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精神簡論:朴誠勇毅 不勝不休

作者:方城    發布時間:2019-11-05   
分享到 :

[摘 要] 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人民群眾創造的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本 “朴誠勇毅,不勝不休”,來源於大別山精神發展歷程中兩個最重要階段的原生態權威表述。“朴”即真廉務實,“誠”即忠誠誠信,“勇”即無私無畏,“毅”即執著堅韌,“不勝不休”即不達目的不罷休。這一表述不僅反映了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革命歷史的實際狀況,而且揭示了大別山精神的基本內涵。大別山精神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中共十九大閉幕剛剛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堅定政治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裡是我們黨的根脈。”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把建黨精神稱為紅船精神,並將這種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紅船精神開啟革命精神的源頭,在隨后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人民群眾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創造了一系列革命精神。大別山精神就是其中一種。大別山精神指1920年武漢中學創辦至1949年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解放,這一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以黨性和人民性為價值取向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傾向的總和。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人民群眾創造的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大別山精神的產生背景

大別山精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的自然地理歷史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與這一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古屬楚地,深受尚美、尚武、執著、自強的楚文化精神熏染,形成了朴實、忠勇、自強、執著的文化心理和淳朴強悍的民風。這裡雖地處僻壤,卻有著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文風、學風極盛。比如明代,黃安一縣就建有六大書院,進步思想家李贄在黃安、麻城講學著述十六年。近代以來,這裡更產生了一些像董必武這樣思想先進的文化人。他們在五四運動以后,紛紛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正是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大別山精神的產生發展提供了健康的基因和鮮活的血脈。

大別山是中國自然地理的分界線,又是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地。經過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演進而至近代,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仍然是封閉的小農經濟把人們束縛在貧瘠的田園,生產力十分低下,經濟十分落后。長期的封建統治,造成貧富懸殊,兩極分化。辛亥革命以后,連綿的軍閥戰爭使中國社會趨向混亂,吏治高度腐敗,這一地區的各級政權多為地痞、惡霸及劣紳所把持,與農民的矛盾日趨尖銳,一觸即發。1916年5月,黃安一些參加過辛亥革命遭受迫害而返鄉的革命志士就憤然起義,佔領縣城,雖很快被鎮壓,卻不啻嚴冬裡一聲春雷。

正是這樣的歷史文化和經濟政治背景,使這一地區在五四運動以后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鄂豫皖三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搖籃,也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搖籃之一。這一地區的革命斗爭幾乎縱貫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特別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從而為大別山精神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大別山精神的文本表述

經過長期研究和反復討論,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同將大別山精神的文本表述為“朴誠勇毅,不勝不休”。人們之所以認同將這種精神的文本表述為“朴誠勇毅,不勝不休”,首先是因為這種表述來源於大別山精神發展歷程中兩個最重要階段的原生態權威表述。

大別山精神經歷了孕育、產生、形成、發展四個階段。大別山精神孕育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大致從1920年3月武漢中學創辦到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大別山精神產生在黃麻起義前后,大致從1927年8月重組黃安縣委到12月黃麻起義隊伍轉移木蘭山。大別山精神形成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時期,大致從1928年初工農革命軍第七軍舉行“二次暴動”到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前夕。大別山精神發展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兩年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大致從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到1949年鄂豫皖地區解放。

