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選集》的重要補充——以解放戰爭時期為例

——以解放戰爭時期為例

作者:金沖及    發布時間:2012-07-02   
分享到 :

《毛澤東選集》的重要補充
——以解放戰爭時期為例
金沖及

編輯出版《毛澤東文集》,最初是胡喬木提出來的,以后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這部文集和其他毛澤東的專題文集不同,它是一部多卷本的綜合性文集,可以說是《毛澤東選集》的重要補充。
喬木對這個問題大概早已想了很久。我從工作筆記本上翻到,他在1990年1月6日准備訪美前說過:毛澤東的著作應該出個完備的本子,現在有些考慮過於短期了。對毛主席這樣的人物,不應該限於隻出幾本選集。這件事要做個計劃,否則將來一定被人認為我們這代人眼光短淺。毛主席的著作首先是中國人民的財富,其次也是歷史,歷史是不能抹煞的。研究中國這段歷史,不研究毛主席怎麼行呢?不這樣做,對歷史、對科學、對人民都沒法交代。
把這項工作正式提到日程上來,是在准備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的時候。那時遇到一個問題:《毛選》以外,毛澤東還有許多很好的文章,是不是需要趁這次出版《毛選》第二版的機會增補進去?記得喬木當時說:《毛選》是毛主席自己編定的,現在毛主席不在了,我們無權把別的文章增補進去。隻有一個例外,就是《反對本本主義》。毛主席十分喜歡這篇文章,但編《毛選》時沒有找到。如果毛主席還在,他也一定會主張把這篇文章補進第二版的。其他文章就不能這樣做,隻能另外編一部多卷本的《文集》,把一些沒有收入《毛選》的很好或比較好的文章選進去。
因此,應該說編輯《毛澤東文集》的目的,就是對《毛澤東選集》作補充,幫助讀者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毛澤東思想。
《毛選》是毛澤東親自主持編輯的。他在新中國成立前最重要的文章都已選收進去,《文集》當然不能和《毛選》相提並論。但《文集》的重要性至少有兩點,一是它收入了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許多重要文章,特別是他在一些重要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不少是在《文集》中第一次發表。這對研究毛澤東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基本制度,如何探索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如何應對和處理新中國遇到的種種復雜問題,都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是不能不讀的。二是《毛選》的編選原則是精中選精,為此有許多割愛,而《文集》所收那些文章恰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很多重要觀點的形成過程,並且有許多進一步的發揮。
對前一個問題,需要有專門的文章來論述。這裡,隻就后一個問題,以解放戰爭時期為例,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在《毛選》中,第四卷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文稿,共70篇。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轉折時刻,舊中國要在此時滅亡,新中國要在此時誕生,局勢變化之迅猛,前進過程中不確定因素之多,是平時難以見到的。要駕馭這樣復雜的局面極為不易。作為毛澤東當時對各種問題基本思考的記錄,這一卷的內容極為豐富。特別是《抗日戰爭的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這四篇文章是其中最重要的基本著作,是其他著作無法替代的。但由於篇幅的限制,《毛選》第四卷所能容納的內容畢竟有限。
在《文集》中,解放戰爭時期的文稿佔了兩卷,共249篇,超過《毛選》第四卷3倍以上。它的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盡管它所敘述的那些事實,仿佛已是歷史的陳跡,但透過這些文稿,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處在這樣激蕩多變的歷史轉折時刻,是怎樣時刻做到對全盤形勢作出清醒的估計,怎樣敏銳地察覺並抓住局勢演變中出現的新變動和新問題作出判斷,怎樣針對異常復雜的問題及時規定明確的方針,怎樣大膽地作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果斷決策,怎樣得心應手地引導中國人民解放斗爭越過一切激流暗礁走向勝利。郭沫若不是有這樣兩句詩嗎:“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仔細讀讀這些文稿,用心地思索並領會毛澤東在斗爭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戰略眼光、卓越智慧和駕馭復雜局勢的能力,不僅是一種享受,而且可以從中汲取許許多多有益的思想養料,使我們終生受用不盡。
我們就從抗戰勝利后的局勢說起。
