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意志意識形態》編排方式的考慮

作者:柴方國    發布時間:2020-06-15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完成的手稿。近百年來,這部著作已有多種版本面世。這些版本反映了不同時期對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研究進展和理解水平,體現了不同的編輯意圖,適應不同的閱讀需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德意志意識形態》卷主要依據MEGA2第1部分第5卷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英文版等版本進行編譯,力求反映經典作家原意,應當充分吸收最新研究和考証成果,將其編成一部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著作,同時對有關文稿的編排次序做必要的調整。此外,在資料部分詳細說明手稿的寫作經過、流傳情況、重要異文,充實相關注解,展示這部著作的過程性特征。

[關鍵詞]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 《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 編排方式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觀的奠基性著作。由於寫作過程復雜,出版計劃多次改變,馬克思恩格斯生前這部著作沒有最終完成,也沒有出版,隻在期刊上發表了個別篇章。流傳下來的文稿既有手稿也有刊印稿,手稿又包括草稿、刪改稿、謄清稿、筆記、邊注等等,其中《一、費爾巴哈》章正文就有八篇手稿保存下來,既有開頭部分的三篇文稿,主體部分的三篇文稿,還有論述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實質的兩個片斷的謄清稿,另有一篇筆記。因此,以怎樣的形式再現這部著作,直接關系到對馬克思恩格斯那個時期的思想觀點及其發展脈絡的理解和把握。

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梅林、古斯塔夫·邁爾等人先后以不同形式發表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一些章節或片斷。1921年俄共(布)中央馬恩研究院成立后,開始有計劃、系統完整地發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也在其列。此后近百年間,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編輯界對這部著作一直予以高度重視,在史實考証、文稿編輯和思想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獻研究不斷深入,編排方式不斷改進,至今已經有多種版本或編排方案面世,這也從一個側面充分反映出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思想魅力。

把這些版本或編排方案加以歸類,可以看到主要有兩種編排方式:一種是系統編排的方式,即現在流行的主要版本的編排方式,包括梁贊諾夫1924、1926年首次發表的《一、費爾巴哈》章和他提出的整部著作的結構,1932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EGA1)第1部分第5卷,1933年及以后出版的幾種俄文版、1958年德文版,以及后來於1965、1966年新發表的《一、費爾巴哈》章﹔另一種是分篇編排的方式,即20世紀70年代提出、后來屢經改動並最終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EGA2)第1部分第5卷中採用的方式。兩種編排方式的主要區別在於:(1)是否將《德意志意識形態》編成一部完整的著作﹔(2)是否將有關《一、費爾巴哈》的手稿編成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一章。下面將對這兩種編排方式加以梳理和分析,弄清它們的編輯思路、編排特點及相關考証研究依據,結合對馬克思恩格斯原著主旨和文本結構的理解,探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德意志意識形態》卷的編輯方案。

《一、費爾巴哈》章的文稿情況極為復雜,為便於表述和理解,這裡根據最新的考証結果對該章的八篇文稿預先作一說明。前三篇是《一、費爾巴哈》章開頭部分的三篇文稿,第一篇是 《一、費爾巴哈。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即以“德國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開頭的手稿﹔【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4—516頁。】第二篇是《一、費爾巴哈。1.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國哲學》,即以“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開頭的手稿,包括前半部分《導言》和后半部分“第1節”片斷,其中前半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做了刪除標記﹔【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2—513、516—520頁。】第三篇是第二篇文稿前半部分《導言》(即以“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開頭的手稿的前兩頁內容)的謄清稿。第四、五、六篇為該章主體部分,即馬克思恩格斯在寫作過程中從批判鮑威爾、施蒂納的文稿中抽出編入該章的三篇文稿,首句分別為“當然,我們不想花費精力去啟發我們的聰明的哲學家”,“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從前者產生了發達分工和廣泛貿易的前提”。【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6—550、550—555、555—587頁。】第七篇是以“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開頭的片斷(片斷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0—523頁。】第八篇文稿是以“由此可見,事情是這樣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開頭的片斷(片斷2)。【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3—526頁。】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編者通常把第二、三篇當作一篇文稿,認為《一、費爾巴哈》章手稿包含七個部分,而不是八個部分。【MEGA2, Editionsgrundsaetze und Probestuecke, 1972, S.40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EGA2)第1部分第5卷之前的各種版本都把第二篇文稿的《導言》部分排在第一篇文稿前面。

一、系統編排的方式

系統編排的方式由來已久,幾乎為MEGA2以前正式出版的各種版本所通用。

(一)把馬克思恩格斯的遺稿《德意志意識形態》編成一部著作的做法始自達維德·梁贊諾夫。梁贊諾夫1924年用俄文在《馬克思恩格斯文庫》中發表《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題為《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費爾巴哈。〈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部分》,並把未經恩格斯修改過的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原稿附在前面。1926年又用原文在《馬克思恩格斯文庫》德文版中發表了這一章。

梁贊諾夫對整部著作提出如下編排設想:“《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卷由批判費爾巴哈的手稿、批判布魯諾·鮑威爾的手稿(第Ⅱ號手稿)和第Ⅲ號手稿組成﹔第2卷由第Ⅰ號手稿(‘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第Ⅳ號手稿(‘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第Ⅴ號手稿(庫爾曼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組成。第2卷當中還應當編入《反克利蓋的通告》(‘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策略和經濟學),以及批判格律恩和倍克的兩篇文章(‘真正的社會主義’的詩歌)。后兩篇文章曾於1846年和1847年在《威斯特伐利亞汽船》雜志和《德意志—布魯塞爾報》上發表過。此外,我們還有一篇恩格斯的手稿,其內容也是評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Marx und Engels ueber Feuerbach, der erste Teil der "deutschen Ideologie," in Marx-Engels-Archiv(Zeitschrift des Marx-Engels-Instituts in Moskau), Frankfurt a.M.B.1[1926] S.210.】

