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唯物史觀  堅定理論自信

原標題:捍衛唯物史觀 堅定理論自信
作者:祁   霄  王曉文    發布時間:2019-10-22    來源:前線網--《前線》雜志
分享到 :

[摘要] 歷史虛無主義利用人們歷史觀的認識誤區,反誣馬克思主義為“歷史虛無主義”。這反映了當前貫徹唯物史觀方面存在不足:對馬克思主義核心概念的表述不夠均衡,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有所淡化,以及思想理論界“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堅決捍衛唯物史觀,要推動思想理論教育內容全面均衡,還原唯物史觀全貌﹔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深刻剖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消除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

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推進各項工作的重要指導。牢固樹立唯物史觀,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必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人認為共產主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認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見的,是虛無縹緲的。這就涉及是唯物史觀還是唯心史觀的世界觀問題。我們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本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可見,唯物史觀不鞏固,會直接導致信仰的動搖或喪失。當下,一些人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認識誤區,被歷史虛無主義利用,借以攻擊、否定馬克思主義。對此,必須足夠警惕並採取措施,全面鞏固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確保理想信念的堅定清醒。

  歷史虛無主義對唯物史觀的歪曲

  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員干部喪失共產主義信仰的警示,反映了一些人在哲學歷史觀上存在“缺口”。例如,有人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現實世界的“彼岸”。“彼岸”是康德的用語,他認為事物的本體和現象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人隻能認識處於鴻溝“此岸”的事物現象,而不能認識處於鴻溝“彼岸”的事物的本體。“彼岸”也是宗教系統的組成部分,意指與“塵世”相對的“天堂”“極樂世界”等。一些人受唯心史觀的影響,認為實現共產主義訴諸於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然而由於人具有的“經濟人”屬性,兩者截然對立,共產主義就成了“彼岸”。這是典型的唯物史觀不牢固所導致的認識誤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轉變策略,其中,一些人將矛頭對准唯物史觀,進行各種歪曲、污蔑。歷史虛無主義提出,所有歷史觀都是“終結論”的,區別是終結在現實還是設想、終結在現在還是未來。歷史虛無主義認為,啟蒙思想主張將歷史終結在現在,它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樹立了一個現實標准的原則,它指出美好的事物就存在於人們眼前的現實世界中,是可以實証檢驗的而不是靠憑空設想的,社會進步應該在現實中的先進單位為參照系”﹔相較而言,馬克思主義和各種宗教歷史觀將歷史“終結在一個設想的未來階段”。歷史虛無主義宣稱,馬克思“原始共產主義——階級社會——共產主義”的歷史圖式與基督教“伊甸園——墮落——最后拯救”,都是“用兩頭否定中間”,“在他(馬克思——引者注)的歷史觀中,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都是‘階級社會’,是人的本性墮落﹔資本主義無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也是異化的,它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組織與道德觀念等等都將要被徹底拋棄。這顯然脫離了啟蒙的思想路線,陷入歷史虛無主義了。”上述觀點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集中體現。其迷惑性在於:它以歷史必將終結為前提,對比各種歷史觀,將馬克思主義認定為“未來終結論”﹔它刻意誤導人們,污蔑馬克思主義隻肯定原始共產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否定階級社會﹔它積極回應人性自私論,極力推崇啟蒙思想的“理性精神”,將“天賦人權”“市民社會”等價值觀及其衍生的“憲政民主”“自由經濟”視為“現代性的一致性”。它強調,達到這種一致性,歷史就可以終結了。

  這種觀點嚴重擾亂了思想理論界,干擾正常學術研究,毒害了青少年和黨員干部。更要警惕的是,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乘虛而入,客觀上是因為唯物史觀在貫徹過程中存在不足,導致人們不能科學看待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出現了思維鏈條的缺口。因此,反擊歷史虛無主義,堅定理想信念,必須不斷完善唯物史觀貫徹方法,鞏固指導地位。這是新時代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重中之重。

  唯物史觀教育中的幾點不足

  對馬克思主義核心概念的表述不夠均衡。當前理論教育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闡述,存在著對一些核心概念有所忽視的現象。在經典著作中,馬克思頻繁使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化生產(或社會化大生產、生產社會化)”等概念。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社會化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它有兩種表現形式:階級矛盾、個別工廠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私有制無法統一調節社會生產,導致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隻有由社會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並有計劃生產,才能消除經濟危機,這就是社會主義。兩種社會的共同點是“社會化生產”,不同點是所有制關系。馬克思強調“社會化生產”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根本原因。當社會化生產能夠充分滿足所有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時,人類就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當時認為西歐已經達到邁向社會主義的臨界點,於是將精力轉移到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的研究。落后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嚴酷的革命環境中,對“社會化生產”這一必要前提,根本來不及深入思考,更沒有現實條件去實踐。當前的思想理論教育有了較大改觀,但仍然存在階級矛盾著墨過多、基本矛盾比重不夠的問題。階級矛盾當然是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但階級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如果抽離生產力水平,隻遵循階級矛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就是簡單的善惡對立關系,革命的偉大意義也會打折扣。歷史虛無主義就是利用這一邏輯鏈條中的薄弱環節,攻擊唯物史觀“用兩頭否定中間”,並將共產主義定位於“彼岸”。

