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的中央文獻翻譯

作者:霍娜    發布時間:2015-10-30   
分享到 :

中國的發展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她的一舉一動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深切關注,關於中國的各種觀點也層出不窮,褒貶不一。這既為我們加強理論外宣工作提供了更多機遇,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向世界更好地傳播中國理論與中國聲音,成為黨和國家宣傳事業的重要任務。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如何呈現,中國在世界上的聲音如何傳播,對外翻譯是一個關鍵環節。

一、中央文獻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論述、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文件是其中的主要載體。中央文獻翻譯工作是黨的理論外宣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支撐性要素,肩負著“讓世界真正認識中國”的重任,對於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思想文化交流、增強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具有戰略性意義。做好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既有利於減少國際社會誤解,實現化異求同,讓國際社會更准確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治國理政設想、改革發展思路以及具體政策內容,又能為中國外交、新聞、外宣等一線工作人員提供統一規范化表述的文本依據,提高對外話語體系內在一致性。

二、中央文獻的翻譯難點

所謂翻譯,其實是一門要同時滿足作者的表達目的和讀者的閱讀期待雙重要求的藝術。翻譯中央文獻的從業者,首先是深刻領會中央文件精神,讀懂黨的方針政策,堅定政治立場,與此同時還要把握外文讀者的閱讀習慣,盡量使用符合他們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所以,中央文獻的翻譯還要求譯者在不斷的翻譯實踐中,找到完美平衡。

對於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來說,由於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語言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甚至思維定勢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要真正做到相互了解並不容易。中國在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如“精氣神”、“不折騰”、“四風”、“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兩岸一家親”等這些表述,都是特定的歷史、國情條件造成的,是中國當今的現實,而我們如果想向海外讀者和受眾群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就無法回避這些中國特色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在熟悉雙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進行巧妙的闡釋,向受眾介紹一些他們國家所沒有的新概念、新現象、新問題,實現傳播者和受眾在溝通方面的順利對接,把黨和國家想要說的問題,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完整、准確地傳遞給海外讀者。

下面,我以《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一書的阿文翻譯為例,將書中的翻譯難點列出與大家探討:

(一)語言表達靈活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一書全面系統,深刻透徹,妙語頻出。習總書記善於運用“大白話”和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生動地表達出全面深化改革理論的精髓。眾所周知,在翻譯過程中,從直譯與意譯這兩種翻譯方法而言,能字字對譯最好,可以“留其形”且“達其意”﹔若不能,則可量體裁衣、靈活處理,在對原文意思准確把握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對另一種語言文化、傳統的理解,使它不再拘泥於原文一詞一句的嚴格一致,做到“傳其神”並“達其意”,這樣更能忠實於原文的意思表達,也更容易被相應的語言受眾所接受。

舉個例子:摘編全書共7次出現過“啃硬骨頭”的表述,這個說法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所以在初譯的時候,大家順理成章地把它翻譯為“يغضّ عظمة”(啃骨頭)。但這種表述對阿拉伯國家的讀者不好理解,一則這種吃相實在不雅,二則他們在吃飯時更習慣用刀叉,很少直接用牙把肉從骨頭上啃下來。所以如果我們直譯的話,勢必會引起笑話,並容易產生歧義。經過商討,我們決定用“أداء المهمات الشاقة”(完成艱難的任務)來解釋這個句子,從而准確地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並得到了外國專家的認可。

(二)對引經據典的處理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一書多處引經據典、運用比擬、比喻、暗喻等修辭手段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更深入地闡明事件的意義。這種修辭方式,不僅使政論性文章中的深奧哲理以活潑淺顯的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來,而且還增強了文章的文採,從而更容易為讀者所理解與接受,但與此同時也增加了翻譯工作的難度。如果翻譯處理技巧得當,就會達到“金鑲玉”般的效果。

有一些阿語修辭能找到與之相應的漢語修辭格,比如:“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阿拉伯語中有一個與之對仗的表述“إن وراء الأكمة ما وراءها”﹔“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則可直接轉換為“من أطاعه سلم، ومن عصاه هلك”。

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墨守原文的修辭方法,隻得通過增加詞語、引申詞義、轉化比喻形象等方法來表達原文修辭格所表現的感染力。比如“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就沒有必要把“役”字翻譯出來,根據它的本意,我們將之譯為“يستحيل إنجازه دفعة واحدة”(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再如,把“我們不能邯鄲學步”譯為

