法國,與社會革命的需要相適應的哲學主要是 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這是一種弘揚科學理性用物質的運動解釋一切的世界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於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康德不可能舉起唯物主義的旗幟,但是提出物自體概念,建立了二元論哲學,而二元論可以說是向唯物主義的讓步,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在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中,自然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就物質來源於精神而言,是典型的唯心主義理論,但由此而來的自然界,對於人來講不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且是包括人在內的整個世界的來源。這樣的理解充滿唯物主義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事實上與唯物主義沒有太大區別。列寧曾一再指出黑格爾哲學的深處有唯物主義因素,在談到其《邏輯學》時甚至說:“在黑格爾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義最少,唯物主義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實!”。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只是德國古典哲學歷史發展合乎邏輯的結果。其二,從 19 世紀 30年代起,德國開始盛行一種庸俗唯物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思潮。對此哲學家靳希平、吳增定這樣說:黑格爾之死(1831 年 11 月 4 日———本文作者)好像把思辨蒙蔽下的德國自然科學家突然從夢中驚醒,他們棄黑格爾的僵尸於不顧,學習英國人的樣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中。此后,德國的自然科學和技術逐漸趕上了英國和法國的同行。它取得的成果輝煌,使得德國的文化人漸漸地把自然科學看作真理的典范。哲學本身的地位一落千丈。自然科學漸漸變成一種哲學世界觀。機械唯物論和庸俗唯物論等學派就是自然科學漸漸變成哲學世界觀的典型表現。其他不屬於自然科學主義流派的哲學也多少受到自然科學這一真理楷模的影響。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努力標榜自己學說的科學性。就是說,19世紀 30 年代之后,機械唯物主義和庸俗唯物主義在德國興起,自然科學的影響深入一切學術領域。這種科學唯物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福格特、摩萊肖特和畢希納,他們共同主張:“(1)承認獨立於人的客觀世界的存在﹔(2)人和自然中其他存在物一樣是物質實體﹔(3)人的精神或靈魂不可能獨立於人的肉體而存在﹔(4)不存在非物質的實體,不存在上帝。”由於上述原因,在 19 世紀 40年代初,雖然德國知識分子還沒有人能夠唯物主義地解釋社會歷史,但是在自然觀上持唯物主義觀點,不足為奇。當時的馬克思正是如此。馬克思怎樣接受唯物主義觀點,現有材料無法還原其細節,不過說他在大學時期自然觀思想已經在事實上具有唯物主義性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否則他不會選唯物主義者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理論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

否認馬克思有與恩格斯一樣的唯物主義思想的人,往往強調馬克思隻關心人化自然,他們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出大量論述作為依據。馬克思主要感興趣的的確是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所及的人化自然,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馬克思也承認在人類之前、之后、以及人的實踐活動范圍之外的物質自然界的存在,同樣不能否認。

再看辯証法思想。

我們通常理解的辯証法來自恩格斯對黑格爾著作中相關思想的概括與總結,它是適用於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分別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與它們相關的思想,馬克思都有。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証運動。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又說:有一位思想極其深刻但又怪誕的研究人類發展原理的思辨哲學家,常常把他所說的兩極相聯規律贊譽為自然界的基本奧秘之一。在他看來,“兩極相聯”這個朴素的諺語是一個偉大而不可移易的適用於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是哲學家所離不開的定理,就像天文學家離不開開普勒的定律或牛頓的偉大發現一樣。這裡所說的是普遍適用的對立統一規律。

1867 年 6 月 16 日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裡談到霍夫曼的《現代化學通論》,該書提出分子是物質能獨立存在的最小部分,存在著不可再分的原子。恩格斯認為物質無限可分,分子只是“分割的無窮系列中的一個關節點”。顯然這裡討論的是自然辯証法問題。馬克思回信肯定了恩格斯的想法而且談到質量互變規律。他說:你對霍夫曼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此外,你從我描述手工業師傅變成——由於單純的量變——資本家的第三章結尾部分可以看出,我在那裡,在正文中引証了黑格爾所發現的單純量變轉為質變的規律,並把它看做在歷史上和自然科學上都是同樣有效的規律。在正文的一條注釋中(當時我正好聽過霍夫曼的演講)我提到了分子理論,……。

