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坤:弘揚“長征精神”重整行裝再出發

王相坤

2019年06月21日08:54  來源:光明日報

按語

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5 月2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調研時來到當年長征的出發地贛州於都,深刻指出:“我來這裡也是想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全中國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們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們的革命前輩、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蘇區的父老鄉親們。”“現在我們正走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繼往開來,重整行裝再出發!”這一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長征和“長征精神”與黨的“初心”的內在聯系。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重溫長征的光輝歷史和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對於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激勵全黨重整行裝再出發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 初心”是“ 長征精神”形成的歷史源頭

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強調到長征出發地調研是對黨的初心的昭示?初心是理想和信念,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本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建黨時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確立的,它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探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在成立之初,我們黨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努力。因此,黨的二大提出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最高綱領明確了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最低綱領提出了眼前要做的事情。在中國共產黨創立過程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黨的創始人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黨的干部,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探索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形成了“紅船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把它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紅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無不與之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背叛革命、對共產黨人實行血腥屠殺的嚴峻現實,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認識到,要完成民主革命,必須建立自己強大的武裝。黨的八七會議提出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總方針。這一時期我黨舉行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起義,掀起武裝反抗國民黨屠殺政策的高潮。秋收起義后,毛澤東把部隊拉上井岡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逐步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形成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於把馬克思主義和蘇聯經驗教條化,我們黨曾受到重大挫折,特別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長征。在嚴峻困難面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力挽狂瀾,經過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全黨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從此中國革命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長征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把它概括為:“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長征精神”的形成過程,是按照黨的“初心”指引的方向不斷前進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的勝利,是方向和道路的勝利。長征的過程,不僅是戰勝敵人、贏得勝利、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而且是聯系實際、創新理論、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這裡所說的“方向”,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引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的方向﹔這裡所說的“道路”,就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長征途中,我們黨通過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成功把解決生存危機同拯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把長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進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為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征精神”是踐行黨的“初心”取得的重要成果

確立了黨的“初心”,也就規定了黨的目標、使命、路線和策略,但要實現“初心”,必須從干好每一件事做起,一步一步推進我們的事業。不論是“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還是“長征精神”,都是黨的“初心”實踐的成果。進行長征,客觀上是“左”傾教條主義的惡果,在長征初期,錯誤的軍事指揮又釀成血戰湘江、紅軍銳減至3 萬多人的惡果。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黨最終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召開遵義會議,確立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証。實施正確的軍事指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擊退上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征服冰山雪嶺,穿越沼澤草地,取得長征的勝利。高舉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大旗,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凝聚起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的強大力量。長征途中,紅軍將士發揚緊緊依靠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精神,紅軍所到之處,不僅對群眾財產秋毫無犯,而且真心實意為人民辦事,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擁護。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紅軍是人民的軍隊,來自於人民、依靠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的正確道路。

長征的偉大實踐鍛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它充分說明,理想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始終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朝著這個偉大理想前行。黨和紅軍在長征途中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於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心中始終堅定遠大的理想和革命的信念。這種崇高理想和革命信念在長征途中面對錯誤軍事指揮時,表現為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精神,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同黨內錯誤思想作堅決斗爭,從而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在強敵面前表現為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從而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的艱苦環境考驗﹔在處理黨和紅軍內部關系上表現為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從而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陰謀,實現了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在處理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上,表現為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的魚水情誼,從而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因此,長征的勝利是堅守黨的“初心”的勝利,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勝利,“長征精神”是在踐行黨的“初心”的征程中取得的,是黨的寶貴財富。

新時代弘揚“ 長征精神”就要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為什麼在新時代仍然要弘揚“長征精神”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的勝利,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們黨找到了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新的落腳點,找到了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新的出發點。從長征的終點出發,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展開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新畫卷。“我們到這個長征出發地,就是來體驗紅軍當年出發的情況。現在我們正走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繼往開來,重整行裝再出發!”

雖然長征精神誕生於20 世紀30年代,但它所體現的理想信念、革命英雄主義、實事求是、大局意識、人民立場、艱苦奮斗等思想內涵,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長征精神”是一種奮斗精神。“奮斗”是不忘“初心”的體現,是實現“初心”的力量。李大釗在

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就提出“犧牲永遠是成功的代價”的觀點,深刻闡明了奮斗的實質和內涵。他曾說,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長征精神”所揭示的奮斗,本質上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奉獻精神,正是紅軍將士把生死置之度外,才有強渡大河、飛奪瀘定橋的壯烈與輝煌。它深刻地體現了科學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統一,正是紅軍將士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地確定戰略戰術,才使紅軍得以扭轉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把敵人遠遠地拋在后面。在通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面臨的新困難、新挑戰、新風險前所未有。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引用1945 年毛澤東在七大作結論報告時列舉的17 條困難,提醒全黨認清形勢,做好戰勝各種困難的思想准備。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要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我們必須充分發揚長征精神,不畏強敵,敢於斗爭,以隻爭朝夕的奮斗姿態,直面各種艱難險阻,以奮斗破難題,以奮斗求共贏,以奮斗求發展。

“長征精神”的本質是為人民謀幸福。長征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而全民族抗戰的興起,是當時實現民族獨立、人民幸福的根本前提。隻有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人民才能當家做主,才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黨的初心使命在抗戰時期的重要體現。正因為長征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為民族謀獨立、富強,在長征路上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模范遵守黨的民族政策,與人民同甘共苦、脈相通、生死與共,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種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黨的群眾路線,成為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証。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人民群眾永遠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隻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礡力量。“長征精神”是用紅軍將士和人民群眾的鮮血生命鑄成的,“革命戰爭年代,江西人民為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也是我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初心。在新長征路上,我們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矢志奮斗。

長征是改革創新的遠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地位,這是黨成立以來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成功嘗試﹔遵義會議后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600多次戰役戰斗,創造了軍事史上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經受了困難、曲折、死亡的考驗。這些創新創造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挑戰心理、生理極限,經受意志考驗的結果。在新時代,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需要我們像長征那樣,發揮創新精神,跨越一個個“雪山”“草地”,征服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創造一個個輝煌戰績,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王相坤,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

(責編:顏菲、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