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社會實現持久和平和共同發展的全新探索
單 偉
國際關系理論是對國際關系實踐活動的系統反映和理論概括。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國際關系理論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較多地掌握著話語權。與其相比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使命擔當,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為世界更好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社會實現持久和平和共同發展指出了全新道路
國際關系理論為我們觀察國際事務提供包括概念、假設或變量在內的分析系統,用以描述、解釋、推斷、預測和規范國際關系的各種現象,得出具有規律性的結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團結、繁榮的世界的理想和價值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為人類社會實現持久和平和共同發展進行了全新探索。
各種理論思潮都是其所處時代的產物。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並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第一次世界大戰把維也納會議以來因大國均勢政策維持的歐洲百年和平局面打破,給人類帶來歷史上空前的災難。這就給當時的人們提出了非常迫切的問題,人類怎樣才能不再重復災難性的戰爭錯誤。從而,國際關系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在西方問世。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理想主義學派應運而生。
理想主義學派認為,人性本是善良的或是可以通過教育和環境而變好的。這個道理延伸到國際關系中,可以推測出國家的政治行為也可以改變,並樂觀地期待主權國家放棄強權政治,建立集體安全體系。該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第28屆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威爾遜相信,把自由民主的價值推廣到歐洲和世界是消除戰爭和沖突的根本途徑,按照人類理性建立起來的國際組織可以使世界不再是實力政治下“野獸出沒的叢林”。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很快宣告了理想主義理論的破產。現實主義理論應運而生。現實主義的主要觀點大致可概括為:人的私欲和生存意志在政治上表現為“權力的意志”,國家的權力便是這種人的權力意志的擴大﹔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組成國際社會的主權國家毫無例外都在追求權力,國際政治就是權力之爭﹔各國在對外目標上追求和維護自身利益,因此沖突與斗爭是國際關系的最基本特征,它遵循的是“自助原則”,國家最終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權力與利益是影響對外政策的核心因素,在決策過程中權力與利益的重要性超過道義和理想的重要性。
20世紀中期以后,冷戰格局從總體上說依然在延續,但國際關系出現了分化,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逐漸呈衰弱之勢,全球經濟聯系和區域整合不斷發展。這種變化也體現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領域,逐漸形成了新自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兩種主流理論並存的局面。
新現實主義也相信國際政治的主導邏輯是競爭和沖突、戰略爭奪和戰爭。其對國際合作往往持消極態度,認為國際合作很難成功,也很難維持,合作大都依賴於國家權力。
新自由主義與以前的理想主義在關於世界進步和改革的可能性上有共同點,但摒棄了后者的烏托邦主義色彩。新自由主義認為權力不再是國家行為的唯一目標,武力不再是國家對外政策的有效手段,全球相互依存、經濟技術合作正逐漸佔據國際關系的主導地位﹔通過不斷完善制度和機制,人類能克服國際無政府狀態。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系理論形成了更加多樣化的局面,諸如建構主義、霸權穩定論、軟權力論、文明沖突論、全球治理論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或多或少影響著相關國家對外政策。認識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了解其看待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助於我們認識和揭示西方國家對外政策的歷史和現實邏輯,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宣傳好、闡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內容。這一理念順應時代潮流、直面現實問題、回應各方關切、符合各國利益,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思想,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向往和價值追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世界謀和平與發展、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揚棄,展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胸懷和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提出要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些方面,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內容。
按照現實主義的邏輯,國家應該追求最大化的權力和利益,國際社會中的自由、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在現實中,各國發展是不平衡的,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佔據優勢的發達國家,為追求強權和優勢,必然會侵害處於劣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利益。即使建立了國際合作,但這種以追求權力為基礎的合作是不平等、不公平的,因而也是不能持久的。國際摩擦甚至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與現實主義相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在國際安全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對以犧牲別國安全換取自身安全的做法,主張“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這與現實主義強權政治的邏輯是根本不同的。
理想主義強調國家合作和國家間利益調和。但主權國家在涉及利益沖突等因素影響下,如何達到利益調和?面對大國強國打著民主、人權、合作的旗號干預弱小國家內政、損害其核心利益的行為,理想主義沒有也不可能給出科學的解決方案。面對現行國際秩序、規則、法律平等性和公平性不足,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不可逾越的壁壘,西方理想主義學派有的選擇視而不見,有的片面強調遵守現行規則。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此深感不滿,這種理念和模式無法適應和引領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必須看到,不改變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不合理的部分的國際合作,就會淪為發達國家壓迫剝削發展中國家的工具。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化越深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越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世界各國共同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主張共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增強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能力,推動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堅持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建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偉大實踐。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攜手應對風險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建設已取得豐碩成果,從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等各領域加強了合作,形成國際合作新空間,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很多國家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當今世界國與國、民與民之間的合作典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要求和呼聲,鮮明地展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對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三、宣傳好、闡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宣傳好、闡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理念,對於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是講好中國故事,贏得世界各國強烈共鳴。宣傳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能僅滿足於理念的傳播,要緊密結合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偉大實踐,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要緊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優勢講清楚,在利益上、情感上、文化上贏得世界各國的強烈共鳴。針對有些國家、國際組織特別是發達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質疑甚至“詬病”,應增加對話,架起溝通的橋梁,包容不同文明間的差異性和異質性,尊重多樣性,相互尊重,交流互鑒。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要講好深厚的傳統友誼、密切的利益紐帶、各自的發展振興夢想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使更多的國家和行為體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中來。
二是形成宣傳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強大合力。應著力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傳播體系,深化推進對外宣傳部門的協作和優勢互補,講好中國在重大議題中貢獻世界的故事,用實際行動、真實故事闡釋、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內涵。在做好元首外交、政黨外交、官方媒體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同時,應注重發揮智庫、學校等各類民間團體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加大人文領域的交流,切實開拓出多方參與的公共傳播新路徑。
三是創新傳播手段,拓展傳播范圍,提升傳播效果。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為我國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要特別注重發揮信息化對宣傳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網絡空間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平台。除官方渠道外,快速發展的新媒體平台也提供了良好契機,對外傳播方式需要進一步創新,注重與國際傳媒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不做“被缺席的討論者”,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真正“走出去”。要緊密結合國際社會關切熱點,當前世界各國正在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要把握好時度效,提升宣傳效果,讓國際社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好地凝聚國際社會共識。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