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任千鈞再奮蹄
——社科名家新春寄語
期待新型經濟全球化
滕文生
在經濟全球化開始以來的數百年間,長期盛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維。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各國人民要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西方大國還在奉行以往的規則和思想理念,這不是嚴重的錯誤嗎?正是由於這些規則和思想理念的盛行,才造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許多國家內部巨大的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嚴重影響世界和地區的穩定與共同發展。現在是改變這些陳腐的規則和思想理念的時候了。隻有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人民共同正視經濟全球化中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特別是積存的弊端,並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共同尋找到解決問題、應對挑戰和消除弊端的新辦法新措施,共同確立經濟全球化運行的新模式、新路徑、新規則和新理念、新指導思想,才能使經濟全球化擺脫當前的許多困難和困惑,實現向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轉變。
可以預料,不論在世界的東方還是西方、南方還是北方,也不論是在各方政要、學者還是其他的人們中,期待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會愈來愈成為共識,成為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呼聲。同樣可以預料,通過全面總結以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經驗與教訓,順應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未來要實現的新型經濟全球化,或者說是第四次經濟全球化,應該具有許多新的特點從而形成新的形態:它應該是世界上各個國家不僅共同參與同時也共同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它應該是繼續堅持和維護實踐已充分証明是正確有效的貿易自由化、多邊貿易體制等規則體制,並不斷加以完善、創新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它應該是消除了霸權與強權、叢林法則與零和博弈,實行真正體現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經濟全球化﹔它應該是有利於不斷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安寧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的經濟全球化。應該堅信,經過世界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的這種新型經濟全球化是一定會到來的,而且它一定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辟更加廣闊、更加富有生機活力的世界經濟平台。
(作者為原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
對世界的發展進步依然充滿信心
李忠杰
今天的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許多前所未有的事件不斷發生,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很多人對未來的預期越來越不確定。最近,美國用無人機擊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蘇萊曼尼將軍,大大激化了美伊矛盾。“第三次世界大戰”瞬間成了網上的熱搜詞。所有這些,都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世界向何處去?
人類社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已經多次遇到過“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至少距我們最近的100多年來,已經遇到過4次。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沒有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沒有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結束后,由於對這個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世界分裂成了兩大陣營。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類第四次遇到“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結果是柏林牆的倒塌,蘇東劇變、冷戰結束。對這一答案如何評價?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到今天,我們是不是第五次遇到了這個問題呢?
今日世界,固然有許多令人驚喜的發展和進步,但面臨的諸多問題也使許多人感到茫然。
比如,信息化、智能化的加速發展延伸了人的頭腦和器官,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提出了一系列倫理和法律問題,對人類生命的存在形式、活動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民粹主義思潮快速發展,社會的裂痕越來越大,蒙昧、狂熱和暴戾之風日益滋長,長期積澱培育的人類理性正在不斷地被拋棄,傳統的民主、自由、博愛的價值觀正在褪去色彩。
民族主義思潮正日益與全球化趨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背道而馳。叢林法則又在死灰復燃。人類長期艱難長成的許多理念和共識,如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多邊主義等,都正在被侵蝕,甚至被拋棄。
美國摩拳擦掌的貿易戰,挑動著世界的神經。如果失控,會不會造成大范圍的經濟衰退,造成一些國家的經濟災難,由此帶來嚴重的經濟、社會、政治動蕩?我們將如何應對?誰又能獨善其身?
許多熱點地區戰亂不止,大國之間的博弈又在加劇。很多國家的互不信任和相互猜疑日益增強。不少國家都力圖掌握超越對手的軍備力量,力圖重新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希圖用武力解決彼此爭端。
所有這些都說明,今日世界,正再一次處在十字路口,再一次面臨“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到底是增強理性,還是轉為任性?是發展文明,還是轉向蒙昧?是堅持和平,還是擴大沖突?是發展民主,還是實行霸凌?是促進共同發展,還是恢復狼性競爭?是堅持合作對話,還是重新擴軍備戰?是推進全球化,還是逆轉全球化?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制造新的世界亂局?歸根到底,人類是維護和平,還是走向戰爭?世界是向前進步,還是向后倒退?
