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干部工作有哪些經驗

原標題: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干部工作有哪些經驗
作者:邱雷    發布時間:2020-03-16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解放戰爭時期,戰爭規模空前,部隊數量迅速擴大,編制體制調整頻繁,我軍干部工作在緊張、激烈的戰爭環境中緊緊圍繞大規模戰爭需要,不斷完善干部工作政策制度,解決形勢迅猛發展對干部的急劇需求,為人民軍隊快速完成由抗日游擊戰爭到國內大規模戰爭的軍事戰略轉變提供堅強保証,確保人民軍隊在黨的絕對領導下與國民黨軍展開戰略決戰,奪取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建立完善黨管干部制度是實現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必然選擇
  隨著國內革命斗爭形勢的發展和人民軍隊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抗戰時期部隊領導體制已不能完全適應國內革命戰爭的需要。全面恢復了黨委制,把黨管干部作為人民軍隊干部工作的一項根本制度,保証了黨牢牢地掌握軍隊的領導權和指揮權,確保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作戰方針的貫徹執行,為贏得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証。
  黨委制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一項根本組織制度。土地革命戰爭前期,紅軍各部隊普遍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各級委員會和支部,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黨組織系統。但在王明“左”傾錯誤影響下,從1931年11月后,取消了紅軍內黨的各級委員會,逐漸由黨委集體領導變成了政治委員個人領導,黨委制由此中斷。鑒於這種情況,黨的七大決定,按照古田會議決議的原則,恢復軍隊中黨的各級委員會。1947年7月28日總政治部頒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黨委員會條例草案(初稿)》指出:黨的各級委員會是軍隊之一切領導與團結的核心,是該部隊中黨的最高領導機關。同時,草案還明確了黨委討論的問題,涉及軍事、政治、干部升遷調動等,並對各級黨委在干部管理中的職權作了明確規定。從此,黨委管干部作為人民軍隊干部工作的一項根本制度被確立下來,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務實多樣的干部補充政策是人民軍隊大發展的關鍵因素
  解放戰爭時期,為適應大規模作戰需要,人民軍隊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貫徹一面打仗、一面建設和以戰養戰、以戰教戰的方針,既保障了作戰勝利,又使自己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干部工作緊跟戰爭形勢發展,及時調整干部補充政策,擴大干部選拔范圍,拓寬干部補充渠道,保証了部隊大規模作戰對干部的緊急需求,為實現人民軍隊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干部選拔補充主要有四個途徑:一是在作戰中提拔干部。1946年11月23日,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在發給各軍區各縱隊首長的信中指出:“補充傷亡主要的是在實際斗爭中大膽地提拔新干部。”各部隊按照這一方針提拔補充干部,迅速補齊缺額。二是動員大批地方干部參軍。解放戰爭開始不久,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就指出,為了打勝目前已經全面開始的國民黨反動派所發動的長期殘酷的內戰,必須從地方動員抽調大批干部到部隊工作。1946年,僅華中局就安排抽調2000名踏實可靠的黨、政、民干部參加部隊工作。三是大量吸收知識青年入伍。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大量吸收接納知識青年入伍並擇優提拔為干部,指出要注意吸收知識分子、技工、醫生、專門人才。1949年2月,為做好南下准備,東北野戰軍在平津地區就招收了1萬名知識青年。四是加速改造和培養使用被俘軍官。1945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的指示提出:“今后凡在戰爭中俘獲之國民黨軍隊一切官佐均加爭取,其願為我服務者,令其服務。”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再次發出指示,要求各級重視教育俘虜,大膽使用俘虜,並規定了對不同等級的俘虜軍官的處理辦法。其中,僅華北軍區在1948年就通過俘虜補充了3140名干部。
  大規模培訓干部和各類人才是確保決戰決勝的重要手段
  隨著全國解放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民解放軍迅速發展壯大,相繼擴建或組建了炮兵、工兵、通信兵、裝甲兵、鐵道兵、航空兵等部隊,由單一的步兵逐步發展為多軍兵種的合成軍隊。各戰略區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採取院校培訓、教導隊集訓等措施,為部隊源源不斷地輸送了成千上萬軍政兼優的指揮員和一批又一批專業技術人才,為取得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証。
  解放戰爭時期,各戰略區和野戰軍不僅建立了軍事政治大學、軍政干校或隨營學校,而且還相繼建立了一批軍兵種專業技術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各級院校始終繼承和發揚紅軍大學和抗日軍政大學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遵循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艱苦朴素的工作作風”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為了辦好院校,提高教學質量,各戰略區首先選調軍政素質高、管理能力強的干部擔任各級院校的領導﹔選調既有深厚的馬列主義、毛澤東軍事思想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干部充當教員。除了后方院校以較長時間培訓人才外,野戰軍以下各部隊都設置了教導隊,短期輪訓各級指揮員和政工人員。截止到1949年9月,全軍院校達到60余所,共培養軍政指揮干部15萬余名,專業技術人才10萬余名。
  鍛造培育戰斗精神是迅速取得戰爭勝利的強大支撐
  全面內戰爆發后,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人民軍隊廣泛開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三大運動,干部走在前,黨員看干部,群眾看黨員,極大地增強了干部戰士的戰斗精神,部隊戰斗力大為提高,使得解放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前赴后繼、浴血奮戰、一往無前,僅用了3年多時間,就解放了整個中國大陸,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
  一是開展立功運動,弘揚革命英雄主義。各部隊於1946年下半年相繼開展了立功運動,提出了“在戰場上比比看,為人民立功勞”“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為人民立功最光榮”等響亮口號,處處掀起了立功熱潮,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為爭取戰爭勝利而英勇戰斗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保証了作戰任務的完成。二是開展團結互助運動,發揚階級友愛精神。1946年12月,在全軍推廣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班長王克勤創立的“三大互助”帶兵方法,在班裡成立3個互助小組,在組內開展思想互助、體力互助和技術互助活動,平時互幫互學,戰時實行戰斗互助,對增強團結、提高部隊戰斗力起了很大作用。三是開展新式整軍運動,提高階級覺悟。從1947年冬至1948春,各部隊利用作戰間隙開展了以訴苦和“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大規模民主整軍運動,毛澤東將其概括為“新式整軍運動”。干部帶頭訴苦,各級領導干部帶頭查整,使廣大指戰員階級覺悟進一步提高,以高昂的戰斗激情,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英勇殺敵,不斷取得勝利。歷史充分証明,戰斗精神培育是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是人民軍隊必須永志不忘的紅色血脈,是強軍勝戰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