抗日戰爭的勝利必將到來,這是大家估計到的。但它會那樣快地到來,卻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並沒有完全做好准備。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毛選》中的《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這篇講話說得很明確:“對於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我黨所採取的方針是明確的和一貫的,這就是堅決反對內戰,不贊成內戰,要阻止內戰。今后我們還要以極大的努力和耐心領導著人民來制止內戰。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內戰危險是十分嚴重的,因為蔣介石的方針已經定了。”“總而言之,我們要有准備。有了准備,就能恰當地應付各種復雜的局面。”這段講話的意思是:方針隻有一個,就是“堅決反對內戰,不贊成內戰,要阻止內戰。”但戰爭的發生並不隻取決於一方的意願,因此也需要有應對另一種可能的“准備”,“有了准備,就能恰當地應付各種復雜的局面。”這本來是毛澤東一貫主張的“力爭時局好轉,同時提起可能發生突然事變的警覺性”。但因為講了要作這種“准備”,有的人便以為黨的方針是基點是立足於打,爭取和平不過是為打作“准備”,這顯然是一種誤解。
讀一讀《文集》中的《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就很明白了。那是毛澤東1945年8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他一開始就說:“現在的情況是,我國抗日戰爭階段已經結束,進入了和平建設階段。”這個論斷,並不是短期的策略,更不是出於對外宣傳的需要,而是對客觀形勢進行冷靜分析后提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真誠願望。毛澤東說:“和平是可能取得的,因為中國人民需要和平,蘇、美、英也需要和平,不贊成中國打內戰。中國過去是大敵當前,現在是瘡痍滿目,前方各解放區損失嚴重,人民需要和平,我們黨需要和平。國民黨暫時也不能下決心打內戰,因為它的攤子沒有擺好,兵力分散。”“國民黨本身有這些困難,加上解放區的存在,共產黨不易被消滅,國內人民和國際上反對國民黨打內戰,因此內戰是可以避免和必須避免的。我們黨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是有現實基礎的,能得到國內外的廣大同情。”
讀者可能要問:不是在10天前,毛澤東寫過一篇收入《毛選》的《蔣介石在挑動內戰》,講了一些很強硬的話嗎?這又怎樣理解呢?毛澤東在前面所引的那篇講話中作了說明:“對國民黨的批評,本來決定停一下的,但因為日本宣布投降,蔣介石下令要我們‘駐防待命’,所以不得不再批評它一下,今后要逐漸緩和下來。以后我們的方針仍是‘蔣反我亦反,蔣停我亦停’,以斗爭達到團結,做到有理有利有節。”讀讀這些話,可以使我們的頭腦復雜一點,不致被一時的現象所迷惑,把握不住局勢發展的本質。
蔣介石確實不甘心在戰后實現和平,仍多次挑起對解放區的武裝進攻。中國共產黨早就估計到這種可能性,並且堅決進行了自衛反擊。在上黨戰役和平漢路戰役后,有些人又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和平已經沒有可能,內戰階段已經到來。毛澤東在1945年10月20日起草的《目前時局及今后六個月的任務》這份電報中又明確說明:“國民黨力圖在最近幾個月內控制更多地方,力求他們在華北、東北佔優勢,力圖削弱我黨我軍,以便在有利於他們的條件下實現和平妥協,故在目前過渡階段上發生了大規模的猛烈的軍事斗爭(不能把目前這種大規模的軍事斗爭誤以為內戰階段已經到來)。這一不可避免與已經到來的當前形勢,我黨必須認識清楚,必須堅持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之手段達到團結之目的這一方針,毫不動搖地爭取目前斗爭的勝利,以便有利地轉到和平發展的新階段。目前斗爭的勝利愈偉大,和平實現的時間將愈迅速,愈對全中國人民有利。”這些話再一次告訴我們,歷史是多麼復雜,分清現象和本質是多麼不易。它又告訴我們:應對局勢的具體手段,可以因時制宜,千變萬化,但除非局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黨的基本方針不會輕易改變。
這就毫不奇怪,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終於簽訂了《關於停止國內軍事沖突的協議》。同一天,毛澤東發表通告,宣布:“中國和平民主新階段,即將從此開始。”中國共產黨是真心誠意地願在抗戰勝利后為實現和平建設而奮斗的,隨后並在實際工作中開始著手落實政協協議的措施:在內部已初步商定參加國民政府委員會和經過改組后的行政院成員的名單﹔准備將中共中央總部從延安遷到蘇北的淮陰﹔解放區的復員整軍工作也已開始。