這樣編排的依據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手稿中留下的羅馬數字編號、在連貫文稿中注明某部分為第1卷或第2卷內容的標記、第1卷《序言》的草稿、第2卷《導言》(標題為《“真正的社會主義”》)的付印稿,以及馬克思1847年4月9日發表在《特裡爾日報》和1847年4月8日發表在《德意志—布魯塞爾報》上的聲明。【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第42—45頁。】

梁贊諾夫在編輯《一、費爾巴哈》章時遵循了伯恩施坦的編碼順序,但是刪除了伯恩施坦誤編進去的內容,保留了恩格斯寫下的標題《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下設三個小標題:

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

B.唯物史觀中的經濟、社會、個人及其歷史

C.國家與法同所有制的關系

第一、第三個小標題見於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第二個小標題大概是綜合了相關內容后加上去的。手稿各個部分的排列順序如下:

1.“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二篇文稿的《導言》部分)

2.“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德國哲學,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一篇文稿)

3.“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國哲學” (《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二篇文稿的“第1節”片斷)

4.以“由此可見,事情是這樣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開頭的片斷(片斷2)

5.《一、費爾巴哈》主體部分三篇文稿

6.以“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開頭的片斷(片斷1)

此外,梁贊諾夫還把《序言》手稿編入《德意志意識形態》,並首次發表出來。

大致看來,這種編排方式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結構,其中《一、費爾巴哈》章的排序也基本符合馬克思編注的頁碼,只是改變了上述第4部分(片斷2)、第6部分(片斷1)的順序,並把它們分別排在《一、費爾巴哈》章的主體部分的前面和后面。此外,這個版本在手稿辨識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點。

(二)1932年,《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1845—1846)》出版,編為MEGA1第1部分第5卷。這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個完整的、歷史考証性的版本,后來成為俄文單行本(1933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1937、1955年)和德文版(1958年)的編輯依據,從而也成為其他一些外文版本的編譯依據。

編者在《導言》中聲稱這個版本系按照手稿原樣刊印,並且在編輯過程中參考了手稿中留下的提示標記,但是“調整了某些手稿片斷的次序”。【MEGA1, I/5, 1932, S.ⅩⅦ-ⅩⅧ, S.6.】從總體框架來看,MEGA1第1部分第5卷的收錄范圍和編排方式遵循了馬克思恩格斯當時確定的計劃,將整部著作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按順序收錄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德國哲學的手稿,包括:序言﹔一、費爾巴哈﹔萊比錫宗教會議﹔二、聖布魯諾﹔三、聖麥克斯﹔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第二部分收錄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詩歌、歷史編纂學和預言的手稿,包括:“真正的社會主義”﹔一、《萊茵年鑒》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四、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達姆施塔特1845年版)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五、“荷爾斯泰因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在這個版本中並沒有明確劃分出第1卷和第2卷,也沒有設分卷標題(分卷的做法始於1937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

在這個版本中,《一、費爾巴哈》章的編排順序與梁贊諾夫設想的不同。編者打亂了馬克思和伯恩施坦在手稿中標注的編碼,按照“意識、意識形態的基礎、共產主義”這樣一種邏輯結構將手稿重分為三個部分,並增設了小標題,排序如下:

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

A. 一般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

1.歷史

2.關於意識的生產

[B.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

1.交往和生產力

2.國家和法同所有制的關系

[3.自然產生的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與所有制形式]

C.共產主義。——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產

其中標題“[B.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和小標題“[3.自然產生的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與所有制形式]”為編者所加,其他兩個標題和四個小標題採用馬克思恩格斯原有的標題或者邊注。【MEGA1, I/5, S.703; MEGA2, Editionsgrundsaetze und Probestuecke, 1972, S.415.】

在調整手稿結構的同時,這個版本還在有些地方對手稿的段落結構做了編輯調整,主要變動在於:(1)將第4篇文稿開頭部分的內容即“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和中間以“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開頭的兩段文字排在同一部分的末尾﹔【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531、540—541頁。】(2)將第5篇文稿中論述唯物史觀的結論的段落【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2—543頁。】編入第6篇文稿﹔(3)將第6篇文稿中以“征服這一事實看起來好像是同整個歷史觀矛盾的”開頭的一段文字排進第7篇文稿﹔【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7—578頁。】(4)重排了第6篇文稿多處文字的次序。

這樣編排的目的是把內容相關的手稿合並到一起,編成一部系統完整的著作,構建一個在編者看來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體系。這種編輯處理方式反映出編者對這部著作內容和形式的把握還不夠可靠,對MEGA1的版本性質還沒有明確概念,對手稿的編輯處理相當隨意。隨著《德意志意識形態》版本考証和編輯工作不斷取得進展,MEGA1第1部分第5卷的編排方式日益為學界所詬病。

(三)1965年蘇聯《哲學問題》雜志第10、11期發表了根據巴加圖利亞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重新編排的俄文版《一、費爾巴哈》章,隨后出版了單行本。1966年《德國哲學雜志》第10期發表了依據這個版本編輯的德文版《一、費爾巴哈》章,后來也出版了單行本。這兩個版本可以視為同一種版本,差別在於俄文版對各個分節都添加了編者標題【參見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中央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104頁。】,而德文版隻保留手稿中原有的標題,沒有另加編者標題。

這兩個版本的編者認為,經過對手稿的結構和內容的仔細考証,看不出改動手稿原有次序的必要性和充分理由﹔【Deutsche Zeitschrift fuer Philosophie, 1966/10, S.1198.】 MEGA1第1部分第5卷《一、費爾巴哈》章的編排方式破壞了手稿原有的內在邏輯,用人為的聯系取代了本質的聯系,編者所加標題也不符合手稿的結構和內容。出於這種認識,這兩個版本的編者糾正了MEGA1第1部分第5卷編排順序的缺點,按手稿原有的結構重新調整了手稿編排次序,力求按手稿原貌排序,將手稿內容按照德意志意識形態總論、唯物史觀主要論點、對唯心史觀的批判這樣一種理論結構進行分節。他們將手稿編為按羅馬數字編號的四部分:第Ⅰ部分收錄該章開頭的兩篇文稿,相當於梁贊諾夫版本的第1、2部分和第6、4部分(片斷1和片斷2)﹔【相當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2—526頁的內容。】第Ⅱ、Ⅲ、Ⅳ部分分別相當於該版本的第5部分,即手稿主體部分三篇文稿。【相當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6—550、550—555、555—587頁的內容。】按內容來看,編排順序如下:

