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進中國—中東歐合作走深走實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高端智庫學者交流論壇專家觀點

作者:    發布時間:2019-12-09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陳理: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進中國—中東歐合作走深走實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顧70年發展歷程,分析“中國奇跡”背后的原因和奧秘,很重要的一條在於,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同世界各國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不僅給中國創造了良好發展條件和動力,也給世界分享了寶貴的機遇和紅利。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才能回答和應對,合作共贏是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主張, 既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的文化基因,又是對時代潮流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大勢的深刻洞悉,匯聚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在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的重要時刻,登高望遠、撥雲見日,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成為引領人類發展的一面旗幟。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是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這一倡議順應了世界大勢、時代要求和各國發展的願望,把中國發展同各國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熱烈響應,“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大批重大合作項目已經落地生根,結出累累碩果。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縱觀人類歷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也為不同國家和民族加強合作提供了強大支撐,可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強大動力。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努力做到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謀求和諧共處、合作共贏,促進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傳統友誼深厚。中東歐不少國家是最早承認並同新中國建交的一批國家。70年來,彼此之間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原則推動雙邊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當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交往密切,各領域互利合作成果豐碩,人文交流豐富多彩,雙方進一步合作交流面臨新的廣闊前景和發展機遇。

通過智庫方面的交流合作,將有助於進一步增進我們相互之間的了解,拉近我們心與心的距離。在這方面,自2016年起,已先后在波蘭華沙、匈牙利布達佩斯和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三屆的中國—中東歐高端智庫學者交流論壇為智庫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繼續加強多邊和雙邊交流互動,不斷為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走深走實作出新的貢獻。

 

TIM圖片20191206153419.png

羅馬尼亞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尤利婭·莫妮卡·厄勒—欣卡伊:羅馬尼亞與中國的合作大有可為

羅馬尼亞與中國的友誼源遠流長,值得珍惜和傳承。羅馬尼亞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尤利婭·莫妮卡·厄勒—欣卡伊表示,“羅馬尼亞是第三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今年迎來了中羅建交70周年。上世紀50年代,羅馬尼亞在新中國早期工業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雙方進行了長期的石油勘探開採和煉油方面的合作。”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厄勒—欣卡伊用羅中兩國的GDP對比情況,來証實中國的發展模式值得借鑒。她說,上世紀80年代,羅馬尼亞和中國的GDP比例是1:6.6,而現在是1:56。“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中國的發展模式非常健康,而羅馬尼亞則遇到了很多困難,而且在發展經濟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失去了活力。否則就不會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失去的10年,就不會引發民眾的不滿。”當前,羅馬尼亞正在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談到對華合作,厄勒—欣卡伊認為,羅中合作基礎牢靠,潛力巨大,大有可為。首先是兩國建立了全面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兩國高層交往頻繁,兩國領導人在多邊場合頻繁會晤,相互了解與信任不斷增強。在近年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兩國領導人密切會見,為深化雙方合作奠定了基礎。

第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為中羅關系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和新平台。羅馬尼亞是較早和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之一,兩國在互聯互通方面,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潛力巨大。羅馬尼亞有一些港口亟需擴建,但遇到資金短缺等困難,僅靠歐盟方面提供的援助是遠遠不夠的。在5G建設方面,羅平等對待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公司,保障其合法權益。她說,“相信中國公司能夠為我們帶來很大的不同。”

第三,兩國在旅游、教育和文化合作方面潛力巨大。她說,“這是低敏感度的領域,我覺得兩國的合作潛力就在這裡,相信和中國的合作大有可為。”

 

1.p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歐洲研究所所長、中國中東歐國家全球伙伴關系中心中方秘書長崔洪建:推進中國—中東歐國家高質量合作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勢頭良好,取得了顯著成果。現在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歐洲研究所所長、中國中東歐國家全球伙伴關系中心中方秘書長崔洪建表示,一方面要對未來的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有更多信心,另一方面對未來面對的挑戰也要有更清晰的認識。在國際變局的各種作用下,結合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內涵,應該提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再出發,其目標是向著高質量合作的方向發展。