“朴誠勇毅”來源於大別山精神的孕育階段,是董必武1920年創辦武漢中學時為武漢中學制定的校訓,源自董必武朴誠傳家的家風。武漢中學是湖北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培養革命干部的基地。董必武制定這一校訓,是為武漢中學教育學生標示明確的精神指向。董必武后來解釋說,“朴”就是艱苦朴素,“誠”就是忠誠、誠實,“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恆心、毅力,能夠堅持。他認為應該將武漢中學的學生培養成跟黑暗勢力斗爭的戰士,像金石一樣堅強,像丹青一樣本色不變,因此當時還以“朴誠勇毅”為橫額撰寫一幅對聯刻在武漢中學的大門:“金石長不朽,丹青本無雙。”新中國成立后,他給武漢中學題詞,又在“朴誠勇毅”之后加上“干革命”三個字。 P110“干革命”就是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而奮斗。這一點睛之筆其實早就蘊涵在校訓之中,只是當年不能明言而已。“朴誠勇毅”是大別山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干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概括,二者的有機結合,成為武漢中學學生的精神指向。1923年冬和1924年春,董必武在武漢中學分別召集黃安籍和麻城籍的學生黨員,主持成立中共黃安工作組和中共麻城工作組。這兩個工作組成立后,分別回到黃安、麻城宣傳馬克思主義,播撒革命火種,揭開大別山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序幕。后來,正是由這兩個工作組演化而成的黃安縣委和麻城縣委在湖北省委和黃麻特委領導下,組織發動“九月暴動”和黃麻起義,舉行“二次暴動”,割據柴山保,開始創建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骨干中相當一部分是具有“朴誠勇毅”精神的武漢中學學生和其他在董必武影響下投身革命的青年,“朴誠勇毅”由此成為大別山精神的源頭。董必武雖然沒有參與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但作為武漢中學的創始人、主持人和在大別山地區率先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播火人,他是當之無愧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的精神領袖。所以,“朴誠勇毅”這一作為大別山精神源頭的原生態表述,其權威性毋容置疑。

“不勝不休”來源於大別山精神的形成階段。1928年5月,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幾位領導人率部上柴山保后,為表達開辟柴山保、實行武裝割據的決心,即以金蘭結拜的方式對天盟誓:“同甘共苦,不勝不休。” p2491930年夏鄂豫皖邊區各自為戰的三支紅軍部隊統一編制為紅一軍后,相繼取得三次反“圍剿”勝利。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后,連續進行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戰役並取得勝利。后來,紅四方面軍即制定軍訓:“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同時,對這一軍訓作出說明:“智”就是“學習”,“有階級自覺有深刻的政治認識,深湛的軍事知識和戰斗經驗,學習無產階級的一切聰明”﹔“勇”就是“勇敢”,“敢於犧牲,勇於吃苦耐勞,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堅定”就是“有克服一切困難艱苦環境的決心,在任何困苦之下,絕不動搖”,“為革命斗爭到底”﹔“排難”就是“有克服任何困難的決心,決不在困難面前投降”﹔“創新”就是“有創造性”,“創造新局面、新蘇區,挽回戰局,創造新的戰術戰略”﹔“團結”就是“在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之下,千萬人團結如一人的奮斗,協同一致的努力”﹔“奮斗”就是“堅決向前沖,努力猛進百折不回”﹔“不勝不休”就是“不實現蘇維埃新中國,不打倒帝國主義,就誓不罷休”。 p351顯然,這十六字軍訓是對黃麻起義以來建軍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對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領導人誓言的直接傳承,是這支部隊建設的精神指向。這一表述可視為對大別山精神諸種要素的整體概括,因而成為大別山精神形成的標志。紅四方面軍是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主力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是紅四方面軍的源頭,“不勝不休”作為其精神標示的原生態表述,其權威性同樣毋容置疑。

此外,“朴誠勇毅”“不勝不休”這種原生態表述,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大別山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與大別山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用這種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原生態話語作為大別山精神的文本表述,更能彰顯這種精神的文化特質,是其他任何后來的概括性話語都無法比擬的。

三、大別山精神的主要內容

人們之所以認同將大別山精神的文本表述為“朴誠勇毅,不勝不休”,還因為這種表述的內容反映了歷史的實際狀況。

“朴”即真廉務實。一是“朴素”。“素”者,本色不飾,乃“真”也,所以“朴”蘊含著追求真理、篤信真理、踐行真理的精神。董必武以及一大批追隨董必武而后投身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的青年,就是追求真理、篤信真理、踐行真理的楷模。董必武在他90歲生日曾寫下一首七律《九十初度》:“九秩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弊政皆親歷,一代新規要漸磨。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p273這首詩回顧了他一輩子追求真理、篤信真理、踐行真理的曲折歷程,也道出了他最深刻、最寶貴的人生感悟,這就是“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表達這種人生感悟的先烈詩章還有:黃麻起義總指揮潘忠汝的“堯天舜日事經過,世態崎嶇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願輸血汗改山河”﹔ p15中共麻城縣特別支部書記王幼安的“馬列思潮沁腦骸,軍閥凶殘攫我來。世界工農全秉政,甘心直上斷頭台”﹔7 p24黃麻起義中層領導人張行靜的“人生一世萬千差,繼承光榮革命家。生不投降當叛逆,願隨先烈葬黃花”﹔ p71中共六安中心縣委辦事處主任周狷之的“頭顱拋千斛,風雨撼孤舟。寧為革命死,不作階下囚”。8P87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章,表現的不正是一種追求真理、篤信真理、踐行真理的精神嗎?

