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春夜苟壩那盞馬燈

作者:王均偉    發布時間:2019-02-15   
分享到 :

1935年春夜苟壩那盞馬燈

王均偉

 

毛澤東深知他所堅持的,是黨和紅軍的根本前途所在,所以他不顧個人進退得失。不贊成毛澤東意見的同志,同樣也是出於多打勝仗的良好願望,也是從黨和紅軍的利益出發的。正因為有這樣的共同出發點,一旦在思想上轉變了認識,就會從全體反對到全體贊成,這裡沒有個人的恩怨,沒有私利的計較,沒有爾虞我詐和相互傾軋。

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更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的內涵豐富深邃,很難簡單地予以描繪,而苟壩春夜的一盞燈火,卻形象地映照了其諸多要素。

1935310日深夜,更准確地說,是11日凌晨,在貴州遵義縣楓香鎮苟壩村前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腳小道上,毛澤東手拎一盞馬燈,步履匆匆地走了3裡多路。雲貴高原的雨后春夜,寒意刺骨,四周一片黢黑,隻有馬燈昏黃的光線映照著一個孤獨的身影:在白天召開的20多人參加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隻有自己的1票。

在這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毛澤東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4日又被任命為紅軍前敵司令部政委,這是他自193210月寧都會議被免除紅軍內的領導職務后第一次有了直接指揮紅軍的權力。當時,紅軍經過二渡赤水,再佔遵義,重創國民黨中央軍兩個師、黔軍8個團,士氣正旺,都希望能打大勝仗,甚至在雲貴川地區建立新根據地。

310日,紅一軍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聯名致電中央,建議進攻打鼓新場,消滅駐扎在那裡的黔軍。接到電報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張聞天馬上在駐地苟壩召集政治局擴大會議進行討論。遵義會議以來,紅軍的每一次戰斗行動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決定的。

會上出現嚴重分歧,毛澤東不同意進攻打鼓新場,其他人則都同意。毛澤東試圖努力勸阻大家,因為,盡管打鼓新場隻有戰斗力不強的黔軍,但這裡城牆堅固,易守難攻,而周圍有中央軍周渾元、吳奇偉的8個師,有滇軍孫渡的4個旅,還有隨時可以扑來的川軍。一旦不能迅速攻克,勢必馬上陷入重圍。可惜,這些分析沒有被大家接受。張聞天看天色已晚,提議表決,毛澤東當即表示,如果大家堅持要打,他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就沒法干了。他試圖以去留挽回形勢,誰知一位與會同志不滿道:少數服從多數,你這是干什麼?另一位同志也說:不干就不干。表決結果是毛澤東隻得到了自己那1票,這樣,不僅第二天一早就要下達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命令,還免除了毛澤東剛上任一周的前敵司令部政委職務。

事已至此,毛澤東可以說已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大可以回去好好休息一下,等待前方戰報。可如果這樣,就不是毛澤東,紅軍的命運、中國革命的命運也可能會被改寫。事實是,散會后,毛澤東繼續反復權衡這次作戰計劃的利弊得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思慮的是紅軍的命運、革命的前途。長征以來,紅軍盡管英勇奮戰,卻屢受挫折,從出發時的8萬多人減少到了3萬人。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有了話語權,其合理化建議被採納,紅軍才稍稍恢復了一些元氣,但以這點本錢與優勢敵人血拼,無異於自尋絕路。毛澤東不甘心於此,可最后的挽回努力中該動員誰呢?他隔壁就是黨內負總責的張聞天和政治局常委博古,但他知道解決問題的鑰匙不在這裡,而是住在3裡多地外的周恩來、朱德,他們一個是黨內委托的在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領導者,一位是紅軍總司令,他們更了解軍事行動的生死攸關,對軍事行動的影響力也更強。

時已深夜,毛澤東點起一盞馬燈,沿著坎坷的水稻田埂路,趕到了周恩來住地。然后,就是周恩來后來回憶的:“毛主席半夜提著馬燈又到我那裡來,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開會,把大家說服了。”

當夜,毛澤東說服周恩來后,馬上又請來朱德一起商議,朱德也表示贊同。時間到了凌晨4點左右,中革軍委二局截獲了敵人電報,確認滇軍和川軍正秘密向打鼓新場集結,其周邊已有敵人100個團。這一情報驗証了毛澤東的預判。在隨后一早舉行的會議上,因為周恩來、朱德的支持,加上新情報的佐証,與會同志同意了毛澤東的主張,還恢復了他前敵司令部政委的職務。

苟壩春夜的那盞燈火,形象地映照了長征精神的諸多要素。

把黨的利益、革命的利益、紅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絲毫不摻雜個人利益。毛澤東深知他所堅持的,是黨和紅軍的根本前途所在,所以不顧個人進退得失,哪怕隻有一個人,也頑強堅持,不放棄哪怕一點點獲勝的可能性。不贊成毛澤東意見的同志,同樣也是出於多打勝仗、盡快建立新根據地的良好願望,也是從黨和紅軍的利益出發的。正因為有這樣的共同出發點,一旦在思想上轉變了認識,就會從全體反對到全體贊成,這裡沒有個人的恩怨,沒有私利的計較,沒有爾虞我詐和相互傾軋。即使在遵義會議上被毛澤東嚴厲批評的博古、凱豐,也在認識轉變后堅定地支持了毛澤東。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可以說是知易行難。從前方指揮員的角度看,打鼓新場隻有為數不多的一手步槍一手煙槍的黔軍,戰斗力就是渣,這是難得的殲敵機會﹔從政治局多數同志的角度看,從江西出發跋涉了半年,紅軍急需根據地,而此前的遵義戰役取得大勝,敵人應如驚弓之鳥,正是乘勝追擊的好機會。唯獨毛澤東,不僅看到了打鼓新場,還看到了整個黔北、川南甚至雲南﹔不僅看到了黔軍,還看到了中央軍、滇軍、川軍﹔不僅看到了機會,更看到了危機。正是對形勢的深入研究和精確判斷,使得毛澤東能夠登高望遠,力排眾議,最終力挽危局。

胸懷廣闊、顧全大局、緊密團結。通過苟壩的兩天會議,負總責的張聞天體會到,用開大會投票表決的形式決策,完全無法適應戰場情況的瞬息萬變,必須臨機決斷,自己在軍事上不內行,還是要靠毛澤東。對毛澤東的軍事才能,張聞天素來推崇,遵義會議前,他在擔架上就對王稼祥說:這個仗看起來這樣打下去不行。毛澤東同志打仗有辦法,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毛澤東同志出來。這也是遵義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協助周恩來負責軍事的緣起。苟壩會議后,張聞天欣然贊成毛澤東的提議,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全權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毛澤東是新“三人團”的主要出謀劃策者,事實上成為黨的最高軍事指揮者。有人問張聞天,怎麼老是跟著毛澤東跑?張聞天回答:“真理在誰手裡,就跟誰走。”這,就是共產黨人的胸懷、共產黨人的氣度,共產黨人的團結。

(來源:《中國青年報》201610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