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禮:擔當·定力·規矩——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中的新概念、新韜略

作者:孫業禮    發布時間:2014-03-20   
分享到 :

擔當·定力·規矩

——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中的新概念、新韜略

孫業禮

 

[摘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的系列講話中有許多新概念,對黨風政風,對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他多次使用“擔當”概念,把“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作為自己的執政理念,具有厚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要求廣大干部有擔當精神,強調“堅持原則、敢於擔當是黨的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並提出領導干部敢於擔當的具體標准。又比如,他多次提到“定力”,即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政治定力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他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有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戰略定力是指領導者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要穩得住,他強調外交工作以及推動改革的進程中,都需要領導者具備戰略定力。再比如,他還常常使用“規矩”概念,在強調黨章這個總規矩的同時,還定立新的規矩,如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他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強化規矩意識,嚴明政治紀律,使黨的紀律得到切實執行。習近平同志對一些重要概念的使用,充分反映了他的做事原則和執政風格。

[關鍵詞]習近平﹔講話﹔新概念﹔擔當﹔定力﹔規矩

[中圖分類號]D2-0[文獻標識碼]A

 

十八大以來,在學習習近平同志講話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體會,就是新話多,語言有自己的特色。這些講話中有許多新概念,非常有沖擊力、穿透力,對黨風政風,對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詞匯或概念,已經成為這一時期黨的文獻的標志性語言,有些甚至成為了一種新的價值尺度,成為了引領時代風尚的新的規范。在這篇文章裡,筆者結合習近平同志講話中經常用到的“擔當”、“定力”、“規矩”三個概念,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擔當”

十八大以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習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講話中,多次使用“擔當”這一概念。粗略統計大概有近40次。如他上任后不久,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這麼說過:“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做到講實話、干實事,敢作為、勇擔當,言必信、行必果。”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的講話中,他又強調:“該承擔的責任必須承擔”,“要有擔當意識,遇事不推諉、不退避、不說謊,向組織說真話道實情,勇於承擔責任。”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他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2013年6月1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他又一次強調,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於擔當、敢於堅持原則”。

今年2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主持人布裡廖夫的專訪,談到執政理念時,明確說: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他用14個字概括了他的執政理念,14個字裡面有兩個“擔當”。對外國記者這樣突出地強調“擔當”兩個字,可見他對這個概念的重視和喜愛。這個概念很能反映他的品格、作風,也給外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麼,什麼是擔當呢?其實,往大了說,就是一種責任感或者使命意識﹔往小了說,就是要不怕困難、能擔事。

有一個時期,社會上流傳一個“擊鼓傳花”的段子,說得很形象。有些地方干部,醉生夢死,今朝有酒今朝醉,遇到問題繞著走,遇到困難往后拖﹔有的追求短期效用、短期政績,大有“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味道。這樣下去,有些問題不抓緊解決,留給后人,問題越積越多,越積越嚴重,后果不堪設想。群眾對此很擔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習近平同志擔任總書記后,明確提出中國夢,突出強調“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大力推進改革,就是要明確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使命,希望我們這一代人擔當起我們應該擔當的責任。

習近平同志總是把理想與擔當緊緊連在一起,強調“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本人的責任意識就特別強。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他鄭重宣示:全黨同志的重托,全國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對我們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們肩上的重大責任。這個重大責任,就是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剛剛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又鄭重宣示:擔任國家主席這一崇高職務,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將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夙夜在公,為民服務,為國盡力,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決不辜負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這種責任感、使命感,很順人心,很得民望,一下子就堅定了大家的信心。最近,他在國際場合談到執政理念時,又強調要“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讓全世界看到了他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執政風格。

習近平同志不僅要求自己,也要求廣大干部要有擔當精神。

早在2010年,作為當時的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同志就說過:“看一個領導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在去年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他特別強調了理想信念和敢於擔當這兩條,認為這是當前干部隊伍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他說:“堅持原則、敢於擔當是黨的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他引用古語說:“‘為官避事平生恥。’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在這次會議上,他還概括了好干部的標准:“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五條標准,其中一條就是敢於擔當。這樣的概括在我們黨的文獻中,是很少見的。那麼怎樣才是敢於擔當呢?習近平同志是這樣說的:“敢於擔當,黨的干部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斗爭。”我理解,這五個面對,就是敢於擔當的具體標准。