二是儉朴。“性習於儉儉以養廉”,說明隻有儉朴才能廉潔,“朴”與“廉”緊密相聯。董必武在大革命時期擔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和省政府主要負責人時,曾兩次拒收蔣介石為拉攏他賄送的巨額銀元,就是這種廉潔精神的生動體現。和董必武一樣,后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鄂豫邊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原解放區的絕大部分干部,都表現出這種一塵不染的廉潔精神。1946年中原軍區部隊突圍以后,獨二旅又奉命返回大別山區與敵周旋。當部隊到達廣濟縣的時候,旅政委張體學將1000塊銀元的公款交給縣工委書記張鳳林保管,告訴他如有需要可隨時處理。張鳳林家一貧如洗,全家靠討米要飯度日,可他始終沒動一塊銀元。直到1947年10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他把這1000塊銀元一塊不少地交給了黨組織。

三是朴實,就是求實務實,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1928年5月,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在回到黃麻地區舉行“二次暴動”失利以后,果斷作出“割據柴山保”決策,依托柴山保開辟鄂豫邊根據地,體現的就是這種求實務實、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這一舉措不僅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立下了開創之功,而且為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以后,這裡的黨組織在重建紅二十五軍堅持根據地斗爭的同時,又創造出便衣隊這種新的對敵斗爭形式,為黨在惡劣環境中領導群眾堅持長期斗爭闖出一條新路。

“誠”即忠誠誠信。“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p398這首家喻戶曉的《黃安謠》,就是對這種“誠”的精神的生動反映。“銅鑼一響,四十八萬”——這裡的銅鑼聲代表共產黨的號令,共產黨一聲號令,48萬黃安人民應者雲從,說明這裡的人民群眾信共產黨,“信”就是“誠”。“男將打仗,女將送飯”——48萬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擰成一股繩,說明這裡的人民群眾之間關系真誠。“頭是我爹娘給的,命是我個人的,共產黨卻是勞苦大眾的,老子要的當然是共產黨!”這是敵人的屠刀架在脖子上時,共產黨員程續昭代表千千萬萬革命英烈所作出的回答。“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綠葉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糧,共產黨是我的親爹娘。”“一顆紅心拿不去,頭斷血流不投降!” 這是革命處於最艱難的關頭,便衣隊戰士代表千千萬萬革命群眾所發出的誓言。病逝前夕仍念念不忘檢討自己錯誤並主動向中央寫出檢討報告的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西路軍失敗后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延安被安排擔任八路軍營長而毫無怨言的從鄂豫皖根據地走出的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則是鄂豫皖地區的共產黨人對黨、對人民、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典范。

“勇”即無私無畏。鄂豫皖地區的共產黨人在很多地方都表現出一種大無畏精神。在刑場上,懷有8個月身孕的新四軍第五游擊大隊醫務主任戴醒群,甘受凌遲酷刑,至死不答應與擔任五大隊大隊長的丈夫張體學脫離夫妻關系,因為她心裡明白,她與張體學不單是夫妻關系,更是同志關系、上下級關系,與張體學離婚,就意味著背叛黨、背叛人民、背叛革命。在戰場上,紅二十五軍軍長蔡升熙自己帶著一支小部隊掩護軍主力突圍而中彈犧牲,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指揮部隊戰斗時沖在最前面而中彈犧牲,因為他們心裡明白,他們是紅二十五軍的軍政主官,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在戰場上就應該沖鋒在前,退卻在后。中原軍區6萬將士在30萬敵軍圍困中的10個月堅持與后來英勇突圍,獨二旅突圍后又重返大別山與敵周旋,劉鄧大軍無后方千裡躍進大別山“狹路相逢勇者勝”,都是一種大無畏的勇敢擔當。這些英雄壯舉的深層心理,無疑都是一種大無私的崇高境界。

