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  重在傳神——序《周恩來在建設年代》(1949—1965)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1-21   
分享到 :

厚積薄發 重在傳神

——序《周恩來在建設年代》(19491965

楊勝群

《周恩來在建設年代》(1949—1965)是劉武生同志繼《周恩來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周恩來的晚年歲月》之后又一部研究周恩來生平思想的力作。作者長期在黨的文獻編輯研究和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生平思想研究崗位上工作,他的《周恩來的晚年歲月》2006年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並於當年11月在香港出版海外版,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反響。他的這本《周恩來在建設年代》(1949—1965)同《周恩來的晚年歲月》一樣,是一部積數年之功、厚積薄發之作。

書名說的“建設年代”,是指1949年新中國建立到1965年的17年。從建國初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到50年代上半期國家工業化起步,再到19561965年十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時期的鮮明特點當然是建設。這17年是新中國這艘航船啟航的時候,是新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建設打基礎的時期,因此,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開國總理的周恩來,幾乎參與了領導國家建設的所有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擔當了重要而且難以替代的角色。這一時期,國家的內政外交無不浸染著他的思想和印跡。《周恩來在建設年代》(1949—1965)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若干方面,分30多個專題,全面而深入地評述了周恩來這一時期的業績和貢獻。很多專題文章,內容涵蓋的時間跨度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不僅有始有末、細致入微地評述了周恩來在某一方面或者在處理某一重大問題時的業績、建樹,而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和國家某一方面工作的發展過程。比如,關於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專題,從19549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一直寫到19751月他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代表黨和政府重申“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既把周恩來在這個方面的貢獻全面地介紹了出來,而且把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提出和實施的過程也清晰地勾勒了出來。因此,這樣的專題文章,可以說是一種“專題史”——周恩來生平活動的“專題史”與黨和國家某些方面工作的“專題史”。

這本書不是作者一口氣寫成的,而是他20多年間對周恩來生平思想專題研究成果的結集。該書收入的多篇專題文章,都是他在參加編輯周恩來著作的過程中積累資料、反復思考、深入研究的成果。其研究,不僅體現在對這一時期周恩來生平活動細膩、准確的記述上,而且體現在對周恩來方方面面思想的深入梳理與提煉上。思想是人物的神。特別是寫周恩來這樣的偉大政治家、思想家,准確地記錄下他的言行,恐怕還不到一半功夫,更重要的是寫出他的思想。這本書是刻劃周恩來的傳神之作。其每一個專題,都對周恩來某一個方面或在某個重要問題上深邃的思想、觀點或主張,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比如,周恩來在1956年初,比較早地察覺到經濟建設上的“冒進”錯誤並提出“反冒進”的思想,而這在一般史書中大都是粗略記載。在本書“艱難的探索”一篇中,作者在對發生在黨內這一段“冒進、反冒進、反反冒進”日子裡的事情詳細敘寫的同時,突出地揭示了周恩來關於反對“冒進”和糾正“冒進”錯誤的深刻的思想、觀點及主張。如,他在當時的情況下,提出“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已經不是預防而是需要反對冒進了”,“既不要右,又要敢於抗大流(指冒進)”,等等,有不少是過去人們所不了解的。

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研究工作中,有一句大家身體力行的口號,就是“研究老一輩,學習老一輩”。學習老一輩,包括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品德。作者長期鑽研老一輩革命家的文稿檔案,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工作作風和精神風范,可謂耳濡目染。因此,這本書盡管不是刻意寫周恩來的精神,但卻在事件和場面的敘述、描寫中,對周恩來那種顧全大局、相忍為黨、嚴於律己、謙虛謹慎的思想品格和艱苦深入、周到細致的工作作風,作了自然而然的展示。寫周恩來,如果寫不出他的這種“神”,當然不是成功之作。這本書寫出來了。

資料翔實是寫史類作品的基礎。作者因工作關系,在佔有資料上頗有優勢,這本書真正做到了資料翔實。很多專題,都盡可能利用、參閱相關領域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和其他材料,特別是許多有價值的文獻檔案資料。全書的史料價值、資料價值是很突出的。

總之,這是一本對於了解和研究周恩來這一時期的生平、業績和思想,非常有價值的書。

[作者楊勝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編審,北京 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