我們對世界的發展進步依然充滿信心,我們相信和平發展依然是世界最大多數人的追求,世界的理性、文明、良知、秩序仍然佔據上風,我們並不認為目前的問題已經到了無法控制和解決的地步。但是,面對當前的重重挑戰,面對一系列讓人迷茫的復雜問題,正確回答人類向何處去的問題,防止人類日益失去理性、防止文明成果被再次拋棄,防止叢林法則再次支配國際關系,防止人類再一次走錯道路,對於解決當前和未來的一系列問題,確保人類世界繼續向著和平美好的方向前進,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們所有的人們、所有的國家共同努力,做出正確的回答!
(作者為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奔小康 爭朝夕
——庚子寄語
周葉中
己亥年,七十誕,憶崢嶸,話初心,擼袖子,齊協力,譜新章。
四自信,三統一,四全面,五一體,三融合,一精准,換新顏。
新發展,重民生,重教育,重科技,重綠色,重協同,圖共享。
嚴治黨,去政疴,治貪腐,掃黑惡,官益清,政益明,贏民心。
己亥末,庚子初,一元始,萬象新,戰疫情,奔小康,爭朝夕。
(作者為武漢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
書寫新的思想篇章
辛向陽
鼠年到了,新的一個春天就要來了。這個時候,我想起多年前我讀的一本小說,名字叫《時間的針腳》。它是西班牙女作家瑪麗亞·杜埃尼亞斯在2011年出版的一本暢銷書。小說的最后一句話是:“不管怎樣,我們永遠都在歷史的背面,在密密麻麻的時間的針腳中,真實而隱形地活著。”的確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真實地生活著,有各種酸甜苦辣,既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也有平淡無奇的瑣事﹔我們隱形地生活著,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情況,我們也有不為別人了解的一面。我們在歷史背面,更在歷史的正面和裡面。
作為理論工作者,在密密麻麻的時間的針腳中,我們用文字書寫著一段一段的歷史發展,推演著一環一環的現實邏輯,解決著一個一個的難題。面向未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理論工作者應當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以“隻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拼命干勁,書寫出新的思想篇章。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行穩致遠的十年
陶文昭
未來10年,將是國家發展關鍵的10年。去年我們總產值約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過了1萬美元。中國發展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關口,跨出歷史性的一步就將走到世界前列。
未來10年,將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關鍵的10年。我們干得好,也要說得好。要著力建構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四梁八柱,在國際話語權上全面發力,我們不“挨打”“挨餓”了,要突出地解決“挨罵”問題。
未來10年,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臻成熟的10年。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更加定型,在守正創新中我們制度的顯著優勢更加凸顯。
未來10年,將是爬坡過坎的10年。在風浪中保持定力,在遠征中保持耐力,行穩致遠的中國將以新姿態迎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2030年代。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不斷增長戰略智慧
楊春貴
戰略問題極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說:“戰略上判斷得准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增強戰略意識,保持戰略定力,掌握戰略方法,增長戰略智慧,具有重大意義。
增強戰略意識,就是要自覺把全局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落腳點,把全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針對新的實際,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在戰略方向上,強調抓住主題主線,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戰略目標上,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志不移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在戰略布局上,強調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國際戰略上,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走和平發展道路,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治國理政、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在今天增強戰略意識,最根本的就是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部署上來,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保持戰略定力,就是講原則、守底線,在事關道路、理論、制度問題上,在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等核心利益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敢於發聲、敢於斗爭,決不拿原則作為交易,決不可犯顛覆性錯誤,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要有一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立場和氣度,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堅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
掌握戰略方法,就是自覺照辯証法辦事,正確處理事關全局的各種重大關系,如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局部和局部的關系,系統和環境的關系,當前和長遠的關系,重點和全面的關系,進與退和得與失的關系等等。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在戰術上重視困難,真正做到牢記國情又放眼世界,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抓住重點又統籌兼顧,反對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反對任何一種形而上學片面性。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他說:“把方向、抓大事、謀大局,是‘一把手’的根本職責”,“各級黨政‘一把手’要站在戰略高度,善於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觀察和處理問題”。在談到部門工作時說:各項工作都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事,著眼大事,找准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總之,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戰略思維能力,“放眼全局謀一域,把握形勢謀大事”,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國際國內大背景和全黨全國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斷提高領導工作的原則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作者為原中央黨校副校長)
