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與中國的國際戰略

作者:郭偉偉    發布時間:2012年06月25日    

201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球治理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全球治理與中國的國際戰略”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認為,目前在全球治理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存在三個問題。其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深入發展,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越來越多,對有關問題進行全球治理漸成共識。近年來,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在全球化繼續迅猛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包括人口發展、城市化和大規模移民、社會發展、資源需求與供給、全球生態環境、全球經濟及全球財富分配等多方面的發展失衡。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全球治理問題日益突出,國家間互動聯系日益密切,利益交融更加復雜,對有關問題進行全球治理漸成共識,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建立更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得尤為迫切。其二,需要從全球化的視角總結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增強中國的軟實力,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中國的成功發展引起世界關注,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與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但是,中國在快速發展中遭遇“成長的煩惱”和“資本邏輯的打壓”,我們發展的國際環境並不是很好。盡管全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從“資本的邏輯”和自己的價值觀出發,並不承認中國的價值觀和文化創新,它們通常隻在有限的意義上承認中國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中的成就和經驗,而且還常常以“中國責任論”和“中國威脅論”來指責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模式。這要求我們必須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以國際化的語言,闡釋清楚中國的道路和中國的發展模式,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必須把經濟、政治、文化、價值、哲學、歷史等多重視角結合起來,從全球發展戰略的視角,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來闡述清楚中國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關切,增強思想理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其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是中國不可回避的戰略選擇。目前,中國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更全面深刻地認識世界格局的變化,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在應對不斷增多的全球問題、構建全球治理體系中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直接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加強與各大國戰略對話,積極參與多邊事務和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已經作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政策主張,體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以及“十二五”規劃中。“十二五”期間的中國全球戰略,已經不能僅限於如何利用外部市場外部資源,還應謀劃全球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如何在研究借鑒其他重要國家的全球戰略基礎上,更好地謀劃中國全球戰略包括參與全球治理的戰略。

針對目前全球治理中的新問題,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崔立如認為,當前各個國家尤其是各大國均面臨著國內的深刻變化,在這個轉折時期,舊已破而新未立,混亂是基本狀況,不確定、不清晰是基本特征。不同國家政體、文化、發展階段、發展模式的不同,其所面臨問題的輕重緩急不同,導致它們即使能對許多問題達成原則上的共識,也難以達成具體政策上的合作。另外,傳統大國與新興國家之間爭奪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競爭將會很激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成認為,國際主體利益多元化和國際社會民主化程度低是當前制約全球治理發展的主要因素。

關於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國際地位與國際責任,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應當採取更為主動的態度,承擔與中國國力發展相應的責任。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蔡拓指出,在現行國際機制框架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是中國的理性選擇和當務之急。它可以表明中國認同、維護現有體制的態度,表明中國致力於人類共同事業的態度,表明中國敢於擔當、勇於負責的精神。

關於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主要機制和突破口問題,與會專家從增加國際公共物品提供、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等方面展開了討論。蔡拓認為,加大國際公共物品的提供力度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突破口。從當前來看,中國提供的國際公共物品離國際社會期望尚遠。比如聯合國會費的承擔,中國近年來承擔的會費增速快,但總量小,負擔率低。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認為,國際公共物品的提供還包括非物質方面的內容,如參與國際規則的改革和制定。在加強國際合作和提高國際影響力方面,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宮力認為,要加強中美、中歐、中俄合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系﹔要抓住變革中的機遇,提高中國在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中的影響力﹔要正視“西強東弱”的事實,學會區分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在重要利益面前有所作為,在一般利益面前韜光養晦。吳志成認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路徑還包括推進新興國家間的合作,共同宣示新興國家的作用﹔主導推動周邊的區域治理﹔擴大非政府組織和地方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培育公民社會,推進基層民主等。李義虎表示,中國經驗本身就是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中國設立的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在體制、機制上將為共同治理提供很好的探索。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勝軍用理論框架說明,全球治理依賴於三種機制:政府部門網絡、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中國可以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在機制上還是要靠國家集團的機制,打出中國的優勢。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羅黛琳女士認為,我們生活在日益相互依賴的復雜世界裡,金融危機、氣候變化、食品安全等全球的挑戰都要求更深入的全球努力與合作。而現有的全球治理結構,對這些挑戰的應對更多是事后反映型的,很少有事先預防型的,它應對全球問題的局限性已經非常明顯。因此,世界各國非常有必要在全球治理方面,以新的視角、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創造全球真正的“善”,減輕全球的“惡”。中國的發展賦予其在全球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即中國既能夠理解發達國家存在的問題,也理解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可以為世界提供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來塑造全球的事務。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能夠代表這一類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