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好“看家本領”

——學習習近平關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有關論述

作者:聶錦芳    發布時間:2014-10-10   
分享到 :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集體學習時,特別強調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這實際是他多年來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論斷,是總書記基於理論邏輯、歷史經驗教訓和現實發展對全黨提出的要求。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黨的“看家本領”,那麼更進一步則可以認為,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家本領”。作為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和研究者,我們從習近平同志的有關論述中受益良多,體會頗深。

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本功

把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看作是深入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條件和重要途徑,是習近平同志基於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史”“論”“著”三者的邏輯關系而做出的重要判斷。早在2011年5月14日,在出席中央黨校開學典禮時他專門圍繞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發表了長篇講話,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包含著經典作家所汲取的人類探索真理的豐富思想成果,體現著經典作家攀登科學理論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艱辛歷程”。2012年6月1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調研時,他特地考察了該校的“《資本論》教學與研究中心”,再次要求“精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習近平同志的上述論斷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長期以來,相當多的干部、群眾,也包括為數不少的理論工作者,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方式是學習原理教科書。在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這當然是一條“便捷途徑”,而且取得了相當明顯的效果。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復雜內涵和深廣意蘊,僅靠原理教科書又是不夠的﹔它過於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於省略了對很多思想觀點的演變過程和曲折的論証環節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將基本原理概念化、條塊化乃至一定程度地簡單化。而如果回到經典著作,回到文本的特殊語境和歷史序列之中,情形就會大大改觀,經典作家極為寬廣的理論視野、豐富的知識領域、多樣的論証方式、廣泛的思想議題和獨特的思考角度就會充分展現出來,通過系統地學習、研究和思考,將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加全面、客觀和自覺,這與我們長期以來通過教科書所把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在別人心目中形成的那種簡單、刻板、思辨乃至教條的形象會有很大的不同。

不僅如此,系統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也有助於廓清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中出現的那些重大的爭論、存在過的誤讀和曲解。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新中國成立以來哲學界不斷出現的、引起很大反響的熱點問題,諸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辯証法的核心和規律、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美的本質、“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唯生產力論、異化與人道主義、社會革命與生產力標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和實質、哲學體系改革、本體論問題、現代性與社會發展、“以人為本”、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這些問題引起爭議起初非常熱鬧,但很多討論難以持續、鮮有定論或者不了了之,這其中當然有非常復雜的原因,但除了那些特殊的時代氛圍和背景,是不是也與論者多以思辨的方式立論有關呢?盡管爭論者也引用過經典作家的不少言論,但多數是離開這些話語由所產生的特定文本語境和具體所指而做的抽象摘引,而沒有把其原始內涵和界域闡釋清楚,因而最終難以做出判斷和結論。而如果我們回到經典作家的原始文獻,就會清楚地看出這些問題在他們那裡是在什麼意義上提出來的、有什麼樣的具體含義、在其整個理論框架中佔據怎樣的位置、他們的觀點具有什麼特殊意義和超越性質、時代的發展對其學說能做出怎樣的檢視和判斷。通過這些工作既可以使經典作家的真實思想及其意義得到澄明,同時也廓清了這些問題延展到當代的現實境遇和新的內涵。

理解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的風向標

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不僅有助於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理解,也是把握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必不可少的條件。社會上有一種不正確的看法,認為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是有意回避現實問題、搞“本本主義”“經院哲學”和“煩瑣哲學”,因而體現不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習近平則從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這樣的戰略高度,深刻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所蘊含的“理論思維”是今天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有力支撐”,對於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具有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

再過4年,即2018年5月5日,將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在這200年的滄桑變遷中,世界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革,誕生於19世紀中葉的馬克思主義參與了這一歷史進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是我們又可以看到,言說了一個半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迄今為止並沒有獲得人們明確的認知和深刻的理解,反而愈益陷入聚訟紛紜的境地,很多言說和理解離開了經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進。而就20世紀而言,不在少數的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其原生形態,而更多地依賴於其后繼者在特定的現實境遇下的闡釋、發揮與重建。這當然是其特定的歷史環境使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考慮到馬克思主義的特殊性質及其在21世紀的命運,清理這段思想“公案”和歷史“公案”對於在當代新的境遇下發展馬克思主義卻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而離開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研究,所謂“總結歷史經驗”就是一種虛妄。

迅猛推進的全球化態勢提供了理解和評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重要參照系,更加凸顯出她的當代價值。談及全球化,我們必須追問:全球化的實質是什麼?如今的“全球化”態勢僅僅是屬於當代突兀生發出來的現象嗎?究其實,它是由“資本主義首次開創的世界歷史”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因此,《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對“世界歷史”時代現象的描繪及其實質的揭示至今仍未失其效准。資本奔走於全球各地,“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這樣,資產階級就“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這個由資產階級“按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的世界必然會出現畸形、扭曲和不平衡發展,世界歷史體系的總體結構必然具有“等級森嚴的性質”﹔全球化時代也並沒有改變這種態勢,超越這一規律。正因為如此,指導當代中國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絕不能僅僅限於提出一些具體的路線、方針和策略,更應當是一種思想體系、基礎理論的建樹﹔而對它所具有的“世界意義”的闡發,則必須借助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和當代全球化態勢的准確把握。但我們遺憾地看到,很多人談論的卻是“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多麼反常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強調重新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雖然不能指望從中找到解決當代具體問題的方案,但對照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思考來反思目前中國與世界的狀況,將使我們大受裨益、深獲啟迪。

提升經典原著學習和研究的新高度

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我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個優良傳統。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同志都多次強調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黨的事業的極端重要性,他不僅率先垂范,認真研讀,而且多次向黨的高級干部推薦書目,指示由中央專門發文督促執行。此后,歷代中央領導同志也在各自長期的工作經歷和領導實踐中,倡導並帶頭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經典著作。習近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次強調這一工作的重要意義,表明了我們黨在指導思想、學習傳統、理論資源上的相承、堅守和發展。特別是他告誡我們,學習和研究這些經典“浮光掠影不行,淺嘗輒止不行,必須專心致志地讀、原原本本地讀、反反復復地讀,通過細嚼慢咽去感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歷久彌新的思想價值”。這段話,對於我們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在今天,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具備了更為良好的文獻基礎和條件。一方面從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獻的編輯、出版和研究狀況看,新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刊發的大量新的資料,完整地再現了他們准備、寫作、修改和整理其著述的曲折過程、完整的理論視野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提供了重新客觀、完整而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權威版本。另一方面從中文版的情況看,隨著《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四卷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以及更為完善的列寧、毛澤東等人著作集的陸續出版,提供更為准確的中文版本,同時也把更加深入的文本解讀、思想闡述和價值評估的任務擺在我們面前。在這種情況下,在全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研讀與思考的結合、歷史與現實的連通、理論與實踐互動以及專業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推廣,一定能提升經典原著學習和研究的新水准,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