關於否定之否定規律,馬克思也有論述。《資本論》稱: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可見, 我們通常理解的唯物論思想和辯証法思想,在馬克思那裡都能見到。不僅如此,他也有一個用物質的辯証運動解釋世界的世界觀。我們前面引用過的話——“大地創造說,受到了地球構造學即說明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個過程、一種自我產生的科學的致命打擊。自然發生說是對創世說的唯一實際的駁斥”——是用物質的自我運動對包括生命現象在內的整個自然界的解釋。按他的理解,人是“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橢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即物質的人,而人類社會及其歷史、人本身,是人自我創造、自我形成的產物:“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於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於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証明。”在這兩段話之前,馬克思還說:“任何一個存在物隻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隻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創造是一個很難從人民意識中排除的觀念。自然界的和人的通過自身的存在,對人民意識來說是不能理解的,因為這種存在是同實際生活的一切明顯的事實相矛盾的。”前面關於地球與生命的起源的論述就是物質依靠自己而存在的具體例証。雖然表述還不夠清晰,但是在不成熟的表述背后,馬克思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還是很清楚的,然而這種看法不正是一種用物質的自我運動解釋一切的世界觀嗎?至於物質是如何自我運動的,從前面所引馬克思關於辯証法的論述來看,這些運動體現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唯物辯証法基本規律。

馬克思的許多論述讓人感到,它們背后的確有一個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雖然若隱若現,但它是存在的。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恩格斯系統闡述其唯物辯証世界觀的著作《反杜林論》得到馬克思的肯定。但是,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我們又找不到像恩格斯那樣對這一世界觀明確而完整的論述。為什麼?原因主要是,恩格斯曾經從批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需要出發從事過長期的自然辯証法研究,依據自然科學新成果形成了完整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杜林的論戰等又使他有機會、有必要對它做出比較系統的闡述。而馬克思唯一關心的是與人類解放直接有關的各種問題,在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在馬克思那裡就是人的歷史發展)的規律之后,主要精力放在與社會發展聯系更為直接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問題上,作為世界觀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不可能受到關注,更不可能得到系統闡述。

二、馬克思辯証唯物主義思想的特點

但是必須強調,馬克思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我們通常所說的辯証唯物主義相比,簡言之與恩格斯的辯証唯物主義相比,具有鮮明的特色。要說明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對兩種辯証唯物主義思想加以比較。就共同點而言,它們都堅持唯物論、辯証法,都用物質的辯証運動解釋世界。其不同之處主要有如下四點:

第一,恩格斯的辯証唯物主義突出世界觀意義,旨在說明整個世界的本質,揭示其總規律,而馬克思主要關注的是辯証法的方法論意義。恩格斯十分重視世界的本原問題,提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他還說,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是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關於辯証法,他明確提出:“辯証法不過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他在《自然辯証法》中指出:“在本書中,辯証法被看作關於一切運動的各個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這就是說,辯証法的規律無論對自然界中和人類歷史中的運動,或者對思維的運動,都必定是同樣適用的。”

