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作者撰寫的中共黨史代表作

原標題:國外作者撰寫的中共黨史代表作
作者:陳實 翟慧霞    發布時間:2020-06-22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一批海外知名人士撰寫的關於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經典著作,對推動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共產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通過翔實的記述、生動的筆觸、扎實的考証,向世界介紹了發生在中國大地上那些影響深遠的人和事。今天重溫這些著作,不僅能從中獲得更多真知灼見,也能感受到作者和書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更能從中獲取力量,為向世界更好地介紹中國提供更多養潤。
  《紅星照耀中國》
  伴隨著中國革命的進程,自20世紀30年代起,一些美國人寫出了或是直接報道中國,或是以中國為主要背景的優秀作品。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曾用名《西行漫記》)就是其中之一。
  該書是斯諾根據他1936年在我國西北部革命根據地延安等地採訪紅軍將士的經歷撰寫的一部紀實作品集。20世紀30年代是國民黨宣傳輿論佔絕對統治地位的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長期被陌生化和妖魔化,“赤匪”“土匪”一直是紅軍的代名詞。斯諾作為西方記者,經過深入採訪、實地考察后寫下的報道,不僅向國統區人民傳遞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豐富信息,而且首次向世界人民打開了了解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真實情況的窗口。斯諾用客觀而不乏激情的語言,記錄了這一段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奇跡,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傳了中國的紅色革命。斯諾的報道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當時國際上對“紅區”的偏見:讓世人看到了紅軍非但不是蔣介石文化“圍剿”刻畫的“草莽流寇”,相反紅軍是用先進文化塑造引領的,有靈魂、有信仰、有理想的“中國唯一的一支從政治上來說是鐵打的軍隊”。
  《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真實性和立體感。斯諾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畫面、故事、細節等,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紅軍的精神世界,用大量的篇幅記述了紅軍領導人和普通戰士的日常,以及人民百姓對紅軍對共產黨的支持愛戴。它以歷史親身見証者的視角,提供了許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事例。閱讀本書,可以感受到這些人和事穿透歷史,向我們扑面而來,讓尚處於幼年時期的“人民軍隊”真實可感地、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本書可讀性很強。斯諾寫工農紅軍、寫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寫延安紅色政權,他的觀察點、態度和語言,都具有鮮明的特色,是非常質朴而真誠的。
  《紅星照耀中國》出版后在歐美引起了強烈反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志士陸續前來中國,同人民軍隊並肩戰斗。《時代》周刊評價說:“斯諾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一樣,是震驚世界的成就”。毛澤東表示,《紅星照耀中國》是“外國人報道中國人民革命的最成功的兩部著作之一”。
  《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
  美國新聞記者艾格妮絲·史沫特萊所著的朱德元帥的傳記《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也是外國人士記述中國革命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與《紅星照耀中國》一起被譽為西方人向本國介紹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的經典之作。
  本書不僅真實地記錄了朱德60歲以前的傳奇經歷和走過的革命道路,同時也生動地展現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壯麗多姿的畫卷,是國際友人描寫中國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經典名著。自從它在1955年以日文譯本出版問世以來,全世界已先后出版了德、俄、法、西班牙、孟加拉、丹麥、意大利等八個語種的譯本,在各國進步人士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探索了朱德如何走過這條艱苦而偉大的道路。把朱德個人生活的緯線和中國歷史進程的經線交織起來,組成了一部朱德光輝的傳記,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百年來的燦爛的革命斗爭史。一方面,作者把自己置身於書中,用非常生動、細膩和雋永的筆觸,刻畫了朱德的形象。“從來沒有另外一個總司令,在現役期間從事紡織、排字、種菜、做飯、寫詩和講學,不僅為自己的部隊講解軍事戰略和戰術,而且向婦女班講授如何存儲蔬菜”。另一方面,作者從太平天國革命作為道路的起點背景寫起,寫出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護國戰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共合作、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樣一些中國革命史上各個階段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朱德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奠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基礎,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從古田會議到粉碎“圍剿”,特別是二萬五千裡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和西安事變等中國革命軍事史上的重大事件。閱讀本書,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和整個中華民族一起在危機中開始覺醒、在黑暗中不斷摸索的奮斗歷程,同時也感悟到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熔鑄在一起所煥發出的生命之光是多麼絢麗。
  本書作者史沫特萊是中國人民親密的朋友,杰出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社會活動家、美國著名作家,第一個跟隨八路軍採訪的外國女記者。史沫特萊1928年底來華,在中國生活了12年。1941年回到美國后,在艱苦生活條件和殘酷政治迫害下,費時數載,傾注全部心血寫作本書。直到她臨去世的時候,還不忘整理《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原稿。在她的遺囑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唯一信念和唯一誓願,就是那些貧困的、被壓迫的人民的解放。而中國革命的成就,已經是這一解放事業的中流砥柱。”1950年史沫特萊因病去世。依照她生前的願望,骨灰被安置在中國八寶山革命公墓,朱德為她題寫碑文“中國人民之友,美國革命作家史沫特萊之墓”。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長征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數十年來,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壯麗的遠征吸引了國外許許多多作家和記者,誕生了諸多優秀作品。其中,美國著名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重走長征路后寫下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無疑是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
