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故事譯給世界聽

作者:蔣明煒    發布時間:2020-04-02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中央文獻(本文所說中央文獻,主要包括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重要著作、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文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會議重要文件以及黨和國家其他重要政治文獻。)對外翻譯,是對外宣介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的一扇窗,講述中國故事的一支筆。習近平關於外宣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推進中央文獻外譯工作指明了方向目標、重要任務和基本遵循,也為我們以堅守初心、開拓創新的精神做好外宣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

譯者,是兩種文字轉換的橋梁,兩種文化間的擺渡者。中譯外的譯者,要從母語出發,努力向著另一種文化無限靠近。而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和寬闊的國際視野,還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和極強的團隊協作精神,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和積累,努力成為精通外語的專家,知識豐富的雜家,以及懂溝通善溝通的行家。

筆者從一名中央文獻翻譯工作者的角度,結合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法文版翻譯工作,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講什麼樣的中國故事

習近平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於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7年版,第 212頁。)中國故事是通過多種載體,多種形式呈現的。其中,中央文獻以理性的方式展現了中國是如何治理這樣一個大國的,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思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是如何決策的。在諸多中央文獻中,領導人著作又以其獨特的文本類型、鮮明的個人風格,成為理性講述中國故事的極佳載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正確把握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念體現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由習近平相關論著匯編而成,是面向國內外讀者的一部專題文集。該書的對外傳播為國外讀者深入全面准確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和我國外交政策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國外受眾的習慣,提出了在外文版中增加注釋、索引、縮略語的建議,並且高質高效地完成了這部 30多萬字著作的翻譯工作,在一些重要外事活動中發揮了作用。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對講什麼樣的中國故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講故事要先了解聽眾想聽些什麼。中央文獻龐大而豐富,哪些內容需要翻譯?又有哪些需要下功夫去重點翻譯?譯作何種外語?又需要進行怎樣的加工?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認真思考和回答,一個重要的評判標准就是讀者的感受。讀者感興趣了,才願意看﹔看得進去了,才能理解﹔理解透徹了,才有可能接受和認同﹔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才能產生更多共鳴。

第二,講故事要從事實出發。在《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中,多篇引用了具體事實、數據、對象國的俗語諺語等,大大提高了講話的真誠度、親和力。事實最生動,數據最有說服力,分析最理性,觀點最直接。從事實出發,用數據說話、用分析論証、用觀點陳述,來驗証理論,更利於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

第三,講故事要直面問題。我們黨歷來尊重客觀事實,敢於提出問題,認真分析問題,努力解決問題,在問題面前不懼怕、不退縮,也不回避、不隱瞞。講問題並不會削弱我們黨的影響力,講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關鍵,要講清楚我們黨對問題的剖析,採取的策略和措施,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這也是我們黨執政能力和先進性的體現。

第四,講故事要將故事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浩瀚博大,中華民族精神深邃有力,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還要注意將故事融入世界文化之中,做到融通中外,使我們傳播的概念表述既符合中國國情,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能夠與國外習慣的話語體系、表達方式對接﹔既致力於透過中華文化傳播中國的價值理念,又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尋找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同點、利益交匯點,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和語言習慣。

二、怎樣講述中國故事

習近平指出,講好中國故事,“要動員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輿論工作,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內宣外宣一體發展,奏響交響樂、大合唱”(《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 211頁。)。如何利用好中央文獻這個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呢?結合《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的翻譯,我們認為,有以下兩組關系需要注意。

