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山東省莒南縣三個村的典型經驗的批示及啟示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0-25   
分享到 :

毛澤東對山東省莒南縣三個村的典型經驗的批示及啟示

孫欽書 王兵

善於發現和挖掘典型事例,總結典型經驗,並批轉各地學習借鑒,是毛澤東提倡並堅持運用的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毛澤東曾先后於1955年、1957年對地處沂蒙革命老區的莒南縣的王家坊前村興辦農業生產合作社、高家柳溝村創辦記工學習班、厲家寨村整山治水改造自然的三個農業先進典型作出親筆批示,並批轉全國,就是體現這一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先說王家坊前村。1953年冬,王家坊前村共產黨員王同昌、張三善、史明鬆帶領14戶貧農和1戶中農響應黨中央關於“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的號召,成立初級農業社,取名“新建社”。1954年,這個社農業獲得大豐收。但是,當年冬天,他們在籌備第二年春耕時遇到了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資料的困難,合作社面臨難以為繼的危險。面對這種情況,王同昌等人發動和帶領社員積極向社裡投資投物,最終解決了困難,保証了春耕順利進行。1955412日山東《互通合作通訊》第12期刊發了《莒南縣委關於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社員投資的情況報告》。不久,毛澤東看到了這個材料,並作出批示:“這個合作社的經驗也証明,適當地,不是過多地,並且是在啟發社員有了充分的覺悟以后,對於貧苦社員又加以照顧等項條件之下,發動社員投資,解決合作社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是完全可能的。”

再說高家柳溝村。1954年,高家柳溝村辦起四處初級農業社,1955年,又合並成一處高級農業社。這個村在辦社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缺少有水平的記工員,社裡經常因記工員所記賬目不清而產生矛盾。有的社員說:“社好辦,賬難算,不如趁早散伙去單干。”在這種情況下,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辦起了記工學習班,本著把學習內容和記賬結合起來的原則,組織青年學習文化知識。廣大青年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合作社缺乏文化人才的困難逐步得到解決。莒南縣就高家柳溝村的這個做法寫了一個報告報山東省團委並共青團中央。1955年秋,毛澤東看了團中央轉來的材料后,作出批示:“這個經驗應當普遍推行。……記工學習班這個名稱也很好,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仿辦。各級青年團應當領導這一工作,一切黨政機關應當予以支持。”

最后說厲家寨村。厲家寨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且水土流失嚴重,農民生活極為貧困。在困難面前,厲家寨村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通過深翻、開荒等方式改良和增加耕地,同時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整理了5條河道,鑿平了11個嶺頭,填平了21個大水塘和300多道大溝,把1000多塊零星小地整成118塊大田,擴大耕地面積192畝。1957109日中共八屆三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在中共莒南縣委向臨沂地委、山東省委、中共中央寫的《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農業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親筆批示:“此件值得一閱。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並旁批:“立即付印,當日下午3時三中全會開會時發給每人一份。請尚昆辦理。”

一個普通農業縣的三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庄,在三年時間裡分別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這是十分罕見的。這與當時毛澤東對農業問題的極大關注和不斷思考有關。

1953年,黨中央先后作出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隨后農業合作化運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但是,各地興辦農業合作社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辦社資金不足、基層干部缺乏等。因此,在一些干部、群眾中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為統一思想,毛澤東在1955731日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上鼓勵大家要堅定信心:“要將大約一億一千萬農戶由個體經營改變為集體經營,並且進而完成農業的技術改革,確有很多的困難,但是我們應當相信,我們黨是能夠領導群眾克服這些困難的。”

具體怎麼去做呢?毛澤東採取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典型,發揮典型經驗的示范帶動作用。他曾言簡意賅地指出:“要拿出一個辦得好的合作社……一個省總可以找出這樣一個典型嘛!要找那個條件最差,地勢不好,過去產量很低,很窮的社,……隻要你搞好一個就算勝利。”王家坊前村、高家柳溝村和厲家寨村的做法正是這樣的典型。王家坊前村的經驗解決了資金方面的困難,高家柳溝村的經驗解決了人才、知識方面的困難,厲家寨村的經驗解決了組織起來以后如何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環境的難題。這三個地方的不同經驗,對於解決全國各地在開展農村合作化過程中遇到的資金、人才、知識等方面的困難,推動農業快速發展,無疑具有普遍適用的示范作用。

毛澤東分別為王家坊前村、高家柳溝村做法的兩則材料改寫了醒目的題目:《山東省莒南縣坊前鄉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社員投資,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並編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下發各地學習,為各地興辦農業合作社提供鮮活的經驗借鑒。對厲家寨村的相關材料,不僅印發八屆三中全會各代表學習參閱,毛澤東還把它的經驗提高到“愚公移山”的高度,使之傳向全國。此后,這個普通的村庄成了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楷模和當時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口號,在神州大地叫響。

善於發現和介紹典型,發揮典型經驗的示范帶頭作用,用來指導工作的全面深入開展,這是領導工作中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這也是毛澤東對上述三個典型經驗進行批示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作者孫欽書、王兵,莒南縣委辦公室工作人員,山東莒南276600

(來源:《黨的文獻》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