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五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綜述

作者:羅瑩 李汶蓮    發布時間:2020-04-27   
分享到 :

2019年12月1日—2日,第五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在廣東省珠海市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國譯協社科翻譯委員會、暨南大學聯合主辦,暨南大學翻譯學院承辦,主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翻譯闡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副主任楊雪冬、天津外國語大學校長陳法春、暨南大學副校長劉潔生參加了開幕式並分別致辭。來自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天津外國語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深圳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國內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一、論壇的主要特點

(一)主題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系統論述,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一理念成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並寫入聯合國多項決議。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發揮新時代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對外翻譯在我國國際話語權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學習、宣傳、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本次論壇的主題聚焦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翻譯闡釋”。

本次論壇旨在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的多語種翻譯和傳播,就如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和推動國際話語權建設進行多學科研討。本屆論壇下設四個議題,分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翻譯與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對外闡釋與傳播”、“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經驗研究”等角度,為進一步加強政治文獻外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

(二)論文質量高

本屆論壇共收到近60篇論文,具有問題意識強、主題聚焦、學術水平較高等特點。

在這些文章中,關於政治文獻翻譯的方法、技巧和經驗的研究佔40%,關於我國新時代外交思想的對外傳播和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構建經驗的研究佔509%,關於翻譯人才的創新性培養和翻譯輔助工具的應用研究佔91%。

政治文獻對外翻譯是黨的理論外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翻譯和研究都帶有明確的政治性。與會論文圍繞在翻譯和傳播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准確表達、生動展示和有效傳播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如何進一步構建好對外話語體系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行了分析和闡發,體現了作者堅定的政治立場、較強的政治意識和較高的政治素養。

在研究中,作者們或運用尤金•奈達(Eugene Nida)的語言功能對等理論、莫娜•貝克(Mona Baker)的敘事理論,借助認知語言學視角、融通中外話語視角等分析政治文獻翻譯的原則和方法﹔或借助Python等數據分析工具,採取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對我國大政方針和外交理念的對外傳播狀況進行梳理分析。與會論文普遍呈現出研究方法科學、數據來源豐富、論証邏輯嚴密的特點,兼具規范性、創新性、科學性與可讀性。並且,這些論文的選題多來源於政治文獻翻譯與對外傳播領域的客觀實踐和理論應用兩大范疇,因此論文同時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三)研討充分

與會者們來自不同的理論研究機構,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大家在全面、深入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分享了真知灼見,對今后各自更加深入系統地進行新時代政治文獻翻譯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大有裨益。

第一,進一步廓清了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意義與實踐路徑﹔第二,形成了翻譯、闡釋、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網絡﹔第三,對中央政治文獻翻譯的基本原則有了明晰的共識,在翻譯方法和技巧方面開拓了思路﹔第四,對構建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的任務和新時代中央政治文獻譯者需要具備的能力體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四)形式創新

首次納入對談會的形式。本屆論壇新增“文明互鑒•文明互譯”對談會,通過主持人和嘉賓對談的方式,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翻譯闡釋”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對談結束后,台下代表參與提問和答疑,與台上嘉賓進行了良好的互動。這一對談會的舉辦使論壇形式變得新穎靈活,豐富了論壇內容,提高了觀眾的參與感,將論壇研討變得更加全面充分。

首次舉辦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為促進從事和關注中央文獻翻譯與傳播的同仁之間的交流互動,鼓勵更多學者積極參與中央文獻翻譯成果轉化,吸引更多優秀論文,提升文章品質,擴大論壇影響力,本屆論壇首次舉辦了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確定了問題意識、政治方向、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的評選標准,共評選產生10篇優秀論文。

二、論壇的主要觀點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做好政治文獻翻譯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研討過程中,大家都提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工作,多次就改進對外宣傳工作和提高國際傳播能力作出指示、提出要求,這是做好政治文獻翻譯研究的動力和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政治文獻翻譯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與行動指南。在構建大外宣格局的新時代,中央文獻翻譯被賦予了參與話語體系建設的新職責,對外翻譯不僅是語言工作,更是政治使命。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理念體現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凝聚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為政治文獻翻譯工作確定了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民心相通、思想共享的目標和原則。

(二)《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翻譯為新時代做好最新政治文獻的對外翻譯積累了寶貴經驗