第一,一致性與多樣性。在對外翻譯中,一些涉及宏觀政策、治國理念、戰略部署、重大規劃等的重要表述,在不同外宣文本中的譯文是否應保持一致,又如何做到統一?在翻譯《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時,就遇到了類似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自 2013年提出以來,先后出現過至少五種法文譯法(《 une Ceinture et une Route 》(“一帶一路”加不定冠詞)﹔ 《 Ceinture économique + Route maritime 》 [ceinture économique de la Route de la soie et Route de la soie maritime du XXIe siècle](“經濟帶 +海上路”不加冠詞,加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une Ceinture économique et une Route maritime 》(“經濟帶和海上路”加不定冠詞)﹔ nouvelles Routes de la soie terrestre et maritime(新陸上海上絲綢之路)﹔《 la Ceinture et la Route 》(“一帶一路”加定冠詞)。),各家外宣單位採用的譯法未能統一。在此次翻譯過程中,我們多次圍繞這一表述展開討論,在廣泛征求意見,綜合考量之后,選擇了更為簡潔也更貼近中文的譯文方案: initiative . Ceinture et Route .,並首創性地使用了縮略語ICR,這也同英文版譯法(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縮寫 BRI)保持了一致。關於“倡議”的譯法,在法文翻譯界也曾有過反復的討論,最終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各家外宣單位基本達成了共識,放棄了 formule(方案)、 modèle(模式)、 projet(計劃)、 stratégie(戰略)等詞,一致選用 initiative(倡議)。

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各家外宣單位雖側重不同,但譯介內容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合,相同的內容有時會存在不同的譯本。從譯者的角度來看,重要表述的譯法應盡量統一,且盡早統一。在重要表述提出后,應“先統一譯法,再對外宣介”,這樣既能保証中文理解到位,外文譯法准確,又能避免在外宣中多種譯法來回變換給讀者造成誤解。此外,針對不同文本中的相同內容,應推出一致的版本,以避免重復勞動,有助於各外宣力量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形成共振與合力。

第二,內宣與外宣。一些文件、文獻資料、著作等是組織干部內部學習或進行內宣的,有可能所涉及的內容不必要外宣,所闡述的問題不適合外宣,或講述的方式不利於國外讀者理解和接受等,如果對它們不加摘選和修改,原原本本地拿來外宣,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要根據宣傳的目的、對象國的特點以及受眾的閱讀習慣等編輯專門的外宣文本,或對已有的文件、文獻資料、著作等進行適應性再加工,調整內容、話語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推出更適合外宣的版本,更易於國外受眾接受。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共收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於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稿 85篇,絕大部分是習近平出訪以及參加地區和國際會議時的講話,是一個絕佳的外宣文本。該書對怎樣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借鑒。一是整本書雖然時間、空間跨度大,但主題突出,內容緊湊﹔二是這些講話既立足中華文化,又努力尋找同其他國家文化的契合點,更易形成情感上的共通,心靈上的共鳴﹔三是語言生動平實,彰顯領導人的風格﹔四是話語表達方式與國際接軌,且符合不同受眾的閱讀習慣。

三、如何讓世界聽到並聽清中國故事

習近平強調:“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 212頁。) 我們講述的中國故事,世界是否聽到並聽清了?

2019年 9月初,中共代表團攜《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法文版走進了非洲。此后,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進行了一系列的主動推介,這是我們抓住時機、及時宣介的一次成功經驗。當然,譯本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還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一些對中國感興趣的國外研究機構、媒體組織,甚至一些普通大眾並不知曉,或者知曉了,也缺少查詢或購買的渠道。

打通譯本與國外讀者之間的“最后一公裡”,讓中國聲音真正走出國門,走進國外大眾的視野,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綜合運用各種對外傳播載體,利用好國外讀者習慣的線上線下平台﹔二是辦好官方外宣網站,及時更新,將我們的外宣成果通過權威平台呈現給國外受眾﹔三是加強同國際和地區知名的主流媒體、智庫、出版機構等的合作。

我們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宣文本的更加成熟,翻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傳播手段的持續多樣化,一定能夠破除我們在國際上“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窘境,讓外界真正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正如習近平強調的那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隻要我們加強交流,持之以恆,偏見和誤解就會消於無形”(《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 205頁。)。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資深翻譯)

(來源:《黨的文獻》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