當前,全球化發展進程受阻,全球貿易和投資形勢處於一個相對艱難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地緣經濟合作也受到了很大挑戰。但是,人們對已經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全球化基礎依然充滿信心。崔洪建提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需要設定合理預期,這對維護和鞏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彼此間的合作非常重要。此外,中東歐地區是首個與中國政府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的地區,在政治互信、政治溝通上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未來要把“一帶一路”合作與歐盟提出的歐亞互聯互通戰略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在崔洪建看來,做好“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的對接已經成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一大亮點,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應該發揮支柱性的作用。“中東歐國家在中歐、亞歐的互聯互通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東歐國家內部的互聯互通也非常重要,未來通過陸海聯運,可以把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崔洪建說。

 

TIM圖片20191206171335.png

塞爾維亞國際政治與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杜尚·普羅科維奇:中國企業是歐洲非常重要的投資者

自2019年以來,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在經濟、政治領域都在不斷擴大,中國企業是歐洲非常重要的投資者,人們也經常談到“一帶一路”倡議是要帶來雙贏的結果,讓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受益。這種新的思路對於世界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也日益成為區域政策的新力量。國際社會目前處在一個關鍵時刻,到底何去何從,如何解決世界所面臨的挑戰,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所生活的世界。

 

TIM圖片20191206154831.png

波蘭波茲南經濟與商業大學教授卡塔日娜·納夫羅特: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人贊嘆

波蘭波茲南經濟與商業大學教授卡塔日娜·納夫羅特在過去20年中一直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於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表示贊嘆。她說,中國的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自己曾經到過甘肅,看到了中國農村的發展,也留意到中國中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的發展成就。在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中,創新佔據了重要地位。盡管中國的經濟增速現在有些減弱,但是因為其創新方面的能力,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仍然是可期的,對中國發展速度的預期仍然排在世界前列。

談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卡塔日娜表示,一方面雙方的合作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在外貿和經濟合作方面也存在不平衡,以波蘭為例,在中東歐國家中波蘭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但是近年來中國與波蘭的貿易不平衡有所增加,這種狀況需要得到改善。

加強跨文化的互信和互諒是巨大的挑戰。卡塔日娜認為,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應該倡導建立一個全范圍的、更加透明的、所有的利益相關方都能夠被納入的治理結構,在這個結構下共同解決包括世界貿易、全球金融、全球資本流動性、技術和知識轉移、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多邊主義去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在全球經濟當中。各國之間的關系都應該有一種集體化的力量,能夠在各個層面上更好地去控制彼此間的不同。”卡塔日娜說。

卡塔日娜認為,在強化波蘭和中國的合作關系過程中,雙方應該關注共同利益和公眾利益,應該在區域內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比如雙方之間可以攜手共同解決人口老齡化、食品安全、文化溝通等共同存在的問題。

 

TIM圖片20191206171056.png

塞爾維亞戰略選擇研究中心主任亞歷山大·米蒂奇:指責“一帶一路”倡議無助於解決歐盟內部問題

捷克在“17+1”的格局中處於地理位置靠中間的國家,它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可以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當中,在捷克國內有很多“一帶一路”的堅定支持者,巴爾干地區的媒體也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了很多正面報道。事實証明,中國對捷克的投資產生了顯著的效益,發展狀況很不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形成了雙贏的局面。有些說法將“一帶一路”看作威脅,實際上是為了掩蓋歐盟內部的問題,將“一帶一路”戰略當作替罪羊,這是自欺欺人,也不可能解決歐盟和整個西方的結構性問題。

 