習近平同志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有所指的,有很強的針對性。他長期在基層工作,對基層的一些情況是非常了解的。現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義盛行,不敢批評、不願批評,不敢負責、不願負責的現象相當普遍。有的怕得罪人,怕丟選票,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學,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滿足於做得過且過的太平官﹔有的身居其位不謀其政,遇到矛盾繞道走,遇到群眾訴求躲著行,推諉扯皮、敷衍塞責,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大禍﹔有的為人圓滑世故,處事精明透頂,工作拈輕怕重,崗位挑肥揀瘦,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勞搶得快,出了問題上推下卸。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人有些還混得左右逢源甚至如魚得水,付出的比別人少,得到的比別人多。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圓滑官”、“老好人”、“推拉門”、“牆頭草”多了,黨和人民事業還怎麼向前發展?這些問題危害極大,必須下大氣力解決。

因此,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擔當就是責任,好干部必須有責任重於泰山的意識,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於旗幟鮮明,敢於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疾風識勁草,烈火見真金。”為了黨和人民事業,我們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

當然,敢於擔當,就有可能給自己找麻煩,就有可能得罪人,到了提拔的時候,得票就可能少。這種現象很普遍,做事越多的人,越是敢做敢當的人,越可能出差錯,越可能得罪人,有時得票還不高。而不干事的人,不得罪人,得票可能很高。針對這一現象,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多次強調,不以票取人。習近平同志也多次說:“用人得當,就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証看干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對那些勇擔當、有本事、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個性鮮明的干部,往往會出現認識不盡一致的情況,組織上一定要為他們說公道話。”他還說:“不能求全責備,一有失誤就加以責難,這樣會挫傷干部敢於擔當、勤奮工作的積極性。決不能出現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甚至不干比干更得利的導向。”

關於這一點,習近平同志的思考很具體。現在有的領導干部不大敢見記者,不大敢說話,怕說錯。針對這一問題,他專門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怕採訪,不要怕偶爾說錯話。有的部門和同志擔心說錯話,遇到問題不能馬上發聲,也不願主動發聲。坦率地說,誰都不是神仙。主動做工作,說錯一兩句話,是可以原諒的。如果遇到重大問題靜默失語,不主動做工作,不敢擔當,造成更嚴重的輿論誤導,那才是不可原諒的。”

經過習近平同志的倡導,擔當這個詞現在用得很多了。各種報紙、網絡都在用。很多領導同志的講話也在用這個詞,強調這種精神。最近《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重新修訂印發。這個修訂也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的這一要求,在總則中專門加上了“敢於擔當”的要求。應該說,現在擔當已經成為了一種品德,一種精神,一種風尚,一種價值尺度。

擔當的品德和精神流行開來,受到歡迎,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得到認可,不是偶然的。這一方面是現實需求,一方面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在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對擔當精神也是很看重的。明朝學者陳繼儒就說過,看一個人,主要就是從四個方面看:“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四個標准中,第一個就是看擔當。這是知識分子的概括。民間也是一樣。比如在山東,老百姓很崇拜一個神,就是石敢當。很多人家門前都立上這麼一塊石頭,上面刻著“石敢當”三個字。誰也沒聽說這位神仙有多大的法力,像孫悟空或者關公似的,但大家都喜歡他,為什麼?他敢當,有什麼事來了,有什麼牛鬼蛇神來了,他先給你當著。老百姓要的就是這個。

重責任、重擔當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就說過:“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斗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志。”說的就是要敢於碰硬,要有責任感,有擔當。鄧小平同志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他在跟第三代領導集體交班時說:“你們是要在第一線頂著干工作的。”“頂著”這個詞很形象,就是要你能頂起來,能把事擔起來。在一線干就是這樣。有些事,理論上說說是一回事,但要真干起來、干成事,中間有很多具體問題要處理,很復雜。有困難、有麻煩怎麼辦?頂著。有時就是要硬著頭皮頂著。說白了,就是要有擔當精神。江澤民同志擔任總書記不久發表了他在上海時寫的一篇文章,強調的就是“責任重於泰山”。胡錦濤同志也多次強調“肩負起歷史責任”、“擔當起歷史責任”。