  該書以旁觀者的視角、紀實性的筆調呈現了長征歷史。除了對中國的黨史專家和經歷長征的在世老人的採訪外,作者還從大量中外當事人的回憶錄中抽絲剝繭,以還原人物和事件全貌,多方採信,盡力展現長征的全景,全面系統、具體生動,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作者認為,長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征程”,不是一場簡單的戰役,也不是簡單的勝利。在20世紀中還沒有什麼其他事情能像長征一樣讓人如此神往,也沒有什麼事件像長征一樣如此深遠地改變了世界的未來。對於長征的領導者,書中從他們早期經歷開始一一介紹,探討其思想形成的淵源和走向,並在書末點出了眾多長征中堅人物的最終結局。讀者可以跨越時間,了解長征對革命前輩一生的影響。索爾茲伯裡在書中寫道:“長征是一篇史詩。這不僅是因為純朴的戰士以及指揮員們所體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還因為長征實際上成了中國革命的熔爐。”
  作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是第一個完整全面地研究長征的外國人。他也是20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著名記者之一,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歷任《紐約時報》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副總編輯等職。早在1938年,30歲的索爾茲伯裡首次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讀到長征,立即就被紅軍那段傳奇般的征途深深吸引。他堅信“隻有親身走過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出長征中的戰斗和艱難困苦——特別是雪山和草地”。1984年,索爾茲伯裡終於實現心願,以76歲的高齡重走長征路。本書於1985年在美國出版后,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產生了極大的國際反響,先后被譯成十幾種文字。
  《中國未完成的革命》
  1945年至1947年的國共談判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談判的成敗決定了中國未來的歷史走向,美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冷戰的開始,美國開始實施援蔣反共的對華政策,國共談判最終失敗。中國向何處去,成為了籠罩整個遠東的迷霧。在重重的歷史迷霧中,站在1947年的當下,一位來自華沙的猶太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用他來自中國的豐富生活閱歷,用他深刻理解中國大歷史的深厚底蘊,首次為世界上的英文讀者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未來的命運,這就是后來被稱為愛潑斯坦“戰爭四部曲”之一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
  這本書是作者在長期追蹤採訪中國抗戰,特別是深入採訪了當時西方社會無從知曉的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基礎上,對未來中國命運的深刻理解。伴隨著抗戰之后國共兩黨的摩擦、談判和美國軍事調處,愛潑斯坦也在此書中予以跟蹤並發表評論。因其觀察中國社會與歷史的深度和幾近白描般的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記錄,這本書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抗戰與革命的一部繞不開的經典之作。該書於1947年在美國出版后,迅速被譯成德、波、匈等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愛潑斯坦曾說,這本書是關於中國的,但其中涉及的問題對於整個亞洲來說都是普遍存在的。亞洲各國人民希望改變他們自己也承認的落后狀態,獲得民族解放和進步。很多慘痛的經驗告訴他們,沒有自由,就沒有進步。
  在這部作品中,愛潑斯坦想向外界傳遞的信息無疑是強烈而確定的。那就是,在全國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正確的全面抗戰路線指導下,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解決了根據地面臨的困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引領了蓬勃發展的嶄新氣象,與國民黨在后方、淪陷區的腐敗叢生、妥協投降、喪失斗志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照。從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中,愛潑斯坦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和希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通過這部作品,他也向世界各國人民發出了這樣的強烈信號。
  作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是國際知名記者、作家。抗戰期間,他既奔赴南京、廣州、武漢及山東台兒庄前線戰場採訪,也曾突破重重封鎖訪問延安。新中國成立后,愛潑斯坦應宋慶齡的邀請返回中國,后來加入中國國籍,並長期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1951年,他任執行總編創辦《中國建設》(現改名《今日中國》)雜志,向世界傳播新中國建設與改革事業的成就。2009年,愛潑斯坦被評為100年來對中國幫助最大、最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十位國際友人之一﹔201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稱號。
  《鄧小平時代》
  本書是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10年傾力之作,它展現了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轉型的歷史變局和內在邏輯,精彩而引人入勝。在美國,它獲得過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在內的6項大獎。在中國,傅高義本人因為《鄧小平時代》而在2013年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鄧小平時代》一書是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為寫作本書,傅高義多次到中國訪問,也曾經較長時間住在北京,採訪中國的黨史專家、高級干部子女,以及曾在鄧小平手下工作過的干部。受訪者超過300多位,其中還包括李光耀、卡特、基辛格等一些外國政要。作者還走訪了鄧小平曾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從當地學者與干部的口中,以及從當地博物館的資料與實物裡,獲得了更豐富的信息。
  作者對鄧小平個人性格及執政風格進行了深層分析,並對中國改革開放史進行了完整而獨到的闡釋。書中涵蓋豐富的中外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以及為數眾多的獨家訪談。書中既有對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雲等人相互關系的細致解讀,又有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美建交、經濟特區、“一國兩制”、“南方談話”等重大事件和決策的深入分析。本書既具學院研究的嚴謹專精,又有對中國現實政治與事理人情的透徹把握。
  傅高義表示,“這本書雖然名字叫《鄧小平時代》,但是我要寫的其實不隻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我更想告訴讀者的是:30多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偉大變革,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由誰主導的,影響又如何”。
  本書出版后,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認為,本書不僅是一部論述世界一流領導人的扛鼎之作,而且為1978年美中兩國秘密進行的戰略性和解,及其如何推動中國國內的變革,提供了極為權威並引人入勝的解讀。
  以上這些由海外人士寫作的、在國際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著作,不僅增進了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也能讓中國人更了解自身,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未來。上述這些著作中,作者通過真實、立體、扎實的論述,展現給世界觀察中國的不一樣的視角。這些著作為我們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很好參考。從經典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水平,我們的故事就會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就能更好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塑造良好國家形象。
  (作者陳實系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中國報道社社長﹔翟慧霞系中國報道社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