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央文獻翻譯的幾點思考

作者:賈毓玲    發布時間:2011-06-22   
分享到 :

季羨林先生說:“翻譯要的是中外文語言功底,更是經驗、學養、見識、悟性和人品。”筆者認為中央文獻的翻譯尤為如此。中央文獻的翻譯包括領袖著作、領導講話和黨代會、人代會、中央全會文件等重要文獻的翻譯,理論性、政策性和綜合性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實踐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做好這項工作,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基本要求,但對原文的正確解讀和透徹理解更是關鍵。中央文獻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要求譯者在不斷探索外語語言規律、積累常用詞匯和熟悉翻譯套路的同時,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和綜合素質,深入研究,擴大知識面,對原文有徹底的了解,從整體上把握譯文,提高翻譯質量。下面筆者結合中央文獻翻譯特點和工作體會,從三個方面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注重培養政治理論素養,為提高譯文的准確性打好基礎

中央文獻是政治文獻,要求譯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水平。

(一)要關注時事政治

中央文獻表達黨和政府立場,涉及國家大政方針。我們必須結合業務關注政治,了解國家政治生活,對社會現實問題有所研究,具備政治敏感性,為准確提出新的譯文做好准備。

例如,胡錦濤主席最近在APEC一次會議上的講話,讓“包容性增長”這個名詞一躍成為輿論熱點,意指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要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有人說譯文是tolerant growth,這種譯法已經在媒體上使用。這種望文生義的譯文筆者認為不妥,會產生歧義,認為我們的增長過頭了,但我們得容忍。尤其國外媒體經常批評中國經濟增長失控,是neck­breaking growth。西方經濟學認為政府調控的三大目標經濟增長率、通脹率、失業率應該是3、4、5,即GDP 3%,CPI 4%,unemploymentrate 5%。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歷史上經濟總量基數小,還需要解決龐大人口的就業問題。我們必須保証一定的經濟增長水平,我們是在保8%,怎麼會去忍受增長呢?這樣的譯文會造成錯誤的外宣效果。反過來,如果我們關注這個問題,就會知道“包容性增長”第一指發展成果要惠及所有人群,不是少數人的暴富﹔第二發展要全面均衡,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要同步進行。“包容性增長”的譯文應該是inclusive growth,把所有人群、所有方面都要包括進來,去公平合理地布局、分享增長。

要關注時事政治,我們還必須關注重要的中央會議,跟蹤了解國家政策措施和相應術語,為提出新譯文作准備。例如,每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雖然我們並沒有翻譯任務,也應該學習會議文件,因為它是政府經濟政策的一個晴雨表,解讀這份文件是我們備戰來年年初全國“兩會”主要文件翻譯任務應該做的功課。例如,近兩年來部分城市房價過快增長,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成了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話題,有關各類住房的新詞匯新提法也層出不窮。碰到相關段落翻譯的譯者覺得自己很倒霉,找不到各類住房的對應譯文。事實上,這些提法多數在年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提出,如果平時注意調查和研究這些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就不難提出恰當的譯文。例如,“普通商品房”指的是中低價位、中小套型的住房,譯文可以是small- and medium-sized condominiums to be sold at low and medium price leves。“自住性住房”指非投資、非投資性住房,譯文homes for non-investment purpose﹔“投機性購房”就可以譯作speculative housing purchase。“兩限”房指的是限制房價、限制面積的住房,譯文housing with limited size and price。“經濟適用房”多年前的譯文是affordable housing,但這種譯文的意思在當今各類保障性住房細化后已經變得不甚明確,需要對其進行修改﹔這類住房主要指它的經濟性,即住房的價格比同期商品房要低,所以譯文修改為low-cost housing。“二手房”相對於新房而言,譯文used homes。廉租房,顧名思義low-rent housing。公租房,即非個人所有,由公共機構出租,譯文public rental housing。“保障性住房”的翻譯,需要弄清楚它的范疇,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各類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包括兩限房、經濟適用房、政策性租賃住房以及廉租房等等,也就是指市場無法解決、需要政府提供的針對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而這個詞在英語中有現成的對應詞,即low-income housing。這個譯文起初提出時,有人不敢用,改為常見的搭配housing for low-income residents。還有媒體把“保障性住房”譯為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即“政府補貼性住房”。那麼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分配給職工的住房,也全部是補貼是福利,這種譯文顯然沒能體現“保障性住房”的時代特色和中心意思。經過兩年的使用,low-income housing現已成為“保障性住房”的規范性譯文。

全國“兩會”文件的翻譯,是中央文獻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件是中央政府對全年工作的部署,會出現許多新理念、新提法、新詞語,需要我們提出新的譯文。我們必須關注時事關注政治,弄清問題,同時思索譯文或批判性地借鑒譯文。否則,隻能臨時現抓,影響譯文正確性。

