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兵團的日子

作者:口述:班永吉 整理:林立 陳利    發布時間:2020-06-09   
分享到 :

編者按: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記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兵團在改革進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歷史智慧,為兵團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資政服務,兵團黨委黨史研究室編撰出版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改革開放口述史》。今天摘發採訪原中央黨史研究室援疆干部班永吉的口述實錄,他是中央和國家機關第八批援疆干部。2014年9月—2017年7月,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現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

採訪組:班主任好!您在兵團黨史研究室援疆了三年,在北京再一次見到您,非常親切。請您談談感受吧!

班永吉:兵團黨史研究室的這個課題非常好。當我得知要接受採訪時,我從自己的抽屜裡翻出來一個特別有紀念意義的証件。這個証件是我們“八五”(中央第八批、兵團第五批)援疆干部剛到兵團不到一個月時,也就是2014年的10月1日,慶祝兵團成立60周年活動的出席証,這個証件我一直珍藏著。

從2014年到2017年這三年,我已經把新疆和兵團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了,一聽說新疆和兵團來人了,就像是自己的家鄉來親人了一樣。三年援疆,一千多個日夜,對我來說都是美好的回憶,唯一的遺憾是自己為兵團做的可以記載下來的事情太少了。2017年五六月,兵團日報社的記者在採訪我的時候,我總結了幾點:

一個欄目。援疆期間,我和兵團黨史研究室黨史處(我在兵團的援助單位)一起承辦了一個叫《兵團記憶》的欄目。這個欄目是在兵團60年的發展長河裡擷取一些大事要事,作為《兵團日報》的一個欄目定期刊登文章。盡管因為版面關系,有些文章沒有刊登,但是我們兵團黨史處的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原中央黨史研究室的主任曲青山,還專門表揚了這個欄目。

一部專題片。援疆期間,我們原中央黨史研究室與某文化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八集電視專題片《永遠的長征》,按照領導要求在兵團電視台播放。這部片子播出之后,反響很好,尤其是那些兵團老戰士,還給我們打電話,說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播這部片子非常好,長征精神和兵團精神一樣值得傳揚。

另外,我們還編著了《兵團歷史文獻選編》和一些“史料專輯”,如《農業現代化專輯》《援外專輯》《教育專輯》等。這些專輯我現在看了,還能回想起當時和兵團黨史研究室同事們一起奮斗的時光。盡管我們的採訪資料比較多,但由於篇幅所限,用到書裡的資料我們進行了取舍,還有很多沒有收錄進去。但是這三部專輯的工作也是兵團持之以恆的工作,包括現在做的兵團改革開放口述史的工作,這些選題兵團黨史研究室都做得很好。

我們兵團黨史工作者就是把資料積累下來,在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研究兵團的發展史、奮斗史、創業史。這項工作特別不容易,我記得剛來時李書卷副政委給我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小班,我們黨史工作者一定要把來到兵團,奉獻一生的這些人,或以連為單位,或以團為單位,把他們的名字記錄下來,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如果再能把他們的事跡記錄下來就更好了。

所以我覺得黨史工作者就是要把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做好,記錄歷史,以啟未來。

我曾在一篇文章裡寫過這麼一段話:“感謝三年的援疆生活,援疆既是補鈣之旅,也是信仰之旅﹔既是健骨之旅,又是成長之旅﹔既是追索之旅,又是心靈之旅。感謝援疆三年裡,給我支持幫助的戍邊人,感謝兵團作家韓天航,使我了解了兵團的戈壁母親和瀚海父親的故事,感謝為我們史志工作者講述兵團人酸甜苦辣的兵團老領導,他們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我等晚輩的擔當。這三年的援疆生活,我受用一生。”

援疆三年我也寫了一些東西,在《新疆日報》《兵團日報》以及兵團下面師的報紙上發表過。這些文章主要是反映我們兵團人的生活,記錄兵團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的感人故事,總共大約30萬字。我在援疆臨結束時,專門做了一個冊子,把這個冊子取名為《心地邊關》。取名時我一直在想著我們戍邊的兵團人,想著永不移動界碑,想著邊防第一連,想著我們沸騰的伊犁河谷……我感到兵團大地都充滿著火熱的激情。我們一代代的兵團人繼承了三五九旅革命精神、軍墾精神,把我們兵團建設得這麼美好,值得我們大歌大詠。

但是我覺得兵團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好多人隻知道新疆,不知道兵團。這就需要我們加大宣傳,這不僅需要以文學的形式去反映,還需要更多的傳媒手段去宣傳,廣而告之。我們兵團有這麼多好的風土人情,可以做些專題片,在中央台一些重要時段,宣傳兵團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好人好事,比如說尤良英、魏德友、馬軍武等,讓全國人都知道兵團人的奮斗史、光榮史。

前段時間有一部電視劇《大牧歌》,是韓天航的作品,這是繼《戈壁母親》之后,又一部宣傳兵團的故事,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動,尤其是結尾,他們到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講兵團人的故事,傳承兵團精神。你們這個選題項目就做得非常好,很好地抓住了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宣傳兵團。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也可以借此節點,把為新中國、為新疆、為兵團作出犧牲,付出青春和熱血的兵團人宣傳出去。我們的共和國已經70歲了,如果那個時候的他們十八九歲當兵,現在已經八九十歲了。我們一定要利用好這個重大事件紀念節點,把兵團精神,把兵團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傳揚出去,傳承下去。

