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陝北期間一封“極秘密”的電報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0-28   
分享到 :

轉戰陝北期間一封“極秘密”的電報

王健虎

19891120日,鄧小平在接見二野戰史編寫人員時談到進軍大別山前夕的一段往事。他說:“部隊過黃河后一下消滅了敵人四個師部、九個半旅,旗開得勝,那氣勢是很了不起的。過黃河實際上就是開始反攻。但是,反攻深入到什麼程度?殲敵九個半旅,這只是一個聲勢,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進一步行動?我們打電報給軍委,說趁勢還能夠在晉冀魯豫地區繼續殲滅一些敵人,吸引和牽制更多的敵人,形勢很好啊。毛主席打了個極秘密的電報給劉鄧,寫的是陝北‘甚為困難’。當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復電,半個月后行動,躍進到敵人后方去,直出大別山。實際上不到十天,就開始行動。”

“陝北甚為困難”,指的是什麼?就戰局論,當時陝北我軍撤離延安后靈活機動,以少擊眾,取得了三戰三捷的勝利。同時,我軍已轉戰三邊,還准備攻打榆林,這種局面怎麼能說“甚為困難”呢?其次,“陝北甚為困難”和“直出大別山”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19473月,蔣介石對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以代替內戰初起時的全面進攻。其中心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重拳出擊,雙管齊下,進攻陝北、山東兩大解放區。54日,西北野戰軍取得蟠龍大捷,給陝北及全國戰局以極大的震動。就在這一天,毛澤東在陝北王家灣發出致劉鄧、陳謝、陳粟並彭習電,提出准備派遣劉鄧大軍南渡黃河的戰略構想,這實際上是挺進大別山的最早預案。電報是這樣寫的:“(劉鄧軍)經冀魯豫出中原,以豫皖蘇邊區及冀魯豫邊區為根據地,以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潼關、南陽之線以東,津浦路以西為機動地區,或打鄭漢,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別山,均可因時制宜,往來機動,並與陳粟密切配合行動﹔凡有共同作戰之處陳粟軍受劉鄧指揮。”58日,毛澤東致電劉鄧,指出:劉鄧軍610日前渡河,向冀魯豫區與豫皖蘇區之敵進擊,第二步向中原進擊。59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劉鄧,發出“全黨全軍首先要面向蔣管區,把戰爭引向更遠的敵后”的號令。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劉鄧大軍盡早結束內線作戰,渡過黃河,挺進中原,以調動陝北、山東敵人回援,徹底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將戰爭由解放區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使全國各地戰場轉入戰略反攻。

從戰略上講,黃河是劉鄧大軍實施戰略進攻、挺進中原必須克服的第一道障礙。蔣介石夢想憑借黃河天險,實行所謂的“黃河戰略”,阻擋劉鄧大軍南進,將其主力消滅在黃河以北地區。而劉伯承、鄧小平經過認真分析和部署,630日夜率部強渡黃河,一舉突破被蔣介石吹噓能抵擋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在魯西南一帶大展手腳,為下一步挺進大別山開辟了通道。通道打開了,但問題是何時挺進大別山?是繼續留在魯西南尋機殲敵,還是下決心不要大后方,直出大別山?毛澤東、劉伯承、鄧小平都在思考著。

710日、13日,毛澤東兩次電告劉鄧,要求他們爭取在隴海路北多消滅敵人,休整之后,舉行隴海作戰,“准備向隴海路以南發展”,爭取在內線多殲滅敵人,有依托地向外線發展。然而,到了7月下旬,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劉鄧大軍久戰羊山集不下,蔣介石又派重兵分多路向魯西南增援,形成對劉鄧大軍的包圍之勢。在此緊急情況下,723日,毛澤東致電劉鄧,電報全文八百余字,其中一段尤為精彩:“劉、鄧對羊山集、濟寧兩點之敵,判斷確有迅速攻殲把握則攻殲之。否則,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727日,毛澤東又致電劉鄧:“望你們立即集結全軍休整補充半個月,執行中央梗(723日)電任務”,並提議劉鄧大軍於815日左右挺進大別山,陳謝兵團提早至820日渡過黃河,挺進豫西,認為如此則可能取得幾個星期的時間在豫西及大別山立住腳跟。收到這封電報后,劉伯承、鄧小平正在魯西南前線指揮作戰,故未能及時回電。在指揮所裡,他們反復研究這封電報后認為,毛澤東的建議完全正確,但是部隊自南渡黃河之后,連續作戰,將士極度疲勞,急需休整補充。如果立即直出大別山,部隊轉入無后方作戰,困難確實不小。

728日,劉鄧大軍打下羊山集,並向中央軍委回電,一方面表示擁護中央軍委提出的方針,另一方面又如實匯報了部隊所面臨的困難,希望能夠在內線繼續殲滅敵人,待時機更加成熟后再挺進大別山。第二天,毛澤東向劉鄧、陳粟並陳謝及彭發出了一封特殊的電報,這是一份三個A級的電報,也就是前文中鄧小平所說的那封“極秘密”的電報。該電前面復述了劉鄧呈報的軍情:“在山東敵不西逃及劉鄧所告各種情況下劉鄧全軍休整半個月后,仍照劉、鄧原來計劃,第一步依托豫皖蘇,保持后方接濟,爭取大量殲敵,兩個月后看情況,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發展,或直出大別山。”接著通報了陳謝的行動計劃:“仍照計劃八月出潼洛,切斷隴海,調動胡軍一部增援,相機殲滅之。”最關鍵的話是下面這句:“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謝及劉、鄧不能在兩個月以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軍一部,協助陝北打開局面,致陝北不能支持,則兩個月后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

