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時代堅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論指引

原標題:為新時代堅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論指引
作者:曲青山    發布時間:2019-12-0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曲青山

核心觀點

●關於堅定制度自信,《決定》在第一部分用三段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論述,概括而言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怎麼來、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我們認真領會。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含著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縣制度、科舉制度、監察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內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為周邊國家和民族所學習和模仿,為我們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之源和制度之鑒,我們的很多制度都可以從歷史的深處找到淵源。

●我們黨把開拓正確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和建設有效制度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及時把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從而確保了我們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契合國情,充滿生機活力。這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優越的重要原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靠設計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體現人民共同意志、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成功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相統一的成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開宗明義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這個重要論斷,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方面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為什麼要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這個根本性、方向性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怎麼來、是什麼、為什麼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關於堅定制度自信,《決定》在第一部分用三段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論述,概括而言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怎麼來、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我們認真領會。

第一段話,回顧了我們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進程。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發展過程,從中央蘇區時起,我們黨就開始了制度建設的探索,逐步確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重大原則。對此我認為重點在把握好四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一是以黨的七屆二中后全會為標志,明確了全國勝利以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勾畫了新中國的制度藍圖﹔二是以黨的八大為標志,正式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開始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三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在深刻總結“文革”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框架的治理體系,逐步形成了一套順應國情民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四是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破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弊端,作出一系列重大制度創新,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飛來峰”,而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我們還要認識到,從人類社會制度變遷的大歷史來看,一個社會制度的確立和運行,都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歷史周期。比如資本主義制度從十四世紀萌芽到十七世紀在英法等主要國家確立,用了三百多年時間,至今又運行了三百多年時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我們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創立一套比較完備成熟的制度,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一項極其偉大的成就,是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和自信的。

第二段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征。《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三個是”的精辟論述,從總體上高度概括和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最本質特征和優越性,即它是一個科學的制度體系,因此必須堅信不疑、篤行致遠﹔它是一個充滿活力、具有巨大優越性的制度體系,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它是一個能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根本保証的制度體系,因此必須高度自信,保持定力。

第三段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決定》從十三個方面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顯著優勢,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各方面,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切入,突出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這兩個特殊優勢,再從“發展生產力”“精神文明”“共同富裕”“改革創新”“人才培養”“國家主權安全”“和平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具體展開,高屋建瓴、提綱挈領地對內展示、向外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所在。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集中明確地、全面系統地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決定》公布后,大家對《決定》關於“十三個方面顯著優勢”的概括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講得很准、很到位,揭示了新時代我們黨治國理政開辟新境界的原因所在,普遍認為這個科學的制度體系具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和顯著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植根於中國大地,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含著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縣制度、科舉制度、監察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內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為周邊國家和民族所學習和模仿,為我們今天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之源和制度之鑒,我們的很多制度都可以從歷史的深處找到淵源。

比如,“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的傳統。我國自秦漢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中央集權體制以來,雖然歷經王朝更替,但統一的追求與趨勢從來沒有變,中央集權的國家治理理念沒有變,這是中華文明極為突出的特質與優勢。《決定》所指出的“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可以說也體現了這一理念。

比如,“以文化人”的文化自覺。文化的統一是國家統一的基礎和標志。中華文明特別強調以文化人,重視用禮樂制度教化百姓、統一思想。文字就是最基本的文化制度,中國疆域幅員遼闊,天南地北口音不同,但文字卻是相通的,這成為維護國家統一、增進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隋唐之后,歷朝歷代都設有禮部,專門掌管禮儀、典章、學校、科舉等文化事務。共同的文化積澱和傳承,深深地扎根在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中。《決定》指出的“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也是汲取了古人的智慧和經驗。

比如,“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是我國國家治理思想的優良傳統。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僅儒家,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等對此都有著普遍的認同。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群眾路線確立為根本工作路線,把為人民謀幸福視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決定》進而把“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作為顯著優勢之一加以明確,也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升華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它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相融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有著科學的理論指引

近代以來,中國日益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亡,民不聊生。無數仁人志士為改變中國前途命運,開始探尋新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做了各種嘗試,各種主義和理論在近代中國競相登場。洋務派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試圖在不觸動大清王朝封建皇權的前提下走強國之路,結果隻能是失敗。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登上政治舞台,試圖“跪著造反”,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式的資本主義,結果同樣是失敗。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仍然未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最后還是失敗了。這些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引,沒有先進的政黨來領導,要改變中國的前途命運是不可能的。