與此不同,在馬克思那裡我們找不到關於整個世界的本源的論述,也找不到把辯証法作為世界總規律的論述。唯物辯証的世界觀在馬克思那裡是存在的,但他看重的是作為方法論的唯物辯証法,我們可以在他那裡找到許多相關論述。他說:我的闡述方法和黑格爾的不同,因為我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黑格爾的辯証法是一切辯証法的基本形式,但是,隻有在剝去它的神秘主義的形式之后才是這樣,而這恰好就是我的方法的特點。他還明確指出:將近 30 年以前,當黑格爾辯証法還很流行的時候,我就批判過黑格爾辯証法的神秘方面。但是當我寫《資本論》第一卷時,今天在德國知識界發號施令的憤懣的、自負的、平庸的模仿者們,卻已高興地像萊辛時代大膽的莫澤斯·門德爾鬆對待斯賓諾莎那樣對待黑格爾,即把他當作一條“死狗”了。因此,我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並且在關於價值理論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賣弄起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辯証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但這決沒有妨礙他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証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這是馬克思從總體上對自己的辯証法思想理論由來的說明——它來自對黑格爾辯証法思想的唯物主義繼承和改造,是一種理論研究的方法。黑格爾的,也是馬克思的,辯証方法究竟有什麼特點?馬克思認為,就是從觀念上再現事物的有生命的運動發展過程。他說: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隻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我的辯証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証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轉化為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簡言之,馬克思的辯証方法就是以觀念的形式再現事物有生命的運動發展過程。

他要揭示並再現的不是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而是具體事物的特殊規律。 1872 年《資本論》俄文版問世,一位俄國評論家寫道:“有人會說,經濟生活的一般規律,不管是應用於現在或過去,都是一樣的。馬克思否認的正是這一點。在他看來,這樣的抽象規律是不存在的……根據他的意見,恰恰相反,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規律……一旦生活經過了一定的發展時期,由一定的階段進入另一階段時,它就開始受另外的規律支配。……馬克思給自己提出的目的是,從這個觀點出發去研究和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樣,他隻不過是極其科學地表述了任何對經濟生活進行准確的研究必須具有的目的……這種研究的科學價值在於闡明支配著一定社會有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有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

對於上述評論,馬克思給予高度肯定:這位作者先生把他稱為我的實際方法的東西描述得這樣恰當,並且在談到我個人對這種方法的運用時又抱著這樣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辯証方法嗎?

可見馬克思的辯証法思想不注重物質運動的總規律,而是著眼於具體事物的歷史發展和它的發展中體現的具體規律。他更關心的是某個具體事物的,例如資本主義社會或者人的發展規律,而關心這些規律的目的不在於構建世界觀,而在於闡明這個具體事物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有機體代替的特殊規律,也即在於對這個具體事物的特點、由來和去向做出合理的說明。

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辯証法的偉大之處首先在於:“黑格爾把人的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這同樣說明馬克思研究辯証法時主要關注的不是世界觀,而是某個事物產生、發展的具體規律。

第二,兩種辯証唯物主義思想對物質的理解不同。我們通常所說的辯証唯物主義,其唯物主義思想主要來自恩格斯和列寧,強調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前面已經提到,恩格斯重視世界的本源問題,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可以用物質來解釋。例如他指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方式本質上就在於這些蛋白體的化學成分的不斷的自我更新。”“如果進一步問:究竟什麼是思維和意識,它們是從哪裡來的,那麼就會發現,它們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種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這裡不言而喻,歸根到底也是自然界產物的人腦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其他聯系相矛盾,而是相適應的。”

關於物質概念,列寧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他明確提出:“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哲學唯物主義是同承認這個特性分不開的。”

馬克思不同,他承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但強調物質本身具有能動性。馬克思關於哲學唯物主義以及物質概念的論述主要有三處,按照寫作的時間順序,分別是《博士論文》、《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聖家族》。先看《神聖家族》。《神聖家族》為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寫於 1844年 9-11 月,書中關於哲學唯物主義的論述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在他的眼中,自然科學是真正的科學,而以感性經驗為基礎的物理學則是自然科學最重要的部分。阿納克薩哥拉連同他那無限數量的原始物質和德謨克利特連同他的原子,都常常被他當做權威來引証。按照他的學說,感覺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在物質的固有的特性中,運動是第一個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這裡所說的運動不僅是機械的和數學的運動,而且更是趨向、生命力、緊張,或者用雅科布·伯麥的話來說,是物質的痛苦。物質的原始形式是物質內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質的力量,這些力量使物質獲得個性,並造成各種特殊的差異。唯物主義在它的第一個創始人培根那裡,還以朴素的形式包含著全面發展的萌芽。物質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整個人發出微笑。但是,用格言形式表述出來的學說本身卻反而還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唯物主義在以后的發展中變得片面了。霍布斯把培根的唯物主義系統化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鮮明的色彩而變成了幾何學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運動成為機械運動或數學運動的犧牲品﹔幾何學被宣布為主要的科學。唯物主義變得漠視人了。為了在自己的領域內克服敵視人的、毫無血肉的精神,唯物主義隻好抑制自己的情欲,當一個禁欲主義者。它變成理智的東西,同時以無情的徹底性來發展理智的一切結論。