直陳“困難”且加“甚為”二字,在毛澤東一生文稿中極其罕見。轉戰陝北期間,69日胡軍偷襲王家灣,八百人與胡軍四個旅周旋三天脫險。毛澤東在回答中央工委劉少奇、朱德的問候中卻隻稱劉戡“游行一趟”,我方“無損失”,反而問劉少奇病愈否。而這一次,不僅言陳“甚為困難”,而且曉以利害,道出如果不能以有效行動調出胡軍一部,則陝北不存,胡宗南即出兵中原參戰的預測。話說到這個份上,真可謂危難之至了。

是什麼原因讓毛澤東說出這樣沉重的話呢?緊隔一天后的730日,毛澤東致劉鄧、陳粟的電報中除對山東軍情的指示外,通報了陝北我軍的戰況及行動防線,這是挺進中原大戰略中兩翼牽制之右翼。“八月打榆林方面之敵,吸引敵軍增援,以利陳賡出潼洛。”“我軍預定給榆林敵一個打擊后,即回頭打胡,或出關中,或出西蘭公路,配合陳賡及你們。”

在這段敘述中,毛澤東加了這樣一段話:“邊區受胡軍蹂躪,人民損失甚大,糧食缺乏,人口減至90萬。”這段話是對前一天電報中“陝北甚為困難”的注腳,也是在簡略揭示一個潛在的本質問題:這是離開戰爭視線的另一個勝負趨向,是隱藏在軍事較量這座冰山下的基礎問題!這句話作為戰爭史敘述和研究,也極容易被忽視。

這無疑是一個真實的披露,西北野戰軍的遠征三邊,陳謝兵團不來陝北都和毛澤東以上的話有直接關系。這一點蔣介石看准了,他料定解放區物質基礎薄弱,沒有工業,農業底子也薄,他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首先是摧毀解放區的經濟基礎和生產秩序。在遭受進攻的解放區內,幾十萬蔣軍來回拉鋸,清剿劫掠,軍事進攻后面掩蓋著經濟絞殺。這一招首先在陝北顯出了奇效。

西北野戰軍與十幾萬胡軍反復周旋,贏得三戰三捷,但陝北是苦寒貧瘠之地,經不起折騰,戰爭對人民家園和生產秩序的破壞尤大。胡軍方陣式的行軍來來往往,搜索糧食,宰殺牛羊,毀壞畜力農具,使人民流離失所,土地荒蕪,十室九空。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戰爭的災難性后果已經在陝北出現了。電文中說“人口減至90萬”,按抗戰中統計數字邊區人口150萬計,已減少了四成。再看糧食情況。當時來小河村參加會議的陳賡對隨從人員說,陝北苦誰都知道,但想不到連毛主席他們,也天天在吃小米黑豆野菜這些東西了!

因此,毛澤東電報中所言情況是十分准確的,如果情況不能改變,兩個月后陝北將不能支持。這指的當然是經濟。赤地千裡,陝北部隊怎麼生存?

這正是蔣介石的老辣之處。他總結當年圍剿中央蘇區的經驗,如解放軍誘敵深入,他就集中兵力,方陣前進,方陣后退,佔城掠地,反客為主,坐地為樁。大軍過后,必有凶年,幾次過后解放區的地皮就會被刮淨,家底也就大打折扣。

這一惡招,對於受慣了經濟封鎖又極具戰略遠見的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來說,是不難覺察的。毛澤東對戰爭進程主動權的爭取,使他對戰略性反攻作了提前安排,19474月底開始構想“打出去”、“從內線轉入外線”的戰略部署,5月初開始部署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到7月又決策陳謝兵團也打出去。不同於以往敵進我退的是,這次採取局部的敵進我退,戰略全局上的敵進我進。這種軍事戰略上搶奪先機的主動性,導引解放區的經濟及早走出了蔣介石設置在戰爭幕布后面的陷阱。

劉伯承、鄧小平接到這封“極秘密”的電報后,自然會反復閱讀“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這幾個字。他們想到,當下部隊雖然疲勞,魯西南又有殲敵的好機會,但挺進大別山關系整個戰略全局和陝北的安危,因而必須克服一切困難,盡早行動。730日,劉鄧即復電中央軍委:“決心於休整半月后出動,以適應全局之需。”

194781日,毛澤東及中央縱隊離開小河村,踏上了一段艱險跋涉的歷程。在追兵逼迫、雷雨泥濘中,毛澤東在給各野戰軍電報中開始不斷提示這樣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打到蔣管區去!”這是挺進中原逐漸清晰下來的一個具體方向。此時,劉鄧大軍正在千裡躍進大別山的途中﹔西北野戰軍正在艱苦地攻擊榆林城防﹔陳謝兵團正在秘密集結茅津渡,進軍豫西。830日,劉鄧向毛澤東報告:“我軍已勝利完成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之躍進任務,敵人追擊計劃完全失敗。”

這就是前文中一個“極秘密”電報的由來及其關聯的一個戰略階段。談及這段話時,鄧小平已是一位85歲的老人,但他的記憶還十分清晰、深刻。劉鄧當時准確掂量出這封電報的巨大分量,所以“二話沒說”,九天后即“挺進大別山”,英勇果敢地完成了我軍戰略大反攻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實現了“把戰爭引向蔣管區”的戰略轉移。

〔作者王健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102403

(來源:《黨的文獻》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