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勢下的兩岸統一之路——學習胡錦濤《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2-17   
分享到 :

新時勢下的兩岸統一之路

——學習胡錦濤《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王淑翩

20053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民革、台盟、台聯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發表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講話。講話就台灣問題總結了四點意見: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2、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3、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4、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這是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江澤民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一段時期以來我黨對台政策新趨向的系統性總結。這四點意見是當前指導對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未來兩岸關系走向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要深刻理解這四點意見及其所蘊含的重要意義,首先必須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台灣問題的形成與發展有所了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即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口號。然而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解放台灣的計劃被擱置。朝鮮戰爭結束后,針對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主張。1963年,周恩來將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提出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可以由蔣介石繼續管理台灣,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待時機成熟與蔣協商決定后進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台政策有了新的發展。葉劍英在1981年提出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點意見,其中談到“國家實現統一后,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隨后,鄧小平在1983年總結出對台政策的六條意見,正式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確立了未來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框架。

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的騰飛,主張“台灣獨立”的分裂言論日漸猖獗。同時,某些外國勢力進一步插手台灣問題,使得兩岸關系更加復雜。在此背景下,江澤民於1995年提出八項主張,再次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基本原則,並對“台獨”勢力提出嚴正警告,明確表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同一時期的台灣島內,長期執政的國民黨由於自身形象老化、丑聞不斷漸漸喪失民心。最終,民進黨利用台灣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在李登輝的支持下,於2000年在台灣大選中獲勝,成為執政黨。

2000年以來,民進黨領導人陳水扁不斷鼓吹“兩岸分裂分治”、“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漸進式台獨”,在台海關系上屢屢玩火,試圖通過種種手段造成“台獨”的既成事實。2004年,陳水扁通過一次“意外”的“槍擊事件”連選連任后,更是錯誤地認為島內民心可恃、“台獨”時機已到,公然拋出在2008年前實現“公投、制憲、建國”的“台獨時間表”,將兩岸關系推向一個極度危險的邊緣。

就在“台獨”勢力不斷高漲、台灣政壇“獨”風肆虐的同一時期,台灣民間與祖國大陸的交往卻在日益增多。據台灣媒體報道,2004年台灣地區對祖國大陸貿易總額估計為616.39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3.1%,佔台灣外貿總額的18%,比前年增加0.9%。【中國台灣網,200534日。】據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累計自1991年至200411月底,台商赴祖國大陸投資案共計32990件,總投資金額達404.71億美元﹔2002年至2004年台灣對祖國大陸投資佔整體對外投資的比重突破50%,祖國大陸已佔據台灣地區對外投資的首位。【中國台灣網,2005111日。】兩岸經貿聯系越來越密切,勢不可擋。另一方面,兩岸在體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人員、學術交流不斷深入發展。2004年,台灣居民來大陸達360多萬人次,大陸居民赴台探親、交流達14萬多人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任何一個沒有被“台獨”宣傳迷惑雙眼的台灣人,都可以看出台灣未來的發展是和祖國大陸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這一時期的兩岸關系可以用“官冷民熱”四個字來形容。少數“台獨”分子竭力鼓吹“台獨”的聲音,並不能掩蓋廣大台灣民眾企盼和平發展、兩岸共贏的強烈願望。這一事實在2004年底進行的台灣“立委”選舉中得到明顯的體現,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原本以為勝券在握,結果卻慘敗於以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主張維持兩岸現有關系的泛藍陣營的勝利反映了島內民心所向,對“台獨”勢力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使其不得不重新考量,放緩“台獨”腳步,在表面上對大陸做出緩和姿態。

2004年底的“立委”選舉結果表明,台灣絕大多數民眾並不贊同陳水扁當局的“台獨”冒險行動。未來的對台政策應當如何發展?是放任“台獨”勢力繼續誤導台灣民眾,裹挾島內民意進行“公投制憲”,還是主動出擊,以靈活多變的政策讓更多的台灣民眾認識到祖國大陸的誠意與決心,爭取最大多數的台灣民眾邁上祖國統一之路?

