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明 決心大 方法對——讀毛澤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有感

作者:舒家鑫    發布時間:2017-04-12   
分享到 :

情況明 決心大 方法對

——讀毛澤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有感

舒家鑫

 

1961113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通過調查研究,情況明了來下決心,決心就大,方法也就對”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証法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尤其需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做到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

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情況明

毛澤東同志說,“去做調查,就是要使自己心裡有底,沒有底是不能行動的。”他還說,“搞調查研究,把小事撇開,用一部分時間,帶幾個助手,去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要用眼睛看,要用口問,要用手記。”這既講清了調查的重要意義,也指出了調查的方法,特別值得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印發了《關於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帶頭到基層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為我們作出了示范。但必須看到,有些干部不願調查研究、不會調查研究、不敢調查研究,甚至把調查研究當成應付上級、對付下級的“走秀”,不但了解不到真實情況,反而給群眾和基層帶來麻煩,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須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研究就做不到情況明。

要有准備。強化問題意識,帶著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突出問題、普遍問題、緊迫問題、長遠問題,選好調研對象,設計好調研方式,帶好必要資料,組織精干隊伍,打有准備的“調查研究之仗”。最好一次確定一個主題,防止“五個手指按跳蚤”,一個都按不住。切忌“提前打招呼”,讓調研摻假,減少了真實性。

要直奔基層。這既是調研的基本要求,也是體現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不要坐在會議室看報告、聽匯報,不要隔著玻璃揮揮手、照照相,而是去田間地頭走走、車間礦井看看、房舍灶台瞧瞧、馬扎炕頭坐坐,問問生產生活,坐在一條板凳上拉拉家常、嘮嘮嗑,讓自己身上多些泥土味、多些一線情。要嚴格遵守“八項規定”精神,堅決防止旅游觀光式、視察訓話式甚至是“打秋風”式的調研。

要深入研究。對調查來的原材料要及時認真整理,既要找有關部門集體會商,也要找相關專家征求意見。自己更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做出正確的判斷,提出有力的舉措。切忌把調研得來的情況當素材,束之高閣,沒有下文,不解決問題,不推動發展。

切實解決問題需要決心大

毛澤東同志說:“情況逐步明了了,決心逐步增大了,但是決心還是參差不齊。”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倒逼著各級黨委政府,迫切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有擔當精神,敢於下大決心去解決。

勇於擔當。決心大首先是要有擔當精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何領導干部都要自覺肩負起帶領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干部群眾奮發工作、推動科學發展,否則就不配當領導干部,就該卷起鋪蓋卷走人,這就是領導干部的擔當。現在出現了一些領導干部“不敢為、不願為、不會為”的現象,“廟堂之上,尸位素餐”。這裡,首先是敢不敢為的問題,就是忘沒忘記黨的宗旨,敢不敢擔起領導責任,也就是問問自己的良心和黨性還在不在的問題。隻要有擔當,就沒有爬不過的山、蹚不過的水。

集中力量。決心大就要針對調研到的問題和研究出的辦法,充分集中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敢於下大力氣去抓落實、促發展、惠民生。在制定措施之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要堅持立足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實際,保持適度的超前性、前瞻性、前衛性,但切不可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還要有“一張藍圖干到底”的韌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領導帶頭。在解決突出問題的時候,各級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十分關鍵。領導帶頭,班子成員和各部門就會有力跟上,基層干部、人民群眾就會有信心、有干勁,同行同向、同心同德地一起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現在,有些地方部門、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有時不敢沖在第一線,這裡既有擔當不夠、能力不夠的問題,也有班子成員“關心領導”“愛護領導”的問題,還有把主要領導拿來當“殺手锏”、當“最后一招”的問題,這是非常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就會方法對

毛澤東同志說:“方法就是措施、辦法,實現方針、政策要有一套辦法。”什麼是對的辦法、好的辦法?對的辦法、好的辦法從哪裡來?我認為,大多數群眾擁護的辦法就是對的辦法、好的辦法,依靠群眾、堅持科學、開拓創新就有對的辦法、好的辦法。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辦法,目標取向都是群眾,當然要充分堅持群眾主體地位,認真聽取群眾呼聲,堅決依靠群眾智慧。這既是我們黨的成功之道,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群眾觀點,更加富有創新精神,深入研究群眾需求的新變化和差異性,積極探索創新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方法途徑,不斷增強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作者系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宣傳部副部長)

(來源:《學習時報》20174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