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作者:王偉光    發布時間:2020-04-19    來源:《紅旗文稿》2020/07
分享到 :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與大眾化的關系作了經典的概括:“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頁)。馬克思主義是為了人民、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色,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這一根本屬性的具體體現。實現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永恆課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永恆的時代價值和不朽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為了人民的理論,實現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永存真理性的內在需要

馬克思主義道理一千條、一萬條,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為人民求真理、講道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為人類求解放,既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創立馬克思主義不變的初衷,也是前赴后繼的馬克思主義繼承者們崇高的使命。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創立馬克思主義開始,就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而求福祉的永恆真理,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深厚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所謂人民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我是誰”“為了誰”“誰是誰非”根本問題的回答,是立場問題、初心問題、使命問題。代表人民、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始終佔據理論最高峰和道義制高點、永存真理性的真正原因。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理論首先體現在是為了人民的理論。為了人民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鼓與呼、為人民謀解放、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謀幸福。青年馬克思不安於父輩為其設計的安逸生活,懷揣“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的偉大志向,走上了“背叛”家庭所屬的那個階級而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革命者的道路。馬克思一生飽嘗顛沛流離的艱辛、貧病交加的煎熬,終其一生也沒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為自己爭取到一個哪怕勉強過得去的生活。如果說馬克思對自己遭受的苦難想獲得什麼回報的話,那他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把這個期望說得很清楚:“《資本論》在德國工人階級廣大范圍內迅速得到理解,是對我的勞動最好的報酬。”馬克思的光輝一生,他的全部生活和活動結晶為一句話,就是一切為了人民。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如一地代表人民,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訴求。馬克思主義不僅說明共產主義必然到來,更重要的是闡釋了人民如何才能奪取政權,怎樣才能建立人民政權,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指導人民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斗爭實踐。為了改變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鍛造的理論武器,喚醒了工人階級及勞苦大眾的階級意識和歷史使命,使他們避免沉淪為“無機的大多數”,從而煥發出改造舊社會的偉大力量。馬克思撰寫《資本論》等著作,其“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進而指導工人階級政黨利用規律領導人民不斷推進人民實踐,並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同上),引領人民打碎舊世界,建設一個真正公正和平等的新世界。十月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等人類歷史的每一頁輝煌,都是馬克思主義繼承者們在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上寫下的精彩篇章,使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創立的共產主義學說在不斷改變現存狀況的人民的現實運動中一步一步實現。

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民,不是抽象的、超階級的“人”,是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包括廣大人民群眾的具體的人。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各種理論流派,只是在人的概念上大做文章,抽象地談論人性,空談所謂“人的解放”,鼓吹超階級的人性,而對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包括廣大人民群眾的具體的人民視而不見,以抽象人性論為核心的形形色色剝削階級的理論成為統治階級掩蓋階級壓迫、階級剝削、渙散人民斗志、麻醉人民精神、維護剝削制度的掩人耳目的煙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此進行了尖銳的批判:“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作為為人民的理論,是為了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是最無偏見的、大公無私的真理。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有不同的內涵與外延,在馬克思主義所判定的當今時代,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就是馬克思主義所代表的人民,馬克思主義正是工人階級這個代表了社會前進方向的先進階級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越代表人民的利益,越絲毫不摻雜任何私利,就越富有真理性。因為它突破了一切剝削階級的私利性、狹隘性和局限性,它能夠毫無保留、毫無任何偏頗地認識世界。馬克思指出,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個別人的真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頁)。恩格斯也指出:“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頁)資產階級及其理論辯護士拒不承認其理論的階級性,鼓吹超階級的、全民的、普世的價值理念和理論形態,這不過是掩耳盜鈴的騙人把戲,是剝削階級永遠統治人民的需要。進入階級社會以來,任何理論都是該理論所代表的那個階級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及其繼承者公開承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其階級性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一致的,而不是像資產階級理論那樣兩張皮,挂著羊頭賣狗肉。在馬克思主義者眼裡,所謂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幸福首先是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解放、自由和幸福,工人階級不解放全人類,也就不能最終解放自己,從而不能最后地贏得全人類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無產階級隻有通過反對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才能最終走向全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人民開辟了一條通向真理的道路。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徹底地、完全地為著人民的理論,所以馬克思主義必定要實現大眾化。所謂大眾化,就是為人民所接受、為人民所掌握、為人民所運用,從而指導人民通過改造世界的實踐贏得最后的解放。歷史上的一切階級的理論中隻有馬克思主義能做到大眾化,其他任何階級的理論都只是為本階級少數人所接受、所掌握、所利用,為人民大眾所不齒。實現大眾化,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為了人民的理論,也是為了人民而永存真理的必然。

馬克思主義是來自人民的理論,實現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命力的必須途徑

理論來自實踐,人民是實踐的主體,科學理論來源於人民的實踐,馬克思主義是來自人民實踐的理論,是最具實踐性的真理。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頁)。實踐是人民的實踐,正是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實踐造就了馬克思主義,也正是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不斷前行的實踐,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並保証其不斷豐富和發展,從而始終對不斷變化的現實運動保持強大的解釋力和引導力,保持永存不朽的活力。人民的實踐是鮮活的、發展的,不斷從人民實踐中吸取養分的馬克思主義,也是鮮活的、發展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學說,而且其本身就是人民實踐的運動、人民實踐的產物,從而是人民實踐的指南針。

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之時起,就將自身的理論學說植根於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中,不斷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激化的實踐條件和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活動,是馬克思主義得以產生的深厚基礎。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內在矛盾逐漸激化,矛盾產生危機,危機引發反抗,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從此在歷史舞台上展開。19世紀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工人運動的蓬勃展開,這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創建科學社會主義創造了堅實的社會條件和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僅總結人民的斗爭實踐,而且親身參加人民的革命實踐,義無反顧地投入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始終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如火如荼的人民群眾實踐創造並推進了馬克思主義。