在台灣局面出現微妙變化的關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敏銳地注意到台灣島內民意的變化,預見到民意對島內政治勢力可能產生的影響,牢牢抓住這一發展兩岸關系的歷史機遇。

2005年初開始,一系列富有針對性的對台政策新舉動悄然浮出水面:促成台商春節包機,“雙向、對飛、不中停”直達台灣,大陸民航客機首次以正常方式直飛台灣,寫下兩岸關系史的嶄新一頁﹔以近幾年罕見的姿態與規格,派兩位高層官員專程赴台吊唁已故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以顯示對逝者的敬意和對台灣民眾的尊重﹔在紀念江澤民八項主張發表10周年之際,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發表題為《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繼續爭取兩岸關系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的政策講話,顯示出促進兩岸交流、改善兩岸關系的真誠願望。總體來看,2005年初的兩岸政治關系呈現出如下態勢:緩和、和平、合作、雙贏成為兩岸民眾及有識之士的共同願望,由2004年陳水扁連選連任,鼓吹2008年“公投制憲”帶來的兩岸關系危機開始有所緩解。然而,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台獨”勢力只是暫時受挫,其推進“台獨”、分裂中國的本性並沒有改變。

正是在這樣一個希望大於失望、機遇大於挑戰的背景下,胡錦濤在20053月的講話中提出了新形勢下關於台灣問題的四點意見。

逐條分析這四點意見,首先應該看到,這四點意見在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基礎上,繼承了江澤民八項主張的核心內容:強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決不容許分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1995130日。】調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針對台海關系的新動向,這四點意見也著重體現了以下對台政策的新趨向:

一是將台灣問題上升到關系中國國家核心利益的高度上來。

胡錦濤提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的核心利益。任何人要危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十三億中國人民堅決不答應。在反對分裂國家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決不會有絲毫猶豫、含糊和退讓。‘台獨’分裂勢力必須放棄‘台獨’分裂立場,停止一切‘台獨’活動。”這個提法可以說徹底打消了“台獨”分子對“漸進台獨”所抱的幻想,以前所未有的強硬姿態警告“台獨”分子,台灣問題涉及到國家的核心利益,中國政府是不會在這個問題上有任何退縮,做出任何讓步的。

二是以最大的誠意、結成最廣泛的戰線,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

胡錦濤在講話中提出,在承認“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願意與包括民進黨當局在內的任何人舉行會談。歡迎“台灣任何人、任何政黨朝著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方向所作的努力”,並願意“對任何有利於維護台海和平、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的意見和建議”做出正面回應。闡明隻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都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這一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既往不咎的寬闊胸懷。為了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對於任何人、任何勢力,隻要其從現在起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支持發展兩岸關系,中國共產黨都願意與之展開對話。同時進一步提出“也願意在雙方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尋求接觸、交往的新途徑”,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最大誠意,願意接受台灣方面提出的任何有利於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的意見和建議,願意尋求任何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徑促進兩岸官方或民眾之間的交流往來,為最終實現祖國統一鋪平道路。

這些意見對“台獨”勢力起到了一定的分化瓦解作用,也使民進黨內一些並不贊同“台獨”的人士放下包袱,能夠採取積極的態度加入到反對“台獨”勢力的陣營中﹔同時使台灣人民及國際社會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對維護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所抱的最大的誠意和決心。

三是充分表達了“以民為本”的思想。

胡錦濤的講話從戰略高度認識與評價台灣同胞在兩岸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指出“台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是發展兩岸關系、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的重要力量﹔要“尊重他們、信賴他們、依靠他們”﹔強調了大陸對台政策的四個“隻要”原則:“隻要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隻要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情,隻要是對維護台海地區和平有利的事情,隻要是對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一定努力做好。”全篇講話充滿了對台灣同胞的深情厚意,將祖國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同胞情、同胞愛,充分地展現在台灣民眾的面前,對化解某些台灣民眾心理上對大陸的對立情緒、加深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親情、擴大“反獨統一”陣線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少數“台獨”分子長期蒙騙台灣民眾、鼓吹“台獨”的一個有力反擊。