(1)德意志意識形態總論

(2)唯物史觀的前提

(3)生產、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式

(4)關於唯物史觀的結論和概括

(5)對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批判,對青年黑格爾派,特別是對費爾巴哈的批判

另外,這兩個版本還首次編入新發現的馬克思恩格斯兩段文字【參見西格弗裡德·班內:《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幾處補充文字》,載《國際社會史評論》第7卷第1分冊(1962年)。文章首次發表了新發現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三頁手稿的內容,其中前兩段文字屬於《一、費爾巴哈》章第5篇文稿的內容。第一段論述人的解放的物質基礎,指出人的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取決於各種歷史關系﹔第二段批評費爾巴哈總是訴諸自然界,而不是訴諸人的活動,強調無產階級隻有在實踐中,即隻有通過革命活動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同本質一致起來。這兩段文字的中譯文最早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后補入1988年出版的《費爾巴哈》單行本。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6—527頁“當然,我們不想花費精力去啟發我們的聰明的哲學家……”那一段和第549頁 “……如果他們的‘存在’同他們的‘本質’完全不符合……”以下那一段。】,並把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原稿和恩格斯修改過的文本一並收入該書附錄。

這兩個版本無論就文稿的完整性而言,還是就編排方式而言,都比過去的版本有重大改進,較好地再現了手稿的結構和內容,得到學術界的充分肯定。后來出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版本,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5卷,都採取了新版《一、費爾巴哈》章的收文和編排方式。

可以設想,如果能根據文獻考証最新成果,進一步沿此方向研究並完善《一、費爾巴哈》章的編排方式,並且同MEGA1第1部分第5卷的整體框架結合起來,那將有望編成一個比較完善和可靠的版本。

二、分篇編排方式及其文稿編排順序

分篇編排的嘗試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此后40多年中逐漸演變為新編版本的主導編輯思路。

(一)1972年,MEGA2 正式出版前,編委會為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編輯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MEGA )編輯准則和試編本》,其中收錄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專家英格·陶伯特主持編輯的《一、費爾巴哈》章作為樣本。從編排方式來看,《試編本》與以前的版本有較大不同,它依據保存下來的手稿的原貌,將手稿編為前面所說的七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依次排列,分欄編排,各部分之間用空行分開,編寫異文表說明文稿修改情況,除了手稿中原有的標題以外,不另設任何序號和標題,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盡可能真實地顯示手稿的片斷特征,包括邊注和修改等,使人們深入了解當時的寫作進展情況。【MEGA2, Editionsgrundsaetze und Probestuecke, 1972, S.30-119、404、415-417.】應當注意到,《試編本》中首次提出“相對獨立的部分”的說法,這既反映了對手稿的重新認識和對過去版本的重新思考,也對后來的編輯思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1988年,MEGA2第1部分第5卷即《德意志意識形態》卷編輯工作正式啟動。經過近10年准備,該卷當時的負責人陶伯特、佩爾格、格朗讓在《MEGA研究》上聯名發表文章,介紹新版《德意志意識形態》卷准備採取的編排方案。文章首次詳細論述了分篇編排方式的基本原則和編目方案,具有標志性的意義。【Inge Taubert, Hans Pelger, Jacques Grandjonc, Die Konsititution von MEGA2 I/5.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Moses Hes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Manuskripte und Drucke (November 1845 bis Juni 1846)," in MEGA-Studien, 1997/2, S.49-102.】編者根據MEGA2《編輯准則》以及多年的研究結果,決定在編輯《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時不再採取系統編排的做法,而主張將流傳下來的各篇手稿作為獨立成篇的文稿收錄進來,並編成獨立成篇的著作,同時按原樣收錄流傳下來的刊印稿,以“馬克思、恩格斯、赫斯《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和刊印稿(1845年11月至1846年6月)》”為標題出版。

陶伯特等人的主要考慮如下:

首先,充分反映馬克思恩格斯所留下的手稿和刊印稿的原貌。《德意志意識形態》沒有寫完,現在可以看到兩卷本出版物的結構框架和絕大部分付印稿、刊印稿,以及第1卷《序言》的草稿和有關《一、費爾巴哈》的各篇相對獨立、各不相同的手稿,此外還有迄今所有版本都沒有收錄的一些刊印稿。如果把這些手稿和刊印稿編成一部著作,那就意味著要去完成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完成的東西,隨意編排文稿的結構。

其次,保持各篇著作的完整性。所有文稿都可視為獨立成篇的著作。在手稿那裡從馬克思恩格斯所編頁碼或各張手稿的編號,在刊印稿那裡從它們作為單篇文章發表的情況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各篇文稿的這種完整性不容損壞。這一點在編輯《一、費爾巴哈》章時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一、費爾巴哈》章手稿的寫作和流傳情況復雜,先后出現了八、九個不同的版本。【Inge Taubert, Die Ue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r Manuskripte der "deutschen Ideologie" und die Erstveroeffentlichungen in Originalsprache, in MEGA-Studien, 1997/2, S.44-47.】這些版本都有其編輯根據,也各有特點,但所有這些版本都試圖給《一、費爾巴哈》章建立一種邏輯體系結構,或者試圖對流傳下來的手稿進行邏輯體系編排,因此都帶有獨斷特征。考慮到手稿復雜的流傳情況,不宜再提出一種新的、同樣帶有猜測性質的邏輯結構,而應當把各篇手稿當作獨立成篇的文稿來重現,即應當將這些文稿當作獨立成篇的著作編輯加工,並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

至於已發表過的幾篇文稿,既然在發表時並沒有注明它們是兩卷本《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認為它們具有單篇文章的特點,即都可以編成獨立成篇的著作。

