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

作者:馮俊 王瑾    發布時間:2020-03-12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並作出決定,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您如何評價這次全會的歷史地位及其深遠影響?

●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中共中央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會的主題。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是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一部綱領性文件。《決定》全面總結黨領導人民在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原則,重點闡述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部署需要深化的重大體制機制改革、需要推進的重點工作任務。黨的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十九屆四中全會具有歷史開創性和裡程碑意義,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就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並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們黨要更好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可見,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我們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對此,您怎麼看?

●確實是這樣,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黨對於制度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制度建設對於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越來越重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它的主題,這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第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任務。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鄧小平文選》第3卷1993年版第372頁。)黨的十四大提出,在90年代,我們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再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對制度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並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講話指出:“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黨的十九大提出未來30年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頁。)這個總體目標擘畫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它是和黨的十九大描繪的未來30年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契合、相一致的。

第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改革開放40多年歷程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出336項重大改革舉措。經過五年多的努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效顯著,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要看到,這些改革舉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落實,我們已經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但還有許多硬骨頭去啃,我們攻克了很多難關但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我們決不能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8—49頁。)未來我們要繼續保持改革定力,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可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體現了改革的步步深入,不斷深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頁。)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在制度體系的建設中,既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又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永葆生機活力。

第三,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的有力保証。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這些風險挑戰,有的來自國內,有的來自國際,有的來自經濟社會領域,有的來自自然界。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相比人民群眾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干部隊伍。我們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1—92頁。)在這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我們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0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索形成一整套卓有成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您認為我們的制度有何獨特之處,它可否稱為解析當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密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頁。)兩大奇跡,世所罕見,來之不易。

70年來,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與日俱增。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94%。現在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70年來,我們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40年讓七億多人脫貧,對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概括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13個顯著優勢,這是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最為系統完整的總結和表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是這13個顯著優勢簡單地堆積或相加,而是由這13個顯著優勢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發揮這13個顯著優勢集成的、整體的作用。這13個顯著優勢是歷史成就和歷史經驗的總結,如果說有什麼“密鑰”的話,這13個顯著優勢就是中國創造奇跡的“密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總結了黨領導人民在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形成的基本原則等,第一次系統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圖譜。這其中,有的是根本制度,有的是基本制度,還有的是重要制度﹔有的制度是早已確立的,還有的制度是新提出的,可否請您對這些制度的特點與亮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作一下深入解讀?

●新中國7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這個制度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根本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第二個層次是基本制度,主要有三個方面,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其中基本政治制度又有三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也有三個,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個層次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重要制度、具體制度、體制機制和有關方針政策。

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深刻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提出了13個“堅持和完善”,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豐富和發展,體現了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轉化為國家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系統地描繪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整“圖譜”。體現了總結歷史和面向未來的統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創新的統一、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這些理論創新體現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和經驗總結,反映了時代現實要求和未來發展需要。

《決定》提出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頁。)。13個“堅持和完善”中有很多理論創新,既闡明了必須牢牢堅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則,又部署了推進制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銜接,統籌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必將對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13個堅持和完善”中有許多是新提出的,其中有許多“亮點”。

第一,“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新提出的,而且放在了首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如果說這13個方面是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四梁八柱”,那麼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就是“頂梁柱”,起關鍵作用,統領著其他12個方面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決定》第一次對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六個方面的內涵進行了闡發,這個制度體系包括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例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工作,夯實黨執政的思想基礎。推動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把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落到實處。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強化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完善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落實機制﹔嚴格執行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確保黨在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作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等等。這些制度的提出和確立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第二,《決定》豐富和發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表述。以往我們講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是講所有制,而《決定》現在對於基本經濟制度的表述是三個方面,增加了分配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兩個方面的內容。在所有制方面,繼續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分配制度方面,強調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還提出了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相關原則。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對於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最全面的闡述。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則涉及到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探索建立集體訴訟制度﹔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推動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等。這些充分反映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變化了的現實和全面深化改革未來發展的要求。

第三,《決定》強化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提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要求。例如,《決定》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這充分反映了新時代對於意識形態工作、新聞輿論工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期待、新要求。

總之,《決定》中創新點和亮點很多,限於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有學者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現代化、不斷求解現代化的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認識現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稱“第五現代化”。對此,您怎麼看?

●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的能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提出來要搞工業化,1952年,將包括“工業化”在內的“一化三改”確定為過渡時期總路線。1954年,周恩來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現代化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目標。1964年、1975年,周恩來同志又分別在第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和第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兩次提出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在內的“四個現代化”,“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很深入人心,鄧小平同志后來講我們建設的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即“小康社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就意味著我們國家不僅硬件方面要現代化,在軟件方面、在國家的治理方面也要現代化,這就豐富了現代化概念的內涵。我們提出來要在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應該是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前沒有形成有序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就更談不上了。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既要建設完全不同於舊中國的制度體系,又要治理一個人口眾多、基礎薄弱的大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任務必然是長期艱巨復雜的,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經過7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們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題目中包含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您認為這兩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

●習近平在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時,專門講了這兩句話的關系。前一句話“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后一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這兩句話構成了一個整體,隻有放在一起來理解才能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0—21頁。)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在第二句話中,我們還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關系的論述有三層意思:其一,二者的作用不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兩者相輔相成,單靠哪一個治理國家都不行。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然而,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8頁)﹔其二,二者相互促進,“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頁。)﹔其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雖然有密切聯系,但又不是一碼事,不能完全相等同,“不是國家治理體系越完善,國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強。縱觀世界,各國各有其治理體系,而各國治理能力由於客觀情況和主觀努力的差異又有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同一個國家在同一個治理體系下不同歷史時期的治理能力也有很大差距”①。因此,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是辯証統一的關系。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而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我們應如何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體系必須轉化為治理效能、轉化為執行能力。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需要做好“兩個轉化”“一個關鍵”,“兩個轉化”就是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轉化為國家制度體系即國家治理體系、將國家治理體系轉化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一個關鍵”就是要抓好制度的執行和落實。

首先,黨的領導是實現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保障。能不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黨,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其次,要做到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銜接,統籌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體現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優化治理結構、理順協同機制、形成制度合力,才能夠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再次,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各歸其位、各盡其能,發揮有效功能,做到良性互動,形成主體合力,才能夠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最后,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多措並舉,發揮綜合效應。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制度一經形成,就要嚴格遵守,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種行為,使制度真正成為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和服務群眾的硬約束,把制度的籠子扎緊扎牢。抓好制度的執行,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干部是重點。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要把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要制定出將制度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科學評價標准,在做深、做實、做精、做細上下功夫。健全權威高效的制度執行機制,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落實好責任制和問責制。解決好不作為、不想為、懶政怠政問題,用制度來約束制度的執行。堅決杜絕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的現象。

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持之以恆,付出艱苦和長期的努力。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精神實質,在工作中扎扎實實地抓好貫徹落實。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①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