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升華及世界意義

作者:申森    發布時間:2020-07-09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也邁上了新台階,開創了新局面。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國共產黨深入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提供了全新機遇與寬廣平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守正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指引著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科學全面地謀篇布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不可或缺的綠色維度實現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化認知,從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執政理念和執政策略等維度為世界其他國家執政黨特別是各國共產黨領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嶄新視野與豐富經驗。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新時代不斷深入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提出的更高標准與重大使命。

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任何政黨要取得執政成效,都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在這一點上,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指南針”和“導航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共產黨執政規律,就是共產黨執政后必須遵循的、反映黨執政本質和必然性的法則和客觀要求,包括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略,應該採取的執政體制和執政方式,應該鞏固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資源,應該創造的執政條件和執政環境,等等。”[①]由於實踐的發展和認知的推進,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也會打上獨特的時代印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的豐富經驗也從實踐維度不斷開辟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知的新境界,在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執政理念和執政策略等方面積累了全新認知與豐富經驗。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了對共產黨的全面領導的認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持續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②]。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科學認識、不斷鞏固黨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在這一時期經過了不少難關,啃下了不少硬骨頭,解決了不少頑瘴痼疾,取得了一些成效,總體上呈現出向上向好的局面。但是,必須冷靜地看到和承認的是,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仍然面臨重重壓力與種種考驗。准確來說,這種考驗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歷史時期的科學判斷,即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窗口期。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前所處階段的准確概括,既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性特征的科學研判與精准定位,同時也凸顯了強化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集中領導與頂層設計的時空訴求。三期疊加的階段不僅是實現化繭成蝶、完美蛻變的特殊時期,更是需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攻堅克難,逆水行舟的關鍵階段。

從國內層面看,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的任務迫在眉睫,因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質量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③]。因此,在新時代,污染防治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一起成為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決打贏的這三場重要“戰役”,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中的一項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在這種嚴峻的生態文明建設情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地強調: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④]。的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協調,將之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領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環節眾多、系統復雜,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領導核心地位的中國共產黨需要進行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

從國際層面看,參與、貢獻、引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事業也需要發揮中國共產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從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看,生態環境的保護事業由於具有全球性的特質,已經不僅是某個國家面臨的本土任務,而是全球需要一起面對與承擔的共同挑戰與共同責任。然而,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仍在進行; 國外部分人“抹黑”中國、“唱衰”中國的聲音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國際環境治理進程屢遭挫折。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也成為証明中國模式和中國力量的重要窗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我們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⑤]。習近平總書記從正反兩個角度入手,對比性地分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並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世界性意義。一方面,他從告誡性角度警示全黨: “生態文明建設做好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加分項,反之就會成為別有用心的勢力攻擊我們的借口”; 另一方面,他以這一舉措的重大世界影響與國際反響激勵和鼓舞全黨與全國人民: “在我們這個十三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⑥]

在當前國內與國際、黨內與黨外面臨著復雜形勢與多重挑戰的背景下,持續強化中國共產黨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全面統一領導是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效的必然選擇。

(二)黨的領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証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顯著優勢,是新中國成立70 年以來創造的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跡和政治穩定奇跡的根本法寶,也是我們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根本法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必須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醒目凸顯中國共產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中國共產黨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領導核心地位與科學執政能力就是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神經系統”的大腦與中樞,是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總指揮官”。

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從政治高度出發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頂層設計,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証。生態環境問題對於中國而言,已然不僅是一個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具體問題,而且日益成為直接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效的關鍵因素與評價標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也不斷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政治意義融入執政理念與具體執政過程中。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 “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⑧]可以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超越了西方國家政黨狹隘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置於經濟發展框架下的簡單化議題討論,開始從更深刻的政治文明建設高度著手探索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主義解決方案與破解模式,從政治意義的維度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長遠性與持續性提供了根本保障。不僅如此,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之高、認知層次之深還集中體現在特別地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十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 修正案) 》。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成為世界上首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政黨最高行動綱領的執政黨,無論是對世界共產主義政黨發展,還是對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而言無疑都具有非凡的開創性意義。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具體制度體系的建設,不斷建章立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這些探索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機構機制上,通過全面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生態環境部,徹底改變了過去“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的分散機制,優化職能配置,強化統一規劃、統一監管等功能; 二是在制度建設上,通過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接續出台了包括《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在內的40 余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重新修訂《環境保護法》,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大廈的“四梁八柱”逐漸完整穩固地樹立起來。