再次,遵循MEGA2《編輯准則》關於按寫作時間編排文稿的規定。《編輯准則》規定:“收錄手稿的最后文稿。遇到某篇著作有多篇文稿的情形,亦可選擇較早寫成的文稿收錄,如果可以明顯看出此文稿內容連貫的話。”“收入全集各個部分的文稿按時間順序編排:編排時主要依據完稿(寫作)時間,而非准備時間或者發表時間。……若某些著作的寫作時間較長,可視其寫作過程而定。”【Editionsrichtlinien der 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 Hrsg. von der Internationalen Marx-Engels-Stiftung, 1993, S.26、22.】

按時間順序編排著作的前提是能夠斷定它們的寫作時間,或至少能大致斷定寫作順序。可是,對於該卷的手稿和刊印稿這一點很難做到。大多數文稿的寫作起止時間無法准確考証,尤其無法明確判定哪篇手稿或付印稿完成於前,哪篇完成於后。馬克思恩格斯當時的著作和書信中顯示的線索很少,少量的提示又相當含糊,幾乎無法讓人信服。因此,當選定某種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方案之后,往往會發現其他一些編排方案也有道理,因而必須從中選擇一種看似更有道理的方案,結果是各種方案好像都能反映著作的寫作過程,但無法確認這就是唯一可信的過程。

此外,完全按時間編排也會損害各篇著作的完整性。例如,僅從寫作時間上考慮,就得分解《三、聖麥克斯》和《一、費爾巴哈》主體部分的三篇手稿,而這樣做恐有悖於編輯原則。

因此,陶伯特等人主張將各篇著作單獨編排,在維持各篇著作的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據其主要內容的寫作時間按順序編排,首先是有關《一、費爾巴哈》的八篇文稿(這裡首次將該章開頭部分第2、3篇文稿當作兩篇獨立的文稿,而不再像過去那樣將它們合並在一起處理)﹔其次是《萊比錫宗教會議》部分(包括批判鮑威爾和施蒂納的兩章)﹔最后是第2卷的各篇文稿。

出於以上考慮,陶伯特等人提出對MEGA2第1部分第5卷正文各篇著作按如下次序排列(篇次及篇名):【Inge Taubert, Hans Pelger, Jacques Grandjonc, Die Konsititution von MEGA2 I/5.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Moses Hess:Die deutsche Ideologie. Manuskripte und Drucke (November 1845 bis Juni 1846)," in MEGA-Studien, 1997/2, S.57-58.】

(1)[卡爾·馬克思]:答布魯諾·鮑威爾【即《對布魯諾·鮑威爾反批評的回答》一文,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第364—367頁。】

(2)卡爾·馬克思:序言

(3)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草稿和筆記(即《一、費爾巴哈》主體部分三篇文稿)

(4)恩格斯、馬克思:費爾巴哈(筆記)

(5)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德國哲學,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一篇文稿)

(6)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國哲學(《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二篇文稿,含“導言”和“第1節”片斷)

(7)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三篇文稿,即第二篇文稿的“導言”部分的謄清稿)

(8)馬克思、恩格斯:以“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開頭的片斷(片斷1)

(9)馬克思、恩格斯:以“由此可見,事情是這樣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開頭的片斷(片斷2)

(10)馬克思、恩格斯:萊比錫宗教會議

(11)馬克思、恩格斯:二、聖布魯諾

(12)馬克思、恩格斯:三、聖麥克斯

(13)馬克思、恩格斯: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

(14)莫澤斯·赫斯(馬克思參與):“格拉齊安諾博士”的著作:(阿·盧格:)《巴黎二載。文稿和回憶錄》

(15)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社會主義”

(16)馬克思、恩格斯:一、《萊茵年鑒》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

(17)[弗·恩格斯]:卡爾·倍克《窮人之歌》,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詩歌

(18)卡爾·馬克思:四、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達姆施塔特1845年版)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

(19)莫澤斯·赫斯(恩格斯參與): 五、“荷爾斯泰因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新世界或人間的精神王國。通告》

(三)2004年,MEGA2編委會編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年鑒(2003)》先行發表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部分章節,包括《一、費爾巴哈》部分的各篇文稿,以及《答布魯諾·鮑威爾》《萊比錫宗教會議》和《聖布魯諾》。標題為“馬克思、恩格斯、魏德邁《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和刊印稿(1845年11月至1846年6月)》”。其中有關費爾巴哈部分的文稿,在基本結構上遵循了陶伯特等人提出的編輯方案,篇目和編排次序未作調整。

(四)2017年, MEGA2第1部分第5卷正式出版。標題最終確定為“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和刊印稿(1845—1847)》”,篇目和排序也有改變:正文部分去掉1997年編輯方案中擬收的兩篇文獻,即馬克思《答布魯諾·鮑威爾》和恩格斯《卡爾·倍克〈窮人之歌〉,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詩歌》﹔增收一篇文獻,即恩格斯《 “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依據對這篇文獻寫作時間的考証,把整部著作的寫作時間下限延后到1847年4—5月﹔排列次序略作調整,將《一、費爾巴哈》章開頭部分三篇文稿排到主體部分三篇文稿之前,第七、八篇文稿(片斷1、2)的次序不變。附錄部分收錄赫斯在馬克思參與下寫作的《“格拉齊安諾博士”的著作:(阿·盧格:)〈巴黎二載。文稿和回憶錄〉》,赫斯和恩格斯關於格奧爾格·庫爾曼和奧古斯特·貝克爾著作的摘錄片斷,以及羅蘭特·丹尼爾斯在馬克思、恩格斯參與下撰寫的《瓦·漢森博士〈1844年特裡爾聖衣展覽期間發生的治療奇跡實錄〉(特裡爾1845年版)》。

目錄如下:

[對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批判]

馬克思:《序言》

[《一、費爾巴哈》手稿]

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德國哲學,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一篇文稿)

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國哲學(《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二篇文稿,在正文中隻收錄文稿后半部分“第1節”片斷,至於前半部分“導言”,編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中做了刪除標記,應當視為異文,因而把它收進了異文對照表)

