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坤:淮海戰役的歷史貢獻及其寶貴精神

作者:王相坤    發布時間:2018-07-04   
分享到 :

淮海戰役的歷史貢獻及其寶貴精神

王相坤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強調:淮海戰役深刻啟示我們,決定戰爭勝負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軍隊的戰略戰術運用、將士們的信心和勇氣、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往往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我們緬懷革命先烈,為的是繼承他們的遺志,發揚他們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上不懈奮斗、永遠奮斗。淮海戰役是一座光彩奪目的歷史豐碑,在中國革命史上、在現代戰爭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筆者擬從黨史角度對淮海戰役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淮海戰役的寶貴革命精神及其當代啟示等談幾點思考。

1.淮海戰役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淮海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精銳部隊基本被殲滅,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淮海戰役開始之初,國共兩黨兩軍最高統帥部都認識到此戰關系甚大。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致電總前委說,“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中央軍委關於成立總前委致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電(1948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頁)。此前,蔣介石也致函對黃百韜說:“此次徐淮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最大之關鍵,務希嚴督所部,切實訓導,同心一德,團結苦斗,期在必勝,完成重大之使命,是為至要。”(《淮海戰役親歷記》,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版,前插第4頁)我軍參戰的華東、中原兩支野戰軍和華東、中原兩軍區,以及晉冀魯豫軍區的部分部隊共約60萬人,對陣約80萬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和精銳部隊。經過60多天的鏖戰,消滅了國民黨軍在南線的精銳兵團,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豫皖蘇廣大地區,造成了“飲馬長江、解放全國”的有利態勢,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南京國民黨政權隨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同時,淮海戰役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平津戰役,加速了平津戰役的勝利進程。淮海戰役以其輝煌的戰績,同遼沈、平津戰役一起,被譽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決定了中國革命取得根本性的勝利。

第二,淮海戰役的勝利加劇了美國和國民黨統治內部對蔣政權的不滿,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在淮海戰役前,蔣介石就已經受到美國和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壓力。淮海戰役開始不久,蔣介石就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美國增加援助和公開發表一個支持國民黨政府的聲明。杜魯門婉拒后,蔣介石又派其夫人宋美齡赴美乞援,也處處碰壁。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給馬歇爾的報告說,“除去蔣委員長的直屬親信人員和某些高級軍官而外,沒有多少中國人繼續心悅誠服地支持他了……並且愈來愈眾叛親離了。”(《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編印,第325頁)在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部分地方軍閥紛紛要求蔣介石下野。一些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紛紛站到革命隊伍裡來,抵達解放區的民主人士指出,“淮海大捷,使京滬徹底動搖”(《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人物及其他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五十六人,致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慶祝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政協全國委員會辦公廳編:《開國盛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重要文獻資料匯編》上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

第三,淮海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我軍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少勝多的奇跡,推動了我軍戰役理論的新發展。淮海戰役發起時,我軍並不佔優勢。在華東和中原戰場,國民黨軍有劉峙、白崇禧兩個重兵集團,總兵力超過解放軍。在武器裝備和兵力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中央軍委在堅持對戰役集中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注重發揮各級指揮員的聰明才智,尊重一線指揮員的創造。1948年9月24日,粟裕在給中央軍委和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中指出:“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后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總前委》,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頁)次日,毛澤東就對這一建議表示贊成。后來戰場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我軍的變化,粟裕又與張震聯名向中央軍委提出新的建議,使“小淮海戰役”變成了“大淮海戰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我軍的傳統戰法,這一戰法在淮海戰役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淮海戰役中,我軍創造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新戰法:一是對敵人重兵集團在合圍的同時實行分割,為分階段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創造條件﹔二是在一個時期內,確立主要作戰方向隻有一個的指導思想和作戰部署,並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於一個戰場,防止兵力分散﹔三是採取有效手段阻止和破壞敵人集中兵力,不讓國民黨軍從別的戰場調兵增援決戰的戰場。遵循戰爭規律、從實戰需要出發創造和運用的新戰法,取得了奇效。經過3個階段的作戰,我軍消滅了國民黨軍共55萬余人。正如毛澤東所比喻的,淮海戰役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斯大林稱贊說: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

2.淮海戰役蘊含著寶貴的革命精神

第一,淮海戰役蘊含著科學運籌、果敢決斷的擔當精神。淮海戰役的勝利,突出展示了我最高統帥部的科學運籌和果敢決斷。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提出了10項軍事原則,強調:“(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3)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4)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7頁)這些軍事原則為此后制定淮海戰役作戰方案提供了理論指導。粟裕1983年回憶說:“在濟南戰役以前,我就考慮攻下濟南后的行動方向。當時軍委賦予我們的殲滅整編第五軍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預期在攻濟打援中將該軍殲滅,然后再遵軍委指示實現渡江。我還反復思考,認為濟南戰役結束后,還是兵出徐蚌線以東為宜。”而濟南戰役的結局印証了粟裕此前作出的判斷,他向中央軍委提出了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毛澤東迅速復電粟裕作“最后的斟酌”,第二天即復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並於10月11日提出了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這就是作為大戰略家的氣魄,既周密運籌,又善於決斷。張震后來評論道:“毛主席高瞻遠矚,制定了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又博採眾長,使這個方針得到補充和進一步完善。……在總的戰略意圖下,最高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員之間經過醞釀磋商,使戰役的具體部署更加縝密。”(張震:《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作戰行動》,《淮海戰役·回憶史料》,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頁)這是被視為“南線戰略決戰”的淮海戰役能夠如此有條不紊地順利推進的重要原因。