“毅”即執著堅韌﹔“不勝不休”即不達目的不罷休。“毅”和“不勝不休”加在一起,蘊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這種精神的目標指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這個通過“勝”字彰顯的目標,是這種精神的靈魂。二是為實現這個目標而矢志不渝地奮斗。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二十多年浴血奮斗、二十多年紅旗不倒的歷史,就是對這種執著堅韌精神的深刻詮釋。

四、大別山精神的基本內涵

人們之所以認同將大別山精神的文本表述為“朴誠勇毅、不勝不休”,還因為這種表述揭示了大別山精神的基本內涵。作為一種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大別山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基本內涵,分別表現在它的靈魂、本質、精髓、核心、品格等方面。

大別山精神的靈魂是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信念。鄂豫皖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堅定投身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為的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支配他們這一行動的思想靈魂是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信念。這種信念來源於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他們堅信共產主義是最美好的社會。這種信念來源於對科學真理的真誠信仰——他們堅信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這種信念來源於對中國共產黨的無比信任——他們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所以,他們在戰場上能夠沖鋒陷陣、甘洒熱血,在刑場上能夠從容赴死、慷慨就義,在工作崗位上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憑著對理想信念的堅守,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以無私無畏的氣概情懷,把自己的青春、才智、家當連同自己的親人乃至自己的生命,毫不猶豫奉獻出來而無怨無悔。憑著對理想信念的堅守,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以飽滿的熱情、高昂的斗志和頑強的毅力,堅持革命,堅持斗爭。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斗爭中,鄂豫皖地區犧牲了100萬英雄兒女,其中紅安一個縣就犧牲14萬人,差不多三個紅安人中就有一個人犧牲。這組鮮血凝成的數字,就是對這種崇高理想信念的最好詮釋。

大別山精神的本質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鄂豫皖地區的共產黨人一直忠實地踐行著黨的宗旨。無論是在北伐戰爭時期打倒軍閥除列強,組織農民協會開展農村大革命,還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擊日本侵略軍,爭取民族獨立,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這一地區的黨組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領導本地人民所開展的的一切革命斗爭,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地區的黨組織不是當救世主包打天下,而是依靠本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領導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因為蘇維埃政府寄命於人民,人民把政府作家庭,所以一旦戰事發生,就能“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有了人民群眾的真誠擁護和全力支持,黨和人民軍隊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黨的任務和人民利益的有機結合,就這樣構成大別山精神的政治本質,也成為這一地區革命斗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

大別山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務實、勇於創新。鄂豫皖地區之所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黨組織后二十多年紅旗不倒,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地區的共產黨人善於順應形勢的變化,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根據變化的形勢調整戰略,轉換策略,創新戰術。黃麻起義失利后,他們冒著被指責為“寨子主義”的風險,帶領起義隊伍上木蘭山,開創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堅持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后,他們又重建紅二十五軍堅持斗爭,並且創造出便衣隊這種新的對敵斗爭形式,為黨在惡劣環境中領導群眾堅持長期斗爭闖出一條新路。抗日戰爭爆發以后,他們迅速掀起抗日救亡群眾運動高潮,使黃安七裡坪成為抗日斗爭的大本營。同時,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示精神,主動同國民黨當局談判,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協議,將紅二十八軍改編成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后,他們組織群眾積極配合大軍作戰﹔劉鄧大軍轉出大別山以后,他們又繼續開展游擊戰爭,支援大軍南下,直至解放。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屬於大別山精神的深層結構,構成大別山精神的精髓。

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是執著堅韌、自強不息。執著堅韌,自強不息,是幾千年來形成的鄂豫皖地區人民的優秀文化性格和淳朴民風。這種傳統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得到傳承弘揚,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鄂豫皖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正是憑著這種自立自強的進取精神、不勝不休的執著精神,無論在革命的高潮還是在革命的低潮之中,都是矢志不渝,堅韌不拔,不斷將革命推向前進﹔即使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在數倍於己的強敵反復“會剿”、“圍剿”、“清剿”、“掃蕩”的嚴峻形勢之下,也能不灰心、不氣餒,化失敗為成功,積小勝為大勝,頑強堅持和發展革命。因此,執著堅韌、自強不息成為大別山精神最核心的部分。正是這種精神,使鄂豫皖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百折不撓,愈挫愈奮,使這裡二十多年紅旗不倒。