(二)要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

中央文獻無論是領袖著作還是領導人講話和重要會議文件,無不滲透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我們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水平才能把握譯文的准確性和穩妥性。例如,翻譯中央領導同志重要講話“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時,遇到的問題首先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怎麼譯?是單數還是復數,是特指還是泛指?是一個整體還是三個個體?有關單復數和冠詞的使用,是小學英語就應該解決的問題,相信我們學得都不錯。但這些簡單的問題在翻譯時卻並不簡單。馬克思主義立場是人民大眾的立場,是對一個類型的社會的承諾﹔馬克思主義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方法是辯証的思想方法,不是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唯物論、辯証法和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的統一體,是要打包到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理解為馬克思對不同事物的各種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是泛指,不能用復數,也不能拆分。譯文應該是the Marxist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整個短語作主語的時候要做單數處理,不是Marxist stands, viewpoints and methods。

(三)要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新時代中央文獻的脈絡,理清脈絡對從整體上把握譯文很有幫助。還拿上述文章的標題做例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外國專家認為“體系”一詞沒有實際意義,就像“加快改革步伐”quicken economic reform、“密切合作關系”close cooperation、“計劃工作”planning 一樣,是中文慣於使用的類別功能詞,英文中沒必要出現。實際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回答三大基本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麼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甚至還有14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它的確是個理論體系a theoretical system,不是虛詞,必須保留。用詞解決了,兩個句子的關系如何處理?當然我們可以照搬原文並列結構,用and把兩部分並置,這樣很省事,也保險,但不是好的譯文。仔細分析一下全文,就可以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這個理論體系,就要學習這種立場觀點方法,從而運用它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所以學習理論體系和掌握觀點方法不是並駕齊驅的兩項政治任務,是有從屬關系的,如果稍微做一下改動,把and 改為to,既能凸現這種關系也能凸現英文的層次感,從而提高譯文的准確性。為了使標題更簡潔,“深入”和“努力”這樣的枝葉部分可以不譯,因為凡是學習都不應該浮皮潦草,如果不努力也不會掌握。但主干部分必須正確,“Stud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Marxist stand,viewpoint and method”。

(四)要具備基本的政治常識

作為一名中央文獻翻譯工作者,對我國政體、國體、黨的組織機構、領導體制、人大和政協組織構成都要明白,不應該缺乏政治常識。但常有人把黨的中央委員會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混淆,如十七屆五中全會,應譯為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常有人錯誤地譯為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因為不懂得是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全體委員在開第五次會議。

二、正確理解和把握國家政策,為提高譯文的透徹性提供前提

政府文件是國家大政方針的集中體現,對此翻譯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正確理解和把握國家政策是產出優秀譯文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一)要把握政策的時代特色

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以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不同,從“增長”改成了“發展”。兩個字的改變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反映了我們黨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態度的變化。growth 和development 這兩個詞我們以前經常摻和著用,以減少譯文重復。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如果為了避免重復,把建設譯作growth,就會出現“聚精會神謀增長”的譯文,“We will concentrate on growth and be committed to development”,有違整個大會科學發展觀的主旋律。最終譯文“We will concentrate on development”同義反復的表述不譯。

(二)要領會政策的內在關系

2009年全國“兩會”主要文件,“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諧”是全年工作的總體要求。這個要求可以有兩種譯法,一種譯法是八項內容全部並列,“We must boost domestic demand,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carry out economic restructuring,rai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implement reforms, make the economy more vibrant,stress the people's wellbeing and promote harmony.”另一種譯法是把八項內容合並為四項,做偏正結構處理,前一項是后一項的手段,后一項是前一項的目的。“We must boost domestic demand to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to raise it to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press ahead with reform to make the economy more vigorous,and give top priority to ensuring people's well-being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如果我們結合形勢仔細解讀一下這句話,就不難發現其中的邏輯關系。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速下滑,所以保証8%的增長率成為政府調控的首要目標。但出口急劇下降,外需萎縮,需要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所以擴內需是保增長的手段,保增長是擴內需的目的,兩者是偏正關系。“調結構、上水平”也有這樣的內在關系,經濟結構調整是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水平的主攻方向。“抓改革、增活力”就更不能割裂開來,如果不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加經濟活力就無從談起。看似八項內容,實際上是宏觀調控的四個目的和要達到目的的四個手段或者四個著力點。所以第二種偏正結構的譯文意思更透徹,行文也更地道。

中央政府每一項政策的出台都有它的成因、要求、手段和要達到的目的。我們必須正確解讀政策,仔細分析原文邏輯關系,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盡可能把並列結構轉換成適當的主從結構,或者增加表示邏輯關系的連接詞,凸現英文的層次感和邏輯性,從而提高譯文的透徹性。這樣的處理方法在政府文件的翻譯中隨處可見。

