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的三篇歷史文獻解讀西柏坡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從毛澤東的三篇歷史文獻解讀西柏坡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盧潔
西柏坡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平山縣中部柏坡嶺下,曾經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西柏坡時期培養起來的。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成功地把西柏坡精神書寫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使它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一面永恆的旗幟。而今天,我們要准確、深刻地解讀它,必須回溯歷史,回到歷史文獻中去。本文擬從毛澤東主持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時形成的三篇歷史文獻入手,解讀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素和豐富內涵,展現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傳承和發展,體會它的當代價值。
一、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歷史背景
周恩來曾這樣寫道:“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周恩來在《關於梨菜鐵路通過紅岩村和新華日報館舊址問題的請示報告》上的批示,1973年2月26日。】據此,人們常常把西柏坡稱作“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而走進西柏坡,迎面就會看到“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巨幅標牌。顯然,這裡是一段重要歷史時期的見証。
全面內戰爆發后,1947年3月起,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從全面進攻轉入重點進攻,集中兵力進攻解放區的兩翼山東和陝北。3月13日,胡宗南調集兩個整編軍為主力,連同其他部隊共34個旅、25萬人,突襲陝甘寧邊區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在大軍壓境,雙方力量對比10︰1的懸殊情況下,毛澤東作出重要決斷:他和中共中央不東渡黃河,留在陝北,拖住西北敵人壓力,從戰略上減輕其他戰場的壓力,穩定人心。3月18日晚,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共中央機關撤離延安。19日,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佔延安。10天后,3月29至30日,在棗林溝召開中共中央會議,討論中共中央機關的行動問題。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各戰場作戰﹔劉少奇、朱德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以劉少奇為書記,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周恩來起草了中央工作機構一分為三的通報,葉劍英、楊尚昆組成中央后方委員會。【參見《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頁。】
中央工委需要完成的中央交辦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召開全國土地會議。西柏坡因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村子集中、安全,群眾基礎好,被選定為會址。據楊尚昆回憶:“少奇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要開全國土地會議時,找到了這個地方(指西柏坡——引者注),開會后就沒有走,這裡成了中央工作委員會辦公的地方。”【《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頁。】1947年7月至9月,在劉少奇主持下,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召開,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
1948年1月5日,劉少奇、朱德、董必武致電請示中共中央:“三交機關(指中央后委機關——引者注)搬到平山與工委會合甚好。陝北中央機關是否亦搬來,搬到平山后,是否應作較長期的打算。”【《劉少奇年譜》(下),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頁。】1948年3月23日,在轉戰陝北一年零五天后,黨中央東渡黃河,轉移華北。4月到達阜平縣城南庄晉察冀軍區所在地。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先期到達西柏坡與劉少奇、朱德會合,毛澤東留在城南庄作去蘇聯的准備,后因故未能成行。1948年5月27日,毛澤東到達西柏坡。五大書記齊聚至此,標志黨中央正式移駐西柏坡。此后到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等離開西柏坡赴北平,黨中央在西柏坡駐了10個月,300天。在不到一年時間裡,黨中央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制定了籌建新中國的大政方針。
文獻檔案是歷史的實錄。在這300天時間裡,毛澤東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初步統計,毛澤東在西柏坡時期留下的文獻,收入《毛澤東選集》第4卷的有20篇,收入《毛澤東文集》第5卷的有53篇,收入《毛澤東書信選集》的有12篇,收入《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的有21篇,收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至5卷的有290篇,而《毛澤東年譜》記載的這一時期毛澤東的文電、講話、談話、書信等,大約有390篇之多,數十萬字。這是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和精神資源,是西柏坡精神的最直接的文獻載體和見証。其中最重要的是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文獻,特別是毛澤東在會上所作的報告和總結講話。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是一次制定奪取全國勝利和勝利后的各項方針政策的重要會議,也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最后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在總結報告中說:“這次二中全會,按其性質來說就是一次黨的代表會議。”【《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頁。】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和他1949年6月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構成了在新中國初期曾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靈魂和基石。會議結束10天后,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進駐北平。
七屆二中全會的主要歷史文獻,一是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開幕時即1949年3月5日所作的報告,編入《毛澤東選集》第4卷,標題是《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二是1949年3月13日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所作的結論的一部分,以《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4卷﹔三是在1996年出版的《毛澤東文集》第5卷中收入的該結論的另一部分,題為《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總結》。這三篇歷史文獻可以說是七屆二中全會的最重要的基本文獻,是在建國前夕,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前夕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在黨的全會上對全黨的總動員和總要求,集中地反映了西柏坡精神的精髓和核心要素。還有一篇是紀念新中國誕辰60周年時公布的《毛澤東修改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新聞稿》【《黨的文獻》2009年第5期。】,由胡喬木起草,毛澤東修改了兩稿,前后加寫和改寫了兩段重要文字,這也是編輯《毛澤東選集》時整理毛澤東七屆二中全會報告的一個基本文獻依據。
二、西柏坡精神的內涵
(一)學會原來不懂的東西的學習精神