“لا يجوز لنا تقليد الآخرين على نحو أعمى”

(我們不能盲目地效仿別人)﹔

把“投石問路”譯為

“إيجاد الطرق عبر الممارسة”

(通過實踐找到出路)。

(三)中國特色專業術語的解釋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存在。我們日常運用的詞匯自然而然會受到本民族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的文化與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其他民族有著較大的差異。由於文化和語言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翻譯過程中就要對中國特色的語言詞匯作進一步的解釋工作。這些解釋雖然篇幅稍長,但能使讀者一目了然,有利於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國情。

比如,翻譯“兩個毫不動搖”時,我們會將“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個解釋翻譯好放在該術語后面的括號內:

التمسك بـ"مجالين بثبات دون تردد" (أي التمسك بتوطيد وتطوير الاقتصاد العام بثبات دون تردد، والتمسك بتشجيع ودعم وإرشاد تنمية اقتصاد القطاع غير العام بثبات دون تردد)

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分別是:“第一個一百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如果這裡不做注解的話,對讀者來說這個口號是非常空洞且令人費解的:

تحقيق أهداف الكفاح عند حلول ذكرى المئويتين ( أي إنجاز بناء مجتمع رغيد الحياة على نحو شامل عند الاحتفال بالذكرى المئوية لتأسيس الحزب الشيوعي الصيني في عام 2021، وإنجاز بناء الصين دولة اشتراكية حديثة غنية قوية ديمقراطية متحضرة ومتناغمة عند الاحتفال بالذكرى المئوية لتأسيس الصين الجديدة في عام 2049)

“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三個進一步解放”,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35年來,以思想引領變革、以創新激發活力的寶貴經驗,明確指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條件。應該說,我們做好翻譯“三個進一步解放”等中國特色術語的解釋工作是一種嚴謹、負責任的表現。

لا بدّ من زيادة تحرير العقول وزيادة تحرير وتطوير القوى المنتجة الاجتماعية، وزيادة تحرير وتقوية الحيوية الاجتماعية. إن "زيادة هذه التحريرات الثلاثة" التي طرحتها الدورة الكاملة الثالثة للجنة المركزية الثامنة عشرة للحزب، تمثل أهدافا وشروطا للإصلاح في آن واحد.

(四)結合上下文,使譯文更加規范

在中央文獻翻譯中,我們秉持語意精准的基礎上盡量保持原文表達的原則,盡量做到不增減詞匯、不改變原意群結構,但生硬地遵照這些原則,有時又會造成語義的缺失,所以我們對一些詞匯的翻譯做了靈活的調整,以便更好地忠實於原文的精神實質。

還是以《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為例。這本書由於是一本摘編,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一定不能完全拘泥於從原文摘編出的段落,而是應該做個有心人,把要翻譯的文字梳理清楚,使譯文更加通順並易於理解。

比如在書中第一章的段落中,“說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這是一個無主句。我們通過上下文分析,確定主語是“我們黨”,這樣翻譯出來的句子有了主語就順暢了。

أن حزبنا يسعى للإجابة على مسألة أية راية سيرفعها وأي طريق سيسلكه في الظروف التاريخية الجديدة.

另外,書中第三章有這樣一句話:“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細心的譯者會發現,理論體系是無法豐富的,文章想要表達的其實是要豐富理論體系的內容,經過這樣補充以后,語句的關系就清楚了。

إغناء مضمون المنظومة النظرية للاشتراكية ذات الخصائص الصينية.

再如,書中第五章中寫道:“不要以土地改革、城鄉一體化之名,行增加城鎮建設用地之實,這種挂羊頭賣狗肉的事不能干。”句中提到的“土地改革”,我們就不應該直譯為“إصلاح الأراضي”,否則字面意思就成了開墾土地。其實結合上下文,文章實際上指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譯為“إصلاح نظام الأراضي”就對了。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第七章裡提到的 “本領恐慌”。這個概念是毛主席在延安時期開展學習運動時提出來的。他在1939年的一次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時指出:“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毛主席把學習比喻成“開鋪子”,如存貨不多,取一點,少一點,不久就要告罄,你不進貨就要關門倒閉。如今,“本領恐慌”實質是一種本領危機,也就是說,我們干部隊伍的素質,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相比,有不適應的一面。所以,我們在翻譯這個表述的時候,切不可翻譯成“رعب الكفاءة”(才能的恐懼),正確的譯法應該是“المخاوف من فقدان المهارات”(由於喪失本領而感到的恐慌)。

