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六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主題、結構和新意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8-06   
分享到 :

改革開放以來六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主題、結構和新意

曲青山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開好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全黨全國人民關心,世要的事情就是起草、修改、討論、審議、通過個好的大會報告,它是黨在其后五年及至更長一個時期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已經召開過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六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特點和新意值得研究。

一、關於報告的主題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主題是報告的眼睛,也是報告的靈魂。它猶如一面前進的旗幟,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向心力,事關黨的方向、生命和形象。報告的主題也是大會的主題。從六個大會報告來看,有時在報告中點明主題,有時在報告中不點明主題,無論點與不點,大會報告的標題都是對主題的提煉,是對主題最突出的表達和最集中的凝縮。十二大報告標題是《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十三大報告標題是《沿著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五大報告標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報告標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七大報告標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這六個大會報告對大會的主題又是怎樣表述的呢?十二大報告沒有明確講大會的主題,使用的表述是“大會的使命”。報告指出:“這次代表大會的使命,就是要通過對過去六年歷史性勝利的總結,為進一步肅淸十年內亂所遺留的消極后果,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確定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戰略步驟和方針政策。”【《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報告所講大會的使命即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就是報告的主題。十三大報告也沒有明確講大會的主題,使用的表述是“大會的中心任務”。報告指出:“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是振興中國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我們要總結經驗,堅持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進一步確定今后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第474頁。】這裡所講的“中心任務”也就是大會的主題。十四大報告減少了“中心”二字,使用的表述是“大會的任務”。報告指出:“這次代表大會的任務是: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十四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動員全竟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亊業的更大勝利。”【《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第650頁。】十五大報吿則開門見山、直接了當地點明主題。報告指出:“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889頁。】十五大報告除點明主題夕卜,還對為什麼要確定這個主題進行了闡述。報告強調:“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鄧小平同志逝世后,全黨在這個問題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我們的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就是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突破,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切實加強,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確定這樣的主題,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願望。”【《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第889頁。】十五大報告中點明的大會主題與報告標題是完全一致的。十六大報告也開宗明義點明了主題,報告指出:“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第1240頁。】十七大報告也是如此,一開始就強調:“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報告緊接著對主題的內涵進行了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二〇二〇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第1712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召開的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報告都有一個主題,不論是叫使命、任務也好,還是叫中心任務、主題也好,其內涵和意義都是相同的。二是這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確定的大會主題就是大會報告的主題,大會報告的主題也就是大會主題。大會報告的標題是大會主題和報告主題的關鍵詞,是對大會主題和大會報告主題的提煉和凝煉。三是這六個報告的主題,都是從涉及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髙度提出的,都是從關系黨和人民重大利益的角度概括的,每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所提出的問題和所概括的主題都是大問題。四是這六個報告的主題,體現和反映了黨的事業的繼往開來和承前啟后,體現和反映了黨的思想理論的開拓創新和與時俱進。

二、關於報告的框架結構

黨的這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框架結構及謀篇布局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問題的設置即二級標題上,十二大報告設置六個問題,十三大報告設置七個問題,十四大報告設置四個問題,設置最少,十五大報告和十六大報告均設置十個問題,十七大報告設置十二個問題,設置最多。

十二大報告設置的六個問題是:一、歷史性的轉變和新的偉大任務﹔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全面髙漲﹔三、努力建設髙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四、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六、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

十三大報告設置的七個問題是:一、歷史性成就和這次大會的任務﹔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三、關於經濟發展戰略﹔四、關於經濟體制改革﹔五、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六、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七、爭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

十四大報告設置的四個問題是:一、十四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三、國際形勢和我們的對外政策﹔四、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

十五大報告設置的十個問題是:一、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二、過去五年的工作﹔三、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五、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六、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八、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九、國際形勢和對外政策﹔十、面向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

