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寫作發表的前前后后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9-03   
分享到 :

《論持久戰》寫作發表的前前后后

本報記者楊永林張哲浩

初秋的延安,綠色漫溢,涼風習習。帶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情,記者來到延安鳳凰山下的一處普通的窯洞。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一處故居。76年前,對抗戰時局產生重大影響的著名文章——《論持久戰》,就是在這裡揮筆寫下的。

70多年恍如昨日。說起《論持久戰》的寫作背景和形成過程,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張建儒了如指掌。

他介紹說,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國國內出現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論調。有些人認為“戰必敗”“再戰必亡”,也有些人幻想單純依靠政府、軍隊和外援能迅速取勝。為了澄清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堅定全國軍民抗戰的決心,指引全國人民正確開展抗戰,毛澤東深感有必要對抗戰十個月的經驗“做個總結性的解釋”。

而早在《論持久戰》發表之前,我黨主要領導人的文章、談話中,已經初步提出了“持久戰”的思想觀點。如1936年7月,毛澤東同斯諾談話時就已提出堅持持久抗戰的各項方針。抗戰初期,毛澤東指出:“最后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解放》周刊發表題為《實行對日抗戰》的文章,指出對日作戰將是一個持久而艱苦的抗戰。1937年10月,劉少奇發表了《抗日游擊戰爭中的若干基本問題》,明確提出要堅持長期的游擊戰爭。周恩來在1938年1月7日發表的《怎樣進行持久抗戰》一文中,較為系統地回答了怎樣進行持久抗戰的問題。《論持久戰》正是毛澤東在汲取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和思考完成的一部歷史性的著作。

張建儒說,全面抗戰以來,毛澤東著重研讀了克勞塞維茨等人的軍事著作和大量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在延安組織了《戰爭論》研究小組。通過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毛澤東將其豐富的革命實踐經驗升華為高度的理論概括。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戰研究會上作了幾次《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在《論持久戰》講演中,毛澤東指出: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日本是一個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日本失道寡助,中國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因此,中國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但中國也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論持久戰》演講稿經過毛澤東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出來在黨內傳閱。1938年7月1日,《論持久戰》在延安《解放》第43、44期(合刊)正式刊出。當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單行本,封面上有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書名和署名﹔扉頁上有毛澤東的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此后,各根據地內印發了多種單行本。同時黨中央決定向國統區發行。1938年7月25日,漢口新華日報館出版了單行本,重慶、桂林、西安等地的新華日報館,也相繼出版了鉛印訂正本。《論持久戰》在國民黨內引起了積極反響。傅作義將軍不僅自己閱讀,還令所屬各部官兵閱讀,並指示各部軍政干部學校開展學習。衛立煌將軍則讓秘書找來《論持久戰》陪他一起研讀。白崇禧將軍讀完《論持久戰》后,極為嘆服,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並向蔣介石推薦。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概括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同時在征得周恩來的同意后,以國民黨軍委會的名義通令全國,把《論持久戰》作為全國抗戰的指導思想。《論持久戰》還被翻譯成英文向海外發行,周恩來委托宋慶齡找人翻譯,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毛澤東專門為英譯本寫了序言,《論持久戰》在海外同樣得到了高度評價。

張建儒認為,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迅速產生巨大影響,主要是它不僅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而且使人們對戰爭的發展過程和前途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指導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本報記者楊永林張哲浩)

來源:《光明日報》2014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