2019年4月和8月,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翻譯成英文、法文出版,受到了國外讀者的高度關注和稱贊,成為他們深入、全面、准確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我國外交方針政策的重要參考。該書的翻譯團隊以深刻闡釋中國元素為重點,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的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翻譯策略,保証了譯文的准確性、規范性和傳播力,為以后的政治文獻翻譯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文獻翻譯理念

“信達雅”是翻譯的基本理念,政治文獻翻譯作為翻譯的一個門類,也遵循這一理念,但會在實踐過程中根據文本的性質加以具體發揮。在《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嚴格踐行了以下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確定的政治文獻翻譯理念。

第一是忠實性。政治文獻翻譯是政治性翻譯,譯者要有清晰明確的政治立場,要准確把握原文的精神實質,以最大可能全面呈現原文的立場、觀點、風格為首要原則。要發揮譯者的能動性,但不能陷入“譯者中心論”。

第二是規范性。政治文獻是成體系、分類別、有傳承的。不同類別的文本、文本的題目、正文、注釋以及文字都有嚴格規范和技術標准,以保証譯法、形式、風格等的統一。規范性尤其體現在重要概念、術語、表述的譯法傳承和統一上。

第三是融通性。任何翻譯都要有受眾意識,政治文獻翻譯也不例外。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前提下,以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為目標,最大可能提高譯文的流暢性、可讀性和地道性,研究受眾的閱讀習慣,改進譯文的呈現形式,讓國外讀者願意接近、容易理解以及接受。

第四是科學性。中央文獻翻譯不是個體翻譯,而是高度組織化的多語種集體翻譯。要通過建立合理的翻譯流程管理體系、翻譯進度協調體系、翻譯質量控制體系、翻譯研討體系、翻譯人才培養和使用體系以及翻譯技術應用體系等,提升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來保証翻譯質量的穩定。

2.堅持“以我為主”的立場闡釋中國方案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為化解困擾當今世界的諸多難題創造性地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適應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的趨勢,秉持著客觀中立的立場,積極展現中國方案的世界語境,讓世界聽得見、聽得清、聽得懂、能接受中國聲音。例如,在本書中,“一帶一路”的英文譯法從慣用的“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改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從英文表達效果來說,這是從國家行為到國際倡議的轉變,表現出中國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

3.踐行“融通中外”的原則表達中國智慧

在本書中,有大量俗語諺語、成語詩詞以及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表述等。這些獨特的價值精神和語言形式充分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翻譯過程中需要提煉中國話語深意,構筑中國話語內核,尋求中西方文化哲學中的共同引子,找到情感上的共通和心靈上的共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一脈相承,書中多次提到“協和萬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等重要理念。這些源於古代先賢們的哲學思想,與當今社會普遍倡導的“和平、和諧、多樣化”其實是相一致的。單從文字上看,這些理念都是四字詞語,簡潔緊湊、鏗鏘有力,屬於典型的中文表達形式。在翻譯時,譯者並沒有過分強調譯文在形式上的整齊劃一,沒有採取完全字字對等的直譯,而是更加注重翻譯的交際效果,聚焦如何突出表達這些理念的思想內核,尋求中國話語體系同世界話語體系的對接。

4.配合重要時間節點,提高外譯時效性

目前,除“兩會”、黨代會、黨的全會等重要會議的文件能夠在會前或會后第一時間組織翻譯並對外發布,很多有助於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政府和領導人施政理念的文章、著作等並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譯介和傳播。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利用本機構成立后形成的編研譯一體化優勢,在2018年9月出版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后,接著在2019年4月、8月分別推出英文版和法文版,並通過多種渠道開展集中傳播、精准傳播和多樣傳播,為國外讀者全面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我國外交方針政策提供了第一手權威資料。

(三)認真總結中央文獻翻譯70年發展經驗,不斷提升翻譯的現代化水平

本屆論壇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與會者在研討中認為,中央文獻翻譯事業是伴隨著新中國的發展繁榮起來的,在過去70多年中形成了以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全國黨代會文件、全國兩會文件為核心的系列翻譯成果,培養了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多語種翻譯隊伍,形成了政治文獻翻譯的規范流程。在新的時代,要適應新的要求,不斷提高翻譯的現代化水平,在完成新任務的過程中取得更大成就。