其實,不只是領導者強調擔當,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這樣的體會,喜歡有擔當的人。評價一個人時,如果說這個人能擔事,大家都覺得他靠譜,就有一種信任感。相反如果說這個人肩膀溜滑,不擔事,這個人就不受人尊重和信任。所以,我們要想成就點事業,就要能擔事,有擔當精神。習近平同志提倡的擔當精神,對我們做人做事都很有啟發,值得我們好好品味、學習和實踐。

二、“定力”

“定力”這個詞,相比“擔當”而言,在以前黨的文獻中出現得更少,幾乎沒有領導人使用過。《現代漢語詞典》,甚至《辭海》也沒有收這個詞。“定力”本來是佛教用語,佛教講戒、定、慧。定力,是修養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就是要做到坐懷不亂,處變不驚,臨危不懼。

習近平同志把這個詞拿過來加以改造,賦予它特別的含義。現在這個詞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概念,成為一種意志、品質、境界的象征。在講內政、外交,在講黨建等等方面,習近平同志都使用過這個概念。這個詞也很能反映他的執政風格。

習近平同志所說的定力,主要有兩種含義,一個叫做政治定力,一個叫做戰略定力。

先來看政治定力。習近平同志所說的政治定力,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對高級干部提要求時說: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為黨和人民事業貢獻力量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奮斗,以此來開闊胸襟和眼界,以此來增強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銳性,以此來提高抵御各種風險和經受住各種考驗的能力。去年,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他又說了這麼一段話:理想和信念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理想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信念是人們向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意志和定力。后來,他在談到怎樣檢驗一個人理想信念是不是堅定時說: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樹立牢固的宗旨意識,是否能對工作極端負責,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勇挑重擔,是否能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

從習近平同志的這幾段講話看,政治定力,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從定力的角度強調理想信念,不只是簡單地為了說新話,而是有針對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都90多年了,執政也已經60多年了,一個共產黨人應該有的理想信念還不清楚嗎?我們的遠大理想就是共產主義,現階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關鍵是有人懷疑,不堅定,所以就要強調定力,強調堅守。

怎樣才能有政治定力呢?關鍵是要自信。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有些人,甚至一些干部,缺乏自信,老覺得我們的理論不行,道路不行,制度不行,不如外國。應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盡善盡美的,但哪種社會制度沒有缺陷呢?資本主義的缺陷更大。經過這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們變化已經很大。哪種制度能讓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這麼快發展起來?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我們再堅持這樣走30多年,那就不得了。就像習近平同志說的,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來沒有如此之近。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沒有政治定力,折騰,變了,搞亂了,那就太可惜了。我們這一代人真可能成為民族的罪人。所以,習近平同志強調政治定力,是用心良苦,就是要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在最近的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又提到了“定力”這兩個字。他說: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麼改、怎麼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這樣的表述,明確針對當前一些借討論全面深化改革之名而行走舊路邪路之實的言論,也突出強調了在我們改革攻堅克難的時期,堅持政治定力的極端重要性。

再來看戰略定力。戰略定力,說的是領導者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和素養,一種工作、思維方法。簡單地說,就是穩重,大氣,有長遠戰略眼光,沉得住氣。

