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三首詩詞中的《三國演義》智慧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8-06   
分享到 :

毛澤東三首詩詞中的《三國演義》智慧

丁毅

《三國演義》是一部充滿政治、軍事智慧的長篇歷史小說,毛澤東早年到韶山井灣裡私塾讀書時就喜讀此書,三國故事從此“在毛澤東生命中扎下了根”。后來,毛澤東在一些論著、講演、談話中屢屢提及此書,可以看出他從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養分。這部小說是否影響到他的詩詞創作呢?筆者看來,這種影響不但有,而且是深層次的,已經到了“水中著鹽不留痕跡”的程度,必須細細品味才能悟出。

一、“金沙水拍雲崖暖”之“暖”

193510月,毛澤東作《七律·長征》,其頸聯有“金沙水拍雲崖暖”一句。其中“暖”字作何解釋,歷來頗有爭議。有人認為“暖”是寫實,根據是當年親歷過江者回憶,“太陽落坡的時候到了江邊,熱得發昏”,兩岸高山夾著金沙江,“流在江面的,是一股一股的熱風”﹔有人則認為“暖”是詩人的主觀感覺,“暖”“寒”對比表現了“紅軍不怕艱險,等閑視之的精神”。筆者以為,這些用以解釋“遠征難”之“難”力度仍然不夠。

陳晉在《文人毛澤東》一書中談到這首七律時說:“詩中寫了兩條‘水’,金沙江、大渡河。長征曾渡過近20條江河,諳熟歷史的毛澤東選擇金沙江和大渡河入詩,頭腦裡或許閃著兩個令人難忘的名字——諸葛亮和石達開。”這是有道理的。蜀建興三年(公元225)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金沙江古稱瀘水,《三國演義》第88回詳細描寫了諸葛亮“五月渡瀘”的故事。古時瀘水多瘴氣,天熱過江有生命危險。馬岱率軍渡瀘時不知此情,一些軍士“隻裸衣而過,半渡皆倒﹔急救傍岸,口鼻出血而死”,白白折了不少人馬。后來諸葛亮請教當地人,在夜靜水冷時才安全渡過。毛澤東和紅軍過金沙江時,與諸葛亮南征是同一個季節。雖然已無瘴氣之害,寫“金沙水拍雲崖暖”一句卻是在暗用古人渡瀘的典故。著一“暖”這一讓人感覺舒服的字眼,正看出毛澤東藐視強敵的英雄氣概、今人勝過古人的自豪感以及潛藏其中的歷史感。

二、“大軍”:我方,還是敵方?

毛澤東作於193510月的《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在軍中廣為流傳並最早發表於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194781日《戰友報》上的版本,后來被正式編入《毛澤東詩詞集》。其第二句“大軍縱橫馳奔”中的“大軍”,長期以來不少研究者認為指我方紅軍。最先作此理解的是臧克家,他在《讀毛主席給彭德懷同志的詩》中說:“第二句緊接上句,突出了紅軍勇往直前,所向無敵的大無畏精神。讀了這頭兩句,自然會喚起讀毛主席七律《長征》的那種雄壯感覺。”后來,這一觀點被多家論著襲用並加以闡釋,有人稱此詩一二句“發揚了‘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的氣概”。

實際上,詩中寫的是一場伏擊戰。193510月紅軍到達陝北邊境后,國民黨東北軍和馬鴻賓的三個騎兵團尾追而來。20日,毛澤東同彭德懷和陝甘支隊第一縱隊負責人研究敵情。毛澤東說,打退追敵,不要把敵人帶進根據地。21日,彭德懷指揮第一、二縱隊,堅決果斷地擊潰了國民黨軍騎兵兩千多人。戰斗結束后,毛澤東借用《三國演義》古代戰爭的寫法寫下此詩。《三國演義》第27回“美髯公千裡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寫道:“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后乃是許褚、徐晃、於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二句,與關曹對陣情形類似,把彭德懷喻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盛贊其“橫刀立馬”,可看出毛對彭的倚重。由此應得出“大軍”指敵方的結論。

此詩還有一個版本見《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彭德懷的回憶。全詩如下:“山高路險溝深,騎兵任你縱橫,誰敢橫槍勒馬,惟我彭大將軍。”此處“騎兵”指敵方,就更為明顯而易於理解了。

三、“曹操煮酒論英雄”的啟發

美國傳記作家特裡爾在《毛澤東傳》中談到《沁園春·雪》時,在“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后加了一個注:“最后兩句似乎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啟發。在毛非常喜歡的這部小說裡,集英雄和奸佞於一身的曹操對漢室后裔劉備說:‘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耳。”’

特裡爾指的是《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冑”。小說中說,一日,曹操邀請劉備到府中小亭品青梅飲酒,席間向劉備請教“當世英雄”。劉備舉出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等人物,曹操皆說不是,並道出自己認定英雄人物的標准:“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還發豪言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劉備)與操耳!”自少年時就懷有英雄情結的毛澤東,一反《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的傾向,頗欣賞曹操的軍事、政治智慧。或許正是受此啟發,作《沁園春·雪》時,他列舉了五位對中國歷史產生巨大影響的帝王級人物,視之為“無數英雄”中的佼佼者。

不過,1936年的毛澤東,其修養學識和登臨的歷史舞台,都使他對中國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並隨之體現在《沁園春·雪》中對古代帝王的評論和對“風流人物”的期待上。毛澤東曾對英文秘書林克談話時說過:“《沁園春·雪》這首詞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是從一個側面來批判封建主義制度的。”“文採”、“風騷”這些與詩詞有關的辭藻在這裡取得了獨特的意義,它們成了社會制度的代名詞。“略輸文採”、“稍遜風騷”,是用詩的語言否定古代帝王施行的封建主義制度﹔而對成吉思汗批評得更重一些,因為從社會制度層面上看,他代表的是比封建制度還要落后的奴隸制。詩人筆下的“風流人物”與“無數英雄”是不同的,其內涵亦須從社會制度層面上理解。無產階級肩負著創建新民主主義國家和向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的歷史重任,詩人因而批注“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1964年毛澤東所作《賀新郎·讀史》一詞,再次提到“風流人物”:“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屏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推許奴隸、農民起義領袖為“風流人物”,其態度與《沁園春·雪》一樣,都是立足於社會制度層面上才有如此評說。

[作者丁毅,黑龍江大學伊春分校教授,黑龍江伊春 153000]

(來源:《黨的文獻》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