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出版
9月13日,“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出版首發式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行。這套叢書由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楊勝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張樹軍擔任主編,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愛軍,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良,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北京發行集團總經理龍曉雯以及黨史研究專家,叢書部分作者以及青少年讀者代表參加了新書首發式。活動由北京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徐春妮擔綱主持。
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良介紹了叢書編寫情況,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重點介紹了叢書出版的情況。北京市海澱實驗中學的同學現場朗誦了叢書的精彩片段,並獲贈該套叢書。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楊勝群充分肯定了這套叢書的價值與意義。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在講話中談到,“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是北京市香山革命歷史“八個一”傳播工程項目,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填補了新中國成立史研究的空白。叢書的出版發行,標志著北京紅色文化內涵挖掘邁出了堅實一步,對於加強北京紅色文化建設、打造北京紅色文化品牌、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具有重大意義。
杜飛進進一步指出,北京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紅色文化豐富厚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既是北京肩負的崇高使命,也是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我們要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堅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香山革命紀念地的重要講話精神,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從紅色文化中獲取力量,倍加珍惜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瞄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目標、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戰略目標,不斷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把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之中。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革命情懷,牢固樹立知黨愛黨跟黨的信念、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和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精神。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以先烈先輩為鏡,以人民群眾為師,以“趕考”精神為源,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叢書秉持著“謀劃精品項目,打造精品力作”創作主旨,精准選題、精心策劃、精細撰稿。緊扣中共中央在香山指揮解放全中國、籌備新政協、籌建新中國等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決策、重要人物,確定編寫正史性著作《新中國的奠基》1部,史話體著作《北平和平解放》《進京趕考》《將革命進行到底》《建國方略》《協商建國》《開國大典》《老一輩革命家在香山》7部。以全景再現的形式全面生動描繪了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時期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卷,深刻詮釋了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會上總體來看,整套叢書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主題的鮮明性。叢書緊緊圍繞中共中央在香山為新中國奠基這一主題,重點突出黨中央在香山時期的這段歷史,既有宏觀歷史畫卷的全景式呈現,又有微觀歷史細節的畫龍點睛式描繪,分別從不同維度、不同角度,解讀歷史事件,刻畫歷史人物,挖掘歷史內涵,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中國革命歷史的紅色譜系,為中國革命歷史園地樹起了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
二是史料的翔實性。叢書編寫過程中,編委會查閱復制檔案資料200余件,搜集相關文獻文集、年譜傳記、回憶錄、專題著作等100余冊,分類梳理黨中央在香山期間的重大決策、重要事件和重要活動,整理形成《中共中央在香山主要活動》《中共中央在香山歷史資料長編》等100余萬字參考資料,確保言之有據、言之有物,確保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切實把客觀准確作為叢書的第一生命。
三是編撰的權威性。編撰隊伍上,邀請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楊勝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張樹軍擔任主編,邀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黨校、中央檔案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為編委和作者。資料運用上,堅持以黨史、文獻權威著作為依據,同時注重挖掘新史料,吸收新成果,反復甄別核實,確保叢書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四是內容的可讀性。叢書編撰語言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平實質朴、簡潔明快﹔敘事上力求做到條理清晰、娓娓道來、涇渭分明﹔寫人上力求做到深入內心、體現精神、生動鮮活﹔布局上力求做到統分結合、環環相扣、融為一體。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既是北京肩負的崇高使命,也是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的編撰與出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為民、革命到底的初心使命,凝聚著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折射出革故鼎新、筑基開元的創業精神。(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彬)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