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觀

作者:李慶英    發布時間:2020-07-07    來源:百年潮
分享到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之年,也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個歷史節點上,我們回望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觀的發展及其實踐歷程,具有重要的思想啟示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是鮮明的時代主題和標識,“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革命”是一個具有正面價值和積極意義的重要范疇,其思想內涵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不斷豐富拓展。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裡,任何真正的革命都是社會革命,革命不是故意地、隨心所欲地制造出來的,而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產物,從本質上說它是變革社會所有制、改造世界的根本性手段,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推動力,“社會主義不通過革命是不可能實現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根本上說就是科學指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進行社會革命、最終實現人類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其指導下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自創建時就秉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宇宙論和社會革命論”。1921年一大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通過的黨綱明確規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因而黨天然地肩負著“實行社會革命”的政治使命。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團結帶領人民為“實行社會革命”而不斷進行自身建設、理論創新、不懈奮斗的歷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之於中國共產黨人,是最鮮明的時代主題和標識,意味著最震撼的變革力量和最激昂的精神狀態。關於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觀,毛澤東有一段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重要論述,那就是1927年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所說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段經典話語,生動詮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范疇的時代內涵,揭示了這一時期“革命”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階級斗爭,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說的“政治革命”。

然而,我們黨誕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要完成自身肩負的“實行社會革命”這個政治使命,首先必須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歷史使命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執政使命,即既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斗,又要變革落后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奮斗。這兩大歷史任務的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於一役。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提出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經過28年浴血奮戰,勝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和廣大人民群眾備受剝削奴役的悲慘狀況,從而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開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革命”的實踐形態發生很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下“還有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我們黨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我們黨“實行社會革命”的表現形態和黨的政治話語中的“革命”內涵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

毛澤東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進行了科學估計:“‘畢其功於一役’,我是在流血的革命這一點上說的,就是說流血的革命隻有這一次,將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那一次就不用流血了,而可能和平解決。但這只是可能,將來是否不流血,還要看我們工作的努力情況。”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使和平解決的“可能”變成了現實。在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探索出一條和平改造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即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而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作為階級斗爭對象的剝削階級在社會上不存在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黨“實行社會革命”的政治使命就已完結。我們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開始了“實行社會革命”的艱辛探索,並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其間雖經歷曲折,但也取得了許多成果,比如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了處理好“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重大理論觀點。這些探索成果為中華民族實現從根本扭轉命運到持續走向繁榮富強,奠定了物質基礎,積累了理論經驗。

需要強調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也對“革命”的內涵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比如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期間曾深刻地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是還有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也是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這段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內涵的新認識、新發展,對我們黨在實踐中領導開展“教育革命”“技術革命”等社會主義建設活動,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辟了我們黨“實行社會革命”的新征程,“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判斷時代形勢和中國實際情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創新,對“革命”的內涵和實踐形態進行了積極探索,特別是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命題,從而開辟了新時期我們黨“實行社會革命”的新征程。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我們黨就庄重宣告:“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的、深刻的革命。”這就清晰揭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革命”本質,表明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實行以改革開放為鮮明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社會革命”的新形態。對於“改革”與“革命”之間的關系,1980年4月1日鄧小平明確指出:“革命要搞階級斗爭,但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1985年3月28日,他進一步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很顯然,鄧小平是從“社會革命”這個更高層面來揭示“改革”與“革命”內在統一的本質內涵的。這裡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對於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而言的。這種層面的“革命”主要著眼於生產力角度,用鄧小平的話來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革命觀,后來在我們黨的政治文獻中被表述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革命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為基礎,不僅僅是一種破除舊的政治上層建筑的社會運動,更是一種新的社會建設運動。改革開放作為新時期我們黨“實行社會革命”的實踐形態,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本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場偉大革命破除了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成功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革命”在中國主流政治話語中煥發光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宣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標志著我們黨正式開啟了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進軍,“新的偉大斗爭”成為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主要表現形態。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從“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兩個層面有力地拓展了“革命”范疇的思想內涵,並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推進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嶄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和會議上旗幟鮮明地強調“革命”、弘揚“革命”、闡發“革命”:從重申“革命理想高於天”,到告誡“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能喪失革命精神”﹔從提出“勇於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到強調“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但同時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從提醒“必須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堅決斗爭”,到宣告“在新時代,我們黨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既正本清源,又守正創新,從而賦予“革命”以新的時代內涵,讓“革命”一詞在新時代中國主流政治話語中煥發耀眼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地進行下去。”這個重大論斷深刻地昭示:我們黨的近百年奮斗歷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貫穿著“實行社會革命”這個“總主題”﹔雖然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實行社會革命”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態,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觀在本質上卻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革命”始終代表著社會變革力量,蘊涵著黨的基因和屬性,昭示著黨的奮斗目標和遠大理想,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勇往直前、敢於斗爭、不懈奮斗的精神狀態,承載著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北京日報社理論部主編,高級編輯)

(原載《百年潮》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