大別山精神的品格是舍生取義、無私奉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鄂豫皖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寶貴的生命,表現出一種大義凜然、撼天動地的浩然正氣。如前所述,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鄂豫皖地區就有100萬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黃麻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戴克敏,出生於一戶遠近聞名的書香世家,並不缺吃少穿,但他全家族14人參加革命,其中11人為革命英勇獻身。率領麻城農民自衛隊參加黃麻起義、后來成為共和國開國大將的王樹聲,全家族為革命犧牲17人。率領黃陂農民自衛隊參加黃麻起義、后來成為共和國開國大將的徐海東,全家族為革命犧牲66人。像戴克敏、王樹聲、徐海東這樣滿門忠烈的革命家庭、烈士家庭,在鄂豫皖地區數不勝數。他們身上集中體現的就是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為了革命,這一地區的人民寧肯自己忍飢挨餓,也要把有限的糧食省出來,送給子弟兵做軍糧。據史料記載,僅黃安戰役期間,黃安一個縣的人民就給紅軍捐獻160萬斤軍糧。為了革命,人民寧肯自己承擔繁重的農活家務,也要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參加紅軍、新四軍、解放軍,讓他們到戰場上與敵人拼殺。據不完全統計,僅黃安一個縣就有6.5萬人參加紅軍,6000人參加新四軍、解放軍。全縣工農群眾中,青年人幾乎都參加過革命隊伍打過仗,中老年人和婦女、兒童都做過革命工作。無私奉獻,已經成為鄂豫皖地區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廣泛認同並努力踐行的價值觀。這種舍生取義、無私奉獻的情懷,構成大別山精神最重要的品格,成為大別山精神最顯著的標志。

五、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價值

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精心培育的一種革命精神。作為這一地區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靈魂,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大別山精神使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成為人民武裝斗爭的重要策源地。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獨立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武裝斗爭。這時,黨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相繼領導四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就是1927年9月在鄂東地區舉行的“九月暴動”即秋收起義,1927年11月在黃麻地區舉行的黃麻起義,1929年5月在豫東南地區舉行的商南起義,1929年11月到1930年1月在皖西地區舉行的包括六霍起義、請水寨起義在內的皖西起義。尤其是黃麻起義,作為秋收起義之后、廣州起義之前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黃麻起義、商南起義、皖西起義分別開辟的鄂豫邊、豫東南、皖西革命根據地,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正是這幾次武裝起義,使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成為人民武裝斗爭的重要策源地。

(二)大別山精神使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成為人民軍隊的重要誕生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先后誕生五支人民軍隊的主力部隊。第一支是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這支部隊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其主力撤離鄂豫皖以后又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第二支是1932年11月重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這支部隊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以后堅持根據地斗爭,后來又作為紅軍長征先遣隊,在長征途中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並作為紅軍長征最先到達陝北的部隊,為中央將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作出重要貢獻。第三支是1935年2月重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這支部隊在鄂豫皖根據地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直至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來改編成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第四支是1941年4月組建的新四軍第五師。這支由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改編而成的部隊,在孤懸敵后的艱難處境中,創建鄂豫邊抗日民主根據地,開辟中原敵后抗日戰場。第五支部隊是1945年10月組建的八路軍新四軍中原軍區。這支由新四軍第五師和八路軍三五九旅、嵩岳軍區等部組成的部隊,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堅持中原陣地,以6萬兵力吸引並牽制國民黨軍30萬主力,直到1946年6月舉行中原突圍戰役,拉開全國解放戰爭序幕。

(三)大別山精神使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成為人民革命戰爭的重要根據地。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鄂豫皖地區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一度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鄂豫邊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中原敵后抗戰的中流砥柱。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后創建的中原解放區成為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反攻、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正是大別山精神的支撐,使這一地區的革命根據地得以長期堅持和發展,成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基地和依托。

