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與焦裕祿“三部曲”
穆青是20世紀中國新聞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記者之一,在長達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始終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朴素生動的語言,極力捕捉社會發展中最具重大意義的題材,盡力展現關乎國家命運、時代進步的重大主題,記錄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前進步伐。這其中,採寫焦裕祿“三部曲”(《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人民呼喚焦裕祿》《焦裕祿精神常青》)傾注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感情,影響最為深遠。
一寫焦裕祿:《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1958年初到1960年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制定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陷入停滯和倒退。1961年1月,為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人們也開始冷靜下來,討論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這一時期,為配合中央關於經濟發展問題的討論,《人民日報》連續開展了“用革命精神改進設計工作”“打破洋框框發揮創造性”等五個專題的討論,但其中影響最大、效果最好的是“實現縣委領導革命化”的討論。在經歷“大躍進”的挫折和三年自然災害,經過冒進、“反冒進”和反“反冒進”,有些省(如安徽)開始搞承包制責任田,大家在探索,而對遇到的困難和不斷調整的政策,干部們大都比較茫然。縣委工作如何搞,面臨的困難如何克服,低落的士氣如何提振,都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實現縣委領導革命化”的討論從1965年10月12日開始,第一期大題《實現縣委領導革命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欄,佔了整個頭版,《人民日報》可以說是高度重視。
焦裕祿
為了深入宣傳三年困難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壓不垮、打不倒的革命精神,新華社記者穆青等人本著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直覺,希望在全國尋找一個典型人物。關於這點,穆青在他后來撰寫的《穆青自述》一文中描述:“當時,我們國家經過了三年自然災害,又經過‘大躍進’浮夸風,真是天災人禍,有人分析,‘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民不聊生。1961年到1965年,國家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已初見成效,但就我所看到的車窗外的景象,仍給人荒涼蕭條的感覺……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必須用輿論引導群眾戰勝困難……我就想尋找這種典型,激勵人民,戰勝困難。”所以,穆青有一種強烈的想法,想找一個人,一個典型人物,但他是誰?不知道。他在哪兒?不知道。
焦裕祿逝世后,1964年11月20日,《河南日報》記者張應先、魯保國等人以《在改變蘭考自然面貌的斗爭中鞠躬盡瘁—焦裕祿同志為黨為人民忠心耿耿》為題在《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人物通訊,但影響並不大。1965年12月17日,在新華社駐河南記者站記者周原的推薦下,穆青、周原、馮健三人來到當時受災最為嚴重的蘭考採訪。在聽了蘭考縣相關負責同志匯報后,他們一行又看到了焦裕祿補過的襪子、坐過的藤椅等遺物,內心受到了極大震撼。當時匯報工作的干部們一說起焦裕祿就痛哭流涕,穆青等人也是流淚不止,特別是有人講到焦裕祿走進梁進財家那低矮的茅屋,看望病中的老人,當老人問“你是誰?”焦裕祿說“我是你的兒子”時,穆青流淚了,他感到焦裕祿對群眾不是一般的感情!他幾乎哭出了聲。他找到了對焦裕祿的定位:“一個共產黨員的縣委書記的榜樣!”之后,為靜心創作,穆青等人連夜返回開封,在開封賓館由周原執筆開始撰寫《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一文。在寫作之前,穆青要求:“焦裕祿就是一代共產黨員的典型!我們一定要把他的事跡原原本本寫出來,讓人們看看咱們共產黨的干部是怎樣舍生忘死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稿子出來以后,穆青就返回北京對文章進行了潤色,七易其稿。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由新華社記者穆青、馮健、周原三人採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並配發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學習》。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當天上午10點播發了由著名播音員齊越錄制的這篇通訊。電波發出后,焦裕祿這個名字迅速傳遍全國,一時間,山河動容……幾天之內,全國各大局委、省市委、中央各部委,紛紛發出通知,號召全體黨員干部向焦裕祿同志學習,《人民日報》又相繼發表了《要有更多這樣的好干部》《最可貴的階級感情》《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等7篇社論,指導各地如何學習領會焦裕祿精神,迅速在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的高潮。
二寫焦裕祿:《人民呼喚焦裕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在新舊經濟體制交替、轉換過程中,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尤其是部分黨員干部腐敗問題最為突出,群眾反映十分強烈。針對這一問題,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全國各族人民的眼睛盯著我們,看我們能不能拿出懲治腐敗的實際行動來。”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報》在發表的社論《領導干部要學焦裕祿》一文中強調:“千變萬化,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密切聯系群眾的光榮傳統不能變,艱苦奮斗精神不能變。而且,就當前某些領導干部身上的毛病來說,用焦裕祿精神醫治可能更靈一些。”
1990年春,面對干部隊伍中出現的問題,穆青、馮健、周原想到基層找一個新的典型,下去轉了一圈,發現群眾仍對焦裕祿有感情,盼望焦裕祿那樣的干部。穆青在其《自述》中這樣寫道:“1990年寫的《人民呼喚焦裕祿》,是個政治題目。干群關系緊張,有些地方重新學習焦裕祿,重新樹立焦裕祿的形象。我們這三個老頭兒又在北京坐不住了,我們又要下去找新的典型。結果下去,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白天看,晚上召開座談會,群眾叫‘說真話會’,反映的都是干部的作風問題,貪污、腐敗、欺壓百姓,群眾都懷念焦裕祿,說現在缺少焦裕祿那樣的好干部。”於是,他們用“呼喚”二字撰寫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發表在1990年7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文中,穆青等人針對這一時期部分黨員干部的腐敗問題直言不諱地抨擊:“有的人隨意侵犯群眾利益,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一切向錢看。群眾氣憤地把這‘三亂’比做新的‘三害’。有的人揮霍公款大吃大喝,群眾指著他們的脊梁骨說:‘把酒杯捏扁了,把筷子吃短了,把椅子坐散了。’”當時很多群眾都說:“要是焦裕祿還在這事他能不管嗎?要是干部都像焦裕祿那樣,該多好呀!”