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一、費爾巴哈》開頭部分第三篇文稿,即第二篇文稿的前半部分“導言”的謄清稿)

馬克思、恩格斯:《一、費爾巴哈》主體部分三篇文稿

恩格斯、馬克思:費爾巴哈(筆記)

馬克思、恩格斯:以“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開頭的片斷(片斷1)

馬克思、恩格斯:以“由此可見,事情是這樣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開頭的片斷(片斷2)

馬克思、恩格斯:萊比錫宗教會議

馬克思、恩格斯:二、聖布魯諾

馬克思、恩格斯:三、聖麥克斯

馬克思、恩格斯: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

[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 “真正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一、《萊茵年鑒》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

馬克思、恩格斯:四、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達姆施塔特1845年版)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

赫斯、恩格斯:五、“荷爾斯泰因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新世界或人間的精神王國。通告》

恩格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

附錄

赫斯、馬克思:“格拉齊安諾博士”的著作:(阿·盧格:)《巴黎二載。文稿和回憶錄》

赫斯、恩格斯:評論格奧爾格·庫爾曼和奧古斯特·貝克爾著作的片斷

丹尼爾斯、馬克思、恩格斯:瓦·漢森博士《1844年特裡爾聖衣展覽期間發生的治療奇跡實錄》(特裡爾1845年版)

據MEGA2編委會負責人、《德意志意識形態》卷主編之一格拉爾德·胡布曼介紹,現在這種編排辦法是在仔細考慮各種編排方案的優點和缺點之后確定的﹔與過去的各種版本相比,這種編排辦法的突出特點在於編者不再人為地編造一個體系,而是保持手稿或刊印稿的原貌,把進一步的解讀闡釋工作留給研究者去做。【MEGA2, I/5, S.795 (Einfuehrung).】

三、兩種編排方式的主要異同

對兩種編排方式如何評價,應結合《德意志意識形態》寫作過程、內在結構以及版本性質來考慮。兩種編排方式的編輯基礎都是馬克思恩格斯兩卷著作的遺稿,收錄內容相差不大,都收錄了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德國哲學和批判各種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想的文稿(包括手稿和刊印稿)﹔兩種編排方式的代表人物都聲稱尊重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確定的結構,盡可能客觀地再現手稿的原貌﹔兩種編排方式都重視對手稿的考証工作,並結合考証成果不斷修正過去的編排缺陷,充實新確認的內容,並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做到編排有據,並且不斷改進。

就系統編排方式而言,梁贊諾夫提出的“全集的結構”基本上是全面而完整的,幾乎提到現在所能確認的全部內容,但他對《一、費爾巴哈》章的編排還存在不夠准確的地方,比如把以“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開頭的那一部分排到末尾。但這種結構隨著MEGA1第1部分第5卷的出版並經過1965年、1966年新發表的《一、費爾巴哈》章對該章編排順序的修正,可以說已經相當完善 。

分篇編排的方式一直面臨一個棘手問題,即對手稿如何分段。有關《一、費爾巴哈》章的手稿是在幾個不同的時間段寫成的,如果完全按時間分段,勢必把批判鮑威爾和施蒂納的手稿分為幾段。經過多方面的權衡,編者最后採取了相對按時間分段、保持各篇手稿完整性的做法,同時把有關《一、費爾巴哈》章的手稿相對集中地編在一起(第2—8篇)。

盡管兩種編排方式存在許多相通之處,但是,仔細考察,就不難發現它們分屬兩種不同類型版本的編排方式。版本學界通常把全集、文集等集成類的著作分為研究學習版和歷史考証版,前者重在介紹著作者的思想內容,后者注意重現創作過程和思想演變過程,按原貌收錄著作者的全部著作遺產,包括著作、文章、手稿、筆記、書信、邊注等等。系統編排的方式在歷史上有過幾個不同的版本,它們之間不存在編輯原則上的分歧,都可算做研究學習版﹔分篇編排的方式則遵循了新的編輯原則,即展示手稿原貌和文本形成過程的原則,應當歸類為歷史考証版。主要區別如下。

採用系統編排方式的各種主要版本的標題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這個標題出自馬克思1847年 4月發表的一篇聲明《駁卡爾·格律恩》,馬克思在這篇聲明中首次提到他和恩格斯合寫了一部著作(原文Schrift一詞用的是單數)【Marx, Erklaerung gegen Karl Gruen, in Marx Engels Werke, B.4, 1959, S.38.】。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場合也談到同樣的意思,明確表示《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他們合寫的論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著作,是“對德國的哲學家和社會主義者”的批判,是“兩卷關於現代德國哲學和社會主義的著作”。【參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3頁),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8年單行本序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6頁),馬克思1846年12月28日給安年科夫的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3頁),馬克思1860年3月3日給尤裡烏斯·韋伯的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0卷第505頁),以及恩格斯1883年6月13日、8月27日給伯恩施坦的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30、55頁)。】採用這個標題,意味著要把有關文稿當作一部自成體系的著作來編排。而根據陶伯特等人的文章,MEGA2第1部分第5卷最初准備以《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和刊印稿(1845年11月至1846年6月)》為標題。主標題沒變,但是刪去原來的副標題,改為1845年11月至1846年6月期間的“手稿和刊印稿”。這意味著把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赫斯、魏德邁等人)那個時期的文稿都看作獨立成篇的文章,匯集成一部文集。陶伯特稱,雖然馬克思多次談到兩卷著作,但無法判斷那是一種文叢或文集還是一部兩卷本的著作。【[德]陶伯特:《〈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和刊印稿的問題和結果》,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2001年第2輯。】 MEGA2第1部分第5卷延續這種做法,標題最終確定為“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和刊印稿(1845—1847)》”。可以看出,標題本身的改變反映了編輯思路的變化,不再把《德意志意識形態》編成一部著作,而編成一部文稿匯編。