號角激發人民成為奮進時代的主角
朱亮高
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誓言豪邁,殷殷囑咐激勵斗志。沖鋒號已經吹響,這集結了90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14億多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和磅礡力量,將激發中華兒女一起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勝利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連綿不斷開展全黨性的主題教育,到持續推動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人勠力同心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事業波瀾壯闊、高歌猛進,聚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業已成為14億多中國人奮進新時代的雄壯號角。
號角召喚初心、砥礪初心,號角催生使命、激蕩使命。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前進號角吹響,激發14億多中國人民成為歷史舞台的主角、奮進時代的主角。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立足新時代,奮進新時代,建功新時代。作為一名當代工人,就應擔起“創造性勞動”使命,唱響“奮斗者之歌”﹔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將“千教萬教教人成真,千育萬育育做真人”的使命扛在肩上,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作為一名革命軍人,就要使命在肩、使命必達﹔作為一名政法干警,就應高擎公平公正的旗幟,扛起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的神聖使命﹔作為一名白衣天使,就應履行救死扶傷的崇高天職和使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實現中國夢,當好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排頭兵和急先鋒,就應毅然決然成為自己的堅定使命和唯一選擇。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壯美而崇高。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盛景舉世矚目。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都離不開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不懈奮斗。生命重於泰山。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非常時期和重要關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萬眾一心迎挑戰,眾志成城戰疫情,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讓我們不懼風雨,不畏艱險,匯聚砥礪初心、勇擔使命的磅礡力量,奮力譜寫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華章。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上海行政學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邁向由大到強的關鍵一年
王義桅
彈指一揮間,我們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飽含深情地說,“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即將實現,中國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人類發展史的奇跡,彰顯了中國之治。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破解千年之難題,意義更加獨特。
2020年將成為中國之治轉化為治理能力承前啟后的年份,也可能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轉折年。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核心不在於變,而在於局,是“局之變”而非“變之局”。所謂“局之變”之“局”有三個:
一是格局崩——國際格局出現五百年未有之大變動,西方主導的格局正在被東西方平衡的格局取代。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19年8月27日的駐外使節會議上宣稱“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霸權行將終結”。標志性事件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平台,是G20而不再是G7。
二是時局變——這很大程度上當然是技術的變化造成的,不只是權力的轉移——存量在西方,增量在東方,還有權力的分散和權威的解構——世界去中心化、扁平化、網格化。2019年俄羅斯瓦爾代論壇主題是“新無政府狀態”(New Anarchy),考驗國家獨立性,一些國家渾水摸魚。
三是大局無——世界大勢日益不確定,發展模式、價值多元化,經濟民族主義與社會民粹主義交織。比如,2019年土耳其TRT World Forum(世界論壇)年會主題“全球化的退卻”。國際關系規則在變,一些國家正在搞什麼“脫鉤”(體系、技術、經貿、人員脫鉤),從原來的全球化相互依存,到“脫鉤”或者“部分脫鉤”,然后再“規鎖”。規則觀念在變,不再篤定全球主義、進步主義,國家主義、地緣政治在回歸,民粹主義受吹捧,全球化出現逆轉。
不僅國家內部在變,國際關系也在變,規則也在變。原來是大棋局,現在那個棋桌子也可能被掀翻。大變局,而不是大棋局,這是問題的關鍵。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告別近代,走出西方。近代以來我們的理念是順勢而為,改革開放強調國際接軌。所謂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今天的世界已經沒有那個勢——馬克龍說“西方霸權行將終結”。所以,中國不是簡單地順勢、隨勢,而要去造勢。“一帶一路”就是一種造勢,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造勢確立一個道——超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之間的內在矛盾,實現四位一體。
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技術的創新出現新局面:一方面,類似區塊鏈技術、萬物互聯模式、人工智能涌現,正削減中心-邊緣體系﹔另一方面在工業革命轉向信息革命、數字革命過程中,第一次出現非西方力量參與並引領的現象——過去技術革命都是在西方內部循環,最后皆被美國所利用。如今中國打破了這一循環,不僅成為工業革命與全球化贏家(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四分之一人類工業產值),而且參與引領信息-數字革命。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非西方、非美國盟友、非宗教國家崛起復興的現象,這就是中國由大到強的涵義,也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辯証判斷的潛台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2020年,是中國邁向由大到強的關鍵一年。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來源: 北京日報 2020年0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