可以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要“自上而下”地牢牢抓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這個“牛鼻子”,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從制度設計到制度執行層面不斷守正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展開提供了具有政治確定性、政策支撐性、戰略指引性的全面理論保障,也為加強對黨的執政地位的認識提供了新的參照坐標。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宗旨的認知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世代傳承的以人為本的治理智慧,是馬克思主義孜孜以求的實現人類解放的根本目標,更是共產主義政黨的內在宗旨和根本遵循。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 “共產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 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⑨]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定位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建黨伊始,共產黨人就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⑩]的人民觀確立為指導和衡量黨一切事業的重要價值准則。在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守正與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對共產黨執政根本宗旨認知程度、永葆自身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的核心需求。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在於滿足人民的美好綠色生活需要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1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始終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個根本線索與邏輯軸心。在滿足人民需要的意義上,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凝聚著人民群眾深切期望的共同的綠色願景,同時也承載著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綠色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重申和強調: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執政黨使命所在。”[12]生態環境是具有最普惠性特質的民生福祉,因為作為一種民生產品,生態環境的質量直接關系著每一位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從本質上就是為了探索和回應老百姓滿不滿意、答不答應的訴求與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綠色生活需要這一使命追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的重要民生福祉。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3]這個判斷從根本上遵循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印証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價值觀核心理念的內在契合性與高度一致性。不僅如此,這一判斷還實現了對過去認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狹隘理解與誤解認識的超越,充分意識到當前賡續不斷、竭盡全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也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變化,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要不斷著力解決好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要不斷努力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美好期待,不斷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要。繼續推進和加強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新時代回應人民生態環境訴求、解決人民“綠色”民生問題的必經之路。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利於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14]。要履行和實現共產黨的執政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就要把保証人民群眾生態福祉,為人民群眾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作為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重要著力點與最終落腳點。解決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生產與供給更多的綠色產品,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實踐的不斷推進是對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歷史使命與現實任務的透徹理解和深刻把握,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重大推進。

(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人民群眾為力量源泉

不可否認的是,建設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畫卷中不可或缺的綠色底色。繪制好這幅畫卷必然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主體力量的發揮,依賴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在不斷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進行調整升級的生動實踐中聚沙成塔、積水成淵,逐漸筑牢美麗中國的現實根基。

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和實踐維度都在不斷地深刻彰顯: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與實踐也充分地驗証與証明了人民群眾是我們進行一切實踐的重要力量。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接續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對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作用的認識也愈加清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深刻理解與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基礎上更加清醒地認識到: 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具體而言,無論是實現生產方式的優化轉型,還是推動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升級,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每個領域、每個過程、每個方面,人民群眾的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隻說不做、置身事外。”[15]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於人民群眾建設生態文明的這些觀點,深刻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巨大力量的珍視與重視。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民行動觀。准確而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項必然要求全員參與、全民動手、全面行動的全民性或者整體性事業,其實現的根本路徑在於“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16]。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17]人民群眾中蘊含著的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偉大事業的磅礡偉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依賴的可靠力量。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依托於人民群眾日日夜夜的生產實踐、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涉及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細節革命、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依靠人民群眾改變自身的消費行為與消費習慣。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每一個細微環節都必須緊緊依賴人民群眾的寶貴力量,都需要通過形塑人民群眾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全新的合生態的道德行為准則,開展一場廣泛性、全民性、持續性的綠色斗爭才能實現。夯實中國共產黨執政治國的群眾之基,打贏防治污染的人民之戰,就要凝聚好、利用好、鞏固好偉大的人民力量,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認知和實踐行動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實踐、勇於革新、實現突破。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拓寬了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新領域

中國共產黨是與時俱進的先進性學習型政黨,也是具備長期執政能力的世界大黨,一直以來重視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守正創新開辟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全新領域,把錘煉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能力作為在新時代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使命任務,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方式深度嵌植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過程之中,不斷地拓展執政能力建設的新領域。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強黨內政治和組織建設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與組織建設中必須貫穿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如果說,以凸顯和確保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為目的的全面制度設計是主動而為的話,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的重要方面,則更多的是從約束性維度採取的一種倒逼機制。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性地將生態文明建設任務提升到黨內政治建設的重要高度,並且逐漸塑造和形成了呈現顯著“綠色化”特質的政績觀和政治生態。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各級領導干部要勇於擔當、建功立業的重要領域,廣大領導干部要從政治建設維度出發,以高度的敏銳性重視提升生態環境問題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政治意蘊時強調:“社會反映十分強烈,這既是環境問題,也是重大民生問題,發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問題。”[18]可以說,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實踐層面和制度維度全面立體地將改善環境質量、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提供良好的環境明確作為重要職責和使命。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和生態環境不僅是對各級黨政機關的規定動作要求,更是要深刻成為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關鍵環節。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加重視生態建設的重大歷史責任。全黨上下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粗放發展的結果必然也將是自嘗苦果,不僅會損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使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消減,也會導致黨的權威性受損、公信力式微、執政力削弱,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風險,影響黨的執政基礎的穩固,成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現實阻礙。