從框架結構和編排順序來看,系統編排的主要版本基本上都採取兩卷著作結構。第1卷收錄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德國哲學的內容,依次編入以下章節:《序言》《一、費爾巴哈》《萊比錫宗教會議》《二、聖布魯諾》《三、聖麥克斯》《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第2卷收錄批判“德國社會主義”的內容,依次編入以下章節:《“真正的社會主義”》《一、〈萊茵年鑒〉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四、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達姆施塔特1845年版)〉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五、“荷爾斯泰因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MEGA2第1部分第5卷則採用文集結構,不分卷次,不編統一序號,大致按寫作時間的先后,將各篇文稿單獨排列(也有例外,如《序言》的寫作時間靠后,但是排在最前面)。在這裡,變動最大的是有關《一、費爾巴哈》這一部分的手稿。編者不再把這些手稿編成一章,而是分成八篇單獨成篇的文稿分別排列(見上述第2—8篇文稿),對某些重復、刪改之處也予以保留,實際上把這些片斷性的文稿與《二、聖布魯諾》《三、聖麥克斯》等完整章節並行排列。

收錄范圍也有相應變化。MEGA2第1部分第5卷在正文卷增收馬克思恩格斯的筆記《費爾巴哈》、恩格斯的《“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在附錄部分收錄赫斯在馬克思參與下撰寫的《“格拉齊安諾博士”的著作》、恩格斯和赫斯所作的關於格奧爾格·庫爾曼和奧古斯特·貝克爾著作的摘錄(片斷)、丹尼爾斯在馬克思恩格斯參與下撰寫的《瓦·漢森博士〈1844年特裡爾聖衣展覽期間發生的治療奇跡實錄〉(特裡爾1845年版)》。與過去的版本相比,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篇幅增加了約六分之一。據MEGA2編者考証,這些文獻都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籌劃出版批判德國哲學和社會主義的著作時期寫作或參與寫作的文稿,都應當編入《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和刊印稿)》。

此外,MEGA2第1部分第5卷根據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文獻考証成果,仔細核定了各篇文稿的作者身份、具體寫作時間和文本校改情況,修正了過去版本中一些疏漏錯訛之處,更加翔實、確切地展示了有關文稿的產生和流傳情況。

由此看來,分篇編排的方式基本上是對系統編排方式的否定。那麼,哪一種方式能夠更好地顯示手稿的思想內容和理論價值呢?一般說來,評價一個版本的好壞,主要看它能否充分展示作者的思想世界及其演進歷程。好的版本應當既全面地再現思想內容,又充分反映不同時期的思想發展脈絡,展示各種文稿的產生過程以及背景材料,為進一步的研究和闡釋提供可靠的文本基礎。

如前所述,系統編排的方式經過對《一、費爾巴哈》章排序的幾次修正改進,能夠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研究學習版本。這個版本可以讓人清楚地看到,這一章的各篇手稿都有內在邏輯線索,自成一體,不必再作分解、調序,而這些部分合在一起則構成唯物史觀的基本敘述結構,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前提、內容和結論。就整部著作而言,除了當時尚不能確定個別章節的歸屬以外,系統編排方式的總體框架也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為兩卷著作確定的結構。問題在於,這種編排方式把所有手稿不加區分和注解地放到同一個層級上來認識和編排,不利於反映馬克思恩格斯這個時期的思想發展過程。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思想觀點並非同時成熟並清楚表述,也並不遵循線性發展模式。《德意志意識形態》寫作時間長達一年半,在此期間,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也有重大變化,很多觀點或論斷是在思考、論戰過程中萌發或深入闡述的,比如對待費爾巴哈的態度、對階級問題的關注和認識。

分篇編排的方式也有其明顯的好處。根據MEGA2的編輯原則,對每篇著作都要用題注的形式介紹其歷史背景、產生過程以及文稿的流傳情況。為此,編者做了大量細致的歷史考証工作,並把考証成果在資料卷發表出來。這意味著把更多的史料提供給讀者,把讀者引入當時具體的論戰背景、寫作過程(包括修改情況),從而加深對著作本身的認識和理解。同樣,收錄赫斯、丹尼爾斯的著作也會產生類似的參照作用。

另外,各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寫作時間排序的,以《一、費爾巴哈》這一組手稿為例,排在最前面的是開頭部分的三篇文稿,其次是主體部分的內容,最后是兩個片斷的謄清稿。這樣做有利於讀者領略馬克思恩格斯對某些重要概念的使用情況、有關思想論斷從初始表述到反復修改、逐步明晰的過程。相對而言,這種編排方式追求盡量客觀地提供原始素材,把研究和闡釋工作留給讀者,因此這樣的版本更有益於專業研究人員。

但是,結合《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過程和文稿狀況來考慮,分篇編排方式存在著難以反映邏輯結構的問題。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的寫作計劃幾經改變,著作結構逐漸清晰,他們關於這部文稿的提法也越來越明確。通過對文稿寫作過程的考証,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幾乎寫完了整部著作的絕大部分手稿,反復調整並確定了總體編排結構。尤其有說服力的是,各篇文稿都編有章次序號,以羅馬數字標明,這是典型的著作結構,與期刊、文集的結構已經完全不同,當時像《德法年鑒》《萊茵年鑒》《維干德季刊》等刊物上所發表的文獻既無總的框架,也沒有按序號排列。應當注意到,從匯編文稿出版季刊到出版兩卷著作,出版形式發生了實質性改變。隻不過由於出版無望,《一、費爾巴哈》章沒有完成。馬克思恩格斯后來提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明確表示這是他們合寫的“著作”“兩卷著作”“一部無比大膽的著作”﹔“關於費爾巴哈的一章沒有寫完。已寫好的部分是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第43頁、第30卷第505頁、第36卷第33、40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6頁。】分篇編排的做法沒有反映出這個變化過程,無法顧及作者擬定的著作結構,尤其無法充分顯示《一、費爾巴哈》章的內在邏輯關聯。回顧一下實際寫作經過,可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當時不僅確定了《一、費爾巴哈》章的寫作意圖和框架設想,而且留下了八篇正文手稿,他們還在幾份手稿上標上“一、費爾巴哈”字樣,其中主體部分是為設立這一章而從批判鮑威爾、施蒂納的手稿中抽出的,開頭部分的三篇文稿、論述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實質的兩個片斷(片斷1、2)是專門為這一章而寫的,所有這些文稿實際上是這一章的組成部分,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性,應當組成一個整體與《聖布魯諾》《聖麥克斯》等其他各篇文稿並行編排,而不宜作為八篇獨立成篇的文稿與其他各篇文稿並列。