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向全黨提出:“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並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頁。】毛澤東要求接管城市后就要致力於城市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他說:“我們的同志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生產的方法,必須去學習同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毛澤東選集》第4卷,1428頁。】毛澤東的報告中多次使用“用極大的努力”、“學會”、“學習”等詞匯。楊尚昆日記中的記錄更為直截了當:“要重新學起,學會管理城市。由學到會,學的任務提出了”,“提出問題——學,解決問題——要會”。【《楊尚昆日記》(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頁。】就是說,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變,全黨要學會一套新的本領,學會原來不懂的東西,這就是生產和建設的本領。這是對即將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毛澤東為什麼把學會新的本領強調得如此之重?他指出:“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並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毛澤東選集》第4卷,1428頁。】毛澤東正是從中國共產黨如何鞏固政權、鞏固執政地位、執政為民的高度,向全黨提出要用極大的努力學會新本領的要求。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成為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基本經驗。
(二)對待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態度
在中國的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夕,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進行定位、定義的問題,在黨內高層曾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同志提出將“毛澤東思想”定義為“毛澤東主義”,毛澤東明確表示不同意。他在總結報告中,針對王明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具體運用和發展”的提法,明確表示“不要做這種定義”,指出“我們這一套是一個國家的經驗”,“我們不要忙於想寬了,先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重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統一”。【《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259—260頁。】他還這樣闡述道:“根本是馬列,細節是中國﹔骨頭是馬列,肉是中國。”【《楊尚昆日記》(上),第44頁。】“不要把毛與馬、恩、列、斯並列起來”,“如果並列起來一提,就似乎我們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請馬、恩、列、斯來做陪客。我們請他們來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們做學生。對科學的東西不能調皮”。【《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260頁。】他還指出:“中國革命的思想、路線、政策等,如再搞一個主義,那末世界上就有了幾個主義,這對革命不利,我們還是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分店好。”【《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261頁。】
為什麼在黨內高層會存在如此不同的認識?毛澤東分析指出:“我們有些高級干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上也有不同的語言,原因是學習還不夠。”【《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41頁。】為此,他在總結報告中提出要宣傳和學習馬、恩、列、斯著作,提高全黨的馬列主義水平。他列出了干部必讀的12本馬列主義著作和論述,規定在三年之內看一遍到兩遍。他要求高級領導干部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並開出書目,以此引導全黨學會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這就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
(三)“第一步”和“新起點”意識
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8頁。】這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高遠、博大的心胸、境界和氣概。在毛澤東看來,中國共產黨人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建立新中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使中國人民站立起來,這些只是實現了黨肩負的歷史重任的第一步,完成了革命的“上篇”。他接著指出:“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8頁。】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把這第一步作為新的歷史起點,完成革命的“下篇”,即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轉變,建設新中國。這裡的“第一步”和“新的歷史起點”,彰顯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基於黨的宗旨,決心完成黨的歷史使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凸顯的是一種可貴的創業、探索、進取精神。
(四)對中國興盛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
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闡述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7頁。】的發展方向,這也從根本上回答了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一直苦苦求索的“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對於外界對中國共產黨建設能力的質疑,他豪邁地回應並宣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和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上世界各國工人階級的援助,其中主要地是蘇聯的援助,中國經濟建設的速度將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當地快的,中國的興盛是可以計日程功的。對於中國經濟復興的悲觀論點,沒有任何的根據。”“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3—1434、1439頁。】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是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建立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宣言書,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對中華民族的興盛的必勝信念。解決民族獨立解放后的“興盛”,也正是毛澤東在前面提出的“序幕”之后的“高潮”。
(五)“兩個務必”的警言
經過20余年的武裝斗爭,面對即將取得武裝斗爭勝利,建立新的政權,毛澤東始終提醒全黨,決不要讓勝利沖昏頭腦,而是要清醒地認識到“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去“鞏固這個勝利”。【《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8頁。】面對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歷史地位的變化,他在報告中一方面分析指出勝利后黨內自身可能生長四種情緒,這就是“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8頁。】﹔另一方面,他又分析指出資產階級的“捧場”“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8頁。】,以此警告全黨:要預防資產階級“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鄭重地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歷史課題,這就是:“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8—1439頁。】對於這個問題,全會形成了共識。朱德在3月6日的發言中指出:“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要把這樣的國家建設好,有許多事情要做,我們的科學知識不夠,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的,驕傲的人往往是幼稚的人。”【《朱德年譜》(新編本)(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5—1326頁。】任弼時在13日的發言中提出:“我們要提出節約每一個銅板為著新中國的建設的口號,反對那種以為戰爭結束可以享福的論調。要認識到建設新中國需要經歷艱苦的路程,它比戰爭還要復雜。要准備捆起肚皮來進行建設。”【《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0頁。】