但是蔣介石倚仗自己在軍事等方面的優勢,並不甘心改變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的打算,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繼續一步步走上發動全面內戰的道路。對這一切,毛澤東一直留神地觀察著。到了3月15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提醒大家,蔣介石的主張有兩條:“第一條是一切革命黨全部消滅之﹔第二條是如果一時不能消滅,則暫時保留,以待將來消滅之。”5月1日,他又為中共中央起草電報,通知各地中央局:“國民黨反動派除在東北擴大內戰外,現正准備發動全面內戰,在此種情況下,我黨必須有充分准備,能夠於國民黨發動內戰時堅決徹底粉碎之。”這個通知,正好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前不到兩個月。有這樣一段准備和沒有這樣的准備大不一樣。如果不在繼續爭取和平的同時,作好另一手的准備,就會在突然事變爆發時張皇失措而吃大虧。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自身歷史中用鮮血的代價換來的沉痛教訓。6月25日,中共中央致電林彪,斬釘截鐵地指出:“國民黨一切布置是打,暫時無和平希望。”這時,全面內戰的爆發已是幾天以內的事情了。在雙方的談判仍在進行、局勢仍存在許多變化的情況下,能不能對時局發展作出正確的判斷,抓緊做好應對的准備,極為重要。事實証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判斷是完全准確而及時的。
隨著全面內戰爆發,客觀形勢已發生根本變化,黨的方針政策必須相應作出有力調整。毛澤東從來不墨守成規,總是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在不同的情況下說不同的話和做不同的事。他種可能性之地點。”7月10日,致電東北野戰軍:“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及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當劉鄧大軍准備挺進中原時,他在7月23日果斷地致電他們:“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正是這些令人贊嘆不已的作戰指導,對粉碎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進攻和不失時機地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起了關鍵的作用。
《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是毛澤東這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會議上的報告。這篇報告已收入《毛選》第四卷。報告一開始就響亮地宣告:“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
這個著名的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文集》中收入了他同一天在會議上的講話記錄,從政治、軍事、經濟三個方面對此作了透辟的分析。他指出:“在政治方面,國民黨區域人心動向變了,蔣介石被孤立起來,廣大人民群眾站到了我們方面。”“進入抗戰時期,蔣介石逐漸失掉人心,我們逐漸得到人心,但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直到抗戰勝利以后這一兩年來,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指出:“在軍事方面,蔣介石已經轉入防御,我們轉入進攻。”他指出,在經濟方面,蔣介石的困難已經很嚴重,而我們的困難可以解決。“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我們搞了土地改革,而蔣介石沒有搞﹔另外我們的主力打出去以后,又減輕了解放區的負擔。”
這是一個大判斷,是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大判斷。毛澤東作出這個判斷,經過十分冷靜而慎重的考慮,這從他對蔣介石是否孤立的估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但時機一旦成熟,他就斷然以最明確的語言作出結論,並且把它昭告全黨。有了這個大判斷作依據,制定建設新中國的一系列綱領、方針、政策才能正式提到現實的工作日程上來。
十二月會議后9個月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集中全力來抓黨的政策問題,特別是糾正土地改革運動和城市工作中出現的“左”的偏向。這方面的文章,收入《毛選》第四卷的就有:《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在不同地區實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糾正土地改革宣傳中的“左”傾錯誤》、《新解放區土地改革要點》、《關於工商業政策》、《關於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問題》、《關於情況的通報》等。他還寫下這樣的名言:“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為什麼要在這時集中全力抓黨的政策問題?這同中國革命正在迅速走向勝利的新形勢直接相關。《文集》中所收1948年1月15日毛澤東在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把這個問題講得十分透徹。他說:“蔣介石的孤立是不是等於我們的勝利?是不是我們就可以不要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參加的民族統一戰線了?我看不能這樣講。”“如果我們的政策不正確,……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犯了錯誤,那就還是不能勝利,共產黨會由越來越多變成越來越少,蔣介石的孤立會變成國共兩方面都孤立,人民不喜歡蔣介石,也不喜歡共產黨。這個可能性是有的,在理論上不是不存在的。”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狀況下,不被勝利沖昏頭腦,清醒地指出前進中存在的問題,毫不諱言這些問題,並且發出如此嚴厲的警告,立即採取一系列切實而有力的措施,對存在的偏向加以糾正,實在是難能可貴!這樣做不僅不會使人們對勝利失去信心,相反正是黨對自己充滿信心的表現。