這是馬克思對近代唯物主義思想具有系統性的分析評價。他強調的是物質的——注意不是人的,而是物質的——能動性。“在物質的固有的特性中,運動是第一個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這裡所說的運動不僅是機械的和數學的運動,而且更是趨向、生命力、緊張,或者用雅科布·伯麥的話來說,是物質的痛苦”。就是說,馬克思認為,運動是物質的第一個特性,但是這裡說的運動不僅僅是數量的變化和位置的改變,而是“趨向、生命力、緊張、痛苦”,是改變周圍事物使自己得到體現的活動,在生物身上是它的生命活動,在人身上,就是實踐活動。在馬克思這裡,不僅人有能動性,一切物質都有通過“實踐”活動改變他物實現自我的沖動、要求,即所謂趨向、生命力、緊張,它們和人一樣,都有能動性。正因為這樣,當霍布斯宣布唯物主義就是用機械運動或數學運動解釋一切時,馬克思批評“唯物主義變得漠視人了”。因為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思想中,物質是有“欲望”的,它的運動不能被歸結為外在因素作用和冷冰冰的邏輯,在這一點上與人類似。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認為唯心主義同樣是敵視人的,因為它崇尚“毫無血肉的精神”,把有血有肉的人的精神絕對化為脫離人並決定一切的存在。肉體和精神都是人的屬性。片面強調人的肉體性、物質性的唯物主義和片面強調人的精神性的唯心主義,都是“敵視人的”,非人的。這是馬克思物質觀的生動體現。

鮑威爾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馬克思這樣批評他:批判是他手中的武器,他用這個武器把在無限的自我意識之外還以有限的物質存在自居的一切,都變成單純的假象和純粹的思想。在實體中,他駁斥的不是形而上學的幻覺,而是世俗的內核——自然,他攻擊存在於人之外的自然,也攻擊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本身。在任何領域內都不假定有實體(他居然還說這樣的話),這就等於不承認任何有別於思維的存在、任何有別於精神的自發性的自然力、任何有別於理智的人的本質力量、任何有別於活動的苦痛、任何有別於本身行動的別人對我們的影響、任何有別於知識的感覺和欲望、任何有別於頭腦的心靈、任何有別於主體的客體、任何有別於理論的實踐、任何有別於批判家的人、任何有別於抽象的普遍性的現實的共同性、任何有別於我的你。我們看到,馬克思明確肯定有物質即自然在人的意識之外存在,人也是自然存在物,就是說,他承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和相對於意識的第一性﹔同時他強調,物質實體是客體,是思維以外的存在,具有自發的自然力、與人的本質力量類似但又與理智有別的力量,具有不同於人的活動的苦痛、不同於知識的感覺和欲望。這裡還是在說,一切物質都具有與人的本質力量類似的苦痛、欲望,具有作用於他物的“實踐”沖動。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作時間早於《神聖家族》幾個月,馬克思在其中說: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於人身上﹔……可見,自然力、生命力、能動性是一切自然存在物共有的,只是它們在人身上表現為天賦、才能和欲望。換句話說,人所具有的欲望、天賦、才能是一切自然存在物所固有的自然力、生命力、能動性的特殊的、最突出的表現。他又說:“太陽是植物的對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確証它的生命的對象,正像植物是太陽的對象,是太陽的喚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現,是太陽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表現一樣。”這裡用了擬人的表述方法,太陽具有了喚醒生命的力量,而植物則有借助太陽確証自己的生命。

