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蒙古馬精神”創造無愧時代的光輝業績

李建國

2020年06月10日  來源:光明日報

草原上奔騰的蒙古馬。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他希望內蒙古的同志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決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上書寫內蒙古發展新篇章。我們要深入理解、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創造無愧時代的光輝業績。

1.“蒙古馬精神”是草原兒女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中,蒙古馬是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征﹔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馬是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代表。蒙古馬的優秀品質,早已深深鐫刻在內蒙古各族兒女的靈魂深處,成為激勵人們自強不息、不斷向前的強大精神力量。

“蒙古馬精神”蘊含著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內蒙古地處祖國邊疆,條件比較艱苦,“特別能吃苦”是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的真實精神風貌。60多年來,內蒙古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地為舞台,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幾十年來,鄂爾多斯庫布其治沙人持之以恆同荒漠和貧困作斗爭,依靠艱苦奮斗和頑強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最好牧場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鋼”“草原英雄小姐妹”……數不勝數的優秀事跡被傳為佳話,生動體現了內蒙古各族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蒙古馬精神”蘊含著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馬是一馬當先、勇往直前的代表。草原兒女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品格,一個重要淵源就是內蒙古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而出的源遠流長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崇拜英雄,其中,踐行開放包含著兼容並蓄、開拓進取的文化理念,體現了草原民族胸襟開闊、包容大度、豪放坦蕩的民族性格和勇於自我突破的精神品格。

“蒙古馬精神”蘊含著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奮斗精神。各族草原兒女,無論做什麼都有著一股子韌勁,隻要認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新時期黨員領導干部的楷模牛玉儒,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把一生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全國治沙標兵殷玉珍,把“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繡花針”作為座右銘,30多年來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搬走了“窮沙窩”,在毛烏素沙漠腹地打造出“綠色王國”……這些都生動詮釋了“蒙古馬精神”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品質。

2.“蒙古馬精神”是推動內蒙古各項事業發展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草原兒女把“蒙古馬精神”轉化為推動革命、建設、改革的強大動力,推動內蒙古各項事業發展破浪前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在抗日戰爭時期,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打響了蒙古族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曾以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的蒙古馬為依托,組建騎兵部隊參加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為前線支援了大量物資,為新中國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是全國率先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民族地區。在計劃經濟時期,內蒙古在物資調撥等方面始終堅持“先中央后地方,先區外后區內”的原則,彰顯了內蒙古各族人民敢於吃苦、甘於奉獻的精神和大局意識。內蒙古模范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長期保持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贏得並長期保持了“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創造了新中國民族工作史上一個又一個先進經驗,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豐富實踐依據,為維護祖國邊疆安全和中華民族大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借力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得到迅猛發展,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的高速發展奇跡,人均純收入躍居西部12個省份首位,成為國家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重要輸送地、支撐東部地區發展的能源輸出基地、民族地區快速發展的排頭兵,呈現經濟增長穩定、產業結構優化的良好局面。內蒙古建立了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基本形成,醫療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內蒙古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各族人民群眾守望相助,共同團結奮斗,實現了全方位的跨越式發展。

3.弘揚“蒙古馬精神”,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

“蒙古馬精神”既是建設亮麗內蒙古的精神動力,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底蘊。新時代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就要拿出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沖勁和闖勁,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創造無愧時代的光輝業績。

在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前列。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開創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對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70多年來,內蒙古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把祖國發展大局與自身改革發展實際相結合,成為民族地區發展的優秀榜樣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典范。新時代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在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前列,就是要繼續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為實現民族復興擔負更大責任、奉獻更多力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繼續在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前列﹔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論根源越扎越深、實踐根基越打越牢﹔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激勵全區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大力弘揚草原文化,在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努力讓全區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時代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就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緊緊依靠人民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要求,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確保疫情不出現反彈﹔抓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加強城鄉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積極主動作為,在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舉措,研究謀劃中長期戰略任務和戰略布局,有針對性地部署對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牽引性的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在維護我國北方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新時代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就要自覺肩負重大使命與責任,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一年接著一年干,世世代代干下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養人民群眾的生態道德和生態環保的行為習慣,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努力在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上出真招實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集中集聚集約發展上持續用力﹔大力做好資源轉化增值這篇文章,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推動優質綠色農畜產品不斷走向全國,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成效更加顯現﹔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和規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組織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深入推進“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結合實際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作者:李建國,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