在全會的總結報告中,毛澤東還敲響了反腐敗的警鐘,指出:“如果國家,主要的就是人民解放軍和我們的黨腐化下去,無產階級不能掌握住這個國家政權,那還是有問題的。”【《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262頁。】鄧小平3月7日的發言指出:“在新的形勢下,我們不要驕傲。現在黨內蛻化思想是存在的,已有端倪,如進了城就不想出城,農民老婆要‘改組’,等等。”【《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806頁。】最后,毛澤東再次重申:力戒驕傲。他指出,“這對領導者是一個原則問題”【《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43頁。】。他代表中央提議:“禁止給黨的領導者祝壽、禁止用黨的領導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業的名字,保持艱苦奮斗作風,制止歌功頌德現象。”【《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43頁。】這個提議雖然沒有寫進全會的決議,但為全會接受。【1953年8月12日,毛澤東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說:“七屆二中全會有幾條規定沒有寫在決議裡面。一曰不作壽。作壽不會使人長壽。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禮。至少黨內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場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於群眾熱情,也不潑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平列。這是學生和先生的關系,應當如此。遵守這些規定,就是謙虛態度。”】
“兩個務必”的作風是毛澤東一貫倡導的,是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乃至歷史興衰成敗規律基礎上提出的,至今仍是全黨的座右銘。它同毛澤東在七大上概括的黨的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緊密相連,成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頁。】。
三、西柏坡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西柏坡標志著從革命到建設的歷史轉折。民主革命在這裡劃上句號,開始了新中國和現代化建設的探索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這個奠基之功,也包括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鑄就的以西柏坡精神為代表的偉大的探索精神和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始終強調,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他指出,驕傲自滿情緒“會妨礙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偉大任務的完成”。他說,“我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志,首先是老同志,不要翹尾巴,而要夾緊尾巴,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403頁。】在黨的八大開幕詞中,他再次向全黨同志提出:“即使我們的工作得到了極其偉大的成績,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自大的理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頁。】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后,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歷史轉變的新任務,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多次倡導弘揚西柏坡精神。
1984年,鄧小平為西柏坡紀念館題寫了館名。他多次強調,要堅持艱苦奮斗的傳統,端正黨風,開創新局面。他號召全黨發揚“五種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頁。】,並強調“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堅持革命斗爭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頁。】。他提出“我贊成陳雲同志講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58頁。】。他在1989年特別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提倡艱苦創業的精神,也有助於克服腐敗現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6頁。】
1991年9月21日,江澤民來到西柏坡。在參觀七屆二中全會舊址時,他站在沒有擴音設備的主席台上,動情地說:“我到西柏坡,最感動的就是,我來到毛主席當年提出警惕糖衣炮彈的地方。多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搞和平演變,關鍵是我們自己不要演變自己,關鍵是自己!我們牢記毛主席‘兩個務必’的教導,我們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並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河北日報》1991年9月26日。】2001年江澤民在河北考察時再次強調指出,要結合新的實際在全體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堅持“兩個務必”的教育,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精心謀劃得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好事。【參見《人民日報》2001年11月8日。】2001年8月21日,江澤民在談到黨的作風建設時指出:“堅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反對享樂主義、驕奢淫逸,要作為當前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黨的性質、宗旨和肩負的歷史使命,決定了黨必須堅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這是黨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支柱。黨要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這一條就不能丟。”【《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330頁。】江澤民強調要堅持“兩個務必”,結合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圍繞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2002年12月5日至6日,黨的十六大閉幕后不久,胡錦濤率中央書記處同志來到西柏坡學習考察,參觀紀念館、舊址,看望老黨員,與當地干部群眾召開座談會。他發表談話,號召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他說:“我們取得的成就只是在偉大征途上邁出的堅實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們要走的路還長得很,我們肩負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會很多,我們必須始終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他總結指出:“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斗,就沒有我們黨今天的局面。艱苦奮斗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個重要法寶。”【《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頁。】他強調,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關鍵是領導干部以身作則,首先是高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學習、埋頭苦干,不斷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自覺維護全黨的團結統一,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43頁。】同年12月17日,胡錦濤在《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說: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突出強調“四個一定要”的基本要求,並進一步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國際國內對我們喝彩的人多起來了,唱贊歌的人多起來了。在成績面前,在喝彩聲和贊歌聲中,千萬驕傲不得,千萬頭腦發熱不得。”“越是形勢好的時候,我們越要有憂患意識,越要居安思危。”他明確講,“這是很重要的治黨治國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19頁。】
西柏坡精神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中鑄就、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傳承的精神品質和政治本色,是黨根據世情、國情和黨情的發展變化,根據不同歷史階段的任務推進黨的自身建設,居安思危、長期執政、永葆先進性的執政經驗和基本要求。它始終同理想信念、執政能力、領導水平、黨員素質以及反腐倡廉建設等黨的建設的基本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西柏坡精神是一種寶貴的思想和精神資源,又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將在黨的事業中長期發揮思想支撐和精神推動的作用。它將不斷地延續和傳承下去,推動我們堅定地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前進。
(來源:《黨的文獻》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