1990 年5 月,穆青(右二)、馮健(左一)、周原(右一)重訪蘭考(高長富攝)
這一時期,在全國人民呼喚焦裕祿精神的背景下,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為焦裕祿題詞。1990年6月15日,鄧小平為紀實文學《焦裕祿》題寫書名﹔1990年6月16日,李鵬到蘭考題詞:“讓焦裕祿精神更加弘揚光大”﹔1991年2月9日,江澤民考察蘭考,並題詞:“向焦裕祿同志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此外,1990年7月15日,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也有感而發,寫下詞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詞中“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句,深深表達了習近平對焦裕祿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愛民為民、責任擔當的堅定情懷。
三寫焦裕祿:《焦裕祿精神常青》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1992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改革,擴大開放,力爭經濟更好更快地上一個新台階的意見》,就貫徹落實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作出部署。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提出了90年代加快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主要任務。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推進,社會上一股一切向錢看的不良風氣又開始滋生蔓延。
1994年5月,焦裕祿逝世30周年前夕,穆青等三人再返蘭考,針對社會上有人說“窮日月才需要焦裕祿,如今富了,焦裕祿那一套不時興了”,“時代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同了,當年焦裕祿具有的魅力,如今沒有吸引力”等問題,又採寫了《焦裕祿精神常青》一文,並發表在11日《河南日報》上。文章指出,人們呼喚焦裕祿,是“深情地呼喚黨一貫同群眾血肉聯系的好傳統,呼喚黨的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風”。文章批評,“有些人心裡裝著一個膨脹的自我,隻想自己的位子、票子、房子、車子,唯獨沒有人民群眾﹔有些地方、有些單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有的人喜好講大話空話,卻不願扑下身子實干。尤其令群眾憤慨的是,鋪張浪費、貪圖享受之風在少數黨員、干部中滋生、蔓延……”文章強調,“如果再有一批像焦裕祿那樣的好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會大發揚,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必將如虎添翼,煥發出更大的活力”。他們還響亮地提出,越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越要弘揚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焦裕祿精神不會過時。
1986 年,穆青與焦裕祿栽種的桐樹合影(高長富攝)
這一時期,黨和國家開始思考焦裕祿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價值和意義。1994年5月13日,胡錦濤在紀念焦裕祿逝世30周年大會上指出:“焦裕祿同志是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中國共產黨的好黨員,人民的好公仆,縣委書記和廣大干部的好榜樣。……在今天,認真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要求,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呼喚,是加強黨的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他還強調:“應該像焦裕祿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事事相信和依靠群眾﹔應該像焦裕祿那樣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講真話,辦實事,大膽開拓,創造性地工作﹔應該像焦裕祿那樣不怕困難,不畏艱險,頑強拼搏,艱苦創業﹔應該像焦裕祿那樣廉潔奉公,勤政為民。”他號召全體黨員干部:“要將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當作加強黨和政權機關思想作風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繼續切實抓好,抓出成效,在全黨以至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弘揚正氣、壓倒邪氣、催人向上的輿論環境,推動學習焦裕祿活動更廣泛更深入地開展起來。”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號召全黨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的鮮明態度。
斯人已逝,其文長存。穆青以他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生動詮釋著“勿忘人民”的三種境界——情系人民、扎根人民、服務人民,不僅為我們樹立了焦裕祿這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還為我們在不同時期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探明了方向,他的作品震撼了幾代人的心靈,推動了黨的建設向縱深發展,無愧於“新聞界的焦裕祿”這個光榮稱號。
(作者:焦裕祿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工作人員)
(原載《百年潮》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