TIM圖片20191206171423.png

匈牙利總理內閣辦公室首席分析師丹尼爾·加博爾·喬波:中國在巴爾干地區的建設項目實現了雙贏

在巴爾干地區有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需要建立更多的燃煤電站來滿足這些需求,因為在這一地區,燃料煤炭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中國的很多公司都在巴爾干地區投資建設燃煤電廠,以及火力發電廠和水電站。中國的銀行為這些項目建設也提供了貸款。中國在巴爾干地區的建設項目提倡雙贏,針對人們關心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中國政府也發布了針對中國海外企業投資的指導方針,要求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應該遵守東道主國家的法律法規,尤其是環境方面的規定。

 

3.png

拉脫維亞大學政治學系、拉脫維亞-中國學術交流中心講師西吉塔·施特魯伯加:抓住契機邁出教育交流新步伐

人文交流是各國間交流的基礎,教育和科技之間的交流又是其中很重要一個部分。拉脫維亞大學政治學系、拉脫維亞-中國學術交流中心講師西吉塔·施特魯伯加認為,對於中東歐國家而言,應該利用"一帶一路"以及17+1機制,抓住相關機會打造更高水平的教育,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契機。

施特魯伯加認為,“17+1”模式的合作對於教育交流是一個更加廣泛的平台,中東歐國家和中國可以在更加制度化的平台上進行更加頻繁的互動和交流。一些制度化做法和倡議,也都是在“17+1”的模式之下進行和布局的。比如教育政策的對話等交流,顯示出各方有決心加深互相之間在科學教育方面的合作,而且期待更加透明的互信的交流,推動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我們也看到了有很多聯合科研項目的好方式,包括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合作,NGO和智囊團之間的合作。我們期待合作更加雙向並且密集。我們關注到,中國在本科生的出國生源方面是非常大的貢獻力量,他們可以選擇的中東歐國家也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施特魯伯加認為,邁出教育交流新步伐,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加深相互了解。為了能夠實現平衡和長期的戰略合作,中東歐各國與中國應該在語言文化、社會背景、思維觀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二是制訂有效措施便利跨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教育管理和程序方面的巨大差異,阻礙了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和溝通。例如,在學位制度方面,應該制訂更多的舉措對歐盟和中國的法律進行講解。三是制定明確的目標和戰略性部署。中東歐國家需要明確的政府支持和教育專項支持,需要與中國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的交流和溝通,構建共同願景,以期長久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

 

TIM圖片20191206154528.png

保加利亞國立世界經濟大學國際政治與經濟學部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博士亞歷山大·斯托揚諾夫·季米特洛夫:“一帶一路”倡議給歐洲帶來巨大機遇

保加利亞國立世界經濟大學國際政治與經濟學部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博士保加利亞國立世界經濟大學國際政治與經濟學部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博士亞歷山大·斯托揚諾夫·季米特洛夫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經濟繁榮之路,能夠進一步聯絡各個大陸之間的關系,實現互聯互通,在未來將會進一步增進沿線國家之間的聯系。從經濟角度看,“一帶一路”是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制,是傳統機制的重大補充。一些欠發達的中東歐國家能夠借此機會得到發展,而中國也能夠與這些國家共同獲利。

“這個倡議的邏輯是非常清晰的,中國也需要進一步擴大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季米特洛夫說,過去一年的經濟會議和相關的會議中,各方創建了很多的貿易和投資機制,來進一步促進相關制度的落地,而且在機構層面也做出了很多的承諾,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對於未來,各國應該有怎樣的期待和預期呢?季米特洛夫認為,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巨大的歐亞市場,並進一步促進歐洲內部的一體化,因為歐洲內部的一體化對於中東歐國家而言非常重要,歐洲需要更多的整合和一體化。歐洲也需要進一步改變目前投資的條件和環境。“一帶一路”倡議能夠進一步幫助歐洲增強競爭力,對中東歐國家來說也是很好的合作機會,相信未來將得到更廣泛的擁護和支持亞歷山大·斯托揚諾夫·季米特洛夫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經濟繁榮之路,能夠進一步聯絡各個大陸之間的關系,實現互聯互通,在未來將會進一步增進沿線國家之間的聯系。從經濟角度看,“一帶一路”是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制,是傳統機制的重大補充。一些欠發達的中東歐國家能夠借此機會得到發展,而中國也能夠與這些國家共同獲利。