從MEGA2第1部分第5卷長達40多年的編輯歷程和最終出版成果來看,幾代編者一直在關注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如把《序言》排在最前面,保持《一、費爾巴哈》章主體部分三篇文稿的完整性,但最終仍然堅持分篇編輯,大體上按寫作時間排序,對展現手稿原貌、文本形成過程用心較多,對反映作者寫作意圖和著作內在結構關注不夠。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文本表現形式與思想內涵解讀之間的關系。主張分篇編排的編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並沒有提出“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概念,這樣的概念出自恩格斯后來的著述,因此不能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結構編輯《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對於這樣的問題,不應當局限於概念本身,就概念談概念,而應當結合這部著作的主題和內容加以辨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確實沒有出現“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這樣的提法。但是,必須承認,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特別是在《一、費爾巴哈》章中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主要論斷。他們闡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頁。】﹔論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指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科學預言了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共產主義所有制取代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共產主義革命與過去所有運動的根本不同,指出對於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共產主義“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並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這些前提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574、571頁。】

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劃清了唯物史觀同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指出這種唯物主義世界觀“對現實的物質前提本身作經驗的考察,因而它才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觀”【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第262頁(譯文有改動)。】﹔“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他們強調:“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4頁。】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不能因為沒有使用“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就否認這個事實。

同時,也要看到,唯物史觀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理論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所闡述的還是唯物史觀的一些基礎性、原則性的理論要點。恩格斯后來曾經公開表示“這種闡述只是表明當時我們在經濟史方面的知識還多麼不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6頁。】。他還談道:“我們在反駁我們的論敵時,常常不得不強調被他們否認的主要原則,並且不是始終都有時間、地點和機會來給其他參與相互作用的因素以應有的重視。”【《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93頁。】繼《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重要著作以及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信中不斷充實和發揮了唯物史觀的思想內容。他們還特別重視結合國際工人運動的實際經驗,檢驗並豐富他們的理論觀點,發表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等經典名篇。恩格斯晚年反復強調,不能把“唯物主義”當作標簽貼到各種事物上去﹔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歷史,必須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態的存在條件,然后設法從這些條件中找出相應的政治、私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87頁。】這些思想內容實質上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基本觀點的合乎歷史、合乎邏輯的演進和發展。

毋庸置疑,編輯要忠實於原著。但也必須考慮到,編輯未完成的著作通常需要對原著文稿做必要的編排處理,即所謂的“編者干預”。就《德意志意識形態》而言,尊重手稿的內在邏輯、保持手稿的連貫性,同所謂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人為地”改動手稿面貌、改變手稿結構和段落順序絕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並論。就系統編排方式的幾個版本而言,編者的主要意圖同樣是盡可能忠實地反映手稿面貌,而不是使手稿適應某種理論體系﹔問題出在受當時考証和研究水平的局限,對手稿的把握和處理存在某些缺陷。

因此,在這裡,合理可行的做法應當是在保持各篇文稿完整性的前提下,盡可能以合乎作者原意的方式把它們編成連貫的文本,而不宜機械地按照寫作時間羅列這些文稿片斷。

四、關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德意志意識形態》卷編排方式的建議

中國譯介《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工作開始較早。20世紀30年代初,郭沫若在日本全文翻譯了《一、費爾巴哈》章,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書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個版本根據梁贊諾夫首次發表的德文本翻譯(大概也參考了日文版),內容包括馬克思《費爾巴哈論綱》(《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原稿、《德意志觀念體系》序文之初稿和《費爾巴哈——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見解之對立》。郭沫若在譯者弁言中稱,梁贊諾夫對原文的整理“極其矜慎,極其周密”,因此他在翻譯時大體上遵守了梁贊諾夫版本的編輯原則,但是如他在譯者弁言中所說,“有些無關宏旨的廢字、廢句以及腳注,則多半略去了”【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郭沫若譯,上海言行出版社1938年版第3—4頁。】。這說明版本問題或編排方式問題當時還沒有受到重視。

1941年上海珠林書店出版克士(周建人)翻譯的《一、費爾巴哈》章,書名為《德意志觀念體系。第一部分(總論)》。這個版本根據阿多拉茨基1932年編輯出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英譯本翻譯,內容包括《序言》《一、費爾巴哈。唯物觀和唯心觀的對立》及馬克思《費爾巴哈論綱》原稿。

1959年,中央編譯局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德意志意識形態》卷並參考德文版全文翻譯了這部著作,編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1960年12月出版。1988年,在完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編譯工作后不久,又根據《一、費爾巴哈》章新俄文版和德文版編譯出版了該章的單行本,標題為《費爾巴哈》。此外,南京大學2004年翻譯出版了日本學者廣鬆涉編輯的版本。可見,國際上有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考証和編輯成果在我國都相應地得到了反映。我國還有學者對這部著作特別是有關費爾巴哈章節的編排方式進行了研究,並取得初步結果,提出了編輯意見。總體看來,所有這些版本和編輯意見都遵循了系統編排的思路。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編譯規劃,《德意志意識形態》編為全集第5卷。就版本性質而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屬於研究學習版。但是,從中文第2版工作啟動之初,編譯者就在總結中文第1版編譯經驗基礎上,注意盡量吸收各種有學術價值的研究和編輯成果,力求做到收文更齊全、編排更合理、翻譯更准確、資料更翔實,使新版全集成為一個兼顧學術性和實用性、接近歷史考証版的基礎版本,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和宣傳提供可靠的文獻依據。中文第2版《德意志意識形態》卷主要依據MEGA2第1部分第5卷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英文版等版本進行編譯。如何把有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最新研究和編輯成果充分吸收到我們的版本中來,做好這卷著作的編排和翻譯工作,是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困難主要不在於收錄內容。從內容方面來看,按照中文第2版收錄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編輯原則,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有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所有文稿,都將全文收入,編入正文﹔馬克思恩格斯參與寫作、修改和編輯的其他作者的文稿也一並收入,編在附錄部分﹔有關寫作背景、作者身份以及與正文文獻的關系等內容,將在資料部分加以必要的說明。