這年9月,人民革命勝利的前景已經越來越明朗。盡管國民黨的軍隊數量、統治區域的面積和人口仍超過人民革命力量,盡管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決戰還沒有進行,中共中央卻富有遠見地在這時召開政治局會議,開始設計將要誕生的新中國的具體藍圖。9月8日,毛澤東在會上的報告中明確地提出:“我們政權的階級性是這樣: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是以人民代表會議產生的政府來代表它的。中央政府的問題,十二月會議只是想到了它,這次會議就必須作為議事日程來討論。”“我們採用民主集中制,而不採用資產階級議會制。……我看我們可以這樣決定,不必搞資產階級議會制和三權鼎立等。”“在全黨提倡學習工業和做生意。我們已有城市和廣大地區,這個任務必須解決。”“整個國民經濟還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即社會主義經濟領導之下的經濟體系。”《毛選》中的《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這兩篇綱領性文獻的基本指導思想在這裡已經大體形成了。
領導,在於有預見。中國的老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1948年的9月政治局會議,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整整一年的時候舉行的。這次會議,除解決擺在人們面前的如何奪取全國勝利的問題以外,把相當大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未來新中國的各項基本制度上。再經過一年的醞釀和准備,使新中國成立時,一切工作雖然都是開創性的,卻顯得那樣胸有成竹,有條不紊。這充分顯示出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高超的領導水平。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致開幕詞。他說了一段令人難忘的話:“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以往受人欺凌、任人侮辱的中國從此站立起來,這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無數優秀兒女前仆后繼頑強奮斗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結出的碩果。其中,毛澤東個人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決不可忽視。鄧小平說得好:“沒有毛澤東,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應該說,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許多思想給我們帶來了勝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確的。”
毛澤東思想在土地戰爭革命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在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繼續得到發展。對毛澤東思想,不能只是從教科書中學,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來學,這樣才能學到活生生的毛澤東思想。我們如果把《毛澤東文集》的第四卷和第五卷作為《毛選》第四卷的補充,把兩者結合在一起讀,同當時中國革命實踐的發展聯系起來思考,那麼,我們不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歷史,了解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怎樣得來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體會到毛澤東作為革命領導人的遠見、膽略和智慧,領略到他觀察和處理復雜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更好地用毛澤東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頭腦,指導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篇體會,只是以《毛澤東文集》的第四卷和第五卷為例。其他各卷自然有著同樣的意義,這是用不著多說的。

(來源:《<毛澤東文集>與毛澤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