 

TIM圖片20191206153336.png

愛沙尼亞塔林大學人文學院高級研究員馬格努斯·伊爾姆賈夫:波羅的海國家對華基礎設施合作潛力巨大

愛沙尼亞塔林大學人文學院高級研究員馬格努斯·伊爾姆賈夫認為,中國與波羅的海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深化“17+1”合作,尤其在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方面,潛力巨大。

伊爾姆賈夫表示,波羅的海國家都奉行一個中國的原則。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投資力度,立陶宛成為該地區中國投資的最大接受國,佔中國對波羅的海國家投資總額的75%。此外,中國對拉脫維亞的投資也在增加。但總體而言,波羅的海國家隻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很小一部分。

“中國與波羅的海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合作潛力巨大。” 伊爾姆賈夫指出,中國發表了極地政策白皮書《中國的北極政策》,鼓勵積極參與北極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在北極海域石油與天然氣鑽採、可再生能源開發、冰區航行,參與北極航道開發利用和旅游資源開發、海底光纜建設等。波羅的海國家臨近挪威、芬蘭等極地國家,隨著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推進,中國的貨物通過北極航線運往歐洲將變為現實,給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目前,波羅的海國家正在研究建設跨海隧道項目,將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通過海底隧道連接起來,使兩地的交通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20分鐘。挪威和芬蘭也在考慮修建北極鐵路,將挪威的港口與芬蘭的鐵路網連接起來。伊爾姆賈夫指出,由此將形成一個連接東北亞與西歐之間的新通道,與現有的繞行蘇伊士運河的航道相比,這一航道路程較短。赫爾辛基塔林海底隧道,將為現有船運企業帶來競爭壓力。

 

TIM圖片20191206171231.png

匈牙利對外事務與貿易研究所研究員哲爾吉·伊利亞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處於領先地位

“我們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處於領先地位,甚至俄羅斯也在借鑒、利用和實施中國的一些技術新方法和體系。匈牙利的5G網絡由華為建造,中東歐國家在致力於向中國學習。”匈牙利對外事務與貿易研究所研究員哲爾吉·伊利亞斯對中國的發展贊賞有加。

哲爾吉·伊利亞斯認為,中國是匈牙利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未來的機會方面,中國可以帶來非常多的希望。對於匈牙利來說,中國是經濟合作的優先目標國家。匈牙利是一個開放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既從開放的世界經濟當中受益匪淺,也容易受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的影響。“一帶一路”的貿易路線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消除了一些自然屏障。匈牙利非常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並且參與到跨國界的項目當中,和伙伴國和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加速推動合作項目,很多項目釋放了巨大潛力。

哲爾吉·伊利亞斯表示:“互聯互通不僅僅是區域之間的,而且應該是區域內部的和跨區域的。我們對鄰居的建議可以總結為,我們應該通過高速公路、鐵路把城市之間、國家之間連接起來,各國應該產生協同效應,進一步促進區域發展。中國在歐洲建立了多個物流中心,在中東歐也建立了物流中心。中歐的物流樞紐可以成為一種多邊的性質,能夠進一步促進多邊合作和政策協調,進而促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我們的區域政策和‘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我們希望與中國進行合作,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之中。”

 

TIM圖片20191206154916.png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政治學部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德拉加娜·米特羅維奇: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值得學習

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善,也使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有影響力的大國。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政治學部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貝爾格萊德亞洲問題研究所主任、教授德拉加娜·米特羅維奇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工業化的速度非常快,歐洲花了150年時間完成工業化,而中國在短短25年間就完成了。中國在扶貧方面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中國在學習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期待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分享更多發展的成功經驗。

德拉加娜認為,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建立了聯系和合作,這種互相交流的理念對於其他國家大有裨益,能夠促成友好合作,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在過去幾年中,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了很多合作機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中國也越來越多參與到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在世界價值體系中成為核心力量。