  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有所淡化。馬克思主義始終伴隨著自我調適和與現實的互動,是一個從相對真理不斷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長期以來,理論教育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不夠重視,突出表現在:第一,馬克思當年的個別判斷后來被証明是錯誤的﹔第二,一些觀點在當時是正確的,但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再適用﹔第三,一些領域被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不斷豐富發展。這些重要發展變化,當時的時代背景、經典作家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判斷、如何評價這些判斷等,很多理論教育教材、課程的篇幅比重是不夠的。舉例來說,馬克思論述剩余價值理論採用的是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個體工廠的案例,用產品的成本、售價、利潤對照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和工資,揭露資產階級的剝削性。我們的理論教育沿用了這些素材,在根據時代的變化及時更新、充分豐富方面,做得不夠。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遠比當年復雜得多,僅憑這些上百年前的素材無法揭示資本主義的現狀,甚至還會引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疑問,對我們走的是不是社會主義道路產生疑問。其他還有諸如列寧“一國勝利論”對“同時勝利論”的揚棄,列寧“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的判斷,都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且客觀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但是后來已經不適用了。這些都是需要使用更大的篇幅來充分體現、客觀評價的,而不能簡單“宣布”這些論斷。否則,人們就會在觀念上與現實產生尖銳沖突,進而懷疑唯物史觀。

  思想理論界“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西方中心主義源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的領先地位,至今仍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影響著其他國家。當前,思想理論界存在西方中心主義價值觀單向流入世界各地的趨勢,由此造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研究不夠深入的失衡狀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堅持問題導向,立足調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但是,國內一些學者將引進西方的各種概念、范式視為最高標准或終極方案,用各種西方思潮來解釋、分析、指點中國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表現有:在傳統政治學領域,充斥著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解釋國內外的政治現實﹔在政黨政治領域,無視政黨根本屬性(階級性)的判斷,群眾型政黨、全方位型政黨、卡特爾政黨等各種關於政黨類型學進入國內﹔在歷史研究領域,以微觀研究、“碎片化”研究掩蓋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宣揚唯心主義、多樣性、歷史偶然性﹔在國際政治學領域,否定國家的階級屬性,以“博弈論”“文明沖突論”“均勢論”等理論分析國際關系問題等。必須指出,基於西方中心主義前提的各種思潮,多數宣揚的都是唯心史觀,並都帶有歷史終結論的色彩。批判地吸收外來的學術成果是有益的,但如果不能堅守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這些理論帶來的“新奇感”很容易讓人喪失政治方向。知識結構的西方化傾向,也是沖擊唯物史觀、動搖信仰的重要因素。

  科學看待馬克思主義,強化唯物史觀指導

  推動思想理論教育內容全面均衡,還原唯物史觀全貌。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個別學者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從唯生產力論出發,搞“告別革命”那一套,否定十月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對此要保持足夠警惕。全面完整地呈現唯物史觀,是維持其指導地位、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重要保証。因此,必須濃墨重彩地表述“生產方式”“社會化生產”等核心概念。在馬克思看來,劃分歷史時代的依據是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完整呈現唯物史觀,必須全面均衡地介紹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化生產、階級等核心概念,對各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們合力構成歷史發展規律的動力機制,進行明確系統的闡述。同時,要將這些核心概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內容結合起來。一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社會主義存有疑問,正是因為忽略了“生產方式”這一概念,僅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待歷史。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不夠格”就是有矛盾,這個矛盾就是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我們過去、現在面臨的矛盾,都是這一矛盾的表現。對此有深刻、清醒的認識,就能夠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意義,增強道路自信,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直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理論揚棄,不會影響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且有助於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看待其本身。這對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從更高的、更科學的角度認識共產主義的必然性,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第一,要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內容及早列入。多年來的經驗教訓表明,如果受教育者一開始接受的是過度凝練化的理論灌輸,枯燥性就會成為第一印象,將來很難重拾興趣。高校思政課效果不夠好就與這種認識偏見有關。因此,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內容充分納入基礎教育課程,與基本原理同步呈現,讓馬克思主義初次進入青少年頭腦中時,就是鮮活的、生動的,逐步促成學習研究的良性循環。第二,要大幅提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內容的比重。與一些重大判斷相比,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分析具體的時代背景作出這些判斷的邏輯推演,更為重要。每一個重大判斷的提出,后人對前人觀點的補充、完善或者揚棄,都有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對此必須用生動的案例、翔實的數據立體展示。此外,還要具備宏觀視野,善於用普遍聯系和比較的方法,將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的互動充分體現出來,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指導形成正確歷史觀。

  深刻剖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消除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論觀點也需要靠研究現實來破解。近年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出現一系列深刻復雜的變化,為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的前景提供了現實素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現的各種變化及其本質,深化對資本主義和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深刻復雜變化的規律性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痼疾始終無法治愈,在危機的沖擊下,全球經濟屢次出現衰退跡象。底層人口、邊緣人群的比例遞增。發展中國家受制於不平等的國際規則,長期徘徊在國際產業鏈末端,隻能充當原材料、半成品和廉價勞動力的供應來源,經濟增長緩慢。無差別“嫁接”所謂民主制度導致很多國家局勢動蕩,地緣沖突、族群沖突不斷。一些國家因內部沖突和西方國家的干涉,極端宗教勢力抬頭,恐怖主義肆虐。對於這些變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聯系的眼光,避免孤立、片面地看問題,深入觀察上述變化的相互關系、內在機制、未來趨勢,將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充分地轉化為思想理論教育的內容,對歷史終結論開展更深層次的批判,徹底消除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堅定對“兩個必然”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習近平.關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

  (作者簡介:祁霄,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輯、政工師﹔王曉文,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