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使用戰略定力這個詞,是在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說:從歷史上看,新興大國出現必然帶來國際格局調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國遏制。這也是我國在今后較長時期內將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要充分認識這種戰略變化的客觀必然性,把握好大國關系演變的特點,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我們必須牢記一個歷史鐵律,決定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歸根到底是大國力量對比,最終靠的還是實力。我們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不斷全面提高綜合國力。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他還說:在相當長時期內,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必須同生產力更發達的資本主義長期合作和斗爭,還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創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須面對被人們用西方發達國家的長處來比較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不足並加以指責的現實。我們必須有很強大的戰略定力,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自覺糾正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最重要的,還是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壯大我們的綜合國力,不斷改善我們人民的生活,不斷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不斷為我們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這幾段話的涵義很清楚:戰略定力,就是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要穩得住。咬定青山不放鬆,不能為一時的利益,一時的情緒,或者一時的注意力改變初衷,改變目標和方向。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兩個一百年”目標,也就是實現中國夢。怎樣才能實現?就是要發展自己,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不斷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和平發展帶來的利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清醒堅定,不能動搖。

現在,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很容易受到干擾。所以,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謀大勢。就是說要看清大勢,分清主流、支流,抓住要害,抓住主要矛盾。他在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其他一些會議上,都要講一大段國際國內形勢,看起來與主題無關,實際是要謀大勢。要通過看清大勢,增強我們的戰略定力。

在我們的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挑舋,不會那麼順利,人家不會讓你順利崛起,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撓。這就特別需要有定力,既要堅決斗爭,又不能讓挑舋事件失控,影響了我們的發展大局。要抓住機會,有理有利有節地斗,不能軟,但也不能真動氣,而是要斗智。憤怒沒有用,憤怒出詩人,不出政治家。隻要有定力,“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誰也阻擋不了我們復興的步伐。

關於改革,習近平同志也特別強調要有定力。現在,我國改革面臨十分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相互激蕩。要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脈搏,在眾說紛紜中開好改革藥方,沒有很強的戰略定力是不行的。因此,習近平同志有這樣一段名言:“穩”也好,“改”也好,是辯証統一、互為條件的。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關鍵是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

習近平同志講定力,也把它看作是一種工作方法,一種對干部工作方式和能力的要求,就是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朝令夕改。

1990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他寫的一篇小文《從政雜談》中就說過,青年干部有四忌:急於求成、自以為是、朝令夕改、眼高手低。他說:“我想,‘謀於前才可不惑於后’。作出決策之前,先聽他個八面來風,兼聽各種意見,深入了解所面臨問題的本質,找出其規律,謀而后斷﹔一旦作出決議,在解決問題過程沒有結束之前,不作主體更改。‘臨大事而不亂’,‘臨厲害之際不失故常’,青年干部要不為一時議論所動,不為一時揚抑所惑,不追趕時尚,不迎合潮流。”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后,他更強調而且發展了這一思想。他多次說:我們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出現后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方法上,治大國若烹小鮮,大國政貴有恆,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騰。今天喊這個口號,明天換那個口號,這不行。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穩當。

習近平同志對領導工作中這種定力的要求和倡導,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

三、“規矩”

“規矩”,也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講話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說明他非常重視抓規矩和樹立規矩意識的問題。“規矩”這個詞,不生僻,很常用。一個普通詞匯,代表一種普遍的要求,把它拎出來,賦予它新的內涵,可能比用一些新的詞匯更容易引起共鳴,更容易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共識。習近平同志對這個概念的使用也很能反映他的做事原則和為政風格。

2012年11月15日,他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幾天后就在《人民日報》發表《認真學習黨章,嚴格遵守黨章》一文,提出了規矩的問題。他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

在強調黨章這個總規矩的同時,他開始考慮定立新的規矩。這一年的12月4日,中央政治局開會審議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他在這個會上講話指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定規矩。那麼,定規矩要干什麼,做些什麼事呢?他說:“定規矩,就要落實一些已經有明確規范的事情,就要約束一些不合規范的事情,就要規范一些沒有規范的事情。”而且他強調,制定這方面的規矩,指導思想就是從嚴要求,體現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他說:規矩是起約束作用的,所以要緊一點。緊一點自然就不舒服了,舒適度就有問題了。就是要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這也是新形象新氣象。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習近平同志上任以來,樹立新形象,開創新氣象,就是從立規矩、抓規矩開始的。

