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早期創辦的英文刊物——《中國文摘》

作者:李躍群    發布時間:2010-09-27   
分享到 :
《中國文摘》(China Digest)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份向海外發行的英文期刊,也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向全世界宣傳中國革命斗爭的唯一刊物。該刊於1946年12月31日在香港正式出版,其前身是1946年在上海發行的英文刊物《新華周刊》(New China Weekly)。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竭力將中國拉向內戰深淵,並利用國民黨報刊在國內外大造反動輿論。為了便於在國際上開展爭取和平、民主的輿論斗爭,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中共於1946年5月17日在上海創辦了《新華周刊》(由喬冠華任總編),及時向世界報道中國當時所發生的重大政治新聞,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以及對國共兩黨和談的立場﹔介紹宋慶齡福利基金會的工作計劃﹔揭露蔣介石挑動內戰的陰謀。《新華周刊》內容豐富,通俗生動,深受讀者歡迎。國民黨當局對此深感不安,指使上海反動當局於同年6月5日查禁了《新華周刊》。《新華周刊》從創刊至停刊,前后隻出版了3期,但它在當時的宣傳斗爭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鍛煉了一批對外宣傳人才。

1946年10月,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國共和談徹底破裂,周恩來准備率中共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撤回延安。臨行前,周恩來對留在國統區的工作人員作了細致的安排:一部分有掩護條件而沒有公開過身份的同志留下做地下工作,另一部分同志被安排去香港開辟新的工作,喬冠華、龔澎夫婦就是被派往香港工作的主要成員。

龔澎等人到達香港后,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創辦了《中國文摘》,面向海外發行,繼續在國際上與國民黨展開輿論斗爭。當時,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國文摘》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環境,及時向全世界報道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之間的斗爭﹔報道解放戰爭的消息﹔刊登延安的時事評論。因此,《中國文摘》成為當時溝通中國與世界的一個重要紐帶,對於幫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正義事業和中國的革命形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國共產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就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了解,並獲得了廣泛的同情和支持。

《中國文摘》常設欄目有:觀察家(The Observer)、要聞綜述(Events in Brief)、政治家論壇(Statesmen’s Forum)、記者論壇(Pressmen’s Forum)、讀者論壇(Readers’ Forum)、書評(Book Review)、藝術(Art Section)、文化界(The Cultural Circles)、在中國大地上(On China Soil)等。其中國際評論方面的很多文章出自權威人士,刊載的幽默、諷刺漫畫也大多出自名家。特別是每期刊載的《觀察家》社論,內容簡潔有力,給人以清新感。除了文字欄目,《中國文摘》還刊登了不少照片和圖片,反映當時的熱點問題。

《中國文摘》除了上述常設欄目外,還根據時局的需要,以英文刊登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人一些文章。如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Present Situation andOur Tasks,載於1948年1月第3卷第4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Strategic Problems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載於1949年第6卷第3—5期、第7—12期)、《論人民民主專政》(On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載於1949年7月第6卷第7期)、《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載於1949年第5卷第9—11期)等。其中有的可能是毛澤東著作最早的英文版本。此外,宋慶齡也在《中國文摘》上發表一些文章。如1947年10月第2卷第10期上發表的《雙十節致辭》(Madame Sun Yat-sen’s October Tenth Statement)、1949年7月第6卷第7期上發表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致辭》(Mme. Sun Yat-sen Greets CPC’s 28th Anniversary)、1949年10月第7卷第1期上發表的《新中國的誕生》(Madame Sun Yat-sen: The Birth of a New China)等。

《中國文摘》為雙周刊,16開,每期20—28頁不等。從1946年12月31日創刊到1950年2月1日停刊,《中國文摘》共出版7卷81期(其中1—6卷每卷12期,第7卷出版至第9期后停刊)。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中國文摘》於1949年10月初出版了一期增刊(12頁)。1950年2月,《中國文摘》將出版權轉交新成立的《人民中國》(People’s China)。

《中國文摘》從創刊之初即由龔澎擔任主編,當時她在刊物上的署名是鐘威洛(Djoong Wai Lo),從1948年9月的第4卷第10期開始,龔澎既是主編,又是發行人,還常常親自撰寫和翻譯文章,特別是《觀察家》欄目中的文章大都出自她手。應該說,《中國文摘》在當時辦得有聲有色,影響很大,龔澎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說起《中國文摘》,人們自然不會忘記她。

龔澎,原名龔維航,安徽合肥人,1914年10月10日出生在一位追隨孫中山的革命志士家庭。1935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歷史系,1936年入黨,1938年初赴延安,成為延安馬列主義學院第一期學員,同年底被派往東南八路軍總司令部,擔任彭德懷的秘書。1940年底到達重慶,開始跟隨周恩來在國統區工作,曾任周恩來的秘書兼翻譯、《新華日報》記者、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組組長。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她負責對外宣傳與翻譯工作。1946年任北平軍調處執行總部中共組組長。新中國成立后,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一任新聞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1954年和1961年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重要成員兩次出席日內瓦會議,1964年跟隨周恩來總理出訪亞非14國,擔任新聞組長和首席發言人。1970年9月23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右下角刊登了一則消息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外交部部長助理龔澎同志,於一九七○年九月二十日因病逝世,終年五十六歲。”

龔澎是一位天生麗質、思維縝密、處事干練的外交官。她的才干和人格魅力不僅為她的同事所欽佩,也令無數對手所折服。她被譽為周恩來身邊最出色的工作人員,曾受毛主席的夸獎。周恩來稱贊說“沒有人能夠代替她。”

中央編譯局文獻信息部藏有幾乎全套原版的《中國文摘》,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為了黨史與新聞史研究工作的需要,避免這一重要史料的損壞散失,2009年8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中國文摘》,全套編為3卷:

第一卷:1946年12月31日—1948年1月27日(創刊號—第3卷第5期)﹔

第二卷:1948年2月9日—1949年2月22日(第3卷第6期—第5卷第9期)﹔

第三卷:1949年3月8日—1950年2月1日(第5卷第10期—第7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