在這樣的黑暗與徘徊中,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找到了一條救亡復興的正確道路,才經過長期奮斗和探索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毛澤東同志講過,“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是任何敵人也攻不破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我們正在前進。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歷史已經証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了。”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所以《決定》總結的十三條顯著優勢的第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絕不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在這方面,蘇聯解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由於長期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的教條化和體制機制的僵化,導致國家走向衰落、人民陷入貧困,最終瓦解了制度的合法性、政權的合法性。一個擁有70多年歷史、近2000萬黨員的大黨最終解散,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分崩離析。這個教訓是極為沉痛的。

當然,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回頭看,可以發現,蘇聯在制度設計上有不少突出問題。比如,安全機關凌駕於黨、政、軍之上,居於特殊地位,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毛澤東同志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次談話中就曾指出,蘇聯的內務部、法院、檢察院不受黨的領導,這是很危險的。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后,唱衰中國的輿論在國際上不絕於耳,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從來沒有中斷過。但是,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了鮮明對比,“風景這邊獨好”。其秘訣就在於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始終堅持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這種改革創新精神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這也就是《決定》所指出的“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

比如,我們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具有顯著政治優勢。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保証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實現當家作主,也保証了我國“一府一委兩院”的組織和運行。比較起來,西方國家實行的議會制度,表面上看起來採取了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三權分立”,各種權力相互制約,其實質卻是各個政黨、各種利益集團的利益博弈,而且最大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總統手中,總統甚至有解散議會的權力,議會實際上成了“表決器”“清談館”。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我國的國家主席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的,是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如果做得不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可以罷免國家主席的。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統制不同,他一旦當選,議會可以彈劾他,但他也可以解散議會。

政治協商制度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1946年國民黨政府組織召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由於國民黨違反了政治協商會議的相關決議,單方面召開了“國民大會”,遂使政協解體。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毛澤東同志曾講過,政協是我們從國民黨蔣介石那裡拿過來的,他們不真正地搞,我們來搞。新政協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確立后在推進新中國各項建設、匯聚力量、建言獻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黨把開拓正確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和建設有效制度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及時把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從而確保了我們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契合國情,充滿生機活力。這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優越的重要原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體現了人民共同意志,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著堅實的實踐基礎

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好不好、優越不優越,中國人民最清楚,最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使用中國的兩個成語“東施效顰”“削足適履”來比喻這個道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為什麼優越,實踐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這次四中全會講我們國家建設的成就時,在經常講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基礎上,又加了一個“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這是實事求是的表述。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這兩個奇跡,正是我們在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

一方面,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在經濟發展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另一方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保持了社會長期和諧穩定,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這兩個奇跡,是極其不容易的偉大成就。可以說,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除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外,沒有任何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在這樣短的歷史時期內創造出這樣的奇跡。

我們創造的“脫貧奇跡”,就是這兩方面成就極好的體現。脫貧攻堅在我們新中國70年的光輝歷程中,在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歷史上,都是極其光彩的一篇。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向貧困宣戰,先后有8億人擺脫貧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人口減少9200多萬,770多個貧困縣摘帽。明年,剩下的600多萬人將全部脫貧,近14億人口將一道全面進入小康。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的解決,這是最大的仁政、最大的人權保障。

那麼,脫貧這個千年難題是靠什麼解決的呢?靠的就是黨的領導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是對《決定》指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的最好注腳。這份優異的“脫貧答卷”背后,是各方資源的統籌協調,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眾志成城,是舉國之力的攻堅克難。僅從幫扶這個角度講,全國17.68萬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參加幫扶工作,覆蓋全部12.8萬個貧困村﹔全國7.64萬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使1000多萬貧困人口受益,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前不久,我們開通了大興國際機場,總面積超過了140萬平方米,英國《衛報》稱之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首。大興機場從設計到建成,隻用了4年時間。而英國的西斯羅機場,建造T5航站樓用了13年的時間,德國柏林機場建設了25年還沒建成。美國加州高鐵,2008年規劃,2015年才動工,規劃的兩千多公裡,壓縮到現在177公裡,預計到2033年才能竣工。這些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特別是所具有的“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一貫性。這種一貫性與西方的反復性形成了鮮明對比,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靠設計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體現人民共同意志、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成功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相統一的成果。現在仍然有一小部分人迷信西方的制度,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確立符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決不照搬西方的制度。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麼辦?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隻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這個根本性、原則性、方向性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政治定力和自信,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當然,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堅定制度自信,絕不是要固步自封。《決定》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成就和顯著優勢,目的就是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制度自信,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顯著優勢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長期保持並不斷增強這些優勢,是我們在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努力方向。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