實踐是具體人民的實踐。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民的具體實踐鑄就馬克思主義得以蓬勃發展的旺盛生命力。馬克思主義要發展,必須要與人民具體的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與本國的實際相結合。隻有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才能不斷鍛造並催生馬克思主義新的內容,這是馬克思主義永不枯竭、永葆不息生命力的秘訣。

列寧主義產生於俄國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作為一個尚帶濃厚封建色彩的后發資本主義國家,沙皇俄國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特別是人民群眾同沙皇專制統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新的社會生產力同沙俄封建生產關系的矛盾相互交織,如何將反對沙皇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成為當時俄國馬克思主義者的艱巨任務。當時國際上修正主義泛濫,錯誤的思想觀點一度成為極具迷惑性的學說。面對全新的革命實踐,列寧及時總結工農群眾革命實踐的新鮮經驗,以淵博的知識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不僅在理論上徹底批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而且在實踐中領導俄國工農群眾打破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奪取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實踐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實踐和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產生了一個又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人民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生生不息的歷史進程。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總結我國最廣泛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新中國﹔開創了在落后的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新篇章,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物質前提和理論准備,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汲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提出新要求、新要求催生新實踐、新實踐產生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再次結合。

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是來自人民的理論,離開了人民的生動實踐,它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和內在的活力。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於人民實踐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與人民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掌握人民群眾、與人民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又是人民群眾實踐孕育馬克思主義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形成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形成發展的過程。實現大眾化,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來自人民的理論,也是來自人民而永葆活力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是依靠人民的理論,實現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永續戰斗力的動力源泉

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為了人民、來自人民的理論,更重要的是依靠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真理,正在於它充分認識到並高度肯定人民的力量,正是毫無保留地依靠人民,才能讓馬克思主義保持戰勝一切的斗志和力量。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為了人民、來自人民,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工人階級這個代表新的社會生產力的物質力量。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實現“改造世界”的使命而必定依靠的物質力量。馬克思主義隻有教育人民群眾、動員人民群眾、掌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完成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任務。

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伴隨著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產生,也產生了抨擊人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描繪了未來美好的社會,但由誰擔負起埋葬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通過什麼方式、採取什麼手段才能達到美好社會的彼岸,它一籌莫展,找不到答案,陷於空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僅發現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而且發現了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工人階級,認為隻有工人階級才能肩負起消滅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隻有依靠無產階級及人民大眾這一最強大的物質力量,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才能摧毀資本主義,徹底埋葬舊社會,建設一個全新的社會。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隻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頁)工人階級不能自發地產生革命的理論,工人階級由自在的階級變成自為的階級,必須經先進理論的武裝。工人階級一旦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就會迸發出打碎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強大物質能量。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中國人民正是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才勝利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地創建社會主義中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在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是英雄們創造歷史,還是奴隸們創造歷史”,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一個根本分歧點。“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頁),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創造者。馬克思主義正是從依靠力量上決定了其必須實現大眾化。

大眾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動員人民、武裝人民、依靠人民,為了求得自身解放而英勇斗爭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要實現經典作家所賦予它的“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頁)的歷史重任,就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注重及時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始終為人民立言、為人民立功,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隻有這樣,才能確保馬克思主義不過時、有活力。實現大眾化,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依靠人民的理論,也是依靠人民而永續戰斗力的根源。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結果,必然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

實現大眾化,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而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三化”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

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人類理論思維的最高峰,揭示了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規律,是科學的真理,賦予人類最偉大的認識工具和思想武器。這是就馬克思主義最普遍的意義來說的,然而馬克思主義要為不同的國家、民族的人民所接受,在不同的國家、民族的人民那裡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實現本土化,即民族化,也就是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到運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要為處在不同時代、不同歷史階段的國家、民族的人民所接受,必須與時俱進,以適應變化的時代條件的需要,就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無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都必須為人民所接受、為人民所掌握、為人民所運用。一句話,就是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是為了人民、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論。對於人民理論來說,實現大眾化是其必然結果。對於中國人民來說,實現大眾化必須與中國人民所處的歷史時代和具體實踐相結合。在中國,實現大眾化的過程,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就是實現大眾化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同志指出:“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論述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要想在中國結出碩果,必須是“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同時也必須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讓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人民結合起來,走大眾化的道路。

回顧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近百年歷程,中國人民在斗爭中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在中國開花結果,形成了具有中國作風、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不斷推進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永續發展,造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又一個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結果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是時代化的最強音,是不斷發展的時代的理論反映。時代在變化發展,馬克思主義也要隨著時代而不斷發展創新。它博大精深,但並不追求體系完善而成為自我封閉僵化的理論體系,始終面向時代開放,將時代發展所提供的新實踐和新知識納入進來,不斷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從而保持旺盛發展力量和戰斗活力。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我不主張我們樹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我們不是以空論家的姿態,手中拿了一套現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這裡,向它跪拜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頁)一言以蔽之,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開辟通往真理的道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回答時代課題,讓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時代開花結果。

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反映了時代的需要,是時代的最強音。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注重及時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歷史訴求,讓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這就必須與時俱進,積極回應解決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生產生活實踐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集中解決不同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不能讓馬克思主義陷於“客裡空”。

回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史,其理論的發展無不伴隨著對當時人民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核心問題的時代回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正確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矛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黨的八大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科學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對黨的八大的提法作了進一步提煉,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進一步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我們黨開辟事業發展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法寶。 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又是與其中國化、時代化緊密聯系,統一於人民的偉大實踐。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南開大學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