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村:一個貧困村的蛻變
坐落在祖國東北邊陲省份黑龍江省的大慶市,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工業城市。在這裡,隨處可見高高的煙囪、大大的油罐,還有被老百姓形象地叫作“磕頭機”的抽油機在一刻不停地工作。但是這裡除了工人,還有數以百萬計的農民,他們同樣是這座城市的主人。大慶市林甸縣四季青鎮東方紅村是個貧困村,距林甸縣城21公裡,有戶籍人口201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92人,耕地面積2.1萬畝,以種植玉米、紅小豆為主,過去村民靠天吃飯,收入較低。黨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精准扶貧政策,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在此期間,東方紅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了走近農民、傾聽農民、了解農民,筆者春節期間走進東方紅村採訪了五位農民。
賣貨品質提高了,年根兒時食雜店也不排隊了—農民的日子好過了
“這前兒的日子比往前兒好過多了。”五位農民興奮地訴說著生活的變化,其中開食雜店的老朱的講述令我印象深刻。
老朱在村子裡開店20多年,兩個兒子都學了開軋路機,如今縣裡和周邊很多地方都在修路,兄弟倆每個月能賺8000元至12000元,多的時候甚至能到20000元。現在,兄弟倆都在市區買了房,娶了媳婦。
“現在全村日子都好過了。過去人窮,來我家買貨經常賒賬,有的春天賒賬冬天都還不上,現在沒人賒賬了。過去村民來我店裡,一般就是買散裝的醬油、醋和干糧等必需品,現在基本都會買品牌瓶裝的。過去進貨在雪餅、糕點等小零食在村中很受歡迎。”老朱對筆者說,“過去快到年根兒裡那幾天,我家都得被來買貨的人擠滿,以前人不富裕,過年了才會來置辦些東西。現在家家戶戶平時就買得起,縣裡鄉裡超市也多了,會網購的也多了,不用都擠到我家了”。
民以食為天,從老朱這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一番話中,能實實在在感受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老朱的賣貨單,就是農民日子好過了的寫實錄。
雨靴不再是居家必備品,村裡組建了清潔隊—村子的變化太大了
當被問及東方紅村這幾年的變化時,五位朴實的農民異口同聲地說:“那可太大了。”
村民們說,以前村裡都是土路,一到雨雪天又臟又滑,出不了門,但有時趕上有事必須出門,家家戶戶都備著雨靴。自2014年以后,駐村工作隊協調為村裡鋪設了12公裡硬化水泥路,每個自然村之間相互連通,雨雪天氣出門也不受影響,雨靴就此退出了居家必備品的行列。“村子干淨了、漂亮了。”村裡還組建了清潔隊,修了多條排水渠,定點擺放垃圾箱,村道兩側栽種了不少花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衛生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擺了垃圾桶也沒人過來扔,都是扔道邊,生活污水到處倒。現在都講衛生了,垃圾知道扔垃圾桶了,污水也不亂倒了。”
村民們說,村裡還修建了文化廣場。到了晚上,婦女們就會來跳廣場舞,老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有的老人使用簡易健身器材活動筋骨,孩童們就在廣場嬉戲玩耍。當農民們說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了《桃花源記》那句“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試想,如果不是經濟得到發展,農民們衣食無憂,這樣的場景怎會出現?當人們忙於“生計”的時候,是沒有“生活”的,光是衣食住行就讓人疲於應付,又怎能有心情載歌載舞?如今這個村交通便利、村貌整潔,村民們其樂融融,日子越過越紅火,正應了“東方紅”這個名字。走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發展之路,既能解決經濟問題,又能解決社會問題—關於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和體會
通過“精准扶貧”,鄉村政權得到革命性重塑、農村黨群關系更加密切。當前,農民仍然佔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村是我們黨執政的主戰場,農村的黨群關系是否密切,直接決定我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是否牢固。筆者通過對東方紅等村的觀察,結合自身鄉村工作經歷,認為通過精准扶貧,鄉村政權得到了革命性重塑,農村黨群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在講到扶貧工作時,農民們都特別提到干部發揮了巨大作用。筆者認為,精准扶貧開始后,一方面,鄉、村兩級干部深入群眾中去,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普遍得到鍛煉。另一方面,黨的惠民政策依靠基層干部落實,群眾看到干部們為他們付出了大量心血,更加信任干部、親近干部。這兩方面因素共同促使鄉村政權得到革命性重塑,使農民更加緊密地圍繞在鄉村政權周圍,黨群關系更加密切。
“吃、穿、住”的問題已經得到很好的解決,“學“和“醫”的問題需進一步發力。脫貧攻堅戰打響后,中央提出使貧困戶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最低標准,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實現吃、穿、住、學、醫的全面保障。其中,“吃”“穿”“住”的問題已經得到很好解決,但“學”和“醫”問題仍然存在。以李姓貧困戶為例,家裡兩個孩子合計每月近4000元生活費,對於農村家庭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夫妻二人身有殘疾,雖然享受“新農合”,但無法實現醫藥支出全覆蓋。二人病情穩定情況下一年自費支出醫藥費約5000元,一旦病情惡化或有新的疾病,這個數字會大幅增長。因此,在“學”的方面,建議保障范圍應從義務教育階段拓展到至少大學本科階段,高校應設置更多獎、助學金,提供更多勤工儉學崗位。銀行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為貧困戶子女在上學和創業方面提供更多金融政策支持。在“醫”的方面,建議把更多實用藥品納入醫保報銷名錄,進一步加快探索門診、住院、藥費異地結算。
農戶流轉土地,由公司或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現代化經營應當是下一步農業發展方向。當下,小農經濟已成為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一位農戶和筆者算了一筆賬,他家有22畝玉米地,2019年一畝約收700斤,一斤賣0.69元,總收入一萬多元。但是一旦遭遇旱澇,可能顆粒無收。而坐落於林甸縣四季青鎮林場的大慶宏福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走的是規模化經營路子,土地集中經營,使用先進設備,培訓和雇用農戶,統一標准化作業,既提高了效益,還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東方紅村先后有150多人次村民在該公司打工,在實現穩定就業的39人中,8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位農戶說,“這份工作就在家門口,不耽誤照顧家人、干農活,真想就這麼一直干下去”。
因此,筆者認為,必須通過土地流轉,讓農民將土地托給現代農業公司或合作社,走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發展之路,這既能解決經濟問題,又能解決社會問題,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此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農民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貧瘠,東方紅村去年僅有一場文化演出,男性村民仍以打牌為主要休閑方式,必須盡快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第二,要關注非貧困戶中生活水准較低的一批人,現在貧困戶經過各種政策幫扶,可能生活質量已超這一批人,這會讓他們產生不公平感,當下必須更加關注這一批人,從而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