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一個重要原則——讀陳雲的《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

作者:高廣景    發布時間:2016-12-08   
分享到 :

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一個重要原則

——讀陳雲的《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

高廣景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陳雲在延安時期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時發現,一部分領導干部自認為在抗日戰爭中有功,漸生驕傲之心,不願聽取批評的意見,影響了黨內民主生活的健康發展。陳雲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在黨的七大上就如何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增加全黨的力量作了系統闡述。這部分講話以《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為題收入了《陳雲文選》。今天讀來,仍能從中獲得重要啟迪。

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前提:擺正個人位置。延安時期,陳雲在通過與各地來延安的干部接觸中發現,有的干部“隻能升官,不能降級,有功必居,有過必避”“許多人喜歡人家說他好,不喜歡人家說他壞”,究其原因在於沒有正確認識個人的功勞,擺正自己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的位置。對此,陳雲明確指出,功勞裡頭有三個因素: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而決不能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也就是說,隻有正確認識工作中的成績,才能在工作中克服自以為是、沾沾自喜的心態,才能不居功自傲、客觀看待自己的“功勞”,才能放下姿態、聽進別人的意見。

歷史唯物主義從來不否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個人的認識能力往往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反映事物的全貌。陳雲指出,客觀情況可以做到十分,你也做到了十分,這種情形很少。客觀情況可以做到十分,因為你自己有缺點,隻做到八分或六分、五分,這種情形是很多的。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客觀情況很好,本來可以做到十分,但是因為自己有錯誤,成績一點沒有,缺點蠻多,或成績隻有二分、一分,錯誤有八分、九分。為了使自己的認識更全面,盡量避免工作發生錯誤,陳雲主張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講真理,不講面子,汲取他人的合理意見,進而提高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陳雲認為批評和自我批評必須實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講真理,不講面子。他指出,隻要態度正確,有錯誤也不要緊。“假如你有錯誤,人家講了,就請教請教,問一問人家怎樣看法,糾正一番,以后可以少犯錯誤。”他還進一步指出,我們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是什麼就是什麼,應該怎樣就怎樣。他解釋道:有時候愈要面子,將來可能愈要丟臉。隻有不怕丟臉,誠心誠意改正錯誤,將來可能還有些面子。共產黨員隨時准備犧牲性命干革命,還計較什麼面子?他號召全體黨員干部“把面子丟開,講真理,怎樣對於老百姓有利,怎樣對於革命有利,就怎樣辦”。

陳雲這一論述的要義在於,必須站在黨性和人民性的立場,決不能站在個人的立場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隻有具有堅強的黨性,才能時刻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敢於向不良傾向和錯誤思想作堅決的斗爭,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敢於提出真知灼見乃至尖銳的批評,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正確對待和誠懇接受他人的諍言摯語。

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關鍵:領導干部帶頭。陳雲認為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關鍵在於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帶頭。之所以如此,有兩點主要原因。第一,“我們工作的好壞,決定著中國的命運”。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兢兢業業,所有壞的東西,一切應該丟的東西,統統丟掉。我們要在老百姓面前,負起責任,如果不是這樣做,便沒有盡到責任。非此,不能增加全黨的力量。第二,領導干部一旦有個人主義思想,就會背上大大的“包袱”,而且級別越高,造成的危害越大。陳雲說,“包袱”的性質就是共產主義者的思想裡有個人的成分。但各級領導干部的“包袱”是不同的。他形象地描述道:“下級干部雖然背個人主義這個‘包袱’,但他隻能背那麼多。比如當一個連長,他隻能背一條被單,兩雙鞋子,一包牙粉,一把牙刷,身上隻有這一點。”他指出,就個人而言,為實現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增加個人的力量。增加力量的方法,就是又增加又要減少,增加就是要學習,減少就是要放下“包袱”,放下“包袱”也是增加力量。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反映人民期盼而作出的戰略選擇和庄嚴承諾。各級領導干部肩上都有沉甸甸的擔子。要真正挑起這副擔子,就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就必須丟掉“包袱”,以此來增加力量。丟“包袱”的辦法,就是加強批評和自我批評。各級領導干部因所處位置和作用不一樣,其一言一行所帶來的影響必然不一樣,位置越高,影響越大。因此,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切實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堅決克服個人主義思想,講真理,不要講面子,模范踐行黨的宗旨,努力擔負起歷史和人民寄予的重托。

(來源:《學習時報》201612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