例如:“農業方面,我國有13億人口要吃飯,土地資源有限,糧食安全始終是最大的隱憂。解決這個問題別無他途,必須依靠高科技改造傳統農業,培育優質、高產、安全的農作物新品種和健康、專用的動物新品種,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段譯文是:“China's agriculture needs to feed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but our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 and food security has always been our biggest unspoken worry. There is no other way to resolve this issue but to rely on high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y cultivating new, safe and high-yield superior crop varieties and healthy, special-purpose new animal breeds to greatly raise our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在第一句話的譯文中,增加了連詞和and,表示人口多與土地資源有限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糧食安全憂患。第二句話的譯文,用短語no other...but 把前兩項合並顯示其不可分割的關系,第三項使用介詞加動名詞結構表示改造傳統農業的具體方式,第四項使用動詞不定式to 表示整個句子的目的,即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解決人多地少的難題。

(三)要把握政策主線的導向

以全國“兩會”《財政報告》的翻譯為例,報告的專業性和難度在逐年增加,有時覺得看不懂,似乎“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但政府所實行的財政政策始終是理解報告的一條主線。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a prudent fiscal policy,還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會決定整個報告的方向。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擴內需、保增長成為2009年文件的主題,財政政策也從數年的穩健轉向積極。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理論上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要通過結構性減稅和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增加公共投資,來擴內需、保增長,同時體現其它宏觀調控政策,突出社會關切,這是報告的主線。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安排都和這條主線相一致,所有的科目、數字金額以及要達到的效果都與這條主線相匹配。抓住了政策主線,理清了脈絡,從而理清了這部看似深奧的國家預算,提高整個譯文效果。

三、不斷擴大知識面,為提高譯文的可讀性提供支撐

領袖著作、政府文件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要求譯者除去語言知識外,還要具備廣博的社會科學知識。我們需要結合文獻翻譯內容,擴大知識面,學習政治、經濟、社會、哲學、法律、國際關系等相關專業知識,注重知識更新,做到懂所譯的東西。具備了相關知識,在翻譯和審定有關文件和文章時,能更好地理解上下文,更好地把握詞匯的專業性,使譯文更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從而提高譯文質量。

例如:2010年全國“兩會”《計劃報告》中提到“要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兩隻手’的作用”。原譯文把“兩隻手”的比喻去掉了,“We will make full use of both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function of the market.”實際上,如果我們具備一點經濟學知識,就會知道“無形的手”是個經濟術語,源於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斯,他將自由市場的運行規律歸結為一隻無形的手。我們在描述市場的作用時也要保留中文和還原英文這個形象的比喻。“We will make full use of both government regulation as the visible hand and market forces as the invisible hand.”原文中“作用”一詞不言而喻,不譯。但“兩隻手”譯為“一隻有形的手”——政府調控,和“一隻無形的手”——市場力量,結構完全對稱,原文意思盡顯,增加了用詞但沒有改變原意,還保留了原有比喻。而這樣的譯文要靠語言以外的專業知識的支撐,是靠搜索引擎和查字典所得不到的。“創業板市場”2010年的譯文是the ChiNext stock market,因為市場及名稱已存在,我們借用即可。但在2009年的報告中,這個市場才准備推出,沒有現成的譯文。但如果了解資本市場歷史,就會很自然地去美國的納斯達克股市尋找譯文的啟發,因為它也是為創新型、成長型中小企業而設的融資市場。由此產生解釋性譯文Chinas stock market for growth enterprises。十七大報告中“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中“居民收入”譯文income received by individuals 完全可以,但更地道,因為individuals 在西方稅收體制中更相對於households 而言,而“居民收入”是相對於“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而言。“勞動報酬”work remuneration 尚可,但wages and salaries 更透徹,因為“勞動報酬”就是工資,以區別於紅利、利息、租金收益等非勞動性收入。我們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注意詞匯的積累,需要時就可以拿來或者改良或者推陳出新,使譯文更地道和更可讀。

綜上所述,中央文獻的翻譯是為執政黨服務的,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的,我們這支翻譯隊伍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綜合素質,才能佔領這個陣地。我們不能過度依靠向有關部門置疑,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並沒有寫作班子,時間上也做不到慢工出細活。我們也不能過度依靠外國語言專家,因為他們並不比我們更了解中國國情。我們必須注重學習研究,提高理論素養,培養綜合學養,用扎實的語言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做支撐,才能透徹理解原文,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建立邏輯關系,調整語序,不僅形似,還要神似,朝形神兼似努力,進而打造翻譯精品,用國際社會聽得懂、易理解的語言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治國理念。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