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村而來  往天下而去

——紀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15周年

原標題:從山村而來 往天下而去
作者:曹前發    發布時間:2020-08-17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

2002年10月12日,習近平同志來到浙江省工作,在這裡工作了4年多,跨6個年頭。2016年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深情地回憶道:“杭州也是生態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著江南韻味,凝結著世代匠心。”“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個年頭,熟悉這裡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參與和見証了這裡的發展。”“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個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同。”

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浙江的生態建設,強調通過建設生態省來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八八戰略”總方略中提出打造“綠色浙江”,到把“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作為推動生態省建設的有效載體,再到進一步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綠色發展理念事關浙江乃至中國未來的永續發展大計,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源頭。

遠見卓識源於切身實踐,高瞻遠矚始自深入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深刻認識,來源於他長期以來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

2020年1月6日,在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的學生代表回信中,習近平主席提到自己青年時代對生態文明的思考:“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庄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從這裡可以看出,插隊陝北的生態情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起點。

1985年,習近平同志擔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期間,主持制訂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特別強調:“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嚴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鄉。”1988年-1990年,習近平同志主政福建寧德,他肯定:“什麼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麼時候閩東就富裕了。”習近平大力支持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的生態治理樣本,折射出習近平同志清晰的生態理念。

浙江天目山余脈的余嶺腳下,一個名叫余村的小山村,佔地4.86平方公裡,三面環山,一條小溪從中穿過,是一個典型的山村。

余村境內多山,有著優質的石灰岩資源。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余村人靠山吃山,先后建起了石灰窯,辦起了磚廠、水泥廠,成為全縣最大的石灰岩開採區。當時全村280戶村民,一半以上的家庭在礦區務工。石礦也被村民稱為全村人的“命根子”。這一“石頭經濟”模式,曾讓余村風光無限。

到20世紀90年代,余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0多萬元,名列安吉縣各村之首。那時縣裡鎮裡的大會小會上,都把余村當典型。村強了,民富了,但好環境卻沒有了。“石頭經濟”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當時礦區煙塵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的,許多村民都不敢開窗戶。大雨之后的河道,水的顏色跟牛奶一樣,都是石灰水,沉澱后才能用。整個村籠罩在灰蒙蒙的粉塵中,經年下來,村裡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多了。

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召開。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把“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作為“八八戰略”的重要一條正式提出。建設“綠色浙江”的決策迅速傳到每個縣、每個村。當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生態省戰略的大背景下,安吉縣提出創建全國第一個生態縣的規劃。

是繼續走一味索取資源的發展模式,還是另謀出路?余村人在認真分析了客觀形勢和自身資源特點后,痛下決心,作出了由“石頭經濟”向生態旅游經濟轉軌的重大抉擇,決定放棄30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還一片綠水青山。2003年-2005年,余村相繼關停了礦山和水泥廠。當年的關停舉動,有不少人不理解。但隻有關停礦區,余村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老百姓才能生活得更好。關停礦區,讓余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銳減。但這一痛定思痛的舉動,讓余村贏得了好名聲,更讓余村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安吉余村調研。在村裡簡陋的會議室,習近平同志聽取當地鎮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的匯報。當得知余村人關停了礦山,開始發展休閑旅游時,他非常高興,即興講了話。他說:“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推動經濟增長,這樣的經濟增長不是發展。”“我們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寶貴的,也要有所不為,這樣也許會犧牲一些增長速度。”“剛才你們講了,要下決心停掉礦山,這些都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安吉的名字,我想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經濟發展的和諧。”“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同志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在隨后發表的《之江新語》中,習近平同志這樣闡釋:“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習近平同志尖銳批評一些干部的錯誤認識: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把經濟發展簡單化為GDP決定一切。“那種要錢不要命的發展,那種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發展,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基於多年來的切身實踐與思索,習近平同志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生動形象、意境深遠,體現了我國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這一理念,是習近平同志破解浙江發展難題、總結浙江發展經驗的理性升華,是他長期研究思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認識飛躍,也是對人類文明發展道路深刻反思的思想結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提出,恰似陣陣春風,從山村而來,往天下而去。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原載《中國環境報》2020年8月17日03版)