1.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做好中央文獻翻譯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央文獻體現了黨的理論發展和治國理政實踐,隻有深入學習和理解黨的歷史和理論,才能充分發揮翻譯在打造中外融通話語體系中的作用。中央文獻翻譯是一項集體事業,隻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有效整合國內優秀譯者,調動國外專家的積極性,確保翻譯的高質量。

2.要服務於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

服務於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中央文獻翻譯的基本職能。中央文獻翻譯內容的豐富生動地反映了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調整和轉移。不同時期的翻譯文本成為我們向國際社會闡明自己立場、理論和政策主張的重要載體。隻有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來謀劃組織、安排部署,才能有效地發揮中央文獻翻譯在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3.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中央文獻翻譯事業不斷發展繁榮的基礎。中央文獻翻譯人才是在大量翻譯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具有政治可靠、業務精良、作風過硬的特質。在黨的關懷下,經過幾代文獻翻譯人的努力,已經形成了一套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了一支主要語種齊備、業務骨干穩定的翻譯隊伍。

4.要弘揚“精益求精、無私奉獻、勇於創新”的文獻翻譯精神

精神是支撐中央文獻翻譯事業發展的動力。中央文獻翻譯工作不僅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作為集體項目,還需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更需要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秉持“勇於創新”的精神。每一個翻譯項目的完成、每一部翻譯成果的面世都凝結著這種精神,展現著這種精神。

5.要重視翻譯管理

管理是中央文獻翻譯質量的保証。文獻翻譯從來都是集體創作,依靠團隊的力量完成。在翻譯過程中要堅持“目標統一、原則統一、重要概念術語統一、進度統一、風格統一”。各語種負責人既是譯文的最后把關者,也是整個翻譯流程的管理者、不同譯者關系的協調者,因此要合理分工,發揮每個譯者的優勢,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優秀譯者要將個人的才能有機地融入翻譯工作之中。經過長期實踐,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科學規范的翻譯工作流程和權責分明的項目管理模式。

6.要堅持開放的態度

開放是中央文獻翻譯事業的活力之源。在中央文獻翻譯的不同時代,都有高水平的外國專家參與翻譯工作,確保了譯文的地道可讀。國內相關機構的通力合作和高水平譯者的參與壯大了對外翻譯隊伍。翻譯與研究的有機互動,提升了譯者的綜合能力,加快了翻譯成果的傳播和轉化。翻譯技術的應用,使中央文獻翻譯事業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創新了人才培養和成長方式。

三、對於做好新時代政治文獻對外翻譯的建議

“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已經舉辦了五屆。在過去五年中,與會者對於政治文獻翻譯的基本內容、價值理念、原則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共識,推動了國內翻譯界對於政治文獻翻譯的認識,引領著國內的政治文獻翻譯研究,推動了多學科的參與對話。大家對於新時代進一步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和傳播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建議。

(一)加強翻譯工作的頂層設計,完善網絡化溝通協調機制

要構建中文編寫組與外文翻譯組的有效溝通機制,提供權威的中文解讀。政治話語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學理性,但受制於個體的知識構架不完整、信息有局限等因素,譯者對於翻譯項目的了解可能十分有限和零散。在一些翻譯項目開始前,可以請文件、報告或著作的起草者或相關領域的專家就中文文本對譯者進行背景和內容的梳理與講解,並在翻譯過程中建立便捷暢通的答疑機制,從而提升譯者的理解力和闡釋力,避免碎片化翻譯。甚至可以請經驗豐富的外文翻譯定稿人參與中文文本的起草過程,在文稿的形成過程中從外譯外宣的角度提供合理化建議,進而使文本具有更高的可譯性和可傳播性。

形成多語種間的定期交流機制,盡量保持口徑一致。英文以其突出的覆蓋面、關注度和影響力,成為各語種看齊的標杆。在准確理解中文的前提下,以英文作為重要參考,保持與英文的一致性是較為有效的思路和方式。應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作為保障,力求不同語種之間在中文理解和外文處理思路上的一致。