事實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組織建設日益凸顯生態文明建設導向的鮮明趨勢的確引人關注。這些組織建設的制度化探索集中體現在把“綠色”約束深深嵌入到黨紀黨規等黨內制度之中。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深化主要體現在組織制度層面對領導干部主體責任的約束力度和管理強度顯著增強,強化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等制度形式,以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有效手段,全面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建設責任的全面考核與多層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 “領導干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骨干力量”[19],“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於領導干部”[2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重視和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要求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要成為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21],嚴肅告誡全黨“對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要正視問題、著力解決問題”[22]。不僅如此,領導干部在生態建設領域的制度建設方面的關鍵地位和抓手作用得到充分重視,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原則對生態環境領域的執政主體進行常態化、細節化的管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 “隻有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制度才不會成為‘稻草人’、‘紙老虎’、‘橡皮筋’。”[2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政治站位、責任意識等方面為嚴格規定、嚴厲約束、嚴密壓實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組織制度設計層面守正出新,探索研究並制定出台了不少管用的“強招”“實招”,制度趨緊的倒逼機制使各級黨政機關切實樹立起“失責必追究,追責到終身”的使命擔當意識。比如,2013 年中組部印發的《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開創性地從制度機制建設層面對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建設權責進行了規定,文件明確了對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要進一步突出和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綠色指標的考量權重。而2015 年中組部和監察部共同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 試行) 》則更加精准地明確了對領導干部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失職行為的認定,並對失職行為的追責程序進行了嚴格細致規定,為領導干部履職盡責設置了不可觸碰的“制度高壓線”。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的出台,把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落實主體責任原則和嚴格問責、終身追責的考核問責原則牢固確立起來,標志著對習近平生態文明的貫徹執行進入了全新階段,為新形勢下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更精細化的政治制度保障。黨內相關制度的密集出台,呈現出在新時代嚴格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責任量化管理的政治要求,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校正與保証在新時代政治建設中堅持正確的生態文明方向。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生態建設的政治責任高度高瞻遠矚,著重完善與加強頂層設計和具體制度規定,從權與責相統一、約束與激勵並舉的角度,將綠色政績觀作為考察領導干部的“緊箍咒”與“照妖鏡”的約束功能與震懾作用逐步形塑起來,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各級領導干部集中精力、奮力擔當的政治責任。

(二)以生態文明建設拓寬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建設領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地刷新和拓寬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內容和執政領域。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素,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內在維度。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拓寬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領域的核心要義集中體現在“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24]。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度闡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之間的高度關聯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不只是“自掃門前雪”式的孤軍奮戰,而且是全面聯動、協同共建的系統工程,這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首創性貢獻。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位”的不同之處在於其納入總體布局所產生的是化學反應式的復合結果,不是簡單求和的“4 + 1”公式,而是全面代入與深度融合的“1 × 4 + 1”。顯然,生態文明建設是環節繁多、機制復雜、系統巨大的綜合工程,這不僅意味著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25]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意味著各級黨政機關需要在生動火熱的實踐工作中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穿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等不同領域具體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推進,合理分解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目標和任務。這就要求從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整體進程的高度出發,為錘煉黨的執政能力提供更大空間,把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世情國情黨情統籌起來,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文明建設領域統籌起來。

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全新的執政領域也是鍛造全方位執政能力和彰顯執政優勢的關鍵空間。具體而言,在國內層面就是:在經濟建設上,以綠色發展理念繼續推動經濟綠色發展,實現生產方式的生態轉型與消費方式的全面升級; 在政治建設上,持續深化生態環境領域的制度創新,加大制度供給,全面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在文化建設上,大力塑造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價值觀,培育人民的綠色生活方式,激活和釋放綠色科技創新的潛能與活力; 在社會建設上,建設環境友好的公共基礎設施,打造健康活力的社會生態,充分保障生態公平與生態民生,匯集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合力。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中國要在國際層面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持續地領導探索構建融通中外的生態文明話語,爭取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引導國際環境治理秩序深刻重構、深刻變革、深刻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突出了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聯動合作的總體要求,提出要形成和塑造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全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組織部門、綜合經濟部門、統計部門、監察部門等都要把這個事情落實好”[26],充分匯集成生態文明建設合力。在新時代的實踐創新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不斷向縱深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從全方位、多維度強化黨的執政能力水平建設,全面拓寬黨的執政領域,為提升黨的執政境界與執政格局提供了精准的方向指引與理論前瞻。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了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的世界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領導和擔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及推動、參與、引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任務,既實踐性地豐富了人類建設生態文明的模式與樣態,又理論性地深化、強化、細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科學認識,同時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執政黨和共產黨的生態執政和生態參政提供了可參照的生動現實模板。