轉過年來,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他強調的還是規矩,說:黨章是我們黨的總章程、總規矩。嚴明政治紀律就要從遵守和維護黨章入手。政治紀律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為方面必須遵守的規矩,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根本保証。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同志還從規矩和紀律問題入手,總結了前蘇聯解體的教訓。他說:人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蘇共早年在有20萬黨員時能夠奪取政權,在有200萬黨員時能夠打敗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2000萬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丟失了自己,這是為什麼?我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政治紀律被動搖了,誰都可以為所欲為、言所欲言。那還叫什麼政黨呢?那是烏合之眾。

他在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時,也特別強調規矩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西柏坡是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這裡指揮了三大戰役,毛澤東同志在這裡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很少有人把這個地方與規矩聯系起來,習近平同志卻指出,這裡是立規矩的地方。去年,他來到西柏坡,在當年中央政治局開會的屋子裡與大家座談時說:“就拿我們現在開會的這間屋子來說,意義就非同尋常。這裡是立規矩的地方。黨的規矩的建立和執行,有力推動了黨的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

的確是這樣: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在這間屋子裡召開擴大會議,中心議題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強調要建立請示報告制度,黨的下級組織的代表大會、委員會及代表會議的重要決議,必須呈報黨的上級組織批准以后方准執行﹔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必須將不同意見的爭論,及時地、真實地向上級報告,其中重要的爭論必須報告中央。會議還強調要繼續克服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的成分不純、思想不純、作風不純的不良現象。正是這項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有力推進了黨的作風和紀律建設,為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提供了有力保証。

這樣的總結,視角非常獨特,有新意,也符合歷史事實。我們這個黨,一建黨就強調紀律,強調我們是一個革命黨,不是一個鬆散的學術團體。我們黨的紀律,是我們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一個重要保証。我們為什麼有力量,就是我們有規矩,有鐵的紀律。

這些年,我們出台了不少制度規定,但在黨風黨紀問題上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是講“認真”不夠。就是不守規矩,沒有規矩意識。因此,習近平同志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要把“認真”作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強化干部講規矩意識。有些干部連一些基本規矩都不講,毫無制度意識、毫無敬畏之心,缺乏為官做人的起碼底線,口無遮攔,隨心所欲,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干。要加強教育引導,認真查處違規違紀行為,使干部懂規矩、守規矩。

在強調規矩意識的時候,習近平同志引用了一個重要概念:“破窗效應”。他說:如果黨的政治紀律成了擺設,就會形成“破窗效應”,使黨的章程、原則、制度、部署喪失嚴肅性和權威性,黨就會淪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樂部”。黨的各級組織要自覺擔負起執行和維護政治紀律的責任,加強對黨員遵守政治紀律的教育。對大是大非問題要有堅定立場,對背離黨性的言行要有鮮明態度,不能聽之任之、置身事外。

“破窗效應”,是一個犯罪心理學的定律。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人管,很快就會涂滿一些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如果一旦有人丟了垃圾沒人管,馬上就會有人不斷往這裡丟。研究者作過很多實驗,屢試不爽。

習近平同志引用這一定律就是要說明:沒有規矩不行,有了規矩還要嚴格執行。就像他說的:黨的規矩,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遵照執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級黨組織要敢抓敢管,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在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強化規矩意識、嚴格黨的紀律也是一個重要內容。去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說:這些年,一些單位包括有的領導機關,講面子不講規矩,講關系不講原則,在這次活動中,要好好糾一糾這種現象。很多問題,不是沒有政策規定,而是有政策規定卻不執行。有些政策規定是約束性的,有些明確是剛性要求,卻成了“稻草人”,成了擺設。很多方面都有政策規定,現在也還適用,就是因為講面子、講人情,最后都被突破了。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重申了許多規矩,新立了一些規矩,對於全黨增強規矩意識,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紀律約束,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黨員領導干部到整個社會,我們都需要增強規矩意識。這是我們黨在現在復雜條件下保持戰斗力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我們這個民族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好好上的一課。

以上所舉的幾個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中的新概念,既是他的個人語言風格,同時也展示了一種耳目一新、令全國人民振奮的執政新形象、新氣象、新韜略,呈現出思想創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好勢頭。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好好梳理、體會和認真學習。

作者孫業禮,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編審,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