最集中地反映馬克思物質思想的著作是他的《博士論文》,即《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1839 年初著手准備,1841 年 3 月完稿)。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二人都是原子論者,區別在於:伊壁鳩魯認為原子在虛空中有三種運動。一種運動是直線式的下落﹔另一種運動起因於原子偏離直線﹔第三種運動是由於許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認第一種和第三種運動是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共同的﹔可是,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卻把伊壁鳩魯同德謨克利特區別開來了。

馬克思的立場明顯地偏向於伊壁鳩魯。他把伊壁鳩魯看作“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指出:“伊壁鳩魯哲學的原則……是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盡管這個自我意識只是在個別性的形式上來理解的。”伊壁鳩魯不否認原子的物質性,但是:伊壁鳩魯以原子的直線運動表述了原子的物質性,又以脫離直線的偏斜實現了原子的形式規定,而這些對立的規定又被看成是直接對立的運動。所以,盧克萊修正確地斷言,偏斜打破了“命運的束縛”,並且正如他立即把這個思想運用於意識那樣,關於原子也可以這樣說,偏斜正是它胸中能進行斗爭和對抗的某種東西。直線運動表明原子是物質的,偏斜表明作為物質的原子同人一樣,“胸中”具有與命運、必然性斗爭的意志、沖動或欲望。偏斜“表述了原子的真實的靈魂”。原子的意志、沖動、欲望十分重要,它們是物質運動與演化的動力所在。馬克思說:如果原子不經常發生偏斜,就不會有原子的沖擊,原子的碰撞,因而世界永遠也不會創造出來。他又說:正像原子脫離直線,偏離直線,從而從自己的相對存在中,即從直線中解放出來那樣,整個伊壁鳩魯哲學在抽象的個別性概念,即獨立性和對同他物的一切關系的否定,應該在它的存在中予以表述的地方,到處都脫離了限制性的定在。因此,行為的目的就是脫離、離開痛苦和困惑,即獲得心靈的寧靜。所以,善就是逃避惡,而快樂就是脫離痛苦。最后,在抽象的個別性以其最高的自由和獨立性,以其總體性表現出來的地方,那裡被擺脫了的定在,就合乎邏輯地是全部的定在,因此眾神也避開世界,對世界漠不關心,並且居住在世界之外。

通過對伊壁鳩魯原子思想的上述解讀,馬克思表達了自己對物質的理解:世界是物質的,然而物質具有自由“意志”,它的胸中涌動著與客觀必然性對抗的欲望和沖動,由此產生的運動構成了整個物質世界。物質的自我運動可以解釋一切,這個世界中沒有神的地位。

這裡體現的還是這樣的思想: 一切物質都具有與人的本質力量類似的苦痛、欲望,具有作用於他物的、“實踐”沖動。此外,這裡同樣顯示出一種用物質辯証運動解釋世界的世界觀。

第三,我們常說的辯証唯物主義理論,強調世界的客觀性以及客觀世界運動發展中的必然性,強調人必須服從這種必然性。馬克思與此不同,他強調的是人,是人的能動性。這是兩種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最重要的區別。

恩格斯的辯証唯物主義思想用物質解釋一切,包括人和人的意識,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一句話,從物出發看人。馬克思雖然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由於集中研究人的解放問題,他從人出發看物,主要關注人的實踐活動所及的人化自然。例如他說:“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這種區別在自由觀上表現得很充分。人們常常引用恩格斯的話:黑格爾第一個正確地敘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只是在它沒有被了解的時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意志自由只是借助於對事物的認識來做出決定的能力。因此,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越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猶豫不決是以不知為基礎的,它看來好像是在許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決定中任意選擇,但恰好由此証明它的不自由,証明它被正好應該由它支配的對象所支配。因此,自由就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是我們所熟悉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本結論。它從物出發看人,突出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必然性以及它們對人的制約和決定。

馬克思的辯証唯物主義思想與此完全不同。它不否認外在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及其運動規律的必然性,但出發點不是物,而是人,它所突出的不是客觀必然性對人的制約,而是人的能動性,是人如何利用這些規律從而突破它們對人的限制。