從形式方面看,則需要在仔細思考各種編排方式特點的基礎上確定中文版的編輯方案。在已經出版的卷次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自然辯証法》。這兩部著作在MEGA2中兩次收錄,既按寫作時間排序,也按邏輯結構排序。中文第2版採用了按邏輯結構編排的方式,同時在題注中詳細介紹了手稿寫作和流傳情況,以及MEGA2的編排方式。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各卷遵循一致的編目原則。《德意志意識形態》卷可供考慮的辦法是依據手稿保存下來的結構,編成一部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著作,同時吸收相關研究和考証成果,對有關文稿的編排次序做必要的調整。這樣做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當時的寫作意圖及對該書結構所作的安排,也有利於深入把握該書的主題、思想脈絡和和基本觀點。

同時,也要兼顧《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的特殊復雜性,不能機械地把不同層級、不同性質的文稿統編在一起,更不能像MEGA1那樣對手稿任意進行拆分調序,更改原有的文稿結構。比如有關費爾巴哈章節的文稿既有准備材料,又有底稿和修改稿或謄清稿,不能簡單地拼接在一起﹔有的文稿內容重復,而按照中文版的編目原則同一篇文稿不能多次收錄。另外,有的文稿根據新的考証結果也不能按過去的做法編入該卷正文部分。

此外,在資料部分應當把手稿的具體寫作經過、流傳情況、重要異文和注解翔實地展示出來,充分反映手稿的過程性特征。為方便對照閱讀,還可以考慮將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編目附在書后。

綜上所述,建議考慮採取以下編目方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5卷《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1.關於費爾巴哈

馬克思論費爾巴哈(恩格斯1888年發表的稿本)

恩格斯 費爾巴哈(筆記)

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一卷 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

序言

一、費爾巴哈

Ⅰ 一、費爾巴哈。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

一、費爾巴哈。1.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國哲學

以“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開頭的片斷(片斷1)

以“由此可見,事情是這樣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開頭的片斷(片斷2)

Ⅱ—Ⅳ 主體部分三篇文稿

萊比錫宗教會議

二、聖布魯諾

三、聖麥克斯

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

第二卷 對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真正的社會主義”

一、《萊茵年鑒》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

四、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達姆施塔特1845年版)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

“真正的社會主義者”

附錄

赫斯、馬克思:“格拉齊安諾博士”的著作:(阿·盧格:)《巴黎二載。文稿和回憶錄》

赫斯、恩格斯:五、“荷爾斯泰因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新世界或人間的精神王國。通告》

丹尼爾斯、馬克思、恩格斯:瓦·漢森博士《1844年特裡爾聖衣展覽期間發生的治療奇跡實錄》(特裡爾1845年版)

關於編目方案的簡要說明:

收錄MEGA2第1部分第5卷中發表的全部文獻﹔增補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的原稿和恩格斯修改過的文本一並收錄。《提綱》在MEGA2中是作為筆記編入第4部分(筆記部分)第3卷發表的。鑒於這篇文獻具有重要理論價值,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6頁、第10卷第647頁。】,長期以來被視為獨立成篇的著作,中文版不宜將其簡單地視同普通的筆記類文獻,編入筆記卷次,而應當作為獨立著作收入著作卷次,排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正文前面。

《德意志意識形態》全部文獻作為一部著作編輯,分為正文(兩卷)和附錄兩個部分。

《一、費爾巴哈》章的編排是全卷編排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該編目方案大體上延續新俄文版和德文版的結構,繼續將該章按四個小節編為一體。第一小節由開頭部分三篇文稿和第七、八篇文稿組成,接續編排﹔第二、三、四小節為主體部分三篇文稿。對開頭部分編排順序略作調整,即把第一篇文稿《一、費爾巴哈。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前,排到第二、三篇文稿《一、費爾巴哈。1.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國哲學》前面。將第二、三篇文稿整合編輯,採用第二篇連貫手稿,其中前半部分“導言”採用第三稿即謄清稿,原稿與謄清稿的差別之處在注釋中加以說明。

另可考慮的處理辦法是將八篇文稿作為這一章的組成部分連貫編排,各篇文稿以空行、標注手稿頁碼形式區分開來﹔將第二、三篇文稿整合編輯,並作必要注釋﹔將第七、八篇文稿排在該章主體部分三篇文稿之后。這是盡量吸收MEGA2第1部分第5卷考証和編輯成果的一種編排辦法。

《費爾巴哈》(筆記)是恩格斯寫作的札記類文獻(馬克思標注了分段序號),應當視為《一、費爾巴哈》章的准備材料,不宜將其編入《一、費爾巴哈》章,也不能編入附錄,因此,應將其作為一篇單獨的文獻編輯,可以考慮編到《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后面、《德意志意識形態》正文之前。

《五、“荷爾斯泰因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新世界或人間的精神王國。通告〉》一文,現在可以確認是赫斯在恩格斯參與下寫作的,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的編輯原則不應當收入正文部分,而應當收進附錄。

MEGA2第1部分第5卷還收錄了赫斯和恩格斯評論格奧爾格·庫爾曼和奧古斯特·貝克爾著作的片斷,內容是赫斯批判庫爾曼和貝克爾的幾行文字,恩格斯做了少量改動並加了刪除標記,大概是為修改《五、“荷爾斯泰因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 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准備的材料。中文版可以在這篇文章的題注中詳細譯介該片斷的內容,而不將其列為單獨的篇目。

(柴方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