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論新中國制度建設

原標題:毛澤東論新中國制度建設
作者:毛勝    發布時間:2019-12-10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當歷史的腳步走到1949年,中國革命的勝利已是指日可待。在這個重大轉折關頭,中共中央於1月6日至8日召開政治局會議,著重討論毛澤東起草的黨內指示《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號召全黨將革命進行到底。在會上作結論時,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完成了全國革命的任務,這是鏟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這個任務要幾十年工夫。”所謂“鏟地基”就是廢除舊中國的封建制度、官僚資本主義制度,“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事實表明,毛澤東在革命時期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並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實踐探索中取得重大成就。

誰來領導“起房子”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各個階級和政治力量紛紛登上歷史舞台,但農民起義、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制等方案都相繼失敗了后來,毛澤東總結這段歷史時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

盡管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是政治舞台上一個很小的政黨,但它不僅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而且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個先進的思想武器,科學分析中國革命具體問題,制定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提出“建立一個真正民主共和國”和“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的奮斗目標,為中國人民指明革命的方向。經過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的鍛煉,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並在關系中國走向光明還是黑暗的大決戰中,領導人民摧毀國民黨的反動政權,一舉推翻“三座大山”,開啟創建社會主義大廈的新征程。

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起房子”,這是歷史的選擇,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的選擇。1948年2月15日,毛澤東在《中國的社會經濟形態、階級關系和人民民主革命》中指出:“中國無產階級、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有長期的革命斗爭的經驗。這種革命斗爭經驗的集中表現,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建設新國家的偉大的領導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一再強調黨是領導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鮮明地指出:“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要領導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軍隊和政府。”

實踐証明,堅持黨的領導,既是建設“新房子”的根本保証,也是社會主義“新房子”的顯著優勢。1962年3月20日,毛澤東在一則批語中寫道:“隻要一個國家變成團結的國家,隻要這個國家有先進的領導,不要很長的時間,有幾十年的時間就可以翻過來了。要超過世界最強大的美國,盡多一百多年,也就可以了。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勝於資本主義制度,我們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的領導優勝於資產階級政黨的領導。資本主義需要三百多年才能發展到現在這樣的水平,我們肯定在幾十年內,至多在一百多年內,就會趕上和超過它們。”掩卷長思,撫今追昔,展望並不遙遠的未來,這段話令人折服,催人奮進。

誰是“新房子”的主人

在“新房子”建成前,毛澤東就闡明了它的性質,確定了它的主人。1939年5月4日,他在講演《青年運動的方向》中,把正在進行著的中國革命稱作“我們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強調勝利后要“建立一個人民民主的共和國”“建立人民民主主義的制度”。1940年1月,他又發表長篇演講《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后將題目改為《新民主主義論》),為人們勾畫出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輪廓。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國體問題,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同時採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由各級代表大會選舉各級政府,這就是政體問題,即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作《論聯合政府》報告,開宗明義地提出成立聯合政府,從而“領導解放后的全國人民,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他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國家制度的主張,指出:“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我們把這樣的國家制度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採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毛澤東關於新制度建設的構想提上了議事日程。1948年9月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第一次用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概念來代替過去所提的工農民主專政,強調我們政權的階級性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是以人民代表會議產生的政府來代表它的。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這篇重要文章,系統論述新中國的性質、國內各階級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國家的前途等基本問題,強調:“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即將建設的“新房子”作了政治理論准備。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毛澤東主持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新中國成立70年,憲法幾經修改,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始終沒有變化。

“新房子”的四梁八柱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不僅回答了國體和政體問題,而且對經濟、文化等基本制度進行了初步設計。比如,在經濟上建立國營經濟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在文化上建立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並加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根據他的報告,更加明確地規定了全國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勾畫出新中國的制度藍圖。新中國成立后,他領導全黨全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新房子”的四梁八柱。這既包括上述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包括以下諸多方面。

確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后,毛澤東適時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核心內容就是“一化三改造”,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這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將所有制結構調整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參與籌備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1950年6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強調:“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其選出的全國委員會,是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各界民主人士的偉大的統一戰線的政治組織”“我們必須鞏固這種團結,鞏固我們的統一戰線,領導全國人民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起草《共同綱領》時,毛澤東分析國內外情況,認為中國不宜實行聯邦制,而應該搞統一共和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1952年8月,毛澤東簽署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對民族區域自治的有關制度和重大政策作了全面的規定。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來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導地位。1957年1月27日,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指出波匈事件的根源就是“蘇聯共產黨,東歐一些國家的黨,不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了”“無產階級專政,黨的領導,民主集中制,黨與群眾的聯系,這些他們都不講了,空氣不濃厚了”,強調“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

此外,毛澤東領導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提出了一系列法治原則﹔堅持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不斷加強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在外交上“另起爐灶”“打掃干淨屋子再請客”,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等。同時,他還強調在實踐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1957年3月12日,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場偉大的斗爭”“社會主義的新制度是一定會鞏固起來的。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啟示我們,要把制度自信和制度創新結合起來,努力為社會主義制度大廈添磚加瓦,為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