(二)科學區分內宣與外宣,推動外宣產品和途徑的多樣化

外宣與內宣在傳播規律、傳播勢位、傳播受眾、傳播定位等方面均存在差異,不可簡單照搬。一些政府文件、文獻資料或領導人著作作為黨員干部的學習材料或者國內宣傳材料,具有鮮明的內宣特色,有些內容並沒有必要或者不適合用於對外宣傳,有些表述方式並不易於被國外受眾接受和理解,如果不加摘選和調整地直接拿來進行對外翻譯與傳播,則可能毫無效果,甚至容易觸發輿論反感。

新時代需要精准外宣,不必要搞各語種齊步走,也不必要搞全部內容一刀切。應該在經過慎重調研和評估之后,根據對象國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取核心內容,提煉最精辟的政策精神,並根據對象國的語言特點適當調整外文版本的表述方式,盡量給國外受眾提供兼備准確性和可讀性的用於了解中國大政方針和發展經驗的參考資料。以《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法譯本為例,為適應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外文版在中文版基礎上增加了注釋、索引、縮略語等內容,達到了良好的譯介效果。

政治文獻對外譯介不應局限於單純的文本翻譯,應鼓勵進行產品和途徑多樣化的嘗試。例如,針對政治文獻的外譯核心譯本推出相應的解讀版、要點版、插圖版、動漫版等衍生產品,提升受眾閱讀興趣。此外,可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應用程序(APP)等靈活多樣的途徑增強傳播效果。

(三)注重外宣效果反饋及回溯研究,形成倒逼機制

翻譯的最本質屬性是跨文化交際。完成翻譯並不是最終目的,翻譯成果能夠進入國際社會,傳遞信息,被國外讀者理解和接受,並產生影響,才能最終實現翻譯成果的價值。因此,翻譯成果是否得到有效的推介,推介出去之后是否被國際社會所認同,是否收到了理想的宣傳效果,這些才是評價翻譯好壞的標尺。

國內目前針對翻譯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如何准確轉化內容這一方面,而探索國際社會對我國政治話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實証研究卻很少。為適應新時代傳播的特點和要求,要從國家形象“自塑”和“他塑”兩個維度加強譯介成果傳播路徑、受眾接受度、譯文質量評價等方面的跟蹤研究,厘清現階段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對外翻譯傳播的優勢和短板,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最終提高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強化話語體系建設。

政治文獻是一種針對特殊人群書寫的類型文獻,其對外傳播的目標受眾主要是對象國的政治家、黨派人士、社會精英和學術研究人員等。因此,我們在考量政治文獻對外傳播效果時,應該鎖定這一特殊群體,而不能按照大眾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果評價標准來衡量政治文獻的傳播和接受效果。

(四)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核心翻譯力量不足是政治文獻翻譯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政治文獻翻譯任務重、時間緊、彼此交叉,但受編制限制,常會出現“小馬拉大車”的情況。此外,人員流失、年齡結構不合理、后備力量培養乏力、人員待遇不高等因素也是制約翻譯人才隊伍發展的重要因素。要使政治文獻翻譯事業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需要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方式。

設立專門人才培養項目,培養中青年業務骨干。可參考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合作培養翻譯人才項目,根據業務發展和實際工作需求,探索更多培養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有計劃地選派翻譯人員,特別是優秀的年輕翻譯人才出國留學、進修、訪問、調研,提升其語言水平和業務能力。

加強翻譯輔助技術培訓,提高譯員綜合能力。政治文獻翻譯是高度組織化的集體翻譯活動,對高效有序的團隊協作有著較高要求,新技術手段的出現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例如,SDL Trados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提供強大的項目全過程管理功能和全內容一鍵式查詢功能,加強對翻譯項目負責人和其他參與人員的翻譯輔助技術培訓,將大大提升整體翻譯的效率和質量。

構建外部人才網絡,調動社會優勢力量。政治文獻翻譯機構應加強與各大高校的合作,吸收青年教師深度參與翻譯項目。通過這些工作,既可擴大政治文獻翻譯的社會影響,又可發掘一批熱愛政治文獻翻譯事業、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譯者,壯大政治文獻翻譯人才隊伍。

建立人才“蓄水池”,科學儲備后備力量。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支持下,天津外國語大學已啟動“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對外翻譯研究”人才培養項目,致力於培養一批家國情懷濃、國際視野寬、專業能力強、職業素養高的高層次翻譯專業博士人才,為政治文獻翻譯儲備高水平的后備力量。有關外宣單位和高校應著眼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羅瑩、李汶蓮: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