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翻譯策略

作者:劉亮    發布時間:2020-03-03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個外文版本英譯本於2019年4月正式出版發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向國際社會介紹這一理念、傳播好習近平外交思想,是貫穿整個翻譯過程的主線。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的翻譯推動實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根據本書文本特征和政治文獻翻譯特點,我們把重點放在了中國元素的闡釋方面,這也是本書翻譯中的難點。一是充分體現中國智慧的特色術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漢語中獨具特色的俗語諺語、成語詩詞等,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需要在譯文中得到充分體現。二是充分考慮中國方案的闡釋語境。本書向國際社會提出了一些建議倡議,闡述了中國主張,表達了中國觀點,所有這些應對全球性難題的中國方案的譯文表達,需要適應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適應和融入國際社會的話語環境。譯文必須把這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互鑒、融合。

從翻譯學技術層面出發,我們綜合考慮、靈活運用了翻譯學上常用的三組翻譯策略——直譯與意譯﹔異化與歸化﹔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中國古代先賢們倡導的一些哲學思想具有相通之處。書中多次提到的“協和萬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以和為貴”都是中國3000年前的政治思想,與當今社會普遍認同的“和平、和諧、多樣化”非常契合。我們的譯文並沒有過分強調語言形式上的整齊劃一,沒有字字對等地直譯,而是重點突出了核心思想的表達,更加注重翻譯的交際效果。

漢語中的俗語諺語、成語詩詞獨具特色。“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表述簡練而形象化,由此譯文更傾向於直譯和語義翻譯,讓國外讀者直接體會中國俗語諺語中的趣味性和文化特色。對於成語詩詞的翻譯,我們也是注重內在含義的表達,把形式放在次要位置。“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這句稱贊廈門的藏頭詩,不能將“廈”和“門”直譯為“大廈”和“大門”,隻能把兩句詩結合起來,翻譯出“廈門”這座城市的含義。

中國方案的譯文表述需要融入國際語境之中。“一帶一路倡議”最初直譯為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形式上完全對等,但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卻是“一條腰帶和一條路”。最新譯文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原來的strategy(戰略)也變化為initiative(倡議),這是一種從國家行為到國際倡議的轉變,表現出中國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大國外交”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重要理念,譯文沒有採用great power,因為它代表著“強權”﹔我們採用的是major country,表述平實、客觀、中立,避免給人一種咄咄逼人、高高在上的姿態。

翻譯策略的應用和選擇需要根據文本內涵、語境變化進行適時調整,究竟採取哪一種翻譯策略,最終還要由譯文的傳播效果來決定。然而,為了實現最佳的譯文傳播效果、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僅僅局限於從翻譯學層面進行翻譯策略的技術分析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從國際視野出發,樹立大格局的政治文獻翻譯觀。

一是培養開放共享的理念。當我們在翻譯中國的治國理政思想理念和政策方針時,除了做足筆下的文字功夫,更要放開胸懷,保持著“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平等分享”這樣一種開放的心態。二是樹立受眾意識。受眾是翻譯的最終落腳點。譯者需要學習受眾的語言,更需要關注和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文化。譯者不是簡單的文字搬運工,而是原作與受眾之間的一座溝通的橋梁。三是立足於傳播中國話語。衡量翻譯實效的標准在於譯文能否真正實現中國話語的有效傳播,讓國外讀者理解我們的譯文,讓國際民眾接受中國觀點,讓國際社會最終欣賞中國概念,讓中國的聲音“聽得見”“聽得清”“聽得懂”。

(劉亮: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譯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