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華佗”傅連暲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175位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其中有一位開國中將極為特別,他曾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卻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雖從未殺敵,卻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他就是傅連暲。
1894年,傅連暲出生於福建長汀一個基督徒家庭。他深受基督教影響,希望上帝能夠救世救人。1915年,傅連暲被聘為汀州福音醫院醫生,1925年被推舉為院長。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有兩位共產黨員找到傅連暲,請他收治300多名負傷起義軍。傅連暲雖不了解革命,卻一口答應,立刻籌款成立“合組醫院”,夜以繼日搶救傷員。就是在這裡,他為身負重傷的陳賡保住了腿,悉心照料高燒不退的徐特立,感受到了共產黨員的樂觀與堅守。徐特立病勢漸緩后與傅連暲交談起來,傅連暲從徐老這裡知道了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他不禁感嘆:“可惜我已過了而立之年,不然也要革命一番。”徐特立告訴他,干革命哪有歲數之分?我五十一歲才加入共產黨,五十多歲正是做事業的時候啊!傅連暲深受觸動和啟發。回憶起這段往事,他說:“我在大革命以前,曾經覺得人生很苦惱……我把這些為革命流血的傷員醫好了,也把自己的苦惱醫好了”。這個曾相信上帝救人、治病救國的醫生豁然開朗,心中燃起革命的火苗。
1929年3月,紅四軍入閩,佔領汀州城。傅連暲為毛澤東、朱德檢查身體,並以福音醫院名義訂購《申報》等刊物,搜集革命信息,偷偷轉送給軍旅途中的毛澤東參閱。1932年,毛澤東來到福音醫院養病。在與毛澤東的交往中,傅連暲接觸了許多新思想,也更欽佩毛澤東的雄才大略。他說:“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但是誰也比不上毛主席給我的印象深……我覺得自己全身充滿了熱力,這種熱力是我過去的三十幾年沒有產生過的,它使我相信自己終有那麼一天,能站在黨旗下,向黨交出一顆心,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獻給共產主義事業”。從那以后,傅連暲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
1933年初,中共臨時中央遷至瑞金,傅連璋毫不猶豫地將福音醫院搬到了瑞金。他雇了150個挑夫,挑了半個月,把整個福音醫院從汀州一直挑到瑞金葉坪楊崗,並更名為中央紅色醫院。他放棄了每月400元大洋的收入,把醫院和藥品全部捐出,並正式加入了紅軍。因為他深信,黨和紅軍指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解放的道路。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組織上照顧傅連暲,想送他回汀州,但他堅決要求參加長征。漫漫長征路,瘦弱的傅連暲歷盡艱險,卻始終堅守自己的職責。每當大家扎營休息,他卻忙著給大家看病,教大家防病方法。過草地時,他還舉辦了一個醫療培訓班,白天行軍,晚上上課。紅軍一路上條件惡劣,飽受疾病威脅,正是由於傅連暲的及時救治和精心保障,許多人的生命得以挽救,毛澤東親切地稱他“紅色華佗”。
此后,傅連暲長期致力於醫療保健和醫療衛生教育工作,為人民衛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奠基人、創始人之一。
周恩來曾在一次偷襲中救下手足無措的傅連暲,他告訴傅連暲:誰也不是生來就會打仗,現在是“秀才當了兵,學會打沖鋒”!可傅連暲最后還是沒學會打沖鋒。他曾說:“我以終身從事於革命醫務工作為極大快慰,我熱愛醫務技術這個武器”。雖然他不會用槍,卻始終緊緊握住行醫救人這個強大武器,為新中國打下一片天。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國家變換了模樣,但醫者的精神、共產黨員的初心永不改變。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有無數像傅連暲一樣的醫護人員、共產黨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舍生忘死、奮力拼搏。讓我們對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機關黨建研究》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