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國老人的高尚心願

——塞德爾藏書索贈記

作者:李躍群    發布時間:2012-03-22   
分享到 :

2001年4月18日,中央編譯局文獻信息部收到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負責托運而至的一批較為珍貴的外文圖書,從而了卻了一位德國老人的高尚心願。

這位德國老人名叫赫爾瑪·塞德爾,時年已逾八旬,長期從事中德友好工作。塞德爾老人認識許多中國朋友,並通過和中國駐外同志的友好交往,特別是她1985年之后的多次訪華,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她認為,中國是迄今為止保持文化傳統最好的文明古國,也是最有希望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她把世界未來發展的希望和她個人的良好願望都寄托在中國身上。

塞德爾老人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她知道中國改革開放后發展很快,但仍有一些貧窮落后的區域,為了表示她的同情與幫助,曾多次慷慨解囊在中國的西部地區進行扶貧工作。特別是上個世紀末,她在中國內蒙古的磴口縣投資100多萬元,開發了120多公頃的沙漠建造農場,並不顧年逾八旬的高齡乘車前往內蒙古,深入磴口縣,調查當地民情,了解投入資金的使用情況。

2000年3月,塞德爾老人被檢查出患了癌症。對此,塞德爾老人很坦然,並不懼怕,她把人的生與死看得很平常,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應該大驚小怪,只是覺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想在去世前做完兩件她認為是最重要的大事。她在給中國的朋友寫信時說,她面臨兩種選擇:一是花很多錢為自己輸血和換血,以維持她衰老的生命﹔另一個是花一點錢,保障她再活一兩年,把她想做的事情做完。她說,她毫不猶豫地作出了第二種選擇。

首件大事是她有一筆錢想捐贈給中國繼續改造大沙漠。據了解,塞德爾老人在銀行有存款,在科隆附近還有房地產,總價值約200萬美元。她想把這些錢全部捐贈給中國人民改造大沙漠事業。

塞德爾老人一生未婚,孑身一人。她的家產一部分是祖業留下的,一部分是她自己創造的。塞德爾老人有錢,但她生活很節儉,對自己要求也十分嚴格。她患癌症后,身體非常虛弱,但每次去醫院看病仍堅持乘坐公共汽車,好心的朋友都勸她叫輛出租車,她卻不肯。她平時買食品也很少到高檔商店,而是到當地最便宜的“阿爾迪”超市去買。

塞德爾老人自己花錢雖然很節儉,但她對自己認為值得贊助的事業卻出手大方,她對公益事業或綠色和平組織的贊助一給就是幾萬,甚至幾十萬。她在與中國朋友頻繁的接觸中以及在多次訪華的過程中發現,她最值得做的事情,也是最有意義的事業,是要幫助中國改造大沙漠。於是,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改造中國的大沙漠,願將自己的存款和全部財產捐贈給改造中國大沙漠的事業。這是她認為在有生之年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她要完成的第一個願望。

塞德爾老人最珍視的還有她一生收藏的那些圖書。塞德爾老人喜歡買書看書,尤其政治、歷史方面的書籍,見了就買。因此,她的私人藏書較多,她想把自己珍藏的圖書捐獻給中國的一家圖書館,使其充分發揮作用,這是她認為生前要完成的第二件大事。

中央編譯局文獻信息部獲此信息后,部領導極為重視,要求設法索贈該批文獻,隨即便由專人負責,並根據了解的有關信息進行索贈工作,先后與外交部、新華社、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等單位數十人進行聯系,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由於當時信息傳遞的差異等客觀原因,加之一些知情的當事人或退休,或工作變動,致使索贈聯系工作遇到諸多困難,幾乎中斷。然而,塞德爾老人的感人事跡又難以讓我們放棄尋覓工作。終於,在經過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后,並通過國內外多方友好人士的熱情幫助,聯系到塞德爾老人個人藏書的有關細節和存放地點,經過與塞德爾老人藏書的代管方進行了多次反復的溝通與協商,在以書面形式承諾對方有關的要求后,藏書的代管方同意將塞德爾老人的尚存圖書(部分藏書已捐出)無償贈送給中央編譯局圖書館。隨后,我們又對如何托運、如何支付托運費用等問題與中德雙方的有關機構進行交涉、達成協議,最終將這批外文圖書索贈到中央編譯局圖書館。

目前,這批外文圖書經過認真整理后已妥善收藏,共2000多冊,內容包括政治、歷史、傳記和文學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塞德爾老人的個人藏書雖已索贈到館許久,但聯系索贈工作的曲折過程仍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特別是塞德爾老人對待人生的價值與熱愛中國、捐助中國的事跡,感人至深。因此,每當看到或翻閱這些圖書時,就會想起她--- 一位讓人充滿敬重的德國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