採訪組:援疆三年,您帶領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說《兵團記憶》《永遠的長征》等,不僅豐富了兵團的文化資源,還擴大了兵團紅色教育影響力,《心地邊關》裡的每一篇文章都飽含深情,令人感佩。

班永吉:我的《心地邊關》這本書的封面專門使用了新疆元素。封面上部是我女兒畫的油畫,把新疆巍峨的雪山、奔騰的河流都畫上了,還請我們的援疆干部苗宏題了書名《心地邊關》。“心地邊關”是什麼意思呢?“心地”是我把兵團大地作為一片心靈的土地去耕耘,“邊關”就是想著兵團的戍邊人﹔封面下部是石河子廣場上“邊塞新樂章”大型雕塑。當時拍這張照片時,戈壁母親懷裡抱著孩子,我就把她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作為封面設計構想,交給了兵團印刷廠,他們設計得非常好。

我們這批援疆干部在援疆期結束前兵團組織部編了6本書,有《援疆路上》《援疆家書》《援疆鮮為人知的故事》等,《援疆路上》這部書凝聚了我們大量的心血,我是執行主編,在審校時我和援疆領隊秦富平是逐字逐句地唱校的。這本書裡記錄了援疆干部生活的點滴,我覺得很有意義,作為一名黨史工作者,能參與到這本書的編輯出版工作,我感到十分榮幸。

現在回頭看看咱們編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慶祝兵團成立60周年專輯》,還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歷史文件選編》,當我把這幾本書摞在一起時,或者是把《援疆路上》系列6本書放在一起時,我都有種不虛此行的感覺。唯一歉疚的就是對你們這些黨史工作者關心太少,尤其是邊遠地區的黨史工作者,比如和田、圖木舒克的黨史工作者,他們的辦公條件非常差,我沒有能力改善他們的辦公環境,到現在我都心有歉疚。雖然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共黨史出版社給兵團贈送了近百萬元的圖書,但這些和兵團的黨史工作者做的工作相比,微不足道。

我在哈密的一個兵團農場陳列館,看到許多戴著紅領巾的孩子在參觀。當時有一個孩子就說:這是我爺爺的水壺。我覺得這些孩子去參觀學習,並且利用暑假在那裡當義務講解員,這種形式非常好。還有一個大學生志願者、兵團的孩子,她寧願放棄內地優越的工作環境,回到兵團,回到兵團人身邊,回到家鄉的博物館當講解員,我覺得這就是兵團精神的發揚光大。

援疆三年,兵團精神教育了我,激勵了我,這對我以后的工作生活是一種充電和加油。以后有機會我還要回到兵團,回到兵團人身邊去,再看看我們的界碑,看看我們的兵團戍邊人,像魏德友、尤良英、馬軍武等。上次我到一師去採訪,正好遇到姚新民副司令員,他說,小班,你一定要到一師來,這裡有很多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你要寫寫他們,看看塔裡木河,看看我們的幸福城。

一師的幸福城在十三團,這個名字是王震取的,現在發展得很漂亮。兵團要注重投資建設紀念場館,你看位於石河子市的兵團軍墾博物館建得就很好,還有位於四師七十二團的紅軍團紀念館建得也不錯。在北京,周邊一個村都有村史館,更何況為共和國的成立、建設、改革、發展作出那麼多貢獻的一代代兵團人。我們不能忘記兵團人,我們要把這些記錄下來,讓他們的事跡進學校、進工廠、進軍營、進社區、進農村、進網絡,使我們黨史工作真正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為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假如這些兵團珍貴的資料能放到北京博物館、北京圖書館,或者全國各地的圖書館,那將來就可以傳承下去的,后人就可以在這些書裡面看到我們父輩的名字,看到父輩們在大西北那片戈壁灘和祖國的邊境線上耕耘的生命歷程。

這是我的思考,但我做得遠遠還不夠。我們兵團十二師有一個老的黨史工作者工作者,叫林向東。他寫了一部兵團老兵的書,書名叫《北亭老兵》,讓我給他寫了序言。這些黨史工作者不為名不為利,就為了講述兵團故事,不辭辛苦。我覺得這些老一輩的黨史工作者,真的是在做良心活,很不容易。我要為這些黨史工作者點一個大大的贊。

當時我出版《心地邊關》這本書的時候,把它放在了兵團出版社、兵團印刷廠,把這本書無償地送給了我們14個師的黨史工作者。三年時間有限,兵團有些地方我還沒有走到,比如說奎屯、伊犁,也沒有寫到,請你們諒解我。我覺得文字是自己生命體驗的記錄。我願從這些生命體驗的記錄裡面分享我作為曾經的兵團人,在三年兵團歲月裡的一點思考。兵團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事情太多了,我們要講好兵團故事,傳承好兵團精神,讓我們在祖國各地所有兵團的后代,都能感受到大西北像天邊一簇聖火一樣,永遠照耀著他們前進的道路。

2018年9月16日,是我們這批援疆干部離開新疆的第一個紀念日,我們部分援疆干部又聚在了一起,提到在兵團的點滴,感到恍如昨日。我也時常想到我採訪到的兵團老兵們,我祝願他們健康長壽!祝願兵團職工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祝願兵團的明天越來越美好!

採訪組:兵團的發展離不開援疆干部和各援疆省市的支持,歡迎你們能夠常回兵團看看。

(原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改革開放口述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