(四)大別山精神使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培養治黨治國治軍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11人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326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紅安則是產生杰出人才最密集的典型。從紅安輸送到革命隊伍的數萬人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經過20余年的浴血奮戰,他們中絕大部分英勇獻身,其中有11名省軍級干部、80多名地師級干部和400多名縣團級干部。到新中國成立時,健在的紅安籍紅軍老干部隻有600多人。這600多人中,有7人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61人成為開國將軍。紅安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一將軍縣”。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從這一地區走出去的革命家、高級將領、高級干部及其他仁人志士,正是靠著“朴誠勇毅,不勝不休”的大別山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披荊斬棘,歷盡艱辛,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勛。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們又是靠著對大別山精神的繼承和弘揚,為祖國繁榮富強,為人民共同幸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別山精神以其壯麗筆觸,在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六、大別山精神的現實價值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別山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現實價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是第一要務。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大別山精神是一把重要鑰匙。弘揚大別山精神,是促進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之所以說大別山精神是解決發展中問題的重要鑰匙,是因為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傳統具有兩個重要特點。

(一)針對性。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傳統對解決現實問題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這裡僅以黨的建設為例,看看這種針對性。

2016年2月,中央《關於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明確指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增強針對性,‘學’要帶著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 這裡明確指出了一些黨員理想信念模糊動搖、黨的意識淡化、宗旨觀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為不端等突出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找到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在精神的層面,起碼是誠信意識不強、奉獻精神不強、廉政意識不強、務實精神不強、奮斗意志不強。而解決這幾個“不強”,大別山精神就是對症的良藥。誠信意識不強——大別山精神有“誠”﹔廉政意識不強——大別山精神有“朴”(儉朴——廉潔)﹔務實精神不強——大別山精神有“朴”(務實)﹔奉獻精神不強——大別山精神有“勇”(無私)﹔奮斗意志不強——大別山精神有“毅”、“不勝不休”。由此可見,大別山精神對解決當前黨的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具有強烈的針對性。

(二)易接受性。作為接受對象,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傳統具有容易接受的特點。這是因為接受主體在接受這一對象的時候,會產生兩種心理效應。

一是文化認同。“尊祖”、“重史”,是中華民族的兩種重要文化心理。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傳統是歷史,更是中國共產黨這個群體的家史。當接受主體接受這一對象的時候,其潛在的“尊祖”、“重史”的文化心理就會使其產生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因而形成無障礙的自覺接受。

二是審美享受。大別山精神及其載體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種審美對象,屬崇高的美學范疇。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所進行的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活動,以其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英雄行為和“朴誠勇毅、不勝不休”的英雄精神,沖破暫時強大的反動勢力的阻擋,預示出主客體矛盾終將趨向統一的歷史必然性,集中體現了社會生活中崇高的美學特征。當審美主體以大別山精神及其載體為對象進行審美活動的時候,審美對象崇高的審美特征及其所產生的巨大震撼力和感染力,勢必引起審美主體對自身本質力量的自由觀照,產生強烈的崇高感,從而得到人格的提升和心靈的淨化。這樣,大別山精神及其載體便在實現審美功能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教化功能,達到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由此可見,曾經在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別山精神,是一種具有重要現實價值的英雄精神,是一種蘊涵崇高美的審美對象。它將真、善、美融為一體,向人們展示著真理的威力、道德的張力和美的魅力,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這種震撼力和感染力吸引人們由衷地接受,並在接受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崇高感,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淨化自己的心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別山精神是解決人的問題的一把重要鑰匙,因為它打開的是人的心靈之鎖。而發展中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所以大別山精神是解決發展中問題的一把重要鑰匙。因此,繼續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將在根本上對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發揮重要作用,有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講話中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要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於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97年的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 推進社會革命,就是不斷解決社會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所以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精神是解決發展問題的一把重要鑰匙。

習近平指出,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在新時代,我們黨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這既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看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我們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要求,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因素具有很強的危險性和破壞性。這決定了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開拓創新,既要把住關鍵重點,也要形成整體態勢,特別是要發揮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12黨的建設歸根結底也是解決人的問題,因為共產黨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真正的人——具有人的本質的人,然后要是一個好人——有道德的人,最后才能成為一個共產黨人——先進的人。可見,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精神也是解決黨的建設問題的一把重要鑰匙。

因此,繼續弘揚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精神,將對解決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和黨內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從根本上發揮重要作用,有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