第二,淮海戰役蘊含著聽黨指揮、忠誠可靠的看齊意識。淮海戰役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會戰,兩個野戰軍首次聯合作戰,參戰部隊多,隸屬不同指揮機構,要使部隊密切協同,關鍵是要樹立全局意識,做到步調一致,一切行動聽指揮。而令行禁止的根本前提,就是對黨絕對忠誠,執行黨的指示不打折扣。淮海戰役中,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調度下,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密切協同、聯合作戰,充分發揚各自的特點和優勢,表現出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形成了整體作戰的強大威力。在戰役第一階段,中野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宿縣,切斷津浦線,目的是配合華野作戰。鄧小平指出,為了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隻要殲滅了敵人南線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可以取得全國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鄧小平傳(1904—1974)》(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30頁),充分體現出聽黨指揮、顧全大局的政治擔當和無私無畏的革命豪情。在戰役第二階段,由於中原野戰軍從大別山走出時丟掉了重型武器,圍殲黃維兵團出現困難,於是中央軍委就指示華野派兵協助。粟裕、陳士榘、張震迅即復電:“完全同意劉鄧陳指示,抽出4—5個縱隊,必要時還可增加3個縱隊,協助中野殲擊黃維、李延年。”(《粟裕、陳士榘、張震關於協同中野殲擊黃、李兩兵團的部署致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電》,《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第164∼165頁)。粟裕晚年回憶說,“淮海戰役中最緊張的是第二階段,我曾經連續七晝夜沒有睡覺……帶病指揮。戰役結束以后,這個病大發作起來了,連七屆二中全會也沒有能參加。”(《粟裕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版,第754頁)參加淮海戰役的我軍各部隊堅決聽黨指揮,堅決執行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發揚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精神,這種忠誠可靠、團結奉獻的革命精神,對戰役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第三,淮海戰役蘊含著一往無前、英勇善戰的戰斗精神。在淮海戰役中,面對兵力和武器都處於優勢的國民黨軍,我軍廣大指戰員憑著一往無前的勇氣,與敵人比意志,比智慧,挑戰極限,與時間賽跑。在阻止邱清泉和李彌兵團解圍黃百韜兵團的作戰中,第10縱隊用2個師抵擋了敵人6個師的3路多批次進攻。第82團第1營官兵抱定“人在陣地在,堅決與敵人寸土必爭。隻要還有一個人,隻要還有一口氣,就不能丟了陣地”的信念。3連打得隻剩下十幾個人,堅守陣地一整天,斃傷敵軍600余人,阻擋了敵軍援軍的步伐。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我軍通過創新戰法增強戰斗力,成功地運用了陣地戰、運動戰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戰法,打破敵軍精心鑄造的防御體系。廣大指戰員一往無前、英勇善戰,彌補了在人數、武器方面的不足,化不利為有利,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第四,淮海戰役蘊含著依靠群眾、相信群眾的支前精神。一說到淮海戰役,很多人會想到陳毅說過的一句話:華東戰場上的國民黨反動派是老百姓用獨輪車把他推倒的。這句話之所以在很多場合一再被引用,就是因為這是用鐵一般的事實銘記著人民群眾在淮海戰役中的英雄業績。毛澤東曾經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淮海戰役中不斷涌現人民群眾的支前場面,組成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雄偉畫卷。軍隊打到哪裡,人民群眾就支援到哪裡,據統計,為支援淮海戰役,動員起來的民工累計達543萬人,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噸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29頁)淮海戰役的勝利,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所具有的無窮無盡的力量,充分體現了人民,隻有人民,才是革命戰爭勝利的源泉。

3.新時代弘揚淮海戰役寶貴精神的幾點思考

首先,必須對黨絕對忠誠,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堅決執行中央軍委戰略方針的勝利,是參戰各部隊團結協作的勝利,是廣大指戰員不怕犧牲、英勇戰斗的勝利。反觀國民黨軍隊,各戰區、各兵團甚至各兵團內部,多以保守自身利益為中心,置友軍生死於不顧。今天,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黨員干部對黨忠誠,以堅定的信仰和正確的政治立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其次,必須加強理論武裝,提高馬克思主義水平,鍛造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過硬本領。越是深刻的實踐,越需要強大理論的支撐,越是偉大的實踐,越需要偉大理論的指引。淮海戰役的勝利,既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又是戰爭實踐的勝利。淮海戰役中體現的我軍軍事理論的運用與創新,只是我們黨90多年理論探索史一個縮影。我們要在歷史、現在和未來的時空坐標中,系統把握工作的基本屬性、基本規律和基本特征,科學制定開展工作的目標、措施、策略、方法,以更大的理論自覺、理論自信,推動實踐朝著更加深入、更加廣闊、更加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境界持續前進。

再次,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正是廣大人民群眾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自覺行動,從人力、物力、精神等方面全力支持戰爭,才有了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淮海戰役的勝利進一步印証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這一真理。我們黨遵循這一基本原理,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優勢,從而獲得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新時代,人民群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主力軍。我們隻有密切聯系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才能團結和帶領億萬人民,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作者:王相坤,系原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