十六大報告設置的十個問題是: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經驗﹔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四、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五、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六、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七、國防和軍隊建設﹔八、“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九、國際形勢和對外工作﹔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十七大報告設置的十二個問題是:一、過去五年的工作﹔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三、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六、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九、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十、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十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十二、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十四大報告雖然隻設置了四個問題.但許多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報告作為第二個問題的三級標題進行了設置和論述:第二個問題論述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的主要任務:第一,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第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第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高度重視農業,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第四,加速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第五,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第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第七,下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第八,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水平﹔第九,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加強環境保護﹔第十,加強軍隊建設,增強國防實力,保陣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六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所列問題的數目不同,但是,報告的框架結構和謀篇布局的主要內容是一致的,報告的基本要索是相同的。比如,報告都對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總結﹔都闡述了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黨領導人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都闡述和判斷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國際國內形勢﹔都對今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奮斗目標。此外,報告都對創新的重大理論成果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都對經濟、政治、文化等改革和發展的各項任務進行了部署﹔都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祖國和平統一、外交工作和對外政策予以闡明﹔都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關於報告的創新內容

黨的這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各自凸顯了什麼特點,蘊含了哪些具有創新意義的內容

十二大報告是改革開放后我們黨第一個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報告的很多內容都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性質。十二大報告的特點和新意主要體現在:一是以七個方面的標志闡述表明我們黨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變﹔二是闡述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三是確定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一系列方針政策,提出了我國經濟建設從1981年到20世紀末,在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總目標﹔提出了堅持國營經濟主導地位和發展多種經濟形式以及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問題﹔四是提出了在建設髙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將此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略方針﹔五是提出了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並將此確定為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六是提出了努力把黨建設成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對黨的建設從健全民主集中制,改革領導機構和干部制度、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加強黨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的工作、密切黨同群眾的聯系,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整黨、使黨風根本好轉等方面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十三大報告的特點和新意主要體現在:一是深刻闡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基本路線,提出了六個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即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必須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努力建設民主政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精神文明﹔二是深刻闡述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強調了解決好科技教育事業發展、保持經濟總量基本平衡、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三個重點問題﹔三是深刻閘述了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當前深化改革的任務,確定了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起有計劃商品經濟新體制的基本框架﹔四是深刻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和近期目標,提出了要解決好實行黨政分開、進一步下放權力、改革政府工作機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等七個問題﹔五是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十二個觀點,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

十四大報告的特點和新意主要體現在:一是強調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問題﹔二是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方面進行了提煉和概括。確定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了全黨認真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戰略任務﹔三是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關系全局的十項任務進行了闡述。

十五大報告的特點和新意主要體現在:一是回顧了過去一個世紀三次歷史性巨變和產生的走在時代潮流前列的三個偉人一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展望了未來的新世紀,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年的兩個奮斗目標﹔二是深刻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三是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四是明確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四是強調我們堅持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五是強調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六是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七是提出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十六大報告的特點和新意主要體現在:一是總結了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十三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二是對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明確要求﹔三是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四是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等相關問題:五是提出了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六是提出了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七是提出了黨的建設四位一體的工作布局,即把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

十七大報告的特點和新意主要體現在:一是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史進程,對我們黨的創新理論進行了整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新的髙度概括,強調了要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二是全面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對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三是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新要求﹔四是提出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五是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用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六是提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七是提出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條主線”、“一個堅持”、“一個要求”、“五個重點”,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從而形成了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的工作布局。

從以上六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可以看出,六次大會和六個報告是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歷史前進和發展的坐標點,生動展現了我們黨是如何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如何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參見《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六個報告都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高揚了中國共產黨人前進的旗幟﹔都貫徹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都立足於億萬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都顯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的良好精神狀態。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漸進和發展的過程,還是一個飛躍和突變的過程。

學習和研究這六個報告,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每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這是大會和報告的靈魂﹔每個報告都要對黨的理論創新進行及時的概括和總結,這是指引我們前進的旗幟﹔每個報告都要明確提出其后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這是我們為之努力的奮斗方向﹔每個報告都要對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和部署,這是我們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每個報告都要對黨的自身建設提出要求,這是我們取得勝利的關鍵和根本保証。

〔作者 曲青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北京 100080

(來源:《黨的文獻》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