在自由觀上,馬克思認為自由是人的本質特征,而自由的實質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改造世界。《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稱: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

這裡說的自由不是對必然的認識與服從,是人的意識的能動性甚至“隨意性”的體現: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於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於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馬克思是在強調,動物的生命活動是無意識的,是本能,因而毫無自由可言﹔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要做,就是說,他的生命活動是他自覺地能動地規劃與發動的,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動作為對象來認識。僅僅由於人的生命活動是他的意識的對象,是他自覺地能動地規劃與發動的,人的活動才是自由的。人的生命活動是勞動,人的自由體現在勞動中。為什麼說人的勞動是自由的?馬克思把它與動物的生命活動,或者說生產,做了比較: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証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他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誠然,動物也生產。它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螞蟻等。但是,動物隻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崽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並且隻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隻生產自身,而人則在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於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馬克思把不由肉體需要決定而進行的生產視為“真正的生產”,這樣的生產與客觀需要無涉,由人的意願決定,是自由的。人可以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人所共知,美是一種主觀體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審美需要進行生產,擺脫一切外在限制,當然是自由的。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馬克思也對勞動所體現的人的自由做了論述:亞當·斯密正是把勞動看作詛咒。在他看來,“安逸”是適當的狀態,是與“自由”和“幸福”等同的東西。一個人“在通常的健康、體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狀況下”,也有從事一份正常的勞動和停止安逸的需要,這在斯密看來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誠然,勞動尺度本身在這裡是由外面所提供的,是由必須達到的目的和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必須由勞動來克服的那些障礙提供的。但是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觀,被看做個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做自我實現,主體的對象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於活動恰恰就是勞動。

這段話從另外的角度顯示了馬克思的自由觀。人的勞動活動是對物質世界的改造,客觀的物質存在對勞動者而言是一種阻礙其達到目的的障礙,馬克思說,“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馬克思進一步說,勞動要達到的目的是外在的,具有“單純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觀”,就是說,這一目的能否達到,取決於外在的物質條件,外在的自然。但在勞動中它是勞動者自覺確立並提出的,因此勞動活動又表現為人的“自我實現,主體的對象化”,而這正是“實在的自由”。這兩層意思體現的精神是一致的,即:所謂自由,“實在的自由”,是人能動地克服物質限制,以求“自我實現,主體對象化”。

利用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以超越它對人的束縛,是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資本論》說: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搏斗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隻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隻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對於這裡說的自由王國,《德意志意識形態》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們有可能隨著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可見,馬克思心目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對必然的認識和利用(注意,不是服從)的基礎上的。當然,打獵、捕魚、畜牧都有人不能不服從的客觀規律,然而服從它們是為了做“隨著自己的興趣”自由決定要做的事情,是為人的自由服務的。

由於強調物質的能動性,馬克思堅決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客觀必然性。在論述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差別時,他首先指出“在德謨克利特看來,必然性是命運,是法,是天意,是世界的創造者”,然后引用了伊壁鳩魯的話:被某些人當作萬物主宰的必然性,並不存在,寧說某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則取決於我們的任意性。必然性是不容勸說的,相反,偶然是不穩定的。所以,寧可聽信關於神靈的神話,也比當理學家所說的命運的奴隸要好些,因為神話還留下一點希望,即由於敬神將會得到神的保佑,而命運卻是鐵面無私的必然性。

馬克思對伊壁鳩魯的思想顯然是贊同的。這是對主體性的弘揚:“實在的可能性力求証明它的客體的必然性和現實性﹔而抽象的可能性涉及的不是被說明的客體,而是做出說明的主體。”《博士論文》不是成熟馬克思的著作,但上述思想是馬克思畢生堅持的。人所共知,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就對不懂實踐、不從主觀方面出發而隻從物質出發看待世界的舊唯物主義提出激烈批評,其中體現的正是《博士論文》的這一思想。