三、中央文獻翻譯工作中值得總結的幾點經驗

毋庸置疑,翻譯中央文獻要求很高。高標准是一種客觀存在,關鍵還是主觀上如何對待。為了更好地完善未來的翻譯任務,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環節下功夫:

首先是充分利用互聯網。語言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新的詞匯不斷涌現,舊詞又被賦予新的涵義。今天我們的翻譯人員如果依然埋頭於故紙堆裡,是遠遠不能適應時代對知識深度、廣度和及時的要求的。為了更准確地表達出中央文獻中出現的專業術語、新生表述、中國特色詞匯以及古文俗語的原意,我們一定要利用好搜索引擎,從內容包羅萬象、不斷更新的網絡中,反復查找與所譯內容相關的背景材料和參考文獻,從而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和領悟。

其次是重視校對的重要性。校對是對耐性的最大考驗。前一陣,我讀了《翻譯家黃燦然談翻譯的十個條件》一文后很受啟發。他告訴我們,一般情況下,在校對譯稿方面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通讀譯文初稿,碰到疑問時再返回來查原文進行修改﹔第二步是進入原文與譯文逐字逐句對照校對,至少要反復三遍后再進行通讀﹔第三步是隻讀原文,如同通讀譯文那樣,遇到陌生的句子,或覺得與記憶中的譯文不同的句子,就回查譯文,最后再通讀譯文。在經過譯文初稿通讀、原文與譯文對照、通讀原文和譯文這三個步驟之后,校對工作才可以算是基本完成,而這一過程就像是對譯文的一次洗禮,也基本上不會有什麼遺漏的問題了。

第三是增加自身知識含量並培養外文閱讀習慣。在中央文獻的翻譯過程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觸,就是難。這個“難”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中央文獻、領導人著作內容博大精深,在透徹理解上有一定難度﹔二是在阿文翻譯中找到與中文的對接點,以及在准確表述上有一定難度。在這裡特別想強調的是,一方面,除了相當的外語水平和漢語修養,譯者還需要具備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大量的翻譯實踐表明,譯者自身知識含量越高,就越能順利地完成翻譯工作﹔另一方面,譯者還應逐漸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外文讀者。外語的難度,最終不在詞匯上,而在於理解上下文的意義中。翻譯作為一項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隨著外文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們才能夠創造出新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翻譯工作。

總而言之,中央文獻的翻譯工作,很多功夫還是要下在翻譯之外。無論是對黨的重要理念和決策的充分體現、對專業性表述和概念的准確翻譯,還是在翻譯過程中的再創作,都需要我們不吝時間對原文進行准確的把握理解,對翻譯選詞進行反復推敲,對詞組結構進行精細調整,力求將黨的重要觀點在阿文譯本中毫無缺失、精准無誤地表達出來。這是對中央文獻翻譯工作圓滿完成的重要基礎,也是外宣工作者當仁不讓的責任。

四、做好中央文獻翻譯的設想

面對中央關於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工作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中央文獻翻譯工作:

一是繼續發揮中央編譯局對外翻譯的傳統優勢,重點做好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重要文獻的對外翻譯工作,特別是習近平同志重要論述的對外翻譯工作,闡釋好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精神,擴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影響力。

二是鑒於中央文獻是諸多重要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主要來源,我們在繼續做好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工作的同時,還要不斷豐富中央文獻的傳播形式,使中央文獻蘊藏的精神和理念能更立體、更鮮活、更有效地傳播,幫助國際社會更理性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三是加強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研究,著力創建融通中外的表達方式,進一步研究翻譯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翻譯傳播規律,為做好翻譯工作提供可靠的學理依據。

四是加強對中央文獻翻譯成果的傳播跟蹤和評估,借助術語發布、學術交流、出版推介等多種方式,提升中央文獻的傳播影響力。

五是加強中央文獻對外翻譯的溝通協調,凝聚外宣合力,進一步增強工作主動性,加強與部委、協會和相關機構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提高對外翻譯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六是加強中央文獻翻譯人才培養。我局在多語種對外翻譯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應進一步加大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強化翻譯隊伍建設,擴大翻譯隊伍規模,在拓展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工作、提高翻譯能力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阿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