正如中外媒體所普遍認為的,胡錦濤的四點意見的最大特征就是“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它以一系列剛柔並濟、靈活多變的政策取得兩岸關系的主導權及話語權,因此也被普遍認為是大陸對台政策的新思維。

這一系列新思維、新政策,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主動性。確立目標,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手段積極主動地採取行動。

二是靈活性。不拘泥於舊有觀念與傳統手法,採取一切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手段反對“台獨”,加強台灣民眾與大陸的聯系。

三是務實性。從一件件小事入手,從台灣民眾的實際利益與需求出發,一點點培養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與親切感,從根本上杜絕“台獨”思想的生存土壤。

胡錦濤的這篇重要講話,從兩岸關系新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對台工作的新思路,在這一講話的指引下,涵蓋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以促進兩岸交流、打擊“台獨”勢力為目標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相繼開始實施:

首先,在法理方面,20053月全國人大正式出台了《反分裂國家法》。從戰略層面看,《反分裂國家法》毫無疑問是中國共產黨反對台灣當局推動“法理台獨”的一次精密部署,是先發制人、化被動為主動之舉﹔從法律層面看,《反分裂國家法》將“台獨”問題的界定從政策層面上升到了法律層面,對什麼是分裂、什麼是“台獨”劃出了一條明確的法律底線。這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法律基礎上建構完成對台政策,在法律基礎上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推進兩岸關系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其次,在政治方面,促成了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相繼來大陸訪問,進一步緩和了兩岸氣氛,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相互理解與信任。胡錦濤與連戰、宋楚瑜會見所取得的諸多重要共識,強化了兩岸三黨在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共同政治基礎,就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議題達成諸多一致,表明了攜手推動兩岸更密切的互動的態度。20057月,在“七七事變”68周年之際,新黨主席郁慕明又率團訪問大陸,調動了兩岸同胞的共同歷史記憶與情感。連、宋、郁回祖國大陸訪問在台灣民眾及國際社會中引起極大的轟動,打破了台灣政壇長期存在的“紅色恐懼”,為兩岸政黨交流打開了大門,為未來可能進行的兩岸政黨談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台灣在野政黨的破冰之旅及其所取得的眾多成果贏得了島內民眾的廣泛支持,使得陳水扁進退失據,成為對“台獨”勢力的又一次沉重打擊。

再次,在兩岸民間經貿文化互動方面,大陸採取了更加靈活務實的態度,出台了多項有利於穩定兩岸關系、促進兩岸交流的政策措施。包括簡化台灣同胞往來大陸的出入境手續﹔宣布開放大陸民眾赴台灣進行觀光旅游﹔實行在大陸就學的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向台灣民眾贈送一對大熊貓﹔舉辦大型論壇,邀請台灣百余名基層縣市議員與大陸地方人大代表一起進行交流﹔單方面宣布對台灣15種水果實行零關稅,並在通關檢疫、產地認証及購銷渠道等方面採取變通辦法,以便讓台灣果農早得實惠﹔推出300億元人民幣開發性貸款,以支持在祖國大陸的台資企業發展﹔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首次把台灣納入中國區域發展規劃﹔舉行一系列大型活動紀念台灣光復60周年。這一系列舉措,使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得到加深,讓普通台灣民眾感受到那份來自祖國大陸的真摯關心與善意,使他們中一部分人過去因誤導和歷史原因而產生的對大陸的誤解甚至敵意大幅下降,“台獨”宣傳失去了過去的“魔力”。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為推動兩岸更多、更深入、更廣泛的交流合作,並為最終促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胡錦濤總書記的這篇講話,有效地起到了爭取台灣民眾,促進兩岸之間政黨、文化、經貿交流,分化瓦解“台獨”勢力的作用,為未來舉行和平談判、促進祖國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盡管“台獨”勢力不會輕易放棄分裂活動,盡管兩岸統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堅信,在這四點意見的指導下,兩岸關系終將揭開一個廣泛交流、雙贏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王淑翩,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實習員,北京 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