首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化探索為世界上不同制度國家的執政黨和政府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生態文明積累了重要的執政經驗和治理智慧。人類文明是多樣的,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不同的文明在本質上又是相通的,多樣文明的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對於生態文明而言,亦是如此。全世界人民對美麗世界景象的美好憧憬與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國夢之間也是相通相融、互利互贏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匯聚並生成了豐碩的生態智慧,不僅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對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可操作性強、可執行度高的實踐性模板,也為國際生態治理話語和理論創新貢獻了中國思想。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 5 治理並具有全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能力的發展中大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模式為書寫構建世界生態文明的鴻篇巨制源源不斷地提供著靈感思路與創作素材。不論是連續三年被授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故事、浙江省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環保工程,以及支付寶平台創新推出的“螞蟻森林”項目,還是被寫入聯合國宣言的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的經典模式,抑或是被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充分褒獎的北京治霾經驗,無不是鮮明凸顯世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富有成果、樂於分享的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和中國貢獻的佳話。

其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化探索為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與加強黨內建設提供了重要參照和借鑒范本。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陣營遭受嚴重挫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維度實現了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創新,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新領域,持續開辟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新境界,無疑是為當下國際上較為低迷的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開出了一劑“強心”的良方。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現存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共產黨探索與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事業產生了強大的引領效應和示范作用。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意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現在也愈來愈清醒地認識到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依然不是社會主義。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的中國模式振奮和提升了由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士氣”,一定程度上開辟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完善的廣闊前景。

再次,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而言,探索共產黨自身的黨內建設與實現社會主義政治訴求的雙重目標也要求其在政治綱領中納入更多的生態文明元素,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對生態文明的探索無疑也在政黨建設和發展路徑層面給予其重要的靈感。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受到各國共產黨的高度贊賞,可以說,引發了一股“向東看”的趨勢。如美國共產黨主席約翰·巴切特爾( John Bachtell) 高度評價中國在世界能源轉型中擔當的領導者角色,特別是在巴黎氣候協定中的堅定立場。資本主義制度體制下,生態環境治理前景極為堪憂,特別是奉行“美國優先”戰略的特朗普政府單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嚴重沖擊和破壞了逐漸成型的國際氣候治理體系,這顯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邏輯主導下的狹隘之心與失信之舉。當然,這也再次向世界充分顯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損害和惡化,卻無法提供有效的解決或替代方案,若要根本性徹底性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隻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正如巴切特爾所言,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作為民眾型政黨必須持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積極作為,生態文明是“全世界人民的訴求,也是人類未來生存的關鍵”,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們不可能等到社會主義到來之后才著手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現在就積極作出改變,隻有解決這些問題才有實現社會主義的可能性”。[27]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來說,中國共產黨的綠色執政方略和經驗為其探索和發展治黨戰略和政治主張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重要信心,也為其實現政治訴求開啟與拓寬了全新的視域。

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探索同樣也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進入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駛入了發展的快速航道,同時也進入了三期疊加的“歷史交匯期”。生態環境治理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要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武器,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應對實踐生成的挑戰,化解防范各種風險,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持續深入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與黨的執政規律的雙重探索,流暢雋永地書寫筑牢美麗中國之基、構建全球生態文明之夢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原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 2020 年第3 期)

 



[①]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中)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版第259 頁。

[②]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5 頁。

[③]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8 頁。

[④]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9 頁。

[⑤]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6 頁。

[⑥]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9 頁。

[⑦]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8 頁。

[⑧]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 頁。

[⑨]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2009 年版第44 頁。

[⑩] 《毛澤東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43 頁。

[1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5 頁。

[12]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9 頁。

[13]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 頁。

[14]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5 頁。

[15]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2 頁。

[16]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9 頁。

[17]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1 頁。

[18]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年版第86 頁。

[19]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年版第757 頁。

[2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96 頁。

[21] 參見《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459 頁。

[22]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年版第90 頁。

[23]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載於《求是》2019 年第3 期。

[24]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年版第43 頁。

[25]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8 頁。

[26]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 頁。

[27] 駱小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生產環境與生態環境雙重危機的根源——訪美國共產黨主席約翰·巴切特爾》,載於《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 年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