作為全球重要的參與者,中國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德拉加娜建議,中國在與中東歐國家進行合作尋求共贏的時候應該保持一種公平性和平等性。每個國家的參與程度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疑慮,所以中國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促進者,可能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可能會影響到最終的效果。此外,中國市場應該更加開放,允許有更多的國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補充中國的市場產品品類,也可以減少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不平衡。中國在全球的環保、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角色未來還應該得到加強。

 

TIM圖片20191206171153.png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研究員王莉:四種努力讓中國與中東歐合作動能更澎湃

當前全球變局下,中東歐地區的地緣政治形勢重新趨於復雜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研究員王莉認為,中東歐地區政治新態勢增加了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復雜性。中方一直強調,“17+1”平台不是地緣政治平台,而是經貿人文合作的平台。而且中國已以實際行動對新形勢下如何解決合作新挑戰作了回應。

第一,強調合作的互利和務實。中國和中東歐的貿易在“16+1”和“一帶一路”框架下一直在持續增長,但是貿易逆差問題一直存在。中國近兩年來在想方設法改善雙方貿易中的逆差問題:寧波的中東歐博覽會從地方級轉為國家級,上海進博會邀請中東歐國家參加,對中東歐優質的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這些都是促進貿易平衡的實實在在的措施。從數字上來看,中方的進口增速快於出口增速,雖然貿易逆差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但是在朝著好的方向邁進。

第二,倡導合作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中國表達了願意與中東歐國家繼續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希望。同時,中國始終十分重視回應歐洲的關切,強調這是對中歐關系一個有力的補充。中國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今年“16+1全球伙伴中心”正式建立,推動幫助雙方企業更好地遵循國際通行的規則和歐盟的法律法規,這也是中國在與中東歐合作中充分尊重歐盟法規的生動體現。

第三,重視合作的創新性。正視雙方對於發展的共同需求,通過協調與對話不斷改善合作條件,尋求合作動能。一是創新合作方式。比如中小企業的合作、地方合作,均是在雙方長期合作中不斷探索出來的,符合中東歐國情,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二是創新合作內容。創新是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發展經濟、提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綠色經濟的合作,對於雙方創新發展都有助力。

第四,重視人文交流合作。促進文明對話和民心相通,用好並擴大雙方均興趣日增的地方合作以及旅游、衛生、體育、智庫交流等,通過人文交流的方式來增進了解,化解疑慮,構建信任。其中,旅游業不僅有利於經濟發展,也有利於雙方民眾的溝通和了解,有望成為一個持續合作的增長點。總之,中國與中東歐加強合作,符合雙方的需求,有助於中歐關系整體發展,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良好發展前景。

 

TIM圖片20191206153522.png

希臘帕潘德裡歐基金會學術與國際項目部主任迪米特裡奧斯·奧伊科諾穆:共同應對挑戰 共謀解決方案

“當今世界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氣候變化、不平等和技術鴻溝等。” 希臘帕潘德裡歐基金會學術與國際項目部主任迪米特裡奧斯·奧伊科諾穆表示,“我堅信人類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為此我們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加強交流和溝通,共同商討處理應對這些挑戰的方法,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光明未來。”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都住在同一個地球村,世界把大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應該看到,人類面臨一些共同的挑戰,“這些挑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 奧伊科諾穆表示。

首先是氣候變化。數據表明,人類的生存環境在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發,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在應對環境問題時,各國都應該獻計獻策,共同面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問題。

其次是不平等問題。當今世界不平等問題非常突出,貧富差距懸殊。不同國家之間,同一國家內部,都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而不平等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巴西一個貧困小鎮裡,窮人的平均壽命隻有54歲,而富人平均壽命則能達到75歲,這兩者間有20多年的壽命差距。

第三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技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的技術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進而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平等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奧伊科諾穆表示,“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挑戰有一個共性的背景,就是世界將人類聯系得越來越緊密。面對共性的挑戰,我們不管身處何方,都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