第四,與強調物質世界的客觀必然性相聯系,在通常所說的辯証唯物主義裡,辯証法表現為物質運動的總規律,具體說,是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和若干范疇。馬克思不否認這些規律的存在,但是他更為重視的是描述物質存在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我運動。簡言之,前者重視作為規律的辯証法,后者重視作為事物自我運動過程的辯証法。

前面提到,馬克思曾經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任何一個存在物隻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隻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靠別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僅靠別人維持我的生活,而且別人還創造了我的生活,別人還是我的生活的泉源,那麼我就完全靠別人的恩典為生﹔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創造,那麼我的生活就必定在自身之外有這樣一個根源。”他意在強調,任何存在物都在自我運動著,看不到這種自我運動,必然在事物之外尋找運動的根源,走向有神論。因為著眼於事物的自我運動,馬克思強調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這是他的辯証法思想的重要特點。

既然緊張、苦痛、欲望,即能動性,是物質的固有屬性,那麼任何物質都永遠處於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運動之中,歷史就成為一切物質的本質特征,成為認識它的過去和理解它的今天乃至推測其未來的唯一依據。馬克思高度重視歷史,他在《博士論文》中說:在黑格爾看來,“科學不是某種現成的東西,而是一種正在生成的東西”﹔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是馬克思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則、基本角度。

由於強調歷史性,凡是別人看到事物的地方,馬克思總是看到過程和歷史,努力從歷史中尋找發展規律,通過歷史理解現在,理解他面前的事物。近代以來,人是無數思想家關注的對象,他們一致認為人具有使他與動物區別開來的不變的本質,即人性。隻有馬克思提出:“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想要面向未來改變現實,這是許多人的追求,馬克思的特點在於把事物看作連續的發展過程,把它的未來看作其歷史的延續,因而特別重視、尊重其歷史規律,反對一切形式的主觀唯心主義。早在1837 年給父親的信中他就說,在奉行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導致在法學研究中陷入應有與現有的對立而苦惱的時候,他發現:“我們必須從對象的發展上細心研究對象本身,而決不允許任意劃分﹔事物本身的理性在這裡應當作為一種自身矛盾的東西展開,並且在自身中求得自己的統一。”為此他投身於對黑格爾哲學的研究之中。

此外,因為著眼於事物的自我運動,馬克思特別注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相互關系,就是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改變。任何事物都有能動性,都內在地要求作用於周圍的其他事物﹔反過來看,其他事物也有能動性,因而它總是處在其他事物對它的作用之中,也就是說,處在與他物的相互關系中。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是,事物的存在狀態是由它與周圍事物的關系決定的,隻有把它放在一定的關系中才能對它做出正確的理解,它是環境的產物。由於它又改變著周圍的事物也即自己的環境,由此歸根到底它是它和周圍事物相互關系的產物。

這是馬克思的基本觀點。當馬克思登上德國的思想舞台時,致力於尋求人的解放之路的絕非僅僅他一個人,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一方面在於強調人的歷史性,另一方面在於隻有他把人放在了一定的關系,主要是社會關系中來理解。在黑格爾那裡,人是觀念、精神﹔在青年黑格爾派那裡,人是自我意識。費爾巴哈看到了物質的、肉體的人,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不過他理解的人的本質是萬古不變的,是理性、意志、愛,至於人的本質為什麼會異化,他不知道。馬克思批評他不知道“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赫斯比費爾巴哈又進了一步,認識到人的本質發生異化是因為存在私有財產。然而私有財產又從何而來,他根本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於是與費爾巴哈一樣,為克服異化而求助於“萬應靈丹”——人類之愛。馬克思是如何超越這些人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這樣說:由於費爾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費爾巴哈那裡仍然不過是些詞句),在德國理論面前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一個費爾巴哈所沒有回答的問題:人們是怎樣把這些幻想“塞進自己的頭腦”的?這個問題甚至為德國理論家開辟了通向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道路。這實際上是馬克思對自己思想轉變歷程的概括。他同意費爾巴哈和赫斯的觀點,但是又超越了費爾巴哈和赫斯。和他們相比,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努力追尋人的本質異化的原因,沿著這一思路,進而認識到其原因在社會,在社會關系之中。 1843 年年初他說:人不是抽象的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接下來他進一步說:德國理論是從堅決積極廢除宗教出發的。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顯然,馬克思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是某種社會關系使人異化,喪失了自己的本質。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馬克思把全部注意力用在探討人與人的關系上。他發現,人的思想觀念,包括宗教意識,是各種社會關系作用於人的產物,而全部社會關系都是由生產關系決定的,生產關系則是生產力決定的。生產力的改變引起人與人在物質生產中的關系的改變,生產關系的改變又會導致其他社會關系的變化,這些關系的變化決定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改變,進而決定人的本質的現實狀況。人的本質也由此具有了歷史性。我們知道,這是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要內容。此外,馬克思理解的人不僅處在與其他人的聯系中,而且處在與自然界以及民族文化、民族傳統的互相影響之中,處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之中。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多方向的,具有立體性。

