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

原標題:深刻把握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
作者:王相坤    發布時間:2020-07-22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長征源小學師生在江西於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參加祭奠先烈活動。新華社發

坐落於紅軍長征途經地彝海之濱的彝海村,通過建設“彝海結盟”紅色文化景區助力脫貧。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回顧了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強調“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回顧長征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征精神的重要論述,深入研究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與實踐價值,對於我們在新時代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1.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堅定理想信念始終是我們黨的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信仰馬克思主義、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寫在了黨的旗幟上。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三灣改編”確立“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堅持“支部建在連上”,保証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朱德同志在領導“贛南三整”時,為了激勵全體指戰員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召開大會,以俄國在1905年革命失敗而在1917年革命成功為例,指出中國革命的黑暗是暫時的。在建黨、建軍過程中培育成的堅定信仰,在長征中得到充分展現。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激勵和指引著紅軍一路向前。在長征途中,面對艱難困苦時,紅軍官兵講的最多的話是“隻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面對嚴酷無情的自然環境,面對絕地斷糧等生死考驗,紅軍將士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強大敵人,靠的就是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信念。據史料記載,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裡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艱難可以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可以奪走人的生命,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堅定的理想信念,經過長征的“淬火”,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之“鈣”。隨著時代發展,其思想內涵與時俱進,表達形式不斷創新,但其思想精髓則永放光芒。

2.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李大釗同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就指出,“犧牲永遠是成功的代價”。這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長征中得到充分展示。紅軍戰士面對的是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大炮,是惡劣至極的自然條件,他們抱定以死求生的革命信念和頑強意志,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征服空氣稀薄的雪山寒嶺和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在慘烈的湘江戰役中,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在突圍戰斗中腹部受傷,國民黨軍隊用擔架將他押往長沙時,他寧死不做俘虜,將流出來的腸子扯斷而壯烈犧牲。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紅軍將士才能夠依靠落后的武器裝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擊退上百萬追兵阻敵。跨越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極為艱苦的歷程,紅軍戰士在“爬過雪山就是勝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號的鼓舞下,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雪山草地,在漫漫征途中,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幾十座高山險峰,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體現了高尚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長征勝利的基礎,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動力。在新時代,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必須進一步保持和發揚這種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

3.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長征中,我們黨依靠自身解決了黨內問題,確保了黨的正確領導,這便是堅持獨立自主方針的結果。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前,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所有重大決策需要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作出。長征的勝利,是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指導下實現的。從長征出發到血戰湘江,紅軍損失慘重,殘酷的現實已說明依靠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不能領導黨和紅軍完成歷史使命,這就是當時全黨面對的最大實際。從挽救黨和紅軍、實現戰略轉移的需要出發,在上海黨的秘密機構遭到破壞、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絡的情況下,1935年1月,我們黨首次獨立自主地召開遵義會議,並作出一系列正確的重大決策。在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的積極推動下,會議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調整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從組織上保証了黨的正確路線得以貫徹執行。遵義會議后,在軍事上,毛澤東根據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實際,正確地指明了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紅軍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歷經艱辛,勝利到達陝北﹔在政治上,把長征的“大搬家”變成北上抗日,廣泛宣傳我們黨政治主張,同張國燾主張南下並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在與國民黨和其他黨派的關系上,逐漸由“反蔣抗日”轉變為“聯蔣抗日”,動員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實踐証明,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運。經過一次次血與火的檢驗,我們黨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區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

4.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顧全大局”體現著共產黨人的集體主義觀念,“嚴守紀律”是共產黨人必須遵守的政治規矩,“緊密團結”則是取得一切勝利的保証。黨的這些優良傳統在長征中彰顯出巨大威力。為了團結紅四方面軍一道北上抗日,黨中央在同張國燾的錯誤行為進行堅決斗爭的同時,適度滿足其要求。張聞天主動提出讓出自己擔任的中共中央領導職務﹔周恩來提出讓出自己擔任的紅軍總政委一職。同時,黨中央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紅四方面軍指戰員的極大關懷,使紅四方面軍最終有勇氣沖破張國燾的阻力,堅定地回到黨中央懷抱。長征完成后,黨中央認真總結長征留下的寶貴財富,高度重視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精神,並從制度上保証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全局意識、紀律意識、團結意識。1938年11月,擴大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於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進一步嚴明了黨的紀律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保証黨的團結和統一,我們黨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出“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強調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揚黨內民主,開展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維護好黨的團結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得到進一步發展。要求全黨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對團結問題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全黨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戰斗性,堅持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旗幟鮮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統一意志、增進團結,堅決防止和克服黨內政治生活一團和氣、評功擺好、明哲保身的傾向。

5.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救國救民”旗幟喚醒勞苦大眾﹔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使廣大農民自覺自願跟黨走﹔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半條被子”的故事廣為傳誦:“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正是由於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衷心的支持和擁護。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一路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進入冕寧縣境,在彝海邊,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隊司令劉伯承按照彝族傳統習俗,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為兄弟,並向他們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革命道理。彝海結盟為紅軍順利通過彝民區繼續北上、最終取得長征勝利創造了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証,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証。”

(作者:王相坤,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一級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