可見,馬克思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認識到一切存在物都是能動的、處在與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之中,因而任何事物都是某種關系的產物,事物的改變隻有通過它們的相互作用從而改變相互關系才能做到。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辯証法思想突出觀察事物的兩個維度,即歷史和關系,也即縱的、歷時性的維度和橫的、共時性的維度。從共時性的維度看,世界猶如一個無比巨大的立體網絡,一個個事物就是網絡中的一個個結點,它和上下左右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構成彼此間的張力,其他事物的性質以及與它之間張力的大小決定了它的不同特點及它和其他事物的相對位置。從歷時性的維度看,這個巨大立體網絡中的每一個結點從而整個網絡處在永恆的變化之中,有的結點消失了,有的又涌現出來,即使在某個時間段持續存在的事物,也在不斷變化。這些因素造成網絡本身的永不停歇的改變,使它處在歷史之中。這就是處於永恆辯証運動中的復雜的物質世界。隻有遵循著共時性和歷時性兩個維度,我們才能為某個具體事物在變動不居的立體網絡世界中定位,也即對它做出合理的解釋。

在馬克思的辯証法思想中,物質固有的能動性,它要表現自己、改變他物的欲望、沖動、緊張,它的能動性,至關重要。某個事物之所以能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從而結成一定的關系,同時使它自己和其他事物發生改變具有歷史,一句話,形成橫的和縱的兩個方面的變化,都是因為它具有這樣的能動性。

  三、結束語

以上分析使我們得出兩個結論:第一,馬克思是有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第二,他的辯証唯物主義思想與我們通常所說的主要來自恩格斯相關論述的辯証唯物主義有著明顯不同。這兩個結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首先,它拓展了也深化了我們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理解﹔其次,更重要的是它能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許多重大問題。一百多年來,由於缺少對馬克思辯証唯物主義思想的深入探討,人們把辯証唯物主義與恩格斯的有關思想畫上等號。這直接導致一些人斷言馬克思有這樣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但是在馬克思那裡找不到相關論述,難以自圓其說﹔此外由於這樣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沒有從主體的方面、能動的方面看世界,隻強調物質的客觀性,無視人的實踐活動對世界的重要影響,所以它實際上與馬克思自己所批評的舊唯物主義沒有根本區別,與他的實踐唯物主義思想則無法統一,從而備受指責。另一些人因看到馬克思對實踐的重視和對人的主體性的弘揚而斷然否認馬克思有辯証唯物主義,其結果又造成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分裂。而要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有原則不同,又與他們長達半個世紀的密切合作等基本事實不符。本文的分析討論無疑將有助於上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長期困擾人們的問題的解決。

順便指出,馬克思唯一關心的是人類解放,因而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也是他特有的哲學思想,是揭示人類社會以及人的發展規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就是他的實踐唯物主義。恩格斯稱他和馬克思的哲學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然而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